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7299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篇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第六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B)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C)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

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具有思想意识

5.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环境

D、社会意识

6.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B)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政治制度演变史

D、宗教信仰变迁史

)C

7.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D)

A、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9.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

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C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1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12.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D)

A、人口多,密度大

B、人口少,增长慢

C、人口不增也不减

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13.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D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的优劣

C、人口增长的快慢

D、社会风气的好坏

1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

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A)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18.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A)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9.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B)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20.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B)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BD)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

D、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手

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上生活

2.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CE)

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构成

E、地理环境

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ACD)

A、指的是生物圈

B、指的是劳动资料

C、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

E、指的是全部自然界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CD)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场所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自然资源

E、地理环境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5.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因为(BCDE)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6.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是(ADE)

A、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

B、更应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

C、“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E、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利用和支配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CD)

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E、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可以决定国家的强弱

8.我国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比例失调的原因有(ABC)

A、旧中国留下的严重的人口包袱有关

B、新中国人口生产成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型

C、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与工作的失误

D、不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

E、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

9.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ABCE)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10.物质生产之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是因为(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

B、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口生产的规模和速度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D、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具有客观性

E、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始终在家庭范围内进行

1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它们分别是(AE)

A、生产关系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

E、生产力

1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因为(ACDE)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有(AB)

A、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

B、人类社会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是等同的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它的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篇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带答案及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哲学就是()的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B、规范化C、理想化D、社会化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3、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宗教唯心主义4、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表述错误的是()。

A、辩证性B、机械性C、形而上学性D、不彻底性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存在即合理)。

A、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B、王守仁的“心外无物”

C、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D、唯我论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D、具体科学与哲学各有侧重、互不相干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的辩证法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星云假说

8、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资本论》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本质特征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辩证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多样性D、系统性

1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B、静止C、发展D、矛盾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B、是否承认运动C、是否承认发展D、是否承认物质

13、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

A、社会运动B、生物运动C、化学运动D、机械运动

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实践B、生物进化C、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

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正确含义是()。

A、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于()。

A、意识B、物质C、精神D、运动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说明,事物是()的。

1

A、变化发展B、普遍联系C、运动变化D、充满矛盾

1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典故说明,事物是()的。

A、客观实在B、变化发展C、充满矛盾D、相对静止

19、人们常说,做事要注意把握分寸,这里的分寸就是()。

A、质B、度C、量D、变化

度:

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20、质变的特点是()。

A、微小的变化B、飞跃C、不显著的变化D、渐进

21、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质变和量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2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要重视()。

A、质变B、量变C、限度D、分寸23、关于辩证的否定的错误说法是()。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辩证的否定就是抛弃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2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共性和个性D、主观性和客观性25、关于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的观点是()。

A、矛盾双方相互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相互分离26、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联系B、矛盾C、运动D、实践27、事物变化的根据是()。

A、外因B、内因C、规律D、运动

事物变化的条件是:

外因28、白居易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现了矛盾的()。

A、普遍性B、特殊性C、同一性D、斗争性29、事物的性质是由()决定的。

A、主要矛盾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C、次要矛盾D、矛盾的次要方面30、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新陈代谢规律3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B、具体性C、间接性D、生动性

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32、下列不属于感性认识形式的是()。

A、感觉B、知觉C、判断D、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33、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是()。

A、二者相互依赖B、二者相互渗透C、二者相互排斥D、二者辩证统一

34、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科学实验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生产实践D、社会实践2

35、不属于实践的基本特点的是()。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客观规律性D、社会历史性

3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性表现为()。

A、二者相比较而存在B、二者相斗争而发展

C、二者有本质的区别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7、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劳动者

38、最典型的政治结构就是()。

A、阶级B、政权C、国家D、政党

政治结构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3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政治标准B、文化标准C、经济标准D、历史标准

40、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是()。

A、自然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思想D、生产方式

4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英雄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42、关于杰出人物的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A、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B、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决定者D、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43、人的本质属性是()。

A、生物属性B、自然属性C、社会属性D、自私属性

4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对人的本质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政治关系B、法律关系C、生产关系D、伦理关系

45、关于人的价值,错误的说法是()。

A、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B、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人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对社会的索取

D、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

46、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有其因必有其果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47、“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蕴含的哲理是()。

A、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事物的质变B、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局部和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48、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有人说:

“就算今晚一片浮云遮住了星光,谁能说明天早晨不会是满天朝霞呢!

”这启示我们()。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9、“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3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

51、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质和量相互统一的原理

5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无)。

A、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由实践到相对真理和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C、由否定到肯定和由肯定到否定之否定

D、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53、“刻舟求剑”这句成语说明的哲理是()。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应该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D、应该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4、生产力反映的是()。

A、个人和社会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自然界中物与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

55、下列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思想相符合的是()。

A、顺天意者,必得赏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存在即是被感知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6、《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

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

5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变化是否显著D、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58、“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

A、没有现象就没有本质B、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C、真象反映事物本质,假象不反映事物本质D、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59、”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60、“居安思危”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次要之分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二、判断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认为正确的在括号里写A,4

认为错误的在括号里写B)1、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阵营。

(B)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

4、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做世界万物的本原。

(B)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B)无产阶级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和唯心论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

(A)

8、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实在。

(B)

9、世界上有些物质是运动的,有些物质是不运动的。

(B)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1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不同。

(A)

1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条件。

(A)

13、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A)

14、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A)

15、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16、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A)17、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A)

18、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表现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

19、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

20、规律的属性包括必然性、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

21、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B)

22、矛盾的斗争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B)

2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首要原因。

(B)内因

24、内因和外因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5、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常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B)普遍性

26、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共性,个性只能存在于共性之中。

(B)

2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B)对立统一28、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B)二

29、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主观性。

()

3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31、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B)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5

篇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预测试题及答案

(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是(b)

A.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德国哲学B.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印度哲学

C.中国哲学、英国哲学、法国哲学D.中国哲学、俄国哲学、日本哲学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b

A.可逆性B.不可逆性C.无限性D.持续性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4.“激变论”的错误在于()a

A.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C.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D.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c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真知的

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b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d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