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聚落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669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聚落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旅游聚落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旅游聚落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旅游聚落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旅游聚落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聚落文化.docx

《旅游聚落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聚落文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聚落文化.docx

旅游聚落文化

第三章旅游聚落文化

聚落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和文物史迹,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聚落文化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前来参观旅游。

第一节聚落文化概述

一、聚落文化释义

聚落,本义是指村落,后来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包括都市、城镇和乡村等。

它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是由共同成员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聚落是一种空间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我国传统聚落文化经千年的发展与变迁,与其由来的模式相比表面形式虽然不断发生改变,但它仍然蕴含着宗法时代的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是有一定外部范围和一定内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

二、聚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历史上,村落先于城市形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村落的发展。

但村落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中国村落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暑御寒、遮风避雨和防止野兽袭击。

但是,人类初期并没有固定的栖息地,主要是利用自然洞穴藏身。

原始村落多建在森林茂密的低山林区,以便于狩猎和采集。

此外,在海边、河边进行着原始的捕鱼活动。

由于人们完全依靠天然食物,如兽、树果、草类等,而这些天然食物容易枯竭,食物的获取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因此人类活动的范围经常大范围的移动,居住地流动不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步走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与畜牧业发生分离,产生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从事农耕业生产的人类的固定居民点——村落,我国村落文化的形成正是这次革命的结果。

距今7000到8000年以前,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相当进步的农业经济,产生了长期性的村落。

这些原始村落无疑是以原始农业的兴起为依托的,同时又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距今6000年以前,我国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是大型固定的农业村落,面积约5万平方米,特别是在居住区外还发现了具有防御作用的壕沟。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的产品有了富余,交换自己不能生产的生活资料有了可能,这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随之村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市,村落则以农牧业为主。

商业性城市对村落的发展发挥着农产品集散地和物质供应中心地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村落经济地发展及村落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工矿业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服务于城市的郊区农业村落的发展。

加工业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使专业性村落的出现,并随加工业性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村落是我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是乡土社会人群聚居、生息、生产的地方。

其规模大小不一,有个别住户的孤村,也有百万人口的大村。

我国封建社会的大村,多以大地主宅地为中心,四邻住着佃户或者帮工。

村落中阶级对比明显,地主居住着宽敞的院落和砖瓦大房,佃户则居住在茅草小屋中。

村落街道以通往地主宅地的干道为中轴,而通向四周佃户住宅的都是些羊肠小路。

这些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丰富宝藏,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二)中国城市的发展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形成一些人口相对集中、规模大小不等、以产品交换为中心的场所——集市。

集市的发展促进了集镇的形成,并为城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而且由于阶级的出现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人类开始在聚集区周围筑城,进而产生最早的城市。

我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社会从数十万年前的洪荒时代不断演进,以至在距今大约5000年的夏代出现了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早期城市。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距今约3600年前的宫殿遗址,一般认为是我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在二里头还发现有青铜器、玉器、兵器等,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国家,从而使人们推论二里头遗址为夏朝最后一个王桀的都城。

在二里头附近的尸乡沟还发现一座早商城址,被认为是商王成汤所建的“亳城”。

继商之后的周王朝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分封制。

为防御和保护领地,统治阶级把筑城看作是立国之本。

“立国”就是在自己的封城内选择适中的地点,营建可以防守的城池。

因此,早期城市的功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的。

周朝初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向北已扩展到太原、北京附近,向南则至汉水、淮河流域。

自此之后,我国城市的分布就以这一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发展。

自春秋开始,我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解体,至战国时代后期封建制度最后得以确立。

这一时期诸侯割据,相互攻战,筑城防御十分重要,因此坚固的城墙、庞大的城池便因战争而产生。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齐国的临淄、秦国的咸阳、燕国的下都、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楚国的郢都、齐的临淄等。

其中齐国的首都临淄城,周长有12公里,估计居民有20万,城中的商业十分发达。

秦统一后的首都咸阳城、汉朝的长安城,以及唐朝的长安城、宋朝的开封城、杭州城等,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经相当齐全。

北宋时,开封人口最多时估计接近100万,是我国有史以来较为确信的第一个百万人口城市。

元、明、清三代,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

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范,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利用城市规划来维护其最后的统治。

除北京外,全国还有30多个大中城市,如南京、苏州、杭州、广州、福州、武汉、成都、重庆、开封、济南、临清等。

其中,广州作为明清实行禁海政策后的唯一对外开放城市,发展尤为迅速,至鸦片战争前夕估计人口达80-90万,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1840年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打开闭关自守的大门,开始加入世界经济体系。

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沿海沿江城市中出现,随后波及东北和内地广大地区。

尽管这些发展从本质上说是服务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需要的,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形成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其中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重庆等城市迅速崛起,其地位逐渐超过临近的苏州、北京、济南、成都等传统城市。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少新兴城市,它们多为矿业或工矿业城市,如抚顺、鞍山、本溪、唐山、焦作、大冶、萍乡、玉门等。

由于我国煤铁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使新兴城市也多位于东北及华北地区。

这样,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我国城市主要在南方发展的趋势发生了逆转,北方再次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其中东北成为我国近现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东北地区原来人烟稀少,19世纪后期,清政府废除对东北地区的移民禁令后,人口才有显著增加。

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初,东北人口增长了3倍。

由于东北资源极为丰富,成为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

30年代,东北沦陷后,日本试图变东北为其附庸,在东北广泛筑路开矿设厂,从而形成一系列大中城市。

40年代初,沈阳人口接近百万,长春人口达80多万,哈尔滨、大连人口超过70万,加上抚顺、鞍山、本溪、吉林等城市,形成工业城市密集带。

但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垮台,这些城市的人口急剧减少。

三、聚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中华民族古老的聚落文化为世界积累了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丰富经验,是现代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珍贵遗产。

它蕴涵了各民族先辈披荆斩棘的艰辛和繁衍生息的历程,凝聚着华夏祖先的智慧和心血,已成为巨大的文化财富。

保护和开发传统聚落文化旅游是世界的发展趋势,它除了可以让本国人直接拥有重温过去文化的功能外,更是象征民族传统与独立于世界的积极意义。

因此,传统聚落的有无,不会直接严重影响一国居民的生活和经济,但却是提高本国人民传统精神文化与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传统聚落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大中城市。

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最为集中之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城市大都选择在交通便利、依山傍水之地,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城市经过从古到今的发展积累,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城市建筑历朝总是在不断拆旧建新,成为历史轮廓的具像体现;城市都是一定地域的商业中心。

更可贵的是,由于城市所处地域不同,地质地貌情况不同,加之政治经济文化的侧重不同,因而风格不一,这是永远开发不尽的潜在的旅游资源,对于科学研究、商务活动、观光探奇者都是有价值的目的地。

传统村落也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它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形式,容易成为城市居民心中休闲的意象,使传统村落成为满足休闲的场所。

适度开发传统聚落文化资源,可以激发旅游者返朴归真的情怀,寻求传统文化的安闲与宁静。

同时,旅游的深入开发也促进了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旅游者正是为了追求一种身心上的跨文化的享受才参加旅游活动的,越是具有异质文化特色的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

为了满足旅游者追求不同的文化体验的需求,原先在当地视若无睹或者几乎被人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到恢复和开发,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重视和发扬,濒临湮灭的历史文物得到修复和维护。

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丽江古城和安徽黔县古村落等已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不仅作为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受到外来游客的欢迎,而且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含义和特点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要有悠久的历史,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对研究历史与文化,考察古代建筑艺术,研究城市建筑艺术,研究古人的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4座,1986年和1994年相继公布第二批38座城市和第三批37座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2002年又将山海关和凤凰城列入历史文化名城。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共有101座历史文化名城。

公布历史文化名城,是加强我国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

这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三分之二是我国历史上的建都之处,是文明财富的集结之地。

这一确定对于保护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绝大多数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市遗存,地处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

它们拥有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和风貌,是人文旅游资源的荟萃之地。

特别是已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101座城市,是我国文物古迹最集中的地方。

据统计,《中国名胜词典》所选收的全国名胜古迹4781个词条中,有1641个词条来源于101座历史文化名城,占总数的34.32%。

无论是各座历史文化名城所蕴藏的名胜古迹的绝对数量,还是这些名城中的单体历史古迹所拥有的文物量,其数量质量都是其他类型城市望尘莫及的。

据统计,北京有价值的古建筑7309处;襄樊有各类历史文物点761处,其中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90处;革命圣地延安仅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一类就达140多处。

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景一物,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历史的再现,必然会引起旅游者的遐想,发思古之幽情。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一般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性,具有一流的观赏性与历史的纵横感相结合的特殊韵味。

在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75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4处国家风景名胜区,分别占全国的36.13%和21.17%。

“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中的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等7处在历史文化名城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有16处也来自这些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历经历史上的兴衰起伏,但至今仍都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处于或大或小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

它们不仅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