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探索.docx
《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探索.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探索
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探索
王健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课程前言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个话题:
主体功能区建设与生态补偿机制。
大家都知道,“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我们要把全国的国土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在这个过程中,就牵涉到生态补偿机制,因为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些地区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我们又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又要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又要推动生态建设,这就需要国家统筹考虑安排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实际上不是今天的新话题,而是一个老话题,在二十一世纪初,我们就特别提出来绿色GDP的问题,随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环境保护的要求、节能减排的要求统统对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和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今天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理论;二是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和问题;三是完善和健全生态补偿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理论
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理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理论很多,概括起来有五个的理论: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二是“帕累托改进”理论;三是公共产品理论;四是外部性理论;五是生态价值的理论。
这五个理论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和政策的完善做了不同的说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首先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在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们对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问题就开始高度的重视,那么,人们就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从而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理论,这个理论下面实际上也包括很多的理论,比如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比如说生态环境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的要点是什么,一是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二我们要子孙有饭吃,不能我们这代搞建设把环境污染了,把资源利用完了,我们子孙拿什么去做进一步的经济建设,怎么样有长远的发展。
那么这是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资源的投入,这个资源的投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说明了我们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二)“帕累托改进”理论
第二个理论,“帕累托改进”的理论。
生态补偿实际上是非“帕累托改进”。
那么先要说一下什么叫帕累托的理论?
帕累托的理论说起来很深奥,他说经济什么时候是最有效率的,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是最有效率的,当一个经济体、任何一个人的他的福利的改善都会影响其他人的福利的时候,这个时候效率就最高了。
这么说可能大家觉得比较费劲,我们换一个说法,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就是说对一个社会来说,假如在资源环境既定的条件下,既定的约束下,我们能够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假如从生产的过程中来说我们需要生产的最优化,我们需要生产最优化基础上的交易的最优化,你光有生产最优,交易不是最优的,交易不是使的双方都获得最大利益的,而是一方获利很大,另外一方获利很小,这样的状态可能短期是有效的,长期是没有效的。
因此帕累托最优要求是什么?
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是生产最优和交易最优并存,那么达到了这样的状态就叫帕累托最优了。
在整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知道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市场的结构分成四类,一类叫做完全竞争市场,一类叫做垄断市场,还有两类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叫做垄断竞争市场,还有一个叫做寡头的市场。
什么样的市场符合帕累托最优呢?
在刚才这四类市场中只有完全的竞争市场是符合帕累托最优的。
帕累托的改进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当这个市场当中,帕累托没有达到最优的状态,我们可以改进,改进就是使得一部分人的利益提高了,一部分人福利提高了,而另外一部分人的福利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比如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这样,农村改革搞好、农民的福利提高了,城里的老百姓也可以受益了,大家的福利共同提高了,这种叫做帕累托的改进。
但是对于生态补偿机制来说,它是一种非帕累托的改进,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生态补偿机制有人拿钱,把钱拿出来,有人为了生态保护、生态的建设、环境的保护花钱去搞生态建设,这样对生态受益的地方来说他要拿钱出来,对生态保护地区来说他要花钱进行保护。
这样一种状态,事实上不是帕累托的改进,也就是说不是像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一部分人的利益已经改进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没有受损,甚至还略有改善,那么它是一种非帕累托改进,是什么呢?
一部分人利益你必须受损失,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所改善,有所提高。
不管是在生态受益的地区,他拿钱出来给生态环境保护地区,这是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这些人的利益的一种转移或者说是减少,当然是福利的减少,对于生态保护地区来说他也是一种利益的损失,损失的是什么?
我没法进行发展经济了,虽然你们给了我钱,那么你们给我的钱是不是就能完全弥补,我发展经济带来的受益呢,我因为不能发展,这个受益我就损失了,也就是说这个损失成为机会成本,你们给我的钱,给我的受益能不能来弥补机会成本,假如说能够弥补,或者说能够超过,那当然没问题,对于生态保护区的人来说他的利益没有受损失,甚至是改善了,但是机会成本是一个比较难以衡量的东西,所以通常人会感觉到假如你不给我钱,我来保护我自己发展,可能我挣的钱会比他更多。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帕累托的改进的过程,但是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需要这个非帕累托的改进,虽然它是非帕累托的改进,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非帕累托改进,假如没有这样的改进,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怎么样能够做起来呢?
四大主体功能区怎样能够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来进行经济建设、来进行生态保护,那就很困难。
所以虽然它是非帕累托的改进,但是它说明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合理性,这是合理的,你只有是进行非帕累托的改进,我们才有可能很好的推进,我们的生态建设才能够实现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以及主体功能它预定的目标。
(三)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个,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说的是什么?
这个生态保护究竟是私人产品还是公共产品,对我们来说生态保护它是一个公共产品。
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市场经济下,实际上是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分的,作为私人产品这个很简单,这个东西我花钱买了,使用权就归我了,钱就归你了,那么我怎么用,人家管不了,也没法管了,所以大家都知道私人产品有个什么性质,叫做排他性,我花钱我用,其他人管不了。
公共产品不一样,公共产品是个什么东西?
公共产品是一个大家公众都需要的这么一个产品,这个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大家都知道它是有竞争性,你生产的话很多人都在进行生产,我买到手以后这个是排他的,我用。
比如说买了个手机,这个手机明明还没坏,我不想要了,把它放一边了,人家管不着。
但是公共产品就不一样了,公共产品只要一旦提供,它就不具有竞争竞争性,也不具有排他性。
公共产品实际上无处不在,比如说国防,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的利益,你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活、工作、学习,我们都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保护,保护了我们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安全,所以显然,国防是不具有竞争性的,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军队,有两个军队就像利比亚那样就是打仗了,那就不对了,所以它是具有非竞争性,具有非竞争性,它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利益和安全。
第二它是非排他性。
大家想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上生活的公民,不管你是纳税了,你交了税给国防支出作出贡献,还是你没纳税,他也同样受到了我国国防的保护,所以它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现在我们回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上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它也是公共产品,但是这块土承包给我了,还是这块地我买下来建工厂了,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行不行,这块地你承包下来了,你要是种罂粟,政府就是得抓你,贩毒,谁叫你种的,除非说国家有许可说你这个地方是罂粟的种植基地,我们专门做药品的,那可以,否则的话不可以。
你这块地拿下来你盖个化工厂,你天天在排污,老百姓都受污染、都生病了,显然是对环境的破坏,你对生态的这种破坏绝对不是你个人的事情,那一定是对公众造成影响的事情。
因此,我们的生态保护、我们的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我们的生态文明的建设,它是一个公共产品。
就个人而言、就所有的单个的企业而言,它都不愿意保护环境,因为那会提高他成本,任何保护环境的这个措施都是叫你减排,叫你排放零污染。
我们知道在生产过程当中,所有的减排也好,零污染也好,统统都是要你付出成本,一旦有这些节能减排的设备,设备就得花钱,它要是我不花这个钱,我把污染的废气废水我放到我周围的当中去,它的成本是很低的,修个管道,建个烟囱,放吧,这一放,公众的利益就受影响。
针对这些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明确国防是公共产品,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也是公共产品,它也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像国防一样的由政府来进行提供,政府提供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生态的建设,那就成了政府的,政府把它当作一个公共产品来对待。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了,它也是非排他性的,这个工厂它不排污了,我们周围所有的居民不管你是忍受污染的居民,还是不能忍受污染的居民,大家共同的能够享受好的空气的质量,这些事情只有谁来做呢?
生态环境保护只有政府来做,你叫单个人做,那是不可能做的,他也没有这种动力去做,因为单个企业它是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只有政府来提供生态环境保护。
所以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公共产品,根据公共产品的理论政府要提供,当然政府提供不一定政府来直接进行生产,一个生态建设的项目政府可以提供资金,但是谁来生产,可能是私人企业来生产,也有可能是一中介组成来生产,也有可能是大家组织起来的集体的合作社来进行生产,但是生产不一定由政府直接进行生产,但是提供一定是政府提供的,你不提供,生态环境保护永远也好不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是提供了生产环境保护,我们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公共产品的话,那在主体功能区建设当中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面临的生态补偿机制当然也是由谁来做呢?
当然也是由政府,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公共产品,那么和它相关的,为了搞好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我们所涉及到的所有的补偿机制是不是主体也是要由政府来提供,因此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是什么?
是政府。
(四)外部性理论
第四,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什么叫做外部性呢?
外部性就是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外部性有很多,只要是经济组织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发生关联性的活动就会有外部性。
外部性分很多种,概括起来分两类,一是叫作正的外部性,一般叫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大家都知道,一个苹果园,当苹果树上的花盛开的季节,一个养蜂的,他把他的蜂箱移到了苹果园的附近,这样的话他就会有利于苹果花粉的传授,提高苹果园的产量,同时养蜜蜂的人也能够采到花粉所酿出来的蜂蜜,所以这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它们相互的正向的作用,双方都带来了好处。
当然也有负效应,最明显的负效应在生态环境保护里面,就是污染,一个化工厂污染了造纸厂、一个化工厂污染了周围的居民,生活区这个就叫做负效应。
你给老百姓的生活,你给其他的企业的生产造成了危害。
所以,我们的外部性的理论在生态的环境保护当中它特别的有针对性。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外部性呢?
我们知道解决这个外部性的途径有两个:
一个叫做内部化,化工厂污染了造纸厂,化工厂跟造纸厂一合并,那这个问题就不是外部性的问题了,是内部的问题,那么内部的问题它自己解决,这时候他不能污染,他要污染他造纸企业就赔钱,这个要让造纸企业不赔钱,他就会让自己花钱买设备减少污染,这叫内部化的解决方法,当然这样解决有一个好处,周围的居民生活质量也改善,但是我们知道,企业之间的这种内部化是比较困难的,要有市场去主导的话,进程是很缓慢的。
另外一种办法是怎么促进内部化的过程,那就是外部性的问题,外部解决。
外部解决怎么看,最早经济学家庇古曾经提出来一个结果办法,这个问题政府要发挥作用,光靠企业之间互相进行组合内部化这个很困难,政府怎么做,对污染企业就收税,你污染的多我就收的税重,这个收的税叫做庇古税,那么当然了你减少污染了,甚至于你治理污染很成功政府也给你津贴,这样就政府从外部去推进它,你减少污染的排放,这种办法我们知道它还是个行政手段。
后来有一个经济学家提出来一个办法,叫做科斯定理,科斯这个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的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
是这样的,他说,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政府只要干一件事情就把这些外部性的问题解决了,政府干一件什么事情呢?
他说你干一件事情叫做“明晰产权”。
假如你能做到这一点,一切问题OK,什么叫一切问题OK呢?
假如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排出了污染,这就影响了周围的居民,影响了造纸厂,政府要干一件什么事情呢?
我从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假如我需要这个化工厂,我就可以把这个排污的权利给化工厂,假如我觉得环境保护比这个化工厂更重要,我就把这个权利给造纸厂和周围的居民。
这有什么不同吗?
有很大的不同,大家想想你把这个权利给了化工厂,化工厂就可以肆意的排污,那么,大家说你肆意排污这就不对了,是不对,但是只要你界定下来,问题就由市场来解决,怎么解决呢?
周围的居民和造纸厂就会找到这个化工厂说你有权利排污,我们出钱给你去装备排污的设备,你把排污的的设备搞好了,我们周围就不受污染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就提高了,也就是说产权界定以后,只要居民户和造纸厂这一方和化工厂这一方大家进行谈判的交易为零的话,这个问题就这么解决了,政府你不用管,你也不要去收税,也不要去给它补贴。
那么换一个办法,政府认为化工厂没有排放污染的权利,那周围的居民和造纸厂都要去找化工厂,你赶紧的建排污设备,否则,你拿钱出来给我们周围做个大罩子,把我们都罩起来,你的污水随便排放,你的废气随便排放,你得保证我们空气质量好、水是干净的,你这样能做到也行,大家想象这个问题是不是也解决了。
化工厂自然就要再给周围居民和造纸厂建个大罩子,再去搞水的清洁设备,这样做他肯定有个成本,他自己在工厂内部另外搞一套排污设备,他会权衡这两者之间的成本,作一个比较,哪个成本低他就用哪个办法,他要觉得在我工厂建一个排污设备他就用这个办法了,所以科斯认为市场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交易成本不能为零,谈判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所以这个理论后来演化成排污权的交易的理论和政策。
假如你有权利排放,你能排放多少,超过了我还是要罚你的。
假如你排放的少,你也可以把你排放的那一部分权利卖给人家,这就是什么排污权的交易,交易是从什么来的,就是从科斯定理来的,就是说你排污权的交易政府必须做一个界定,排污权交易界定了剩下的问题一切OK,那么这个市场就去调节了,这是外部性的理论,实际上提供了很多解决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
那么你这么着,事实上它也是一种生态补偿机制,是你搞排污,还是你给我们搭罩子,是谁出钱,不管谁出钱,实际上都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钱落在谁的头上,是化工厂出呢?
还是老百姓加造纸厂出呢?
它也牵涉到一个生态补偿机制谁出钱的问题,那么,所以他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多的思路。
(五)生态价值理论
第五,生态价值理论。
生态价值理论强调的是,生态环境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就有很高的价值,一个很差的生态环境它的价值就很低,所以根据这个我们可以进行定量的计算,算一算我这个地区假如生态环境搞好了,我们这个生态价值有多少?
那么,我可以据此来确立,现在你们周围对我搞破坏,破坏了我多少,所以我要你们给我多少补偿,这也是发达国家和我们国内一部分地区正在开始做的一件事情。
当然这个事情不能做的极端,走向极端了那就闹笑话了。
比如说,我们西部有一个省,一算算出来说他的生态价值很高,高到什么地步,我们国家每年把所有的财政收入都给它,20年也不够,这样计算生态价值就偏了。
当然,生态价值理论的本身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生态补偿的量究竟是多少?
因此这五种理论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制定政策上有不同的作用,第一个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说明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帕累托的理论说明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合理性;公共产品说明了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性;外部性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解决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些思路或者说解决的途径;那么,生态价值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怎么确定补偿的数量。
二、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比较散,补偿主体比较单一
第二个问题,我们谈一谈,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从目前来说,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不是没有,中国也有,中国现有的补偿机制比较散,那么补偿主体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这个补偿主要来自什么地方?
主要是来自中央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散落在各种各样的项目下,各种科目下事实上都有不同的生态补偿机制,因此我们不能说生态补偿机制没有,生态补偿机制有,有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却是比较单一,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承担,而且中央政府通过省际之间的财政的转移来进行。
(二)中国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的部门色彩强烈,补偿的管理部门多元化
第二,生态补偿过程当中,因为是中央政府在主导,那么财政部就要把钱分给各个部门,比如说要分给林业局,比如说要分给农业部,还比如说要分给环保部等等,所以说形成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
我们在生态补偿机制这个问题上部门的色彩强烈,补偿的管理部门多元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地方拿到了各种各样的生态补偿款,来自于多个部门,有林业部的、有农业部的、有环保部的等等,这些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大家都提出一个要求,当然这也是财政资金使用的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是什么,叫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我给你退耕还草的,我给你退耕还林的,我给你建生态公益林的,这个钱你相互之间你不能挪用了。
补偿管理的多元化就可能造成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说有的部门给补偿的多,有的部门给的补偿的少,这样就容易形成我们补偿资金使用当中的不合理,而且对地方政府来说,管理这些资金的行政成本很高,他必须对着很多部门,每个部门都来检查,说我这个钱是不是专款专用了,是不是落实到我这个项目了,这样也造成很多地方政府不断地进行搞接待,不断地接受上面的检查,这个资金使用的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越是分散越是资金的效率越低,他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合理,说这个钱我们集中起来解决我这个地区当中生态建设的哪一个突出的问题,当然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就不高了。
(三)以项目工程为主的补偿方式,缺乏稳定性
第三个方面的特点,因为我们是部门色彩强烈,补偿管理的部门是多元化,所以带来第三个特点是以项目工程为主的补偿方式,它缺乏稳定性。
什么叫做项目工程为主?
比如说要退耕还林了,这个林业局给各地一笔钱,要退牧还草了,农业部给各地一笔钱,要建公益林了,公益林又是另外一个项目,它跟退耕还林还不是一回事,像这些情况有一个好,就是说你是工程,这个工程把你做完了,作为上级考核下级来说很简单,退牧还草你说你给我退了多少亩地,我去看看那些地上的草长起来了没有,退耕还林我们就看看你这个林建起来了没有。
以前大家说,就带着他到林区周围转一转,现在当然没必要了,天上有卫星一拍就知道了。
但是这种都缺乏稳定性,我们知道很多项目都定了三年,五年、长的八年,而事实上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三年、五年可能嫌短了,比如说退牧还草,那个草你要叫它长起来是不容易的,而且退耕还林跟退牧还草我们分开做。
这个分开做有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到了中国的内蒙古或者是东北地区,中国的北方普遍有一句话叫做“穷种树,富养草”,什么意思呢,树相对来说好种,所以说这个沙漠地这些地方种树不容易,但是你一旦树要种下去了,要是成活了,维护的成本很低,而草不一样,风吹草地现牛羊很动人,但是草每年一岁一枯荣,你要是通过简单地说我种草,我要叫沙化现象消除了,那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所需要的时间很长,内蒙古有些同志说我们这个地方怎么着也得给我二十年,你说你才给我搞个五年的项目,八年的项目,他肯定不够。
那么所以这项目为主的补偿机制缺乏稳定性,而且缺乏科学性,不能一个一个项目说,生态保护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像工业生产一样,说我生产一个航天的飞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我每一项是可以分解的,我甚至能把一个零件分解到一个私营企业里去,但是生态保护这个工程不能那样简单地分解,确实要有一个统筹的规划,而且要有一个长期的稳定性,三年五载想把生态搞好,非常的困难。
(四)生态补偿的标准一刀切,补偿标准偏低
第四,生态补偿的标准一刀切,补偿标准偏低,那么生态补偿,我们经常只是讲说,这块地上你退耕还林了,我给你多少钱,退牧还草了,我给你多少钱,不要说省与省之间是不一样的,一个省的不同的地区也是不一样的,经常出现的是什么情况,而你同样的退耕还林的钱、退牧还草的钱,花下去了,有的地方什么样?
水草肥美丰盛,你不要去养羊,不去放牛很快就长起来了,有的地方是不行的,它缺水,所以表面上来看大家补偿标准是一样的,但是最后你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所以这种一刀切是不行的,有的地方就感觉我这个标准非常偏低,退了牧也不见得草就很快长起来了,有的地方雨水充沛我只要不放牧,我很快就起来了,大家觉得这个标准挺好。
还有跟经济的发达和欠发达有关系,当经济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的时候,他觉得我根本不在乎你,我出去打工挣的钱比你多,我就不在放牧了,我走了,那经济欠发达呢他没地方打工,上哪儿打工去,一跑几百里地也找不到一个打工的地方,那么这样他就会觉得标准偏低。
这一种标准偏低“一刀切”还容易产生另外一个问题,真正的农牧民得到的实惠不多,我们现在已经反反复复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村,村长把退耕还林的、退牧还草的名单交给了一个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拿到了这个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钱了,拿到了种公益林的收入了,给农民仨瓜两枣,农民还拿不到什么钱,但是农民也没办法获得其他受益,我们在“一刀切”补偿标准的管理有漏洞的情况下,造成了农民的实际的受益下降,而且补偿标准在现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标准很低,这些标准使得我们农民和牧民很难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因此这个方面也是我们存在的问题。
(五)生态保护区面临着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两难抉择
第五个方面的问题是,生态保护区面临要温饱还是要环保两难的抉择,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搞了生态保护的话,你就没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我们就得重新考虑一个问题,这些人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他们的生活有了问题了,他们的温饱有了问题了,我们怎么样有很妥善的解决办法?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三峡库区就有这样的情况,原来三峡没有搬迁的时候,农民在那儿靠水就行了,打鱼就行了,而现在搞了三峡库区以后,为了保证下游水的干净,限制他们搞渔业,这一限制怎么样,三峡库区的渔民的生活水平就受到了影响。
还有我们讲的靠山吃山,你搞了公益林,你搞了退耕的还林以后,这些人的生活仅仅靠那一些补助,我刚才讲大部分人是不够的,不够的情况下又不能靠山吃山,确实是存在着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
因此,生态保护区经常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两难的抉择,刚才说的是第五个问题。
(六)以GDP为核心的政绩指标与生态补偿之间的矛盾
现在我们说一下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第六个问题,我们以GDP为核心政绩指标与生态补偿之间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我们经常批评说保护区不能以GDP为考核指标,现在我们推行主体功能区,我们要求说生态保护区特别是禁止开发区要零排放、零污染,但是现在确实有一个问题,我们对生态保护区我们限定它不能发展经济,它还需要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家知道这个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全国GDP的增加,它也在慢慢地提高,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你虽说不考核GDP,但是地方财政收入从哪儿来呢?
大家说你就靠转移支付吧,在现有的转移支付体制下,特别是在没有横向转移支付的体制下,全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那点钱,它是没有办法完成地方政府所要承担的叫做社会建设以及与社会建设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令。
所以你用GDP来考核的时候,它事实上是有两重性的,一个考核GDP,第二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