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8548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6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池州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池州项目(恋日港湾)可行性分报告.doc

池州项目(恋日港湾)可行性分析报告

 

新视窗企业广告策划公司

二OO四年八月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项目概况

第三章市场分析

第四章项目分析及项目定位

第五章项目投资估算及盈利分析

第六章项目开发经营风险分析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前言

一、报告编制目的

1、在对项目开发经营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所处的区位环境,对该地块的市场价值进行合理的评

估。

2、对项目的可行性与开发经营策划提出初步意见,并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建筑方案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

3、结合公司的状况和项目的特点,探索项目开发经营的可行方式。

4、对项目进行投资分析和风险分析。

5、对项目决策及其实施的优化提出建议。

二、报告编制依据

1、池州市规划局规划方案;

2、国家建设部及池州市颁布的与房地产相关法律与政策;

4、池州市2003年及2004年上半年房地产发展统计报告;

5、现场勘察和实地调研所得资料。

 

第二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池州的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要求及随着老城区的改造步伐加快,该片区将是老城区重要的住宅区。

我们经过对池州全面认真的市场调研,对项目区位环境进行反复的分析比较,根据池州目前的房地产现状与发展趋势,只要做出能满足池州市城市居民新的住房要求和高品质,同时定位准确,完全不用担心项目的销售,而且有丰厚的利润。

二、项目概况

该地块位于池州市长江南路与南湖西二路交叉口。

池州二中包围其中,有良好的文化气氛。

道路交通便捷,有烟柳桥与古城区相连。

项目占地299亩,具有一定的开发规模,并能给品牌的创造提供保障,给公司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调查分析及以上资料,项目产品定位为中等档次的住宅新区。

建筑形式拟采用组合式:

多层80%,联排别墅10%,商业及公共设施10%,并初步确定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①总用地面积:

299亩,199334㎡。

②容积率:

1.4

③总建筑面积:

27.9万㎡

其中:

多层住宅:

22.33万㎡

别墅:

2.79万㎡

公建及商网面积:

2.79万㎡

④绿化率:

40%

(以上数据是依据周边物业的指标参考提出的,该方案仅为初步

方案,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三章市场分析

一、池州概况

池州地处长江南岸,自唐武德四年设州置府已有1382年历史。

建国后历经“两撤三建”,区划变动频繁。

1988年9月池州地区复建,1999年6月池州撤地设市。

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5万。

近年来,池州市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主城区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4万,城区面积也由“九五”末不足1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3平方公里。

(一)、市情特点

综合分析比较,池州市情有五个特点:

自然资源富足、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区位条件优越、经济比较落后。

(二)、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

池州人口占全省2.42%,面积占全省6.06%,经济总量大多没有占到与人口、面积相应的份额,主要经济指标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池州复建15年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大多翻了两番以上。

2003年,全市GDP75.5亿元,增长6.6倍,占全省1.9%;财政收入6.67亿元,增长近10倍,占全省1.6%;工业增加值9.65亿元,占全省1.2%;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增长4.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增长4.8倍,占全省1.9%;进出口总额4559万美元,占全省0.8%;实际利用外资2050.3万美元,占全省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08元,比全省低492元。

但有4项指标高于(或近于)应占份额: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占全省2.56%;旅游总收入5.2亿元,占全省2.65%;居民人均储蓄3862元,比全省人均低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比全省人均高240元。

从皖江五市看,皖江五市总人口1172.8万人,总面积29687平方公里,池州分别占13.2%和27.8%。

就总量而言,池州在皖江中大大落后于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就人均而言,池州与安庆基本相当。

2、经济结构

①产业结构。

历史上,池州一直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地区,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一直较大。

直到1995年,三次产业结构才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三、一”。

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池州为27∶36.3∶36.7,全省为21.7∶43.5∶34.8,皖江五市为14.76∶50.26∶34.98。

与全省比,池州一产高于全省5.3个百分点,二产低于7.2个百分点,三产虽然高于全省1.9个百方点,但仍处低水平。

与皖江五市比,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更低。

②就业结构。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池州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是以一产为主。

近几年,虽然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0多万,但农业劳动力仍占大头。

2002年,全市一、二、三产业领域就业结构为60.8∶16.0∶23.2(全省为55.6∶18.1∶26.3,全国为50∶21.4∶28.6,皖江五市为46.36∶23.78∶29.86)。

由此可见,池州劳动力一产就业率仍然偏高,二、三产就业率则相对不足。

3、经济质量

①效益指标。

总体水平是“两高一低”。

2003年,池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8.8%,低于全省10.3%水平;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70.27%,高于全省127.88%水平;“九五”时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3%,高于全省34%水平。

②环境指标。

多年来,池州一直注重可持续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比较协调。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7人,工业污染源少,“三废”排放量小,是理想的投资、居住地。

③县域经济。

2002年,全省61个县市(不含区)经济运行综合指数考核结果,池州3县处于中下游水平,其中青阳县列29位、东至县列49位、石台县列56位。

综合分析池州市情特点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池州是一个经济后发地区,是一个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地区。

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中,池州凭借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池州不仅能够赶上全省步伐,而且能够成为皖江开发开放中的重要一极。

(三)、快速发展成因分析

从发展的角度看,池州复建15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2000年前主要是打基础,重点是抓农业;2000年以来,主要是抓投资,重点是抓工业。

目前,池州发展已进入一个良性协调、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1、发展趋势

受大环境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池州发展每况愈下,经济增长连年下滑。

GDP增幅1995年为8.4%,1996年为16.9%,1997年为13.2%,1998年为5.1%,1999年降到最低点仅1.4%。

2000年开始恢复性增长,当年增长3.5%,2001年为6.2%,2002年为7.7%,2003年增长9.8%。

连续三年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得益于投资。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工业对GDP贡献率超过50%。

固定资产投资2001年21亿元、2002年28亿元、2003年36.3亿元,三年累计85.3亿元,超过前11年投资总和。

工业增长幅度、投资增长速度均超全省平均水平。

依此思路抓下去,依此速度发展下去,池州经济将逐渐向好。

预计从2004年开始,将会出现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局面。

2、发展基础

近几年池州快速发展主要靠产业作基础,项目作支撑。

2001年以来,全市上下突出招商引资,主抓项目建设,先后在交通、工业、农业、旅游、经贸、城建等领域规划建设了一批骨干项目,其特点表现为:

①生产性项目居多。

近三年,全市招商引资额连续三年翻番,其中70%以上为工业项目。

②规模性项目居多。

投资大多在1000万元以上,亿元项目数10个,10亿元项目亦开始登陆(已建的就有池州海螺和池州电厂)。

③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池州。

目前已有海螺集团、中国华电、华源集团、香港韦确、安徽国风、安徽丰原、安徽巢东、安徽水利、上海新高潮、上海埃力生、宝钢集团、马钢公司、法国英格瓷公司等10多家上市公司在池州投资。

此外,韩国三星集团、欧米亚公司、印尼金光集团也有意与池州合作。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池州“十一五”发展,全市最近初步编制了48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总投资额达1000多亿元。

目前池州每年都有一批项目投产,每年都有一批项目在建,每年都在谋划一批新项目。

3、发展环境

随着连续多年解放思想活动的开展,池州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服务规范、办事高效、诚实守信、亲商和商”的发展软环境。

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和完善,制约池州发展的硬环境也有实质性改观,主要表现在:

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以来,池州抓住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机遇,争取国债工程对长江干堤、成圈圩堤、通江河堤进行了彻底整修,防洪标准大大提高,困扰池州多年的水患基本得到根治。

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先后投资20多亿元,重点构建了城市干道网,拉开了城市框架;拆迁改造老城区14万平方米,城市天然气管网和长10公里环城河整治已开工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

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穿越池州的沿江高速、合(肥)黄(山)高速已开工建设;安(庆)景(德镇)高速、东(至)九(江)高速已规划建设,预计到2007年将建成通车;铜九铁路省政府已确定2004年开工,预计2007年建成通车;池州港改扩建工程已基本完工,正在申报一类口岸;池州机场前期工作已经展开。

2010年前,池州将形成一个多通道的“公铁水并举,江河海联运”的大交通格局。

软硬环境的改善,将极大地加快池州发展进程。

4、发展外因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池州距上海、武汉均约400公里,处在两大都市圈交汇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长三角核心区经济成本也大幅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势必向外转移。

同时,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经济圈也在加快崛起并积极向周边辐射。

按照“积极对接、错位发展”的思路,池州完全可以借助外力推进自身发展,重点涉及两个领域:

一是基础工业,主要是能源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加工和矿产加工;二是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休闲和花卉苗木。

依据以上分析,池州加快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条件已经成熟,可说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地。

按照两位数速度增长,到2020年,池州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市。

(四)、区域发展布局

依据池州地形特点和资源状况,区域发展布局重点围绕“一带一群一区”展开。

①“一带”即沿江产业带。

按照“一城九港”(指主城区和香口港、东流港、吉阳港、大渡口港、牛头山港、前江港、主城区港、江口港、梅龙港)规划,重点发展大运输量,大用水量工业。

同时依托岸线资源,加快港口建设,发展现代仓储物流及运输业。

②“一群”即矿产工业集群。

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建设特大型建材企业、原料基地和辅料基地、大型有色金属企业。

③“一区”即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点建设金安生态工业园(2平方公里)和临港工业园(6平方公里),力争五年内初见成效。

实施“一区多园”体制,带动县区工业园建设。

④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东进、西连、北拓、南移。

池州主城区将成为一个拥有东湖、西村、南山、北港的山水园林城市,极具文化韵味及地域特色。

在城市的东部,随着马江公路建成运营,江口工业开发区将逐步向东拓展延伸,“齐山—平天湖”这一天然生态公园开发也已提上市政府议事日程;南部,贵池民营工业园初具规模,并不断壮大,随着铜九铁路建设,火车站的站前区及沿江高速公路上下行线的建设,池州主城区一个新的组团将很快形成;西部,杏花村文化园区建设已启动,市政府已决定搬迁原三元化工厂、造纸厂、农药厂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城市西部空间将得以释放;北部,随着池口防洪墙的建成,城市北部连年遭受水患之忧已经化解,港口桥的建设更为池州港锦上添花,在冶炼厂搬迁后,北部人居环境将极大改善,滨江城市风貌将很快展现。

这样,一个“东湖、西村、南山、北港”的特色城市构架就初见雏形,池州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在城中、城在园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极具文化韵味及地域特色的江南名城。

(五)、2003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003年,池州市生产总值7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

增长率不仅首次赶上和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7和0.6个百分点),而且也是池州1998年以来最快的一年。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4874元。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68亿元,比上年略增;第二产业增加值30.01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82亿元,增长7.8%。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7∶36.3∶36.7调整为24.7∶39.8∶35.5,第二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2003年,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595元,增长17.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198元,增长15.6%,离岗职工年均生活费2827元,增长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8.4元,增长10.5%,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407.5元,增长4.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85元,增加113元,增长5%,其中:

工资性收入1147.2元,增加16.4元。

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渠道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524.2元,增长3.4%,其中:

食品支出2233.9元,增长11%。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4%。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575元,增长3.3%,其中:

食品支出859.8元,增长10.7%。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6%。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取得新进展。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1%,推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0.3%,比上年提高71.6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5.7倍,实现利税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山野菜、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上形成优质水稻、蚕桑和速生丰产林、特种水产、家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已成为上海及周边城市重要供货地。

重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在农村累计建沼气池3.1万口,开展庭院经济生产。

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市化水平为26.5%,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贵池区GDP为38.18亿元,增长10.1%,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0.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

年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755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571人,登记失业率为4.4%;新增劳务输出15010人。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全市重点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年初确定改制的20户重点企业,已有17户完成了改革的主要任务。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创建金融安全区力度加大,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12.5个百分点。

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逐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不断规范,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1127万元;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全面完成;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土地、矿业权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住房、人事、教育及卫生等各项改革扎实开展。

社会治安形势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与全省沿江主要城市比还不够快;农村和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增长较缓,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交通、能源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就业压力仍较大。

(六)、2004年上半年经济情况

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承接去年逐季加快的发展势头,继续上扬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曲线,完成生产总值16.32亿元,同比增长13%,居全省第五名。

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从收入看,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元,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54元,增长8%,实现了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同步。

从储蓄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

二、池州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一)、2003年以前池州市住宅市场分析

在这之前,池州市住宅水平一直维持在1000元/m2左右,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土地价格是一个首要的因素。

土地作为稀缺性资源,政府没能做好土地供应的长期规划。

开发商可以通过项目可行性报告,以很便宜的价格向政府要求划拨土地。

这导致了土地成本在整个项目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整个池州的住宅以零星分散建设为多,不注重整个小区环境、园林、文化方面的建设。

使一大批想改变住房质量的居民找不到合适的住宅,贵了又觉得不合算。

3)、居民居住观念没有改变。

大多数池州人认为,过了翠微路就觉得离开了城市,到了郊区。

而且也一直认为城南是一个郊区,且离车站较近,环境吵杂不适宜居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的房价。

4)、消费观念也限制了整个池州市的房价。

许多池州居民留恋于“小桥、流水、人家”,只要有地方住,能吃饱,不会用剩余的钱去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于房产。

5)、这段时间里,虽然有出现过许多有利于住宅发展的政策(比如货币化分房的实施),但一直没能使池州房地产更上一个台阶。

(二)、2003年以来池州市住宅市场分析

2003年是池州房价飞涨的一年。

随着市政北移,这对于池州整个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至,开发商取得土地的维一途径就是市场招投标,土地市场更趋于公平。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3.9亿元,增长35%。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4.98亿元,增长58%;技术改造投资7.14亿元,增长2.4%;房地产开发投资4.63亿元,增长33.4%。

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水利建设投资1.25亿元,交通建设投资4.5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44个重点建设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9.6%。

重点建设项目和非国有投资及时跟进直接推动了全市投资增长。

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1)、池州强化“强市富民”意识,努力使全市经济继续在高平台、低波动中运行,2003年全市经济继续走强。

同时,改变全市居民的消费观念。

2)、规范房地产开发,改善投资环境,使房地产开发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把房地产开发作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3)、在市区范围内,加快土地供应制度的改革,停止新批量土地的开发项目,对存量土地开发项目采取限制的态度,使开发总量得到控制。

同时,积极引导开发企业参与园区、新区的开发建设。

4)、加强城市建设步伐,动迁量大幅上升和货币安置政策使市场上对商品房的需求迅速膨胀。

(三)、池州市2004年上半年房地产情况

 2004年上半年,池州市房地产保持了快速发展。

(1)、房地产业经济指标保持高位运行

开发市场供销两旺主城区上半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长11%。

商品房施工面积43.12万m2,其中新开面积17.8万m2,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商品房竣工面积14.4万m2,销售面积7.48万m2,同比分别增长70%、3%。

商品房空置面积为3.14万m2,同比减少1.41万m2,其中住宅空置面积为4100m2。

6月底主城区商品住宅均价1387元/m2,沿主要街道商业门点平均价格5052元/m2,较去年底增长36%、9%。

交易市场持续升温上半年城区共办理各类房产交易5211起,交易面积51.6万m2,交易额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60%、168%。

存量市场持续活跃,增量市场全面升温。

各类房产交易中,新建商品房1321起,面积10.6万m2,成交额1.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57%、91%;存量房交易1740起,交易面积14.7万m2,交易额6491.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1%、46%、108%。

房地产金融投放力度加大,上半年共办理房地产抵押2150起,交易面积26.3万m2,交易额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70%、94%,创历史最高记录。

(2)、廉租房与安置房建设

通过90天的努力,廉租房一期工程1.1万平方米180套已于4月28日顺利交付,二期300套廉租房1.62万平方米工程已于5月10日正式起动。

5月底完成了土地征用、户型方案设计、工程竖向设计、道路及管网设计、地质勘察等各项工作;6月份开展了土方工程、桩基工程、道路管网工程的建设,完成了施工图纸设计与审查工作;主体工程招标信息已于7月2日在网上发布,预计将在年底完成二期工程主体封顶。

南门两点一线拆迁回迁安置房翠微苑F10A号楼已于2月6日动工,目前已进入主体装饰阶段,8月中旬可交付使用。

(3)、招商引资

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市场6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共到位资金7292万元,其中汇景花园二期投入资金3021万元。

(4)、房地产重点项目进展

6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均已实施。

和泰星城已通过规划许可,5月30日桩基进场施工,一期5万平方米明年8月份交付使用。

汇景花园一期6.1万平方米已于年初交付,二期30栋5.7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3021万元,27栋已主体封顶,11月份可以整体交付。

杏花村整体复建工程共分古井文化园和杏花村文化园两部分,其中古井文化园三块地段6.4万平方米已于6月份全部竣工交付,杏花村文化园总平面3月份已经评审,现已组织拆迁。

秋浦花园除1号楼由于规划调整外,其余12栋6万平方米已于4月份竣工交付。

国丰花园整体项目2.7万平方米已于今年5月份竣工交付;南门改造二期工程由宇成、兴佳两公司建设,目前规划已经通过,拆迁工作即将完成。

现介绍一下池州新区最新房价:

序号

楼盘名称

住宅类型

价格(元/m2)

1

豪斯杏园

多层

1338—1458

2

和泰星城

多层

1600—1700

3

秋浦花园

多层

1600左右

4

商铺

连体

1780/4980—5052

综上;新区的住宅均价在1600元/m2,老城区在1400元/m2。

第四章项目分析及项目定位

一、项目开发经营SWOT分析

(一)、房地产投资项目开发经营机会形成模式

经营机会的实质是寻求、识别、把握企业可进取的市场空间。

经营机会是外部市场、环境条件中的有利条件的综合态势与企业本身优势的结合。

经营机会转化为项目个性以后,即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项目的优势点、竞争点、卖点。

(二)、项目开发经营优势点[Strength]

现对该项目真正的、突出于城南住宅市场的优势点集中如下。

(1)项目开发经营期几年内相关的经济大“势”。

①国家宏观经济走出低谷,进入上升繁荣期,恰恰是本项目的开发经营期。

②住宅业房改、金融、投资、财政、市场管理等政策逐步到位,住宅业将面临有利的政策法规环境。

③置业意识——古往今来中国文化观念的组成部分,已经重新泛起,并将成为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观念。

全社会小康后的家庭消费将首先集中在住房条件的改善方面。

(2)项目的区位环境优势及其发展空间与规模

①城南的自然环境,在池州市得地独优,其离市中心近;

②本项目可作为老城区企事业单位人员,私营、民营企业家理想的生活基地;

③项目占地近三百亩,规模较大,可作为经济住房,是置业的理想地方。

(3)池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4)产品优势:

联排、多层、复式、商业街等类型丰富产品对应多重客源

(5)池州二中座落在项目以南,以及周边有几所学校将会赋予项目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