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与主流新闻媒体加强合作的经验材料.docx
《地方与主流新闻媒体加强合作的经验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与主流新闻媒体加强合作的经验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方与主流新闻媒体加强合作的经验材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地方与主流新闻媒体加强合作的经验材料
篇一:
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做大做强
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做大做强
徐聪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党报已获批准,组建起了报业集团。
它们大多是以知名党报为龙头而建立起来的,且运作态势良好,实现了优势互补,发挥了联合舰队的威力,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了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达到了更好地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目的。
它们的成功经验,应引起全国各大中城市党报的注意和思索。
而且,大中城市党报同仁对此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组建报业集团乃大势所趋,现在各大中城市党报要做的就是积聚能量,壮大实力,为组建报业集团做准备。
一、大中城市党报组建报业集团的必要性
1、媒体竞争的需要。
时下,大中城市媒体市场竞争激烈,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级、省级报纸的触角纷纷向大中城市延伸,通过设立工作站、记者站、广告代理、发行站、分印点等手段,抢占大中城市报刊市场。
②大中城市本市的晚报等生活娱乐性报纸在内容、发行等方面不惜血本,与本市党报争夺市场份额。
③电视、广播等电子传媒以其丰富多彩、趣味性强、迅速快捷的特点,在争取广告源方面同党报展开激烈竞争。
④网络媒体虽初露峥嵘,但已显露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已开始作为“第四媒体”,同党报在一些领域展开竞争。
⑤中国加入wTo后,大中城市党报又面临着国外媒体的强烈冲击。
这也是一个最大、最强烈的冲击。
西方传媒集团规模大、竞争力强,这些集团一旦进入我国,引发的竞争必然是激烈的。
“入世”意味着国内传媒与国外传媒短兵相接的局面不可避免。
意识形态的对抗、舆论阵地的攻防、信息资源的争夺,经济实力的较量,市场与人才的角逐必趋激烈和复杂。
为此,我们的媒体必须早作谋划,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争抢市场份额。
在上述这些竞争中,大中城市党报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要想摆脱困境,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组建报业集团之路。
2、唱响主旋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需要。
鉴于媒体市场白热化竞争的局面,一些媒体以格调低俗来迎合受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选取上,出现了严重背离四项基本原则,偏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公然宣扬、美化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诋毁中华民族,侮辱少数民族,渲染色情、暴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扰乱视听……在个别地方、(:
地方与主流新闻媒体加强合作的经验材料)个别时候,甚至出现杂音、噪音与主旋律抗衡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正确的舆论导向?
3、大中城市党报更好地增强宣传效果,贴近读者的需要。
大中城市党报担负着繁重的宣传任务,既要配合中央、省和本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好宣传,又要提供大量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还要报道好社会新闻,搞好舆论监督。
一张报纸往往难以顾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以致众口难调。
党报要更好地增强宣传效果,更好地贴近读者,必须以报养报,走系列报、集团化发展之路,以促成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的良好局面尽快形成,使读者各取所需,虽读者分流,但肉烂在锅里,实现众口不再难调。
另一方面,又抵御了格调低下的小报小刊对人们思想的侵蚀,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去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真正达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
二、大中城市党报组建报业集团的可行性
大中城市党报一般建报时间较长,有党委、政府的支持,享受一些政策优惠。
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过一番摸爬滚打的洗礼,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练就了一定的驾驭市场的能力。
一些大中城市党报,大都开办有星期刊、周末版、专刊、周刊等,有的还办有子报子刊,办有印刷厂、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办有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图片社、新闻旅行社、汽车销售中心、大酒店、宾馆等一系列经济实体。
另外,党报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党报本身就是一个品牌。
大中城市党报作为当地党委的机关报,长期以来在当地读者中
树立了比较高的权威,拥有一部分特定的读者群。
大中城市党报的最大特色及优势,在于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性特点,在发布和传播地方新闻方面有着其他报刊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准确性。
对于本地读者而言,地方党报发布的地方新闻,尤其是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及信息,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新闻价值。
当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当地党报的采编人员往往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赶赴现场采访,取得第一手资料,保证其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及真实性。
立足于本地的地方党报能充分发挥自己了解当地情况,全面领会当地党委、政府意图,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准确地报道好公众关心的新闻。
作为地方党报,就是要面向本地群众,善于去发现新闻,力求找到本地新闻与本地群众生活的结合点。
总而言之,强化地方特色,加强新闻报道同当地广大群众的接近性,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地方党报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地方党报的发展之本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所在。
这些,都初步具备组建报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
只要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重视,经过党报社的努力和精心准备、运筹,组建报业集团完全可行。
三、大中城市党报组建报业集团的准备预案
1、夯实基础,增强实力。
①要在原有基础上,盘活存量资产。
现有的子报子刊要精心策划,下功夫把它们办出精彩,办出品牌。
并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尝试市场化运作,把它们逼下海学游泳,锻炼其适应市场、搏击市场的能力,使一批子报子刊负责人和编辑、记者尽快成熟起来,为组建报业集团做准备。
现有经济实体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市场份额,在其经营领域内要站稳脚跟。
②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聘请业内专家、学者因地制宜,详细论证,拿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一旦确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组织实施。
③积聚财力,要征得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同意,千方百计搞资金积累,为组建集团奠定基础。
2、多办子报子刊,以报养报。
大中城市党报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搞好市场调研和项目论证的基础上,成熟一个办一个,办一个要成一个,可采取市场机制办报,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采用全新体制,把子报子刊办得别开生面,能受到读者的认同和欢迎。
最终实现以报养报的目的。
3、扩张规模,吞并当地报、刊、台,实现多媒体经营,占领市场制高点。
大中城市党报要用足用活国家关于压缩、整顿报、刊、台的政策,积极争取,多方努力,吞并一批在当地有影响、有潜力的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及网站,实现多业并举,齐头并进,在当地传媒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改变传媒市场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的局面,实现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有效利用,以充分发挥优势,确实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传媒市场联合舰队的旗舰地位。
4、创新机制,凝聚人才。
传媒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对于报社的事业发展、壮大、决胜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赛跑中选马,在赛场上选马,让人才不被埋没,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
激励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经济收入、工作性质和条件、安全、地位、人际关系、政策和管理方式、晋升的可能性、责任感等。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安全利用各种激励因素,促使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适应报业竞争发展需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要不惟文凭,不惟职称,只看能力,只看业绩,凭成绩和岗位拿报酬,凭贡献确定奖惩,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在具体操作上,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干部竞争上岗和职工双向选择,该下岗的下岗,该分流的分流,必须硬起手腕,决不能手软;要实施职称改革。
职称现在完全成为一种福利待遇,成为一种论资排辈和大锅饭,已完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往往是职称一到手,便可以完事大吉了,拿着高工资,享受高福利,却不干活或干活很少。
往往是拥有高职称者对报社的贡献不见得比低职称甚至无职称者的贡献大。
从而使得业务骨干干活多、
成绩大,而遇到好事却沾不到边儿,使他们的积极性大大受挫。
在现有国家职称体制不作改变的情况下,为社报的利益计,应大力推行职称改革,实行内部职称,资格职称只作为档案记载,不与工资、福利、待遇等相挂钩。
按编辑、记者的实际能力聘任相应岗位,报酬随岗而定;加大活工资的比例,甚至全部实行岗位工资或计件工资。
报社还要敢于重奖业绩突出、贡献大的采编人员,鼓励冒尖,不怕冒尖,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
(上接20页)5、形成气候,更好地履行党赋予党报的职责。
一旦上述四个步骤得以实现,一个地方的新闻舆论主导权就会牢牢地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就会牢牢地控制在党和政府的手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会切实落到实处,党和政府的声音就会传遍千家万户,新闻舆论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彻底消除,一个地方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繁荣有序的市场秩序就会完全形成。
党报,一定会更好地肩负起党赋予的伟大使命,为一个地方乃至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南阳日报社)
篇二:
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研究
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类传播形式的进步、消息传递方式的变革。
今日,人类的信息传递空前便捷,消息形式多样、传受角色灵活、互动性极强。
这都得益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平台。
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体面对这些强大的媒介新生力量,也在不断的寻求着自我改变。
在自媒体大环境的促进下,新旧两种媒体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自媒体与主流媒体目前的发展状况着眼,从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理念、内容、呈现方式、渠道和反馈几个方面分析自媒体给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带来的具体影响,并探讨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对于每个个人、媒体自身、整个社会和国家分别带来了哪些改变与意义。
关键词自媒体;主流媒体;媒体融合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虚拟空间上,越来越多的“个人媒体平台”逐渐搭起,没有入门条件,只要你想加入,便可以在自己的社会身份之外增加另一个身份——“网民”。
在这个消息实时分享的时代,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接受媒体灌输各种思想感情、意识形态或动机的“枪弹论”已经成为了陈年旧物,受众甚至可以通过自媒体参与到主流媒体的新闻制作中。
纵观新闻媒介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任何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在带来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都必然会给原有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引起整个传播学领域传播方式和媒介构架方面的变革与创新。
而传统的主流媒体也一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1自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新闻传播
1.1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
自媒体环境下的主流媒体开始了传播理念的变化。
广播、报纸、电视,都有了网络版。
主流传媒的法人微博、官方微博逐步建立。
例如:
人民网转企改制,进而上市。
实践证明,只要与时俱进,牢记主流媒体的神圣使命,主流媒体进军新兴媒体是大有作为的。
1.2自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内容的变化
今日的主流媒体逐渐开放,从新闻选题、采访、写作、编辑等多个层面,都会参考自媒体平台上所发布的消息。
对于部分不可再现的新闻原始场景,会适当加入自媒体平台所发布的原始新闻素材,甚至会与自媒体平台主动联手合作,征集“草根记者”的“新闻”作品。
如何参考自媒体平台的新闻消息,让“草根记者”的
篇三:
中国地方新闻媒体网站发展之源
特色——中国地方新闻媒体网站发展之源
辽宁日报社网络编辑室杨锦波
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逐渐破灭,全球互联网业遭遇“严冬”;但是可喜的是我国各级新闻媒体网站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
截止到2000年,我国共有20XX家报纸、8725家杂志上网(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20XX年7月公布数据);截止到20XX年底,我国共有311家广播电台、358家电视台(国家统计局20XX年2月公布数据)及两家通讯社上网;据调查,今年年底之前,省级媒体将全部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
然而,就在我们为拥有如此庞大的网上“宣传阵地”而骄傲之际,另一个不争事实是,目前除了少数媒体网站拥有可与国内知名商业网站相抗衡的实力和较强的公众影响力之外,其余大部分省市级的媒体网站还停留在“互抄网”阶段,“千网一面”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网站的影响力也颇为有限。
来自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网站的公信力主要靠网站本身的经营来积累,与母体传媒的公信力相关系数并不高。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知名的媒体创办的网站却是难以知名?
到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地方媒体网站还充当着传统媒体的“文抄公”,不仅缺乏网站自身独特的新闻魅力,而且服务单一,缺乏卖点,很难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地方新闻媒体网站该如何吸引有限的“眼球”,从而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人作为辽宁地区省级新闻媒体网站中的一员,想就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所得、所思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地方新闻媒体网站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设置有地域特色的栏目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各地文化各有千秋。
作为新闻媒体网站,与商业网站主要差异之一即为网站定位不同:
商业网站以赢利为目的,媒体网站以传播文化为己任;商业网站大多强于休闲、娱乐服务,而新闻网站正可独辟蹊径,开辟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栏目和原创新闻栏目,切实打好“特色”这张王牌。
辽宁地区是中国红山文化的发祥地,辽宁省的朝阳市素有“楹联之市”的美誉,群众楹联文化根基雄厚,北国网据此开辟了“中国楹联”频道。
在去年春节期间,即“北国网”正式推出两个月后,我们举办的首届网络征联大赛最高时日访问量可达三千七百多人次,月访问量累计超过十万人次。
此次征联活动不仅吸引了国内二十多个省市网民的广泛参与,同时也受到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不少海外华人通过电子邮件投稿。
特色文化频道不仅为北国网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也通过文化交流,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新闻雷同现象日趋严重,曾一度是传统媒体优势的“独家报道”和“新闻评论”等栏目也逐渐成为新闻网站的“亮点和风景”。
在人民网“南丹矿井事件”独家报道取得重大成功后,更多媒体网站开始认识到加强独家报道和新闻评论等原创新闻栏目开发的重要性。
其中,江西日报的“大江网”就着手推出了“本网专稿”栏目,在涉及江西省内重大的新闻事件中,都第一手发布自己的原创报道,深受网民的关注。
(二)建立特色运营模式
同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起点定位、运营机制灵活的商业网站相比,大部分媒体网站由于脱胎于传统媒体,在建立之初便深深打下了其母体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烙印,相对呆板的运营模式成为这些网站目前发展的极大桎梏。
同时,作为网络宣传阵地的媒体网站又同样肩负着“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重任,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即要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规律,又不能片面追求市场化、单纯以赢利为目的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摆在众多媒体网站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探索媒体网站“特色”运营模式的道路上,国内一些新闻媒体网站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有益尝试。
目前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如《羊城晚报》和《北京青年报》等媒体网站,他们大多由原母体通过合资或自筹资金的形式成立新的公司作为网站经营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传统媒体又继续负责网站的导向定位。
二是由多家传统媒体(有的还有一些企业)合作,打造“联合航母”,即共同组建成立新的股份制公司(网站),如北京的“千龙新闻网”、上海的“东方网”、天津的“北方网”等。
这些新兴公司(网站)成立之初即为符合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企业模式(多为股份制公司),其运营方式也是完全以一种符合网络公司运作的模式独立存在。
因其起点较高,资金、技术和人才比照单一的媒体网站更具优势,加之运营方式灵活,因此,目前来看大多数此类网站经营状况不错,其中几家网站在去年评出的“中国十大新闻网站”中榜上有名。
可以说,就国内大多数媒体网站的现状而言,一般都存在资金和人才匮乏两大发展瓶颈。
可以想象,如果单纯依靠某一家母体媒体的供给和投入,要实现网站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当务之急应是无论目前网站自身的现状如何,都应尽快摆脱“等、靠、要”思想,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寻求适合各自网站发展的市场化之路。
(三)培养“特色”人才
号称“第四媒体”的新闻网站从一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便因其综合了文字、声音和图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和方便快捷、多样化的服务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因此,作为网络编采人员,除了要求必须具备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应有的各项素质外(如扎实的文字功底、开阔的思维方式和新闻职业道德等),还应该是集互联网知识、多媒体制作技术和较强英语能力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结合本人在传统媒体的工作经历,如今更加深刻体会到网络编采工作的确更具“特色”。
首先,网络记者可通过网络远程“采访”,而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有时还可把被访者请到网站(如现在较普遍的名人做客网站现象),这时网络记者又充当了“主持人”角色。
其次,在新闻编辑上,网络编辑即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又要懂得网页整体谋篇布局。
如“浙江在线”网站就开通了“影音频道”,通过把重要新闻制作成影音文件来吸引读者,效果相当不错。
其中,网络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网络兼具了报纸、电视和广播的多种传媒功能,由此,对编辑人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
再者,网络编辑还需具有出色的组织、策划能力。
现在各网站通常实行的都是编辑负责制,这样每个频道如何设计、每个时期推出何种适合本频道的活动,如何与其他网站交流、合作等等,自然成为网络编辑的“份内之事”。
最后,网络编辑必须具备较强英文水平。
互联网发源于西方,时至今日仍然有大量软件和程序语言需用英文编写和读取;网络无边界,在本人从事网络编辑期间,就经常碰到一些外国朋友用英文来信询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或寻求帮助,参与我们举办的各类活动等;而且,鉴于媒体网站对外交流和发展需要,目前国内一些媒体网站,如“青岛新闻网”、“海南新闻网”和“青海新闻网”等均已先行一步,开通了英语新闻频道。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个人工作、学习角度,还是网站对外沟通、交流需要,较好的英语水平都已经成为网络编辑的一项重要从业技能。
(四)开展“特色”服务
目前,各级省市级媒体网站按服务类型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单纯以提供新闻服务为主,即我们常说的传统媒体的“电子版”;二是大而全的综合类新闻网站,除了提供新闻外,还提供有关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娱乐等多种资讯和服务。
在这个新闻大爆炸的时代,如果单纯提供新闻服务,显然观者难免寥寥;那么,网站是否越大越全,访问者才会越多,网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会越突出呢?
现实情况是,由于受资金、人员和技术等客观条件所限,一个大而全的网站很难作到大而精,直接后果就是将本来就有限的点击率分散掉了。
因此,媒体网站要想吸引住更多人的“眼球”,就必须提供自己的“特色”服务,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目前,由于各媒体网站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人员都较有限,所以在开展特色服务方面,若能与赢利相结合应该说是最佳选择。
以“北国网”为例,我们在建设网站时,即开设了象“楹联”、“彩票”、“东南亚动态”等具有辽宁地域优势的社会效益栏目;又为网站赢利做准备,集中网站人力、财力等力量开设了“手机短信”“婚介交友”“辽宁信息网”等赢利性栏目。
因这些栏目开办时间较短,至今虽然赢利有限,但毕竟为媒体网站探索赢利模式做出了有益尝试。
电子商务也一度被看作是网站赢利的主要模式之一,但由于国内消费者传统先看货、后付费的实物消费习惯影响,加之在线支付、网络安全等问题,媒体网站的电子商务通常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因此,本人认为如果各新闻媒体网站通过“服务”赢利,走一条“鼠标”加“水泥”,即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似乎更符合现在的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