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657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自:

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

闻:

  1、余闻之也久(   动词,听说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  代词,他的    )

然:

  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

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

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

或许,或者。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

文采或道理。

今义:

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

5、泯然(众人)矣(   古义:

平常人。

今义:

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文章的题材和风格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ABCD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

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第一阶段:

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

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受于人者不至 ”。

(引号内填原文)

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

(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讲:

    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籍贯    金溪        ②姓名    方仲永     

③身世    民          ④家世     世隶耕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2)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3)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受之于天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哀伤,惋惜  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B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书写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对…...感到惊奇)(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跟着  )

4、“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怎样看待?

答: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文《木兰诗 》选自宋代  郭茂倩  编的《乐府诗集》一书。

这首诗是  南北朝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只 )  ⑵万里赴戎机(赴:

奔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

外城      )          ⑷策勋十二转(策:

记功 )  ⑸著我旧时裳(著:

穿    )  ⑹关山度若飞(度:

度过,过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意思是   粘贴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通     伙 ,意思是    伙伴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5.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后一问意近即可)

6.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意近即可)

7.“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8.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有哪些动词?

答:

   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9.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

10.两组“旦辞……暮宿(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