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5137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44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docx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

绪论

1、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

2、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加剧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一、生平

AugusteComte,法国人,生于1798年死于1857年

社会学创始人,被称为“社会学之父”,早年曾与圣西门合作。

二、著述

1、代表作:

《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1830~1835出版前三卷,1938~1842出版后三卷)

2、社会学实证主义基本原则:

①本体论自然主义假设

②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

③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节、科学分类与社会学

一、科学分类

1、科学分类:

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分为:

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信息、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对应,将科学划分为五种: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2、学科之间存在等级体系:

前一门学科是后一门学科的基础,所以社会学研究受到生物学的影响,将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

3、评价: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

1、实证的含义:

孔德在《实证主义概念》中对实证一词进行了界定,认为具有五方面的含义:

(1)现实的而非幻想的;

(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

(3)可靠的而非可疑的;(4)确切的而非含糊的;

(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2、实证主义原则:

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

这种把知识完全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原则,就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

3、社会物理学:

孔德最初把研究社会的科学命名为“社会物理学”(socialphysics),像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这门科学在经验方法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上,在服务于人类的功能上,都应仿效自然科学。

它不仅能解释人类的过去,而且能够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

4、社会学

孔德用“社会学”来取代“社会物理学”,因为他明确意识到,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研究,应该由一门独立的科学来承担,这门科学的地位与那些最一般的实证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是并列的。

孔德认为,社会学应主要研究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是如何发展的。

5、评价:

孔德明确提出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从此,社会学便以一门新兴学科的姿态与现代一切重要学科一起,获得了迅速发展。

但他提出的社会学仍然比较抽象,带有很浓的思辨色彩,它常常把社会哲学和政治这些的概念与社会学的概念交替使用。

第三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

1、基本内容:

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社会革命和动荡就是其具体表现。

部分在维持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这里已有功能分析的倾向。

2、基本任务:

社会静力学的任务是从静态的角度对社会有机体进行解剖式分析,找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诸要素得以协调,从而使社会有机体得到维护的一般规律

3、相关要素:

家庭、其他社会组织

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

家庭与其他社会组织和单位一起,组成整体社会或集体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是靠精神因素或力量实现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孔德对于作为社会有机体联系纽带的语言、宗教和劳动分工赋予特别意义。

语言横向联系的作用:

进行交流,形成一致情感,维持共同的秩序;纵向联系的作用:

传递思想和文化。

宗教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是秩序的源泉。

社会劳动分工社会职业的增多,加强了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合作精神。

二、社会动力学

1、基本内容:

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人类社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社会变迁是人类智力或人性发展的结果,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归属。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础内容。

2、智力发展三阶段:

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在此基础上社会发展的三阶段是:

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和18、19世纪之交的科学阶段。

人类史是人类智力发展史,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随着智力进步,社会也进步。

3、评价: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代表和反映了他对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社会运动规律的基本思想,对反对神学和形而上学有积极的作用。

但他关于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因为他看不到人们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社会进步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把人类智力活动当作社会活动的中心,由智力发展的三阶段推导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第四节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观察法有助于提升社会学的科学水平。

二、实验法

社会现象应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在排除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社会特殊现象进行研究,从而找出社会正常运行的规律。

三、比较法

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1)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了解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2)可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3)可以发现那种把社会差别描绘成是由于气候的原因而不是由于进化阶段的不同的错误观点。

(4)静态的比较与分析不能揭示社会事实的变动和连续性,所以提出了动态纵向的历史研究方法。

四、历史法

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它们比较的时空不同,是相对于过去事务的一种纵向的和历史性的比较。

第五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一、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

在孔德看来,社会的改组是要靠工业社会的道德,因此他提出的办法是通过普遍的道德教育,纠正社会的弊端,而这样做又要依赖于精神权力的建立。

只有社会道德才是唯一能够解决现代工业社会问题的可靠力量。

他关于社会改建的理论,归根到底是建立在人的个性的三分法基础上(感情、行动、智力)。

社会改建的三种力量是:

物质力量(建立在行动基础上表现为财富)、智力力量(建立在思考基础上表现为观念)、道义力量(建立在博爱基础上表现为命令与服从)。

三种力量合理合作将加快社会进步的步伐,不能使其中任何一种力量获得不必要的特权。

二、牧师的特殊作用

牧师并非传统意义的神学家,而是实证社会学家。

其职责是:

(1)领导人们学习和教育,评判每个社会成员的能力,并通过他们的建议,安排适合每个人特点和能力的工作。

(2)是社会的仲裁者,利用劝说的力量,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在社会出现偏离常规时要告诫人们。

(3)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指导的力量。

三、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

社会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和形成社会道德的重要保证。

合理组织社会舆论需要三个先决条件:

确定社会行动的现有规则;公众接受这些规则,并同意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些规则;设立公认的机构,负责制定这类规则并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

在孔德看来,社会舆论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它作为社会调解的杠杆,将消除社会革命和可怕的社会冲突,代之以人们终于职守、安分守己。

四、建立人道教以促进社会进步

孔德认为在当时的法国,要重建社会秩序,就必须有宗教,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即“人类宗教”(humanity),强调的是要崇拜人的本性,崇拜人道、人情主义。

在人的本性中,“爱”的因素居于重要的地位,“爱”是人类一切行动的永恒动力和主题。

晚年沉醉于建立人道教,用人道教的信仰改造世界,将实证主义哲学升华为宗教,用“人类之爱”的宗教精神支柱弥补实证政治体系的不足。

人道教与他宣扬的实证精神背道而驰。

小结:

①实证社会学综合体系的构建:

静力学和动力学,至今是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主题;有机论、整体论成为功能主义的来源。

②唯心主义倾向,虽然提出实证的研究方法,但又陷入思辩的巢窝。

 

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一、生平

HerbertSpencer(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自学成材,终身未娶。

二、著述

《社会静力学》(1851):

提出“同等自由法”,认为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原则是支配历史进化的主要动因。

《社会学研究》(1873),后经严复译为《群学肄言》。

《社会学原理》(70-90年代),代表作,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类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第二节、社会有机论和进化论

一、社会是有机体

1、如何看待社会?

斯宾塞站在唯实论一边,认为社会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人口压力促使人类进入社会状态。

2、社会有机体的主要内容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概括为:

生长过程:

社会规模由小到大。

结构的进化:

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

功能分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变得复杂,社会各部分的功能也出现了自然分化的现象。

相互依赖:

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3、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的区别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具体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结合紧密;社会是一个松散的整体,没有一个具体的形态,组成它的个体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结合程度不牢固。

(2)生物有机体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其他部位缺少感受能力;社会中,功能的分化是有限的,它的意识普遍分布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它的每个成员都有程度大体相当的感受力,能同样地感受欢乐和痛苦。

(3)生物体中部分是为其整体而存在的;而社会中每一部分不是固定在空间上的任何的一点,它们具有某种流动性。

社会整体是为其部分及成员的幸福服务的,社会只是增进个体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4)社会是一个分散的整体,每个部分的合作需要符号体系来沟通,社会超有机体的联系比生物有机体更依赖于符号的传递。

4、较之孔德的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1)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结合,将结构、功能、整合概念结合为一个较高解释力的范式。

(2)孔德将进步理解为智力的发展,斯宾塞认为社会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系统。

(3)孔德社会有机体论要求发展社会道德,个人服从社会;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增进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这为其国家政治理论奠定基础。

5、社会的三大功能系统:

(1)支持系统(生态系统)——从事社会必需品的生产;

(2)分配系统——保证了社会各个部分在分工基础上的联系;

(3)调节系统——支配着整个机体的全部活动,以保证各个部分服从整体的需要。

二、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

1、“进化”:

通过不断的分化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

2、社会进化史必然的,呈发散状态。

进化不意味着进步,社会的暂时倒退也是可能的,进化不包含价值判断。

3、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来自生存竞争,劣等种族终将被淘汰。

4、进化三阶段:

分散个体形成整体

个体分化专门化

分化个体与整体平衡

第三节关于社会的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

一、社会分类的标准

1、按照社会进化的程度或社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把社会分为:

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次复合社会、三次复合社会;

2、以社会内部管理形式作为基础,分为:

军事社会、工业社会;

3、以人们居住的方式为标准,分为:

游牧社会、半游牧社会、定居社会。

三、评价

1、通过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社会的比较,总结出它们的相互对立的一些特征,不乏给人以启示。

2、将现代社会内部并存的两种趋势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并不能够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

3、他关于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二分法,使他丧失了对人类及其未来抱有的希望和信心。

第四节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

一、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权力基础

(一)对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做了区分

1、国家:

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社会有意识建立的政治组织,用以进行社会调节。

有目的的、社会性的合作是国家赖以建立和持续的基础。

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合作:

一种是自发的私人合作;另一种是“有意设计”的合作。

正是这种类型的合作促成了国家的诞生,并维持国家的存在。

2、政府:

是一定时间和场合下进行国家管理的职能机构。

(二)国家和政府的功能

国家是调节社会的机制,政府是具体执行的部门机构。

(三)权力基础的比较

权力是建立在人们的恐惧心理之上——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具体体现。

1、权力基础

“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基础;

“对死人的恐惧”,是宗教权力基础。

2、比较

相同:

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都是建立在人们的心理因素上面,人们的恐惧心理成为二者存在的前提。

不同:

恐惧的对象不同,政治权力恐惧“活人”,宗教权力恐惧“死人”。

联系:

政治统治不仅利用人们对“活人的恐惧”心理,有时也借助于人们对“死人的恐惧”心理加强其控制的力量。

——这是指当时人们相信统治者具有驾驭祖先圣灵之能力时出现的一种情况。

二、国家活动的领域和范围

斯宾宣扬社会自动进化的思想,并用来作为限制国家和政府活动范围的依据。

斯关于限制国家活动最基本的理论出发点是建立在政治不干涉主义的思想基础上。

他反对政治干涉,认为国家和政府的过分干涉,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妨碍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家和政府对威胁个人生命安全和破坏侵犯私人财产的行为予以制裁,不对个人其他方面的自由活动施加以任何限制。

允许个人自由追求利益,社会就会得到适当调节。

因此,反对国家举办教育、医疗事业及免费公共图书馆,因为这些机构认为地保护“最低能的社会成员”,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智力水平。

小结:

2结构功能分析成为功能主义理论来源,进化论和社会类型为后来的变迁模型分析提供了基础。

②有机论和实名论的调适是其理论难题。

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比较:

(一)孔德和斯宾塞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时期的代表人物,其社会学思想尚带有不成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社会学还没有取得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发展的地位。

社会学仍未从哲学的母体中完全脱胎出来,其保罗万象的研究内容就体现了这一点。

2、还没有完整的社会学理论及概念体系,因此,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概念作为社会学分析社会现象的工具。

3、在研究方法上还只是简单地搬用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

因此,二者的社会学思想都在某种程度上烙有时代的印记,具有时代共同的特征。

尤其在具体的社会学观点上,二者都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前提,对社会发展都持进化论思想,都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

只是孔德更多的模仿了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理论体系;而斯宾塞模仿的是生物学,着重发展的是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二)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1、两人在研究方向上的不同:

孔德注重的是人类精神发展史,其立论的基础是唯心主义;斯宾塞则注重的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变化。

2、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

孔德主张社会优先于个人;斯宾塞主张个人优先于社会。

3、在社会进化的模式上:

孔德主张单线的社会发展观,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进化并不是直线的,倒退有时也可能发生,而且社会进化的方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样性的。

 

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一、生平(1855-1936)

二、著述

《公社与社会》(1880-1881):

社会学思想的核心。

《社会学引论》(1931):

系统说明社会学体系

《社会学研究与批判》(3卷本,1925-1929)

第二节、《公社与社会》

一、《公社与社会》产生的理论背景

滕尼斯的社会学思想受到诸多欧洲思想家的影响,除了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以及在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历史学派观点外,这种影响还来源于这样五个方面:

1、17世纪的自然法学说(尤以霍布斯为代表);

2、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3、叔本华的哲学,尤其是他的“意志”概念;

4、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

5、以摩尔根和巴克芬为代表的一般进化论思想。

影响滕尼斯的还有他个人的生活。

二、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见课本69页)

公社,也称共同体,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主要强调其成员间唇齿相依的感情。

在这里特指在传统的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有机体。

社会,是指建立在外在的和合理利益基础上的机械结合。

公社(社区)社会

乡土社会法理社会

血缘、邻里朋友等自然感情契约计算等利益

本质意志选择意志

传统习惯法律

信仰舆论

有机结构机械结构

成员同质成员异质

成员非个人性(社区利益)成员个人性(个人利益)

三、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

在滕尼斯看来,社会事实必须参照个人态度来解释,社会学关心的首要问题是相互肯定的事实,这种相互肯定是人的意志的判断,是对别人行为的一种要求,所有社会的产物都是从人的意志中产生的,意志的种类决定人类相互联系的可能方式。

可以看出,唯意志论成为其社会观。

滕尼斯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分为两类:

1、本质(有机)意志:

又称共同意志或自然意志,来自人性自我最深处。

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合。

社区是由自然意志形成的,以同情、信任、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共同体。

2、选择意志:

又称理性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基于纯理智思维、个人目的性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的一种独立的意志。

社会是由理性意志形成、以独立、不信任、陌生为特征的共同体。

第三节、对社会生活的构成及形态的研究

一、社会本质

滕尼斯所说的社会本质,实际上是指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

构成社会的本质要素有以下三种类型:

1、社会关系:

个人之间不仅形成而且意识到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并由此而产生相互的权利与义务,他们之间有了社会关系。

2、社会集合体:

借选择意志而形成的作为达到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这样的集合体。

3、社会集团:

人们在相互关系上形成一定的内部组织,并有着彼此之间的职能关系(特征:

它是有组织的)

二、社会价值

以滕尼斯的观点,我们可以将人们“所肯定、喜爱、尊敬和崇拜的现实的或理想的对象”视为价值。

价值可以是共同的,也可以是独立的。

滕尼斯的价值主要形式分为三种:

经济的:

财产

政治的:

爱国主义

思想道德的:

个人尊严和荣誉

同一种客体可以同时体现出上述三种价值。

但他只对经济和伦理价值给与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三、社会规范

1、社会规范是指社会行动的一般规则。

规范的本质,一般被理解为对人的自由的某种限制。

规范总是具有普遍性这一特征。

2、规范可以是个体的,诸如一个人给自己定的规矩(“我每天坚持锻炼”);也可以是社会的,只有一个社会实体的成员彼此打交道或与外人交往时,作为对自己约束的那些规则才是社会规范。

3、规范可以是自发的,即由该群体成员自由创造的;也可以是异生的,即由外部权威施加的。

一个群体的成员之所以接受一种规范,理由有二:

①他们对该规范的正当性笃信不疑;②他们对违背该规范的不利或惩罚性后果怀有恐惧。

4、滕尼斯将社会规范分为三类:

秩序、法律、道德。

这三大规范同两种基本的意志类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意志形式和规范体系。

公社社会

秩序的基础是普遍认同秩序的基础是契约

法律的基础是共同习惯(习惯法)法律的基础是理性(立法)

道德的基础是宗教道德的基础是公民舆论

滕尼斯的社会意志形式

在社区中盛行的形式在社会中盛行的形式

形式理解、传统、信仰契约、规范、原则

合成物协调、习俗、宗教惯例、立法、民意

四、社会相关物

一切与社会本质相关的体制及其他作用的领域。

社会相关物系统被滕尼斯分为三类:

经济的、政治的、思想道德的。

同社会价值观一样,这三类社会相关物在社区和社会中都有自己的对应形式。

见课本75页。

第四节、社会学体系中的其他类别

滕尼斯认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应包括两个基本类别:

一般社会学:

社会生物学、社会心理学、人口统计学

专门社会学:

纯粹社会学(puresociology)

应用社会学(appliedsociology)

经验社会学(empiricalsociology)

一、应用社会学(appliedsociology)

利用社会学的概念来解释当前的状况和历史的变迁,并最终理解人类社会的总发展。

应用社会是动态的研究,以历史考察为目标,而且要对于当前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进行根本性的分析。

滕尼斯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进程,特别是自中世纪直到近代以前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从“公社”走向“社会”过程。

但“公社”要素却从未被完全清除,甚至还可能从反面赢得强有力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推动力。

二、经验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涉及消极的关系和所有社会病态现象。

滕尼斯发表的论文涉及的主题包括:

犯罪、自杀、婚姻、选举、农村社会结构、码头工人罢工、商船上的海员以及统计技术。

三、一般社会学

一般社会学应该包括:

社会生物学、社会心理学、人口统计学等。

第五节、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一、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思想

滕尼斯反对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掺进价值因素和道德感情。

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思想,是他所坚持的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为了保证对现实认识的客观性,就必须在认识过程中摆脱任何价值因素。

二、伦理学是以价值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

滕尼斯认为伦理学是对价值作出科学研究的学科。

伦理学面临两方面的任务:

一方面是为了指出人类社会中现实的生活道路;另一方面,它需要对种种社会体制、秩序、规范、思潮作出回答和说明。

这些都必须以社会学的方式来完成。

评价:

(一)滕尼斯的社会学对现代社会学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的方面:

1、社区—社会的划分和论述,在社会形态的分类学传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的提出。

2、关于创立不涉及经验材料和历史内容的纯粹社会学的主张。

这一主张是最早的有关形式社会学的表述。

(二)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的缺陷:

1、纯粹的公社与社会是方法论性质的概念,是关于社会联系的分类概念,而非社会形态的分类。

2、具有较明显的价值倾向,对公社的描述过于理想,强调其友好合作关系,却忽视了情感意义上的任何消极关系和内部冲突。

3、认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由公社向社会转变,包含了社会进化的历史观点,但不能真正说明社会变化的原因,认为社会发展是意志理性不断增长的过程。

4、综合有关理性主义和有机论两种观点,认为人类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理性个人组成社会群体,社会是非理性的集合整体。

第四章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生平与著述

一、生平(1858——1918)

二、著述

《货币哲学》(1900):

文化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

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1908):

社会冲突思想

《社会学基本问题》(1917):

“个人与社会”,形式社会学

《论社会分化》(1890):

尝试用进化论的术语来描述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

《历史哲学问题》(1892)

《伦理学科学导论》(1892——1893)

第二节形式社会学

一、社会学理论的对象与结构

1、社会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社会学不是社会科学之王,社会学是一种新的方法(归纳法),一种研究手段,一种探索所有科学的主题的新的途径(社会学提出的是一种视角——即我们应该将人视为一种社会存在,以及社会是所有历史过程的媒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