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6383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9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docx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

哪吒形象演变人物毕业设计

一、先唐及五代时期哪吒的形像

(一)“哪吒”之名考

“哪吒”乃汉语复合名词,据《辞海》(2106页)《康熙字典》(115页)载,哪指傩,鬼神之偶像;吒为吒(异写)即叱吒。

哪吒,即以傩叱吒驱赶鬼神,有任何任意即毫无阻档之威力与战无不胜之意义。

哪吒太子早期在佛经就有所记载,例如大藏经唐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仪轨》等。

而“哪吒”是一个异国语音的名字,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中国本土所产的。

由此可见他本是佛教中的一个神,在佛光大辞典中其解释为“梵名Nalaku^vara或Nalaku^bala。

为护持佛法,守护国界及国王之善神。

又作那吒天王、那拏天、那罗鸠婆、那吒矩袜啰、那罗鸠钵罗、那吒鸠跋罗、那吒俱伐罗。

系毗沙门天王五太子之一。

那吒太子手执棒戟,以双眼观察四方,昼夜守护国王大臣、百官僚属,乃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若人于彼等起不善心或杀害心,则那吒以金刚杖刺打恶人之头或心。

那吒曾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为父母说法;又尝授佛牙予道宣律师,并随侍其身。

‘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卷上最上成就仪轨分、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六、祖庭事苑卷六、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五灯会元卷二西天东土应化圣贤条’”[1]

1、佛教经典中的神灵——“那吒”

目前发现的关于哪吒的最早记载是在北凉(401~439)天竺三藏昙无谶译的《佛所行赞》中。

其卷一云:

……卜择选良时,迁子还本宫,二饭白净牙,七宝庄严舆,杂色珠绞络,明焰极光泽,夫人抱太子,周匝礼天神,然后升宝舆,婇女众随侍,王与诸臣民,一切俱导从,犹如天帝释,诸天众围绕,如摩酰首罗,忽生六面子,设种种众具,供给及请福,今王生太子,设众具亦然,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王今生太子,迦毗罗卫国,一切诸人民,欢喜亦如是……[2]

另唐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云:

……尔时那叱太子,手奉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

“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阁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吃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护持佛法。

”……[3]

同为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则说:

……其塔奉释迦牟尼佛。

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

毗沙门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

汝眼毒恶恐损众生。

……[4]

从这些佛典中可以看到在此时的佛教里“那吒”只作为一个地位不高的佛教护法神而存在。

2、佛教经文的咒语——“那吒”

在唐时中印度人阿地瞿多翻译的佛经《陀罗尼集经》卷三云:

(一)摩诃迦啰

(二)那吒俱钵啰(三)莎诃(四)[5]

《陀罗尼集经》第九卷云:

那(上音)谟(上音)室旃(二合)茶跋折啰波拏曳

(一)摩诃药叉栖那跋跢曳

(二)跢侄他(三)唵(四)萨啰毗萨啰(五)尼文者酰(上音六)那吒那吒(七)萨哩毗萨哩(八)伽(上音)鞞毗伽(上音)鞞(九)阿(去音)车底迦(十)摄跋(二合)遰那(十一)莎诃(十二)(《大正大藏经》第十八册页856)

唐释不空译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上卷记载:

……氷蘖罗药叉,菴末离国住,末末拏药叉,末末拏藏国,摩怛哩药叉,住于

施欲国,极觉药叉神,布底嚩乾元吒国,那乾元吒矩韈囉,住于迦毕试鉢囉设囉神,鉢罗多国住,商羯罗药叉,住在烁迦处……[6]

《阿吒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神咒经》记载:

阿车阿车(嗔弥反) 牟尼牟尼 摩诃牟尼牟尼䉛(乌力反) 尼休休摩诃那迦休休斗伽那知阿呼阿伽那知阿多那知 阿吒阿吒 那吒那吒留豆 留豆 留豆 休休豆留唏泥唏泥唏泥唏泥 郁仇摩仇摩仇摩 仇摩唏梨唏梨唏梨 唏梨 尼利 尼利摩诃尼利莎诃[7]

在佛教各教派中密教善经咒修持,佛教咒语本身意义不予了解,只要不断诵持,就能有所感应,达到“定”“静”的境界,身心能够清净,契入佛菩萨的慈心悲愿。

由此可见哪吒在佛经中有所记载是肯定的,佛经中的“那吒”形象及现在哪吒之原型。

有其信仰的依据。

(二)佛教护法神——早期的“那吒”信仰

在唐时佛经中哪吒往往是随北方毗沙门天王一起出现的,那么哪吒与北方毗沙门天王到底时什么关系,他在佛教中的地位如何,他的神格是什么?

1、毗沙门天王

毗沙门,是“Valsravana”一词的音译,又译作毗舍罗婆孥、稗室罗懑囊、吠室哕末那等,意译作多闻、普闻等,因其恒护如来道场而多闻佛法,且福德之名闻于四方,故名。

此天王在佛教中为四大天王之一,住在须弥山之北,守护阎浮提北方,因此有叫北方天王。

他是护法、护军、护国等的守护神,亦被视为财神和福神。

(如图1)

在唐不空译的《毗沙门天王经》中云:

尔时毗沙门天王。

在于佛前合掌。

白佛言世尊。

我为未来诸有情等利益安乐。

丰饶财宝护持国界故。

说自真言。

我此真言。

如真多摩尼宝王能满众愿。

世尊听许我说。

佛言善哉善哉天王。

汝能愍念为诸有情。

恣汝意说。

若咒净油七遍用涂卧所。

乞财物等得如所愿。

[8]

从这两段经文中可以看出毗沙门天王乃是一位财神和福神。

同时毗沙门天王也是大小乘经典中所曾记载的护法神。

《大集经》第五十二卷中即曾明确记载,护持阎浮提界的佛教

 

地区,是过去、现在与未来诸佛所一致嘱咐毗沙门天王的重责大任。

[9]而且,对于《金光明经》与《法华经》等大乘经典的持诵者与奉行者天王也都曾在佛前誓愿加以护持。

如《法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白佛言:

‘世尊,我亦为愍念众生、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

’”[10]《金光明经》第二卷言“尔时毗沙门天王。

提头赖吒天王。

毗留勒叉天王。

毗留博叉天王。

俱从座起偏袒右肩。

……世尊。

是故我等名护世王。

若此国土有诸衰耗怨贼侵境饥馑疾疫种种艰难。

”[11]此外,在小乘经典里,也曾记载天王护持修行者的故事。

《贤愚经》[12]载有他帮助一位女信徒优波斯那供养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的原委;《增一阿含经》中也有他帮助梵志修得阿罗汉果的典故。

王颋在《神威毗沙——唐、宋代的“毗沙门天王”崇拜》[13]中提到《于阗教法史》中关于毗沙门天王的记载:

于阗地区原为大海,佛为救度众生,令毗沙门天王和舍利弗以矛、杖刺破堤岸,放出积水,变海为陆,起塔筑城,建立于阗国,于阗遂为佛教圣地。

莫高窟多处壁画中描绘了“毗沙门天王与舍利弗决海”这一画面,画面绘舍利弗手持锡杖,身穿袈裟,毗沙门天王披坚甲、执长矛与舍利弗相对而立,二人枪杖相交,决堤放水(如图2)。

可见毗沙门天王是小乘、大乘与密教经典中所共同推举的护法神,并不是仅见于密教而未见于其他显教经典的神祇。

2、哪吒与毗沙门天王关系及其神格

那么哪吒与毗沙门天王是什么关系呢?

佛经中对于哪吒与毗沙门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是祖孙关系,如不空译密教经典《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云:

“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

‘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阁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

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

”[14]另一说是父子关系,同为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则说:

“(毗沙门)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

”《毗沙门仪轨》

亦云:

“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

”[15]通过《毗沙门仪轨》的记载还可以看出,天宝以后,哪吒得到宫内崇拜,作为天王第三子的身份已为官方所肯定。

马呜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生品》载:

“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

”(如图3)。

宋代李昉编《太平广记》记有毗沙门天王之子哪吒太子护持道宣律师并授佛牙的故事,[16]此故事源于唐代郑綮《开天传信记》。

在唐代,毗沙门天的信仰极盛行。

而哪吒太子在跟毗沙门天有关的经典中往往出现。

在这个时期才固定“那吒太子”的名称,及毗沙门天王五太子中之第三太子等事。

唐不空译密教经典《毗沙门仪轨》所载:

北方大毗沙门天王。

唐天宝元戴壬午岁。

大石康五国围安西城其年二月十一日有表请兵救援。

圣人告一行禅师曰…一行曰陛下何不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应援。

…毗沙门天王见身于楼上。

其天王神样。

谨随表进上者。

中华天宝十四载…令第三子那吒捧塔随天王…二十一日那吒与父王交塔日。

其日须乳粥供养。

无乳则用苏蜜粥供养其天王。

有天灵异奉敕宣付十道节度。

所在军领令置形像。

祈愿供养。

天宝元载四月二十三日。

内谒者监高慧明宜天王第二子独健。

常领天兵护其国界。

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17]

这里记载了天宝元年(742),大石、康等五国围安西城,玄宗亲执香炉人道场,不空诵念真言,请得毗沙门神兵应援,五国惧而退军。

玄宗还宣付十道节度,所在军领,令置形像,祈愿供养。

于唐朝的毗沙门信仰,唐卢宏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一文中总结说:

毗沙门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吴钩,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善善恶恶,保绥斯人。

在开元(713~741)则玄宗图像于旗章,在元和(806~820)则宪宗交神于梦寐。

佑人济难,皆有阴功。

自时厥后,虽百夫之长,必资以指挥。

十室之邑,亦严其庙宇。

戢齐强暴,无烦狴牢。

故敏以为政者,必因而证树之……[18]

这说明唐代毗沙门作为战神在军队中大受崇拜,开元时其信仰主要限于社会上层,多涉军事,后来除了军队外还普及于社会。

在这段记载中当时的毗沙门天王和哪吒作为护法神得到唐朝官方的崇拜,而“那吒太子”为毗沙门天王第三子身份为官方所肯定。

自此哪吒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说法占主流一直流传至今。

在唐代以前哪吒制作为毗沙门天的儿子存在,除这事以外,几乎任何特色都没有。

而在唐代中后期随着毗沙门天信仰的盛行,哪吒信仰也随之兴起,拙见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神格。

在《毗沙门仪轨》中就可看出哪吒信仰的兴起。

另在唐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云:

尔时那吒太子。

手捧戟。

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

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阇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

我祖父天王。

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

白佛言。

我护持佛法。

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

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僚。

相与杀害打陵。

如是之辈者。

我等那吒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

若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

亦以金刚捧打其头。

尔时毗沙门孙那吒。

白佛言世尊。

我为未来诸不善众生。

降伏摄缚皆悉灭散故。

亦护持国界故。

说自心暴恶真言。

唯愿世尊听许。

我说佛言善哉善哉那吒天王。

汝为降伏一切国王大臣百寮杀凌者。

亦法佛相违者。

……于白[叠*毛]上画一毗沙门神其孙那吒天神七宝庄严……昔五国大乱。

有八个月经月行多法遂无法验。

行此法降伏五国五万军自平安故。

是名随军护法。

[19]

在这里虽然认为“那吒太子”是毗沙门天之孙,但明显说明“那吒太子”是护持佛法的天神,太子摄缚一般大众或是恶人或起了不善之心,令其安稳修行,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

若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

亦以金刚捧打其头。

这有当头棒喝的作用,使心中的恶念止息,熄灭内在心中种种地贪、嗔、痴、妄念等。

在唐郑田译《开天传信记》中亦云:

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

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

宣律遽问:

“弟子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

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

”宣律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事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

”宣律求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

[20]

在这里通过“那吒太子”之口道出他是护法之神,为和尚护持佛法。

由此可见在唐时哪吒太子为毗沙门天王之子占主流,并且哪吒太子随其父为佛教护法神。

总之,由以上的佛教典籍可见哪吒太子信仰的兴起,缘起于唐时密教的盛行,哪吒是护法施福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

他常在毗沙门天王身旁,拖塔相随。

从唐代翻译的各密教经典中可以看出哪吒总是依附于毗沙门天王之下,因此其地位并不显着。

复交经典中着墨不多,且仅是名号而已,而且译名差异大。

综合以上佛典可以看出,哪吒是毗沙门天王之子,其神格为佛教护法神。

(图1)重庆市大足北山石刻—佛湾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大足石刻是唐末五代时刻。

(图2)莫高窟第9窟“毗沙门天王与舍利弗决海”(唐,618~907)

(图3)“大圣毘沙门天王像”这张雕版印本是五代时晋开运四年(974年)七月十五为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傅谯郡曹元忠请匠人雕刻。

目前收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P.4514。

每纸上像,纵39.4公分,横25.5公分。

在天王右后方,有一鬼神,右手高举一婴儿,此位婴孩就是那吒。

转引自郑阿财《佛教经典中的那吒形象》[21]。

 

二、宋、明以后哪吒的演变

(一)宋代佛教护法神向道教天神的转变

到了宋代哪吒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典籍中关于哪吒的记载也日趋渐多。

从唐代到宋代,有关哪吒的资料却在禅家的公案中常见。

那个公案就是后来的“析骨还父,莲华化身”的原型。

如《五灯会元》卷二载:

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22]

另外,《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云:

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

[23]

这个故事不只是禅家之间有名的,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答吴景仁书亦云:

“吾论诗,若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

”[24]那么这段公案哪吒为什么要“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呢?

除《五灯会元》约略提到“为父母说法”外,并未有详细的说明。

因为儿女之骨肉来自父母,佛家为说服信徒出家,最大的障碍是父母亲情。

因此造设“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故事,用以去除,骨肉与父母联系的执着,甚至在小说中演伸出一段父子间的争执,以及剖开肉球的出身方式、莲花化身的说法。

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是想借着肉身的彻底毁灭,来渡过出家的试炼。

证明与父母相系的肉身已彻底的不存在,并揭示所谓的“本来身”,亦即莲花化身。

将肉身与心灵分离开来。

[25]恐怕,这公案流下民间,后来发展了《封神演义》那样的说话。

“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这一典故亦常常用来作为禅宗禅机用语。

如宋蕴闻编的《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十一卷记载:

 

方敷文请升堂举那吒太子因缘,骨肉都还父母了。

不知那个是那吒。

一毛头上翻身转。

一一毛头浑不差。

[26]

宋朝晦岩智昭编着的《人天眼目》卷六记载:

……如何是就毛刮尘。

穴云。

叶落不烦人扫去。

自有清风为扫来。

寒毛卓竖如何是就皮刮毛。

穴云。

呼吸纵饶幽谷响。

寻真那得遇当人。

云。

落处不停谁解看如何是就肉刮皮。

穴云。

卸下直教天帝肯。

那吒太

子不容君。

峰云。

频看红烂处。

蝪杀子平生。

[27]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舒州白云峰嗣法小师守端编记载:

 同袍参学问通津。

来扣宗师正佛因为说三斤麻最好。

三斤天下说尖新。

几多匠者频拈掇。

柰缘缁侣有疏亲。

余今更为重秤过。

那吒太子析全身。

[28]

宋代释道元撰的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记载:

……问绝消息时如何。

师曰。

谢指示。

问如何是转物即同如来。

师曰汝唤什么作物。

曰恁么即同如来也。

师曰。

莫作野干呜。

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

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师曰。

大家见上座。

问曰。

恁么即大千同一真如性也。

师曰。

依俙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将别调中。

问六根俱泯为什么理事不明……[29]

佛教禅宗,重视过去生中累劫的修行,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於过去世与现在不断地去除内在无明、污垢、消除罪障,於今生今世力求当下了悟本来,明心见性。

佛教禅门更是在对话中一问一答,便能了悟禅机,有所体悟,六祖慧能大师,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大彻大悟,就是体现于此。

[30]而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典故成为禅宗应对禅机之参话头,这是哪吒太子的故事,发挥了在运用的作用。

 

此外有一首关于哪吒的诗已经初具哪吒故事之雏形,北宋苏辙着《栾城集》第3集卷1《哪吒诗》: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佛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31]

《栾城集》由苏辙亲自编订,历来认为收入其中的诗文没有太大问题。

苏辙具有较深的佛学造诣,《哪吒诗》的内容应该是来自于当时民间通行的佛教传说。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的雏形。

“狂”、“不拜父”、“其愚难教语”等说明哪吒具有叛逆的性格特征,“不拜父”又说明天王父子关系不和,佛在协调天王父子关系上发挥了作用,佛令天王左手举宝塔,哪吒因拜佛而拜父,“以佛为父”。

到了宋代哪吒跟道教有关的说话才出现。

宋洪迈《夷坚志》“程法师”条,记载了宋代民间盛传的哪吒咒语的灵验故事:

张村程法师,行茅山正法,治病驱邪。

附近民俗,多诣坛叩请,无不

致效。

……急诵咒步罡,略无所惮,渐渐逼身。

程知为石精,遂持哪吒火球咒结印叱喝云:

‘神将辄容罔两敢当吾前,可速疾打退。

’俄而见火球自身后出,与黑块相击,久之,铿然响进而灭,火球绕身数匝亦不见。

时山下住人项通,举家闻山上金鼓喧轰,如千百人战声……[32]

这里明明称,程法师,但是他用“茅山正法”,还有他把哪吒称为“神将”。

后来元代的杂剧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如《叮叮当当盆儿鬼》杂剧说:

路上没鬼,小路上可有鬼。

(正末云)有鬼,有鬼,我打你这贼嘴。

……俺会天心

法、地心法、那吒法,书符咒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净云)你会天心法、地心法、那吒法,有这许多法,你去罢。

[33]

在这里,“天心法”和“那吒法”被并称。

程法师所用的“茅山正法”跟“那吒法”的关系却不明白。

可是属于同系统法术的可能性大。

《叮叮当当盆儿鬼》中要用这些法术的人不是法师,而是普通人。

另外《夷坚志》里,常见要学“天心法”的人不一定是法师。

在宋代,“天心正法”“茅山正法”等未必是一般的道士使用的法术,而是民间的法师或普通的人可以用的法术,也就是民间法术。

当然道士兼修也无妨,但是那个法术不属于正式的。

所以他们所称的“茅山正法”是冒充道教的可能性大。

宋代,尤其是南宋,就是这样的很多无名法师活跃的时代,他们的事迹和使用的法术似乎已经无法追求其源流。

一方面他们积极地采用道教、佛教两教的咒术,特别是善经咒修持的密教,所以许多佛教神祇也流入民间信仰的行列。

[34]哪吒也在这个潮流中被改变其性格,成为民间信仰神祇之一。

以后哪吒就被逐渐拉进了道教的体系,当然其作为佛教神的职能仍然没有褪尽。

宋元以后,由于民间文艺形式(如杂剧)和一些笔记记载(以及民间流传过程中故事繁衍和演变)的介入,哪吒的个体形象越来越趋于清晰化。

(二)元、明哪吒之形象

哪吒故事以戏剧形态呈现者,最早为《孤本元明杂剧》所收录的《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与《猛烈那吒三变化》,以及着录于《太和正音谱》[35]中吴昌龄所着之《哪吒太子眼睛记》,不过此本只留剧目,剧本已散失,因此想要了解哪吒三太子的形象,必须从《锁魔镜》与《那吒三变化》中探索。

然而戏剧人物形象的凝铸,是经过长期累积改造而逐渐成形,此二剧只是个切入点,尚须借助于小说以及后世戏剧演化之功,方能作完整的呈现。

尤其真正使哪吒名扬后世的小说《封神演义》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参考点。

1、哪吒外貌及法宝之演变

元人所纂《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云:

(末唱)【刮地风】则见那百眼鬼军前高叫起,咱两个比试高低。

那吒神怒从心上起,可早变化了神威,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飞。

我见那吒神有气力,显出那变化容仪。

【四门子】牛魔王怎当神雄势,他见了也

走如飞。

(院主云)俺这壁是那吒出马,三头六臂显神威,变化多般敢战敌。

[36]

在《孤本元明杂剧》剧末附有穿关,是最早透过剧本可以直接认识舞台形象的数据,现存有关哪吒的两种杂剧,仅《锁魔镜》附哪吒穿关“正末那吒,铃杵冠、蟒衣曳撒、比甲、闹妆茄袋、绣球”,[37]但《那吒三变化》未附穿关,吴昌龄所着《哪吒太子眼睛记》资料虽已佚失。

然而仅凭此一零星数据,难以看出哪吒造型。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哪吒是成年人,这里哪吒是由正末扮演。

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九折对于哪吒的出场诗这样写的:

“(那叱领卒子上,云)一自干坤生我,二亲教诲多能。

三髟差髻上尽滴真珠,四妆带上金箱玛瑙。

五方神听咱节制,六合内唯我高强。

七宝杵嵌玉妆金,八瓣绣球攒花刺绣。

九重天阙总元戎,十万魔王都领袖。

某乃毗沙天王第三子那叱是也,见做八百亿万统鬼兵都元帅。

奉玉帝敕父王命,追捕盗仙衣、仙酒妖魔。

有神报来,是花果山紫云罗洞主通天大圣。

则就今日往下方走一遭。

[38]

在这里他将哪吒写作“那叱”,在以前并没有这种写法,至于原因也无从考察,或许是对

于哪吒之名音译的差异。

这里他写到哪吒是“三髟差髻”,说明这里的哪吒是一少年,这

与后来《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哪吒相似,与现在供奉的哪吒大至相似。

在明后期由

余光斗所着的《南游记》[39]中对于哪吒的描写却是这样的:

班部中文曲星余珂出班奏曰:

‘臣保一人,乃是毗沙宫天王李靖之子,名叫哪吒,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有一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瘟阵鬼兵助战,无有不胜。

’……哪吒即时自己出马,与华光大战。

哪吒出阵怎生打扮?

只见他头戴红花紫金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尖底靴,左带花花绣球,右挂九节铜鞭,手持长枪,身骑红鬃战马。

(《南游记》第十一回)

这里哪吒又是成年人,且哪吒已经是李靖之子,但是说李靖住毗沙宫,而李靖是唐朝名将,

 

唐末李靖被神化并与毗沙门天王结合成为哪吒之父。

在杨景贤杂剧中也有提到,但什么时候李靖和毗沙门天王融的,难以考证。

在随后成书于明朝嘉靖(1522—1566)的通俗小说《西游记》中哪吒的出场,第五回云:

好太子——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

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

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

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

今受玉皇金口诏,敕封海会号三坛。

……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

“变!

”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

[40]

这里的哪吒“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可见非常年幼。

这与后来我们所致的哪吒基本相似。

而后来的《封神演义》中哪吒永远的少年样貌应该就是来自于

此。

成书于明隆庆(1567—1572)年间的《封神演义》中所塑造的哪吒形象

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对哪吒的着墨最多。

哪吒是《封神演义》中少数可以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之一,可以说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哪吒形象及其故事即脱胎于《封神演义》。

其在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十三回『太乙收石矶』、到十四回『哪吒先莲花化身』以及三十六回和七十六回均对哪吒有所描述,作者用诗对哪吒进行了描绘:

异宝灵珠落在尘,陈塘关内脱真神。

九湾河下诛李艮,怒发抽了小龙筋。

宝德门前敖光服,二上乾元现化身。

三追李靖方认父,秘授火尖枪一根。

顶上揪巾光灿烂,水合袍束虎龙纹。

金砖到处无遮挡,乾坤圈配混天绫。

西岐屡战成功绩,立保周朝八百春。

东进五关为前部,枪展旗开迥绝伦。

莲花化身无坏体,八臂哪吒到处闻[41]

成书于万历年间的通俗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也有一段关于哪吒的描写:

 

道犹未已,班部中闪出一位天神来,身高三丈六尺,三个头六个臂,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一只手里一般兵器……[42]

这里他完全继承了《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形象。

从时间来看《南游记》成书最早,《西游

记》次之,《封神演义》成书最晚。

从元杂剧到明通俗文学中的哪吒形象有着相互继承的

关系。

我们来看,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南游记》、杂剧《西游记》和小说《西游记》

都提到了绣球,但《封神演义》中并没有提到绣球。

那么着绣球是什么东西呢?

《南游记》

中对绣球的作用做了详细的描写,在里面不仅住着十六头目和五千阴兵,而且是很厉害的

法宝,在哪吒与华光的战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南游记》的绣球中有独角逆鳞龙、

八角头陀、九天十八角同波罗龙蒋和吞世界鬼等,而独角逆鳞龙则继承于《二郎神醉射锁

魔镜》中的独角益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