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6497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芒市第一中学2015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文科)

考试时间:

90分钟卷面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答题参考时间40分钟)

1、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汉朝时期D.唐朝时期

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分散性D.脆弱性

3、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

A.秦朝B.六朝C.唐朝D.宋朝

5、“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传统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史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这主要得益于()

A.郑国渠的修建B.都江堰的修建C.灵渠的开凿D.井渠的出现

7、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

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B.从商容易致富

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8、“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材料不能反映()

A.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此时期为明清年间D.此时期为唐宋年间

9、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机工”指的是()

A.农民B.奴隶C.雇佣工人D.无产阶级

10、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11、据时人(1846年)记载: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京津地区D.东南沿海

12、有资料记载,广州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自1854年、后“纺业停顿”。

另有资料记载:

在通商口岸,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商办企业,“这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标志”。

这两段材料说明()

A.广州失业人口很多,经济萧条B.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指的是通商口岸的商办企业

C.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经济一蹶不振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

13、“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14、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戏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15、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B.西装C.中山装D.列宁装

16、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年

8010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17、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8、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的近代化同时起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而洋务运动则给中国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

其原因在于二者推行的近代化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A.政治近代化 B.经济近代化 C.军事近代化 D.教育近代化

19、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本能抵制和排斥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20、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21、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涌入B.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繁重的捐税负担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22、著名学者辜鸿铭说:

“咸同年间,粤匪扰乱。

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23、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诗文中所述政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意图是维护清王朝统治B.它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其经济根源D.它阻碍了晚清中国的经济蜕变

24、中国近代一位民族实业家认为“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推其原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无破产法则无法维信用。

”题中的观点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压迫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25、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要把找到的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

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B.三大改造运动中C.“大跃进”运动中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26、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盎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7、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

28、右图是《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抽样统计曲线图》。

这一发展趋势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广泛开展

D.政企分开政策的实施与推广

29、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

”使人民“开眼界”的是()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

30、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二、材料题:

(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第32题18分,第33题10分,共40分。

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答,答题参考时间50分钟)

3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

(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2分)

32、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方向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司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6分)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

(2分)1912—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清末男装中山装旧式婚礼西式婚礼

【材料二】

轿子马车汽车火车磁悬浮列车

【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计60分,答题参考时间40分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D

D

D

B

A

D

C

A

D

D

B

C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B

A

B

D

B

A

C

B

B

A

B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设3个小题,31题12分,32题18分,33题10分,共计40分,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答,答题参考时间50分钟)

31.

(1)生活方式:

小农经济。

(2分)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分)

(2)关系: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2分)影响:

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4分)

(3)现象:

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2分)

32.

(1)原因:

①政治需要;②军事需要;③商业发展;④交通要道(或人口聚集区)(答任意3点即可,6分)。

(2)新特点:

①专业化城市出现;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分)

(3)特点:

持续发展且出现两次高潮。

(2分)

原因: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一战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

(答出任意3点即可)(6分)

33.答:

(1)现象:

服饰(装);婚姻礼俗。

(2分)原因:

西方文化的影响;本国历届政府的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后果(4分)

(2)答:

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任答其中2点即可得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