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7739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

《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docx

版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

“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解析:

选D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的来源,所以不能臆断这些器物是周王室对诸侯的赏赐,故B项错误;各诸侯国未必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族,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朝统治范围的扩大和天下共主地位的巩固,同时必然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扩展与传播,故D项正确。

2.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最密切(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D.世袭制

解析:

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该制度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

“封建之道,盖有三端:

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

”下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

A.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解析:

选D 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均符合“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故A、B、C三项错误;只有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符合“开辟荒地”,故D项正确。

4.《庄子·天道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  )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解析:

选A A项与材料中“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相符,故A项正确;B、C两项均为道家观点,与材料中“《荀子·天论》”不符,故B、C两项错误;D项是西汉董仲舒的学说,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纪》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

A.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B.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选D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并非李斯首创,故A项错误;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时秦已经完成了统一,故B项错误;郡县制起到加强各地经济联系的作用,但这不是郡县制的主要影响,故C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6.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亩

1.39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亩

0.4石

30石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解析:

选C 汉代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并非人多地少,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年人均耕田数多于南方,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均低于南方,说明西北生产力水平低于南方,故B项错误;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高于南方和西北,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地理环境并非农业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

7.董仲舒称: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反映出董仲舒(  )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解析:

选A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重民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重民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

8.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由此可知班固(  )

A.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B.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

C.推崇重农抑商政策

D.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解析:

选A 据“二者,生民之本”可以得出对农业和商业都重视的思想,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儒家重义轻利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抑商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9.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

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已形成

B.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

C.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

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选C 城市坊市分离的格局形成于唐朝之前,且从材料中“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可知,坊和市界限不是十分严格,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界限严格的坊市制度出现变化,体现了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10.《旧唐书·穆宗纪》:

“(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

‘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解析:

选A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表明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因为门下省具有封驳权,故B项错误;“‘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表明皇帝的诏令没有被否决,故C项错误;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皇权至上,故D项错误。

11.朱熹指出:

“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

”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解析:

选B 朱熹作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为学必须“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不是研究天人关系、认识自然发展规律或关心社会进步,而是明道德之善,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2.据《元史》记载,中统三年,以不只爱不干(人名)及赵璧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李璮;至元十一年中书左丞相伯颜、平章阿术为首的荆湖行省,左丞相合答为首的淮西行省,分两路平南宋。

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  )

A.是由丞相制度演变而成B.在消灭地方割据中形成

C.已形成稳定的统辖区域D.曾承担军事征伐的使命

解析:

选D 丞相制度是中央官制,而行中书省是地方常设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而南宋不属于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元朝将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不包括“荆湖行省”“淮西行省”,故C项错误;曾承担军事征伐,与材料中“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李璮”“荆湖行省,左丞相合答为首的淮西行省,分两路平南宋”相符,故D项正确。

13.“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

”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

A.《离骚》B.《子虚赋》

C.《窦娥冤》D.《水浒传》

解析:

选C 根据“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可知该作品出现于元朝,而《离骚》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子虚赋》是西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作品,通俗易懂,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水浒传》是元明之际的小说,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4.明朝缪宗周《咏景德镇兀然亭》: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由此不能说明景德镇(  )

A.制瓷业享有盛誉B.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C.制瓷工匠技术精湛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解析:

选D 制瓷业享有盛誉与材料中“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相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才使得“陶舍重重倚岸开”,故B项不符合题意;制瓷工匠技术精湛与材料中“天机巧”相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

15.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这说明(  )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

选A 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首辅无法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6.《明太祖实录》载: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这表明当时(  )

A.长途贩运受到严厉的排斥

B.传统抑商政策发生动摇

C.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

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选C 材料表明政府整顿吏治,改善商业环境,没有涉及长途贩运,故A项错误,C项正确;传统的抑商政策没有变,故B项错误;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7.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

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这种“开放”实质上(  )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

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

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

解析:

选B 由材料可知当时的对外开放是受官方控制的,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B项正确。

18.“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  )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解析:

选A 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机密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

19.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写道: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

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农耕经济的领先B.自然经济的解体

C.资本主义的萌芽D.重农抑商的风气

解析:

选D 材料中“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不能反映经济的领先,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耕织分离,即不能判断自然经济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安守家园”等,反映重农抑商的观念,故D项正确。

20.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

“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

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

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

”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

A.社会教化功能B.文学鉴赏价值

C.维护封建礼教D.革新社会风气

解析:

选A “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

……与神圣同功”表明《红楼梦》起到了与神、圣人同等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红楼梦》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涉及文学鉴赏价值,故B项错误;《红楼梦》是反封建礼教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红楼梦》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涉及革新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40分)

21.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三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摘编自《汉书·元帝纪》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5分)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3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得出性恶论,通过学习、思考获得礼义,通过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得出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积极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消极影响是容易造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国家灭亡。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孝元皇帝……柔仁好儒”“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得出元帝重视儒学,宣帝是儒法并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

(1)主张:

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用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背景: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

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影响:

积极: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

造成暴政,激化矛盾,导致秦王朝速亡。

(3)分歧:

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

维护封建统治。

22.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

其具体职责包括:

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

……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

明朝治官的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

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5分)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2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并结合所学得出丞相一方面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另一方面又因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置御史大夫为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

(2)问,根据材料二“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得出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根据材料二“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得出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实施,三省宰相共同议事。

第(3)问,根据材料三“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得出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根据材料三“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得出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根据材料三“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得出胡惟庸之狱。

第(4)问,综合材料可知秦汉丞相权力很大,唐朝宰相有决定权但需皇帝批准,而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说明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答案:

(1)影响: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

中央官制: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三省宰相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实施);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

(3)原因:

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

(4)特点: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3.在启蒙思想家看来,明清时期是个“天崩地解”的时代。

这不仅有王朝兴亡的感慨,也是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崛起时,对旧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冲击后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开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而且在这个历史时期,在某些地域“发生压倒一切的影响”。

徽州地区出现“昔为末富,今为本富”;在世俗层面上,商业习气已冲垮“重义轻利”等传统观念;一大批士人科举无望转而与平民阶层结合,冲破传统贾儒观而进入商人群体。

明中叶以前的商人活动很难为自己的盈利欲找到合适的道德理由。

明清启蒙思想家尝试并成功地使宋明的“理欲对立观”转向了“以欲为本的理欲统一观”,不遗余力地试图为“人欲”正名,找到合法的外衣。

但他们并未完全取得独立之地位,往往通过天理的形式加以肯定。

——摘编自段江波等《试论明清社会的变迁

及其商业伦理的发育》

材料二 16世纪末以至17世纪的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社会条件的反映。

他们是历史的觉醒者,他们在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学诸方面“别开生面”,还写出了将来社会全面图景的理想著作。

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和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先进阶级的要求,既有适应历史发展的进步的因素,又有受传统的思想所束缚的因素。

——摘编自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当时启蒙思想家所持的态度。

举例说明“士人与平民阶层结合”对当时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明清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二中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9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商业习气已冲垮‘重义轻利’等传统观念”“冲破传统贾儒观而进入商人群体”得出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不遗余力地试图为‘人欲’正名,找到合法的外衣”得出辩护的态度;第三小问,据材料一“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开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小说或戏曲的繁荣。

(2)问,据材料二“16世纪末以至17世纪的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社会条件的反映”“既有适应历史发展的进步的因素,又有受传统的思想所束缚的因素”概括其观点;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论证,注意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缺一不可。

答案:

(1)影响:

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本末观、义利观、贾儒观的转变)。

态度:

辩护(正名,提供合法依据)。

举例:

小说或戏曲的繁荣。

(2)观点:

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社会条件的反映,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论据:

①政治方面:

明清时期,感慨于王朝的兴亡,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衰落,黄宗羲等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他们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

②经济方面: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黄宗羲等主张“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但他们受传统思想束缚,往往通过天理的形式加以肯定。

③思想文化方面:

针对文化专制,理学空谈和僵化,李贽挑战正统思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家空谈义理等,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他们未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