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线部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7980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划线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划线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划线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划线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划线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划线部分.docx

《划线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划线部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划线部分.docx

划线部分

1.教育是人们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指教育构成的基本条件: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4.教育功能依据其作用的对象、作用的方向、作用呈现的形式,可以分为: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5.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6.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7.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8.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9.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0.古代印度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11.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12.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13.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5.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16.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17.《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学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8.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他的主要观点是: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19.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一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

20.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21.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22.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与性格的完善。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3.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24.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化。

4.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5.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6.外铄轮(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7.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8.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9.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10.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

1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13.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14.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5.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16.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17.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8.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迟效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9.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20.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21.教师威信有两种:

权利威信,信服威信。

22.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23.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24.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2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

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26.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27.教师中心论典型代表:

赫尔巴特,凯洛夫。

28.儿童中心论典型代表:

卢梭,杜威。

29.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知识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本质: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5.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6.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7.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8.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9.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10.班级授课制: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学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1.个别教学: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12.我国古代私塾就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模式。

13.复式教学: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14.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缺乏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15.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6.备课: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17.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18.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9.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0.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课也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21.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常用方法:

平时考查和考试。

22.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

注入式和启发式。

23.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4.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3.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德育过程:

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班级:

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单位。

2.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3.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4.班级常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5.班级平行管理: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6.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7.班级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8.班集体组建工作很重要,设计和建立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9.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1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11.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选择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12.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

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分析。

13.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

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

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是什么?

1.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1.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等。

4.

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5.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6.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7.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和规律,不研究心理内容。

9.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0.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2.神经元的类型包括三种:

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13.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和脊髓。

14.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15.额叶:

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16.顶叶:

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

17.枕叶:

视觉中枢。

18.颞叶:

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

19.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

20.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21.反射:

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22.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活动,其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活动状态。

2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24.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6.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在德国奠基,弟子铁钦纳在美国发展成一种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27.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28.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29.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主义,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第二势力”

30.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第三势力”

3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普通心理学。

 

1.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有两个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范围:

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4.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5.注意的分配: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6.注意的转移:

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7.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

1.感觉:

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5.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大脑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不同,知觉可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7.错觉:

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8.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9.观察: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2.记忆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3.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4.一般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

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

5.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的图像记忆保持时间约1秒左右,1秒≤声象记忆<4秒。

6.短时记忆:

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和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过渡环节。

7.人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5~9个项目(组块),平均值为7。

8.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9.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10.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

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它们又被称为双重编码。

11.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主要的编码形式。

12.语义记忆是长时记忆主要的编码形式。

13.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4.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15.遗忘曲线特点:

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16.语言:

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17.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词是一种符号,标志着一定的事物。

18.言语: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活动、过程。

19.语言的特征:

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20.思维:

大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21.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1.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

3.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不同,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操作与动机水平之间呈现“∩”曲线关系。

5.意志:

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6.动机斗争的四种形式:

双趋势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动机:

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9.能力:

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0.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但不是全部的心理条件,是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

11.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智力结果的二因素论。

G--普通因素,S--特殊因素。

12.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关于智力理论的群因素论。

13.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智力三维结构论(内容、操作、成果)。

14.吉尔福特认为,形成的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

15.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形态(流体形态,晶体形态)。

16.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17.最早的智力测试时1905年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的,成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18.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改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19.信度:

一个测试量表的可靠程度,是一个标准化测试的基本要求之一。

20.效度:

一个测试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和准确程度。

21.标准化是心理测试最基本的要求。

22.人格: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23.气质:

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24.四种气质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5.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

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6.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四层):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27.塔佩斯提出“大五”人格理论:

求新性,尽责性、外向型、随和性和神经质性。

28.自陈式人格测试包括: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

1.社会态度:

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

2.印象形成效应有:

社会刻板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

3.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5.投射效应:

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饰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舒茨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

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7.社会助长: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8.社会干扰: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9.社会惰化:

当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三个和尚没水吃”

10.从众: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11.从众类型:

真从众,权益从众,不从众。

12.服从:

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13.课程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要素组成。

1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5.美国学者艾斯纳将课程目标分为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6.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

1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8.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分置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9.《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0.要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21.三级课程管理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共同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