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创作辅导.docx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绘画创作辅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我们的明天”
这又是一个积极的主题。
也就是说,不宜表现消极的内容,如环境污染、战争、虐待动物、学习压力大等等……!
反过来想,即使今天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这些不如意也绝对不是昨天的人们期盼的,人们在描绘“明天”时,都会满怀美好!
再从字面上看,前面的“我们”肯定指是比赛的参加者——一定是比赛参加者发自内心感受的真实表达,而不是大道理、空幻想!
而“明天”绝对不是明天,而是我们可以看见的未来,所以要表现的内容既不能完全照搬现实,也切忌简单的“上天入地下海”!
到底该如何呢?
我们就把本次创作视为一场球赛,将其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从“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两个角度切入。
上半场:
仰望星空——大胆想象、放胆表现
从想象的角度来说,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只要你敢想,一切皆有可能!
抬头仰望型高空,它带给人类无限的遐想。
虽然人类的足迹紧紧抵达过月球,虽然人类的踪迹刚刚跨出太阳系,但是,人类的想象造价数十万年前就充满了整个宇宙!
大胆的想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应该为创作者的想象设定答案。
但是,无论怎样的想象,从造型艺术的角度,都需要具体地表现出来,否则,我们在这儿的探讨毫无意义。
而具体的表现靠什么?
不外乎造型、色彩和合适的表现材料——
1、大胆的表现造型
所谓造型,当然就是画出某种样子了!
到底要画出啥样子呢?
肯定是很“像”的样子,也就是作者新政形象的“镜像”。
这个“镜像”千万不要刻意追求“照相”式的“像”,而应该追寻自己内心的“像”。
儿童绘画创作更应该如是。
内心的“像”源自创作者内心的感动。
不应该告诉儿童画什么,而应该以自己的感受启发儿童自己的感受,进而帮助他们以合适的造型完善这种感受,也就是表现内心的“像”。
不同年龄儿童的造型表现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源于孩子的心理差异,是不可随意逾越的(属于万分之一的特殊儿童除外)。
一般来说,六岁到九岁左右的儿童不可能画出极富立体空间效果的作品,也不可能画出照相般的“像”。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创作者而言,能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能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融入其中,就是巨大的成功。
这个年龄的儿童期望准确地画出照相般的“像”,但是受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依靠逻辑推理和联想关系把握空间和时间。
这个年龄段儿童的造型是“点”的组合,也就是自己视觉感受的罗列。
而这种罗列带来的恰恰是艺术家们极其欣赏的“儿童味”。
我们应该认读并鼓励这种“儿童味”。
可以适当并顺其自然地利用前后遮挡和近大远小方法帮助孩子感受和表现空间感,但是千万不能强加焦点透视的概念。
就这点而言,这个阶段儿童更适合接受驴唇对马嘴、风马牛相及的想象,并依此进行自己的创作。
其实,人类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儿童图像表现的发展轨迹非常吻合。
儿童绘画的形象一般都会自然的“简化”。
而两千多年前的云南花山岩画《祭神的舞蹈》就很像儿童的随手涂鸦出的简单形象。
但这决不是随意而为。
研究者有的认为是我们当时的人们描绘抗击外敌入侵战争胜利的庆祝场面;有的认为是祈求上天保佑其兵强马壮、社会繁荣的愿望;有的则认为岩画是用来镇河妖,祈求风调雨顺的意愿……各种观点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是我们的先民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会把自己觉得重要的都表现在画中。
在古代埃及的《墓穴壁画》中也有一个“正面律”,就是以画面需要进行的“点”组合。
所谓“正面律”就是在表现人物头部时画最容易体现特点的正侧面,可眼睛必须是正面;肩部要画成正面,侧面太难画也太缺乏形象感了;腰部以下则是正侧面,因为侧面最能体现腿的特点。
只要需要,儿童的画中常常不合日常情理地组合。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画面中的内容绝对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组合,比如出土自马王堆汉墓的帛画《非衣》就在一幅画中自上而下画出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
有代表祥瑞的图案,住着金乌的太阳和拱围着蟾蜍与玉兔的月牙,各路神仙,扛着大地的神龟,以及画中主人公(也就是墓主人)和侍者的形象。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在一幅画内画出一个故事也是儿童画的特点之一。
请看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舍身饲虎》。
作者巧妙地把一个复杂的故事用大小不同的8个画面,组合在一幅图中,此画中间最大的场面是“饲虎”,是全画的主体,然后沿一条旋形结构线依次画萨锤那刺颈、投崖、饲虎,兄长收骨、报信,父王痛哭、建塔等八个场面。
再说九岁到十二左右的儿童,他们造型表现的最大问题是“眼高手低”。
想表现的内容和表现的结果,远远高于自己已有的能力。
作为辅导者,一方面需要努力提升儿童的造型表现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随时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量力而行。
不过,在这个年龄段有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优势-逻辑思维。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可以认知并表现空间,但是仍然不可能很快地具备焦点透视式的“像”。
焦点透视、近实远虚等空间观念可以在这个阶段慢慢培养。
引入光影表现是既能提升表现能力又能丰富表现效果的“灵丹妙药”。
所谓“光影”并不等于素描里的光影造型,在这个年龄段更接近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石分三面”,在适当客观理解的基础上主观运用。
空间介入的最大优势是突破上下左右的束缚,利用前后关系丰富表现能力。
和低年龄儿童的表现一样,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表现特点在美术史上也有呼应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戈佐利的《三圣贤之旅》,要从透视的角度看问题大了,但是画中有前后遮挡,有“光影”,所以产生了有趣的“空间感”。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中国清代画家任伯年的《牧牛图》中的牛、石头、树和人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光影”,它们和“素描”没有直接关系,但确实对造型帮助不小。
请特别注意能体现空间的地方。
比如牛肚子、石头顶和人脸颊。
当然,“光影”并不一定和光影一致,还是要看画面的需要。
完全可以把“光影”作为深浅来运用。
俄罗斯旅法画家夏加尔的《从窗口见到的巴黎》特别明显地运用不同深浅的颜色形成一些在真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分割”,利用这些“分割”,他的画产生了一种梦幻的效果。
这正是画家所需要的。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十二岁以上儿童,也就是小学六年级奔初中的“大”学生们,其“眼高手低”表现得最为突出,极致的表现就是“逆反”。
如果希望他们诞生符合自己内心的“像”,必须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表现方法,且这个方法能与艺术家,最好是著名艺术家的方法相吻合。
另一方面,一定要在充分尊重他们自己感受的前提下给予适度指导。
按学习心理的发展,这个年龄的儿童对自己认可的东西绝对是积极面对且不吝啬付出的。
所以,比较枯燥的一些技能技巧都可以有比较常规的方式方法传授。
问题是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早成了巨大的逆反心理,为我们的指导设下了巨大的障碍。
好在数字艺术和现成品艺术提供了可以充分利用的空间。
作为艺术家,也同样面临选择,因为不是人人都有(也不需要)画“照片”的能力,但是艺术创作照旧。
美国女画家欧姬芙非常喜欢花,她的《黑色与粉色、蓝色的旋转》表现的是一朵花的花心。
充满画面的花心产生了一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当然,选择局部可不是偷懒,它建立在对表现对象的真实且深刻的感受基础上。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再看美国涂鸦画家哈林的《生命树》,完全是简化的形象,似乎和花山壁画类似。
确实,艺术的表现不一定是多就好,有的时候需要简单明了。
但是和选择局部一样,如何“简化”一定要根据创作表现的需要,绝不应该“偷懒”。
局部也好、简化也好。
绝不等于就不需要具有素描功底的造型了。
如果具备这种能力,完全可以充分运用,但是在具体表现方法上可以有点突破,有些趣味。
你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阿尔钦博多的《烹饪》是不是有点意思?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不管怎么说,既然是创作,最好不要画到哪儿算哪儿,自始至终都应该走脑子,哪怕变来变去。
总之,没有画坏了的画,只有还没改好的画!
2、大胆的使用色彩
色彩的运用和心理发展有关,但是也可以超越,因为色彩的使用既可以随心所欲,也可以不顾逻辑。
一般来说,最简单的就是直接用现成的颜色。
此时要掌握的最简单原则就是,在适度尊重客观的基础上主观表现。
主要考虑自己画面的视觉效果。
除非有特殊的色彩需要,最平稳的是首先考虑符合自己需要的色调(比如绿色调就尽量多使用各种绿色,适度使用各种蓝色和黄色),严格控制对比色的使用(比如对应绿色调,使用红色就要极慎重)。
另一方面,在色调中注意色相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色度和彩度。
从平稳的角度来说,尽量按类似的色度,或在色相有差别时尽量选择彩度接近的表现大多数内容。
英国画家达德的《仙女们的妙举》就是典型的绿色调,虽然其中也有红色、粉色和白色,但是都是画在典型的“点睛”之处。
但是画面下方的淡黄色底面和深绿的球形植物产生的对比又一下以提升了画面的节奏感和空间感。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完全真实的使用颜色对儿童来说有点困难,但是选择符合自己心情的色彩大胆使用绝对没问题。
画家陈雅丹的《我们-晨曦》和《我们-夏日》这两幅作品构图差不多,造型也非常简单,但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色彩效果,从色彩上就凸显出了作品不同的主题。
对于八、九岁儿童,涉及上述色彩运用的时候,切忌讲道理,而应该只示范不讲理,不必知其所以然,只要感觉好就随意应用。
对九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根据理解能力适度讲理,但还是要感觉第一,是否能理解无所谓,“不要招急,慢慢来”。
如果对色彩的主观意识不强,完全可以选择色彩效果明确的内容进行表现。
比如秋季、冬季或者某种特定的光线下……或者用比较简单的方法着色。
五代佚名作者的《丹枫呦鹿图》因为表现的是秋天的树林,所以丰富的色彩把鹿群衬托了出来,整幅作品也充满了季节的气息。
而宋代画家李成的《读碑巢石图》虽然画的是冬天,但是他围绕画中的老树和古石碑,只用黑白墨色,让一种苍凉跃然纸上。
而法国点彩派画家修拉的《马戏表演》正好相反,让众多的颜色点形成五颜六色的色彩闪烁效果,把热闹喜悦的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色彩的运用既然可以随心所欲,那就完全可以脱离色彩所依附的造型,让色彩独立产生作用。
法国画家莱热的《工地》运用色彩和我们习惯的正好相反。
一般是先起稿,然后依据稿子的轮廓着色。
而莱热则是先涂上单纯的大色块(当然这些大色块事事先设计好各自形状的),然后在上面画线条,获得了与众不同的结果。
运用色彩的关键既然是对比,那就不一定处处都用鲜艳的色彩。
而可以充分利用对比来相互衬托。
清代画家华碞的《天山积雪图》在一片淡淡的白灰色水墨基础上,让牵驼人的红披风分外鲜红,其实,他并没有用非常鲜艳的大红色。
反正,色彩的使用,除了调色之外,关键是选择。
而选择的方法不外乎是“+”和“-”。
如何加减?
画家姜宝林的《白塔湖一角》最典型。
山被“+”成了典型的“青山”而水呢?
干脆“-”成了空白,只围绕山影“吝啬”地画了些小点子。
而日本浮世绘画家歌川国芳的《高僧物语》则是大加特加。
把所有色彩都加到最浓。
但是千万别把最浓的色彩等同于最鲜艳的色彩。
注意歌川国芳画中近处的大海和人物的色彩都非常鲜艳,但是远处的天空和远山呢?
这也是一种对比。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如果能够较好地运用调色的技巧,很多艺术家还是喜欢“灰色调”,因为这“灰”并不是黑加白,而是含有丰富的色彩。
灰色调和品茶品酒品咖啡类似,不太适合儿童。
但是逆光效果就不同了,逆光产生出明亮且色彩丰富的效果,如有能力不妨一试。
前苏联女画家亚布隆斯卡娅特别擅长运用逆光。
她的《夏天》从造型上进行了简化,从色彩生进行了加减,但是逆光的运用又使得画面充满了活力。
3、大胆的选择材料
一说到画画,一般就是想到常用的绘画材料。
其实,绘画所使用的材料多多。
除了一般的用颜料画之外,我们还可以有多种选择。
首先推荐的是“拼贴”。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拼贴”的绘画作品了。
这幅《袭击白牛的老虎》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时期的石片拼贴画。
拼贴画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充分利用拼贴材料本身的特色。
这幅《袭击白牛的老虎》一点其他颜料都没有用,但是色彩够丰富吧?
当然,一旦“拼贴”了就不能用其他材料了,完全可以连贴带画。
看看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静物》就是典型的连贴带画,而且他根本就是用简单的炭条之类的笔,向画稿一样地“画”,然后用现成的杂志、报纸来“贴”。
看似随意,其实是“老谋深算”,利用两者之间的对比产生独特的效果,同时又“扬长避短”,因为要让“贴”的和“画”的完全不分太难切太费力了,一般都会“事倍功半”。
废旧材料拼贴是“拼贴”画的一大特色,比如利用废旧的布料进行拼贴。
而陕西的农民艺术家库淑兰则将家乡传统的布堆画(利用布头进行拼贴)演化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拼贴剪纸。
这幅库淑兰《母鸡与小鸡》就非常典型。
由此类推,我们能不能借鉴欧洲中世纪教堂的玻璃拼贴画效果进行创作呢?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说到运用材料,并不等于一定要整幅作品都是用全新的材料,有时候就是在特定的内容上尝试独特的材料。
而一般利用独特材料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比如费大力气画出树干的效果,有时候不如直接用废树皮进行拼贴。
就这一点而言,宋徽宗倒是个榜样。
他曾经在花鸟画花鸟眼睛时,尝试用生漆来画。
这大漆一点上去是一个凸起的半圆形,待漆干了之后,中间就会下陷出一个“小坑”,整个一个“点睛”。
这幅《腊梅山禽图》中的鸟眼睛就是这样完成的。
其实,没有人会一味的追求某件绘画作品使用材料的“纯正”。
只要是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完全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材料。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针对儿童的绘画创作,在这儿特别推荐尝试一下色粉笔和彩色铅笔。
这两类笔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
印象派画家德加就画了好多幅色粉笔画。
而随着彩色铅笔的质量越来越高。
用彩色铅笔也可以画出很丰富的画面效果。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随着电脑和相关软件的日益完善,充分利用电脑的特色进行电脑绘画创作也属于新的材料范畴。
在电脑中运用现成素材进行创作,就相当于电子拼贴。
但是要特别提出的是,利用电脑进行绘画创作,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组合,注意源素材是否允许使用。
无论如何,大胆地想象和大胆地表现同样重要,不敢想怎么敢干呢?
仅仅是敢想,而不敢表达同样没有意义!
所以,放开胆量,面对遥远的星空,让我们的思绪向“明天”发散、飞翔!
中场:
我们不应该做什么?
在教学中可以程式化为踏板,在创作中绝对要拒绝程式化。
特别是“古老”的程式。
首先是切忌用某种特定的造型束缚儿童表现的手脚。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简笔画、卡通画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踏板,但是在创作中,即使作为踏板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创作的障碍。
最好允许儿童放笔直取,而教师可以协助,利用疏密、色彩和材料的变化进行画面的调整,甚至把不同画面中的内容拼贴组合成新的作品。
第二是切忌在低年龄儿童创作中用成人吸收儿童造型特点画出的“儿童画”作为范本。
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成人的因素,一旦模仿,每一个儿童创作者本身独特的表现就可能消失殆尽。
艺术可是追求不同的竞赛!
第三是切忌鼓励较大的儿童一味模仿成年人的“小清新”,应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去表现自己的“画”。
下半场:
脚踏实地——仔细观察、精细表现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虽然任何与前人不同的才是独特的,但是最能引发共鸣的却是能够从身边生活中观察、发现之后引发出的独特表现。
要想与众不同,只会仰望星空绝对不行,很有可能就栽倒在眼前的小水坑里。
所以,艺术创作还需要脚踏实地,从自己身边感受、发现并用艺术的语言表达。
何谓艺术的语言?
是否只有艺术家才可以发出艺术的语言?
没错!
艺术家的创作必须符合艺术的规律,必须充满艺术的语言。
但是,这部代表尚不能称为艺术家的儿童的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语言。
最多只是这些语言运用得没那么完满没那么耐人寻味罢了。
而另一方面,艺术家在运用艺术语言进行表现的时候,常常特别羡慕儿童真挚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儿童味”。
罗嗦了半天,到底啥是“艺术的语言”呢?
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概念。
但是,以下三个方面肯定是包含其中的——
1、从身边发现不足改之
欣赏沈曾天同学的《儿童乐园》,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一定不会是“一点都不像”。
因为谁也不会要求一个7岁儿童画出“照片”般的“像”。
但是,你一定会感觉到“儿童乐园”带来的欢乐。
因为艳丽跳跃的色彩,因为夸张的造型。
在绘画中,这种夸张却提升了气氛。
可是联想一下,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现实,那就恐怖了!
光是那个倒着长的大头娃娃就能把人吓死。
这就是现实和艺术作品应该有的区别,也可以说是艺术对现实中的“不足”进行的改造。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既然“夸张”很艺术,那处处都使劲“夸”不就齐了!
不一定,这要看你的作品是否需要,对小年龄的作者可以更多的随性而为,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表现自己想法的适当方法,既可以是造型的,也可以是色彩的或选择合适材料的。
11岁高映慧创作的《美妙的梦里生活》就很好地运用了“选择”。
从造型上很“卡通”,是的作品更贴近“童话”。
而在色彩上则以蓝绿色为主用小范围的粉色、桔黄色等点缀,强化了“梦”的感觉。
这同样是对生活中不足,按自己想法进行的一种“改变”。
如果从表现“明天”的概念出发,完全可以把今天觉得不足的内容直接“改”成自己认为美满或希望的样子。
而这些替代“不足”的“满意”并不一定是什么完全没有的“发明创造”,完全可以使今天看到过但是觉得美好的内容。
比如范佳茗同学的《未来社区》所表现内容中,每一个具体内容都不算新鲜,比如树状的房子、风洞里的船等等。
但是当这些“不新鲜”组合在一个特定的画面(邮票设计)中,表示特定的内容(社区)时,新鲜的整体就诞生了。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把生活中觉得美好的具体东西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当然没问题,但是也不是表现“明天”唯一的方法。
其实把能带来好心情的事情夸张地表现出来,同样可以作为自己期待的“明天”。
当然,一定一定要把自己觉得不够美好的地方,按自己认为美好的样子,好好地“改”一下。
其实这并不算难,只要认真观察并抓住要画内容的特点,在保留特点的同时,按自己需要的样子大胆“改”就是。
蒋晨钧《快乐的每一天》把乐队的乐器“改”的够大的吧?
和前面的《儿童乐园》一样,夸张使得作品充满了快乐!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说到快乐,咱们再欣赏一幅《快乐的游乐场》。
这幅画造型非常简单,也画得很“卡通”。
画面内容并不多,因为在这么一幅小画中,不可能像拍照一个大广场那样“面面俱到”,所以还得想法“改”。
11岁的尤天威同学是利用层次“改”的:
近处是两个大头娃在论“吃”,中间是快乐的“转”,后面的一侧“哈哈镜”,另一侧是一群向画面外“跑”的同学,那一个个刺猬一样的头发既表现了跑的方向,又特别体现了兴奋的心情。
虽然简单,但是体现出符合自己的年龄的“成熟”特点。
2、从身边发现缺少补之
作为造型艺术,造型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想表现的每一个造型都会“十全十美”,这就需要早保留原来美好的基础上,不上自己认为能让造型或画面更完美得细节。
这幅线描作品《菜篮子》就很典型。
本来就是一组静物线描写生,但是12岁的林云逍同学,在比较准确地表现出造型特点的基础上,用很多漂亮的小花纹和小形状进行补充,使得画面因为这些细节产生了疏密变化,同时强化了每一个形状之间的变化,既各自显示了各自的造型美,有合起来构成了整幅画面的美。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造型可以通过小花纹的组合进行补充,也可以通过色彩的有机组合进行补充。
比如把本来有明显颜色造型的颜色画得不那么明显,反过来把需要突出造型的颜色用尽可能鲜艳的颜色来画。
这一减一加,一下子就可以把很多不足补充了。
高霞同学的《过年》明显地强化了画中的红色。
一方面是把各处的红颜色尽量画得鲜艳,另一方面是让红色形状的周围大多数都有黑色衬托,并辅之以明亮的黄色。
而其它部分则是灰色、棕色为主。
大主人公衣服的淡紫色突出了主要位置,小主人公的红色则融入了整体。
如果说《过年》是通过一减一加,强化对比来突出气氛的话。
鲍亦然同学的《关爱新生命》则是通过减和加颜色来加强融合。
在创作时,首先选择了黄色的卡纸作为背景,整幅画面虽然画出了五颜六色,但是大多数内容的颜色都尽可能选择了比较透明、和黄色能够协调、且不会过多变色的绿色和红色,只有抱着婴儿的人物画了一条盖住黄色的灰裤子,这就在突出主要人物的基础上,强化了纸本色的黄色,使得作品在整体上都处于一个统一的色调——黄色调之中。
而这个色调恰恰又是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生命)非常贴切的。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进一步,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减和加还可以再强化。
《丰收》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11岁的崔惠琳同学为了突出特定内容的“丰收”,首先是强化了色彩,也就是把本来不够强烈的整体色彩统一到了特定的色调中。
其次,淡化了人物的细节,只表现出人物剪影,同时加大了跳跃的鱼的造型,一下子把什么“丰收”了表现的一清二楚。
与此同时,一直长满绿叶的树枝进入画面,因为绿色和蓝色十分接近,所以既起到了分丰富画面色彩的目的,又不会造成喧宾夺主。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如何赢得“我们的明天”这场比赛
对小年龄的儿童来说,就不能苛求他们补充得如何合理。
而应该启发他们把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自己想表现内容的内容饱满地画出来。
这个饱满并不是光指形象本身充满细节,而更多的是指整体气氛。
比如《安居乐业》是8岁的许越凯同学创作的。
画面的细节并不“细”,但是,作为整体,把自己认为应该体现“安居乐业”的内容都画到一起最满意,好就这么画了。
这不也是对自己认为“不足”的一种补充吗?
此时,整体气氛因为不同内容的组合,所以也表现出了另一种“细”——整体中有丰富变化!
3、从身边发现美丽增之
改也好、补也好,其实都是为了完美,所以,利用自己认为完美的内容的增加使得画面完美可以视为改之补之的升级版。
这幅《太空之城》就非常典型。
从具体内容上看,所有的造型都非常简单,甚至接近简笔画。
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冯婧婷同学大量地运用各种漂亮图案和整齐的黑白灰处理。
让整幅画充满漂亮的细节。
使得人们在欣赏时会被这些漂亮的细节深深吸引,而忽略造型本身的简单。
其实反过来讲,既然像装饰画那样以细节取胜,那外轮廓如果画得过于复杂,倒起反作用了。
儿童绘画创作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