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5041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docx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板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六年级学生们的美术基础不相同,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同。

大部分学生对色彩有辨别能力,把握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强,乐于动手,对手工制作课充满了极高的热情,对美具有了较高的欣赏能力。

从六年级上学期的美术学习中不难看出同学们对画画充满了兴趣。

作为美术教师要引导他们的兴趣发展下去,并且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绘画习惯。

对班上在美术发面有潜能、认识美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强辅导,进一步提高画画的能力。

二、对美术教材的认识和分析:

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课业。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目标: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求:

1、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珍惜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态度。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学习浅显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

1、欣赏儿童能够理解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2、认识立体物的透视现象,初步学习运用线条和其它材料表现立体物。

3、学习简单的构图知识。

4、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了解木版画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制作。

6、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活动。

7、运用学过的美术表现方法为书籍、新闻故事或事件进行配画。

8、认识标志和街头标识物的作用,懂得区别。

9、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大纲、认真备课,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视觉形象,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深入钻研教材,抓基础,制作好范画,手工范品,及时进行直观教学。

4、加强个别辅导,抓好课堂巡回辅导的环节,认真的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具体问题。

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5、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6、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六、教学安排

第一周:

形色协奏曲

第二周:

形色协奏曲

第三周:

俯仰之间

第四周:

俯仰之间

第五、六周:

遥远的地平线

第七周:

壶趣

第八周:

瓶花与水果

第九周:

唱大戏

第十周:

唱大戏

第十一、十二周:

标签与品牌

第十三周:

发现美丽

第十四周:

图画书

第十五周:

吉祥宝贝

第十七周:

走向明天

年月日星期累计节

课题:

第1课形色协奏曲

备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报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运用线、形、色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自主设计一份音乐海报。

过程与方法

1、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初步感受艺术作品抽象的形式美感。

2、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3、用心设计、动手绘画,发展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用心去装点生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海报包括的元素,掌握音乐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难点:

理解美术与音乐的美,领悟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学法指导

1、欣赏名作,理解内容,激发创作欲望。

2、音乐对比,想象画面,领悟美术与音乐的联系。

3、综合研究,掌握方法,自主设计音乐会海报。

教学准备

幻灯片:

作品图片。

音乐:

协奏曲、小步舞曲等。

课件:

海报制作步骤与方法;海报范作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感受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一个音乐会,你们愿意参加吗?

(愿意)可要献上自己最喜爱的音乐作品哟。

下面我们先看一幅画。

2、欣赏。

(1)课件A。

《协奏曲》(油画)

(2)读画。

思考交流:

①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②从这幅画中你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从线形色等方面交流)③面对此画,你耳边好像响起了什么音乐?

(让学生自由哼唱)

(3)课件播放:

《协奏曲》片段。

3、小结。

同学们,读康定斯基的画,似乎在聆听色彩的欢歌,沉浸于音乐与美术的交流中。

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音乐可以融入生命的节奏,展现人类的情感。

来吧,参加这个音乐会,进行心灵的交融吧!

二、了解法则。

领悟美术语言与音乐旋律之意境。

1、课件B。

线条的起伏音乐的旋律

展示:

两条线。

对应播放两段音乐。

平缓与跳跃

学生谈体会。

小结。

平缓之曲线,跳跃之折线。

板书:

线条起伏——旋律起伏

2、课件C。

形的排列音乐的节奏

出示:

两组基本形构成的画面,同时播放慢与快的两段音乐,学生谈感受。

小结。

排列稀疏之形,表现音乐节奏慢;排列密集之形,表现音乐节奏快。

板书:

形的排列节奏的快慢

3、课件D。

美术色彩音乐意境

分别播放《小夜曲》和《斗牛士之歌》片段。

学生听后谈感受。

小结。

色彩的搭配,表达音乐的意境。

4、课件E。

思考与交流:

猜猜这四幅电脑绘画表达了哪些乐曲的感受。

(1)流行歌曲

(2)乡村音乐(3)独奏《汉宫秋月》(4)狂想曲(展示四幅画)

5、引导学生小结。

表现形式:

线、形、色相结合。

三、即兴创作。

培养学生听觉与想象音乐画面的能力。

1、课件F。

展示:

名画、师画。

2、播放音乐。

《小步舞曲》。

3、学生边聆听边想象边绘画。

4、教师巡视指导。

四、设计海报。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件G。

展示名画、师画和学生画。

(音乐会海报)

2、欣赏思考:

海报包括哪些元素?

(课件H)

3、设问:

如何制作一份完整美观的音乐会海报呢?

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制作方法与要求。

4、学生继续作业。

教师指导。

五、展评总结。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培养热爱艺术之兴趣。

1、学生自由交流创作作品。

2、师生评价。

3、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聆听了美妙的音乐,而且画出了音乐一般流动的绘画作品。

我十分欣慰,愿我们都热爱艺术,让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多姿多彩吧!

学生作业:

设计并绘画一份音乐会好报。

记:

年月日星期累计节

课题:

 俯仰之间

备注

教学目标:

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

改变视觉角度,并能学会俯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俯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看课本,体验俯视角度拍的图片。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二、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3、对比分析

1.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2.看一组照片,师生交谈感受。

四、欣赏评述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欣赏老师带来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运用

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艺术表现的领域,通过欣赏10页下边的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升华学生对俯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艺术表现欲望。

1.摄影作品欣赏:

用俯视角度拍摄的《流动的长城》给你什么感觉?

2.作者是怎么表现出俯视的感觉的?

3.如果这些画面采用平视角度来画,效果会怎样?

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

第二课时

一、欣赏感受: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以俯视角度表现的一些摄影作品、动画作品和绘画作品。

2.欣赏老师收集的摄影作品:

师生看一组图片,提问:

这些图片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拍的吗?

师生交谈区分视角的方法,需要抬头拍的是仰视视角.需要低头拍的是俯视视角。

二、交流尝试:

1.信息交流: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由提问(谈谈手中的作品为什么要采用俯视视角),集体解决。

(2)分小组交流资料,自由提问,回答。

2.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

(学生边说,老师边指导学生选择书中图片资料并适当演示)

3.限时尝试绘画。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课件和学生作业,对比欣赏、分析评述如何表现俯视角度的画面。

1.找别扭。

(1)教师演示画一画,学生找别扭。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俯视角度下景物视觉效果的特征画面构图:

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景物特征: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3)找出别扭的地方,并请学生提出修改方案。

2.欣赏《河畔》,并出示根据这幅图片画的两幅线描,问:

这两幅画你喜欢哪幅?

说说你的理由。

(1)一幅画面线条组织疏密得当,显得有层次,有主次。

另一幅画面线条组织密集,显得杂乱,没层次。

(2)启发学生在面对对象时要懂得取舍,合理运用线条的疏密等技法表现画面,增强其视觉效果及美感,不一定线条越多就越好。

四、创作评析:

1.学生继续作业。

2.作业观赏交流,展开自评、互评。

五、拓展运用:

将学生引入到不同生活场景中.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觉效果.通过观察活动中经常变换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获得一些意外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

如:

几米漫画作品欣赏。

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俯视的角度来画?

如果用平视的角度呢?

记:

年月日星期累计节

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

备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能力目标:

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情感目标:

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学情分析:

透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低,空间思维能力差,他们往往不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更谈不上在绘画创作中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丰富的前后空间关系的画面了。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欣赏为线索,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在视觉欣赏中理解绘画中的透视规律。

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视点出发去表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学生准备:

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设计思路:

我紧扣教学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欣赏中感受透视变化--在观察分析中了解透视规律--在探究练习中掌握透视画法--在教师示范中拓展学生思维--在评价中建立学习成就,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近大远小”的这种独特的透视规律!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

师:

(课件出示一张图片)刘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

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师(小结):

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

遥远的地平线)

生:

蓝天下的山峦越远越淡,越远越模糊,小河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2、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

刘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变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小结):

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灯笼、向日葵、风车都发生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变化。

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

师(小结):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生:

路边的电线杆、路灯、街道、教室长廊、汽车、房子、等。

3、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课件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师:

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

师:

如果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

师:

这组杯子除了有大小的变化外,它们还有前后的?

师:

这一组杯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们发现了吗?

师(小结):

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同样大小物体的后面,就会有前后遮挡和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

生:

没有生:

有变化,同样大小的物体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小。

(课件出示竖着放的一组杯子)生:

遮挡生:

画面中都是同样大小的杯子重复排列让学生了解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2、(课件出示不同位置拍摄的杯子)师提问:

我这里还有三组杯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组杯子分别是站在什么位置拍摄的?

师:

它们的遮挡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

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3、学生尝试练习

(1)请生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生:

中间那张是正对着杯子拍摄的,上面那张是站在左边拍摄的,下面那张是站在右边拍摄的。

(2)生:

中间位置的后面的物体被遮住了,左边位置的的右边的物体被遮住了,右边位置的左边的物体被遮住了。

(3)生:

尝试作业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4)师:

同学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来吗?

下面我们来动手试一试,请你们用近大远小和遮挡方法来表现出苹果的前后空间感。

谁愿意上来尝试画一画,其它同学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

(5)作业讲评师:

你们更喜欢那一幅画?

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师:

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同学师:

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画法,你们觉得这张作业是一幅完整的画吗?

师:

怎么样才能创作出一幅表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呢?

生:

我更喜欢这一幅,因为画面中运用了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出了苹果的前后空间感。

 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一张图片)师:

接下来请同学欣赏一张画,你们发现这张画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境?

师:

这张作业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奶牛的前后空间感?

师:

你们认为画面中的主体物是什么?

生:

这张画表现了一排奶牛排列在草坪上,而主人在挤奶的一个情境

生:

运用了近大远小和遮挡的方法来表现了奶牛的前后空间感,离我们近的奶牛比较大,比较清楚,而离我们远的奶牛比较小,比较模糊。

生:

奶牛

生:

因为奶牛重复排列出现在画面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

2、师:

为什么?

师:

可是牛奶桶也重复出现在了画面中师:

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也要把握主次的关系,将主要的物体用近大远小的方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而次要的物体简单画出2-3个。

3、师:

看到这么有趣的画面,我也忍不住想来画一画

4、示范、拓展学生思维

(1)教师示范

师:

我以小兔子为主题!

首先从最近的物体画起,画一只最大的兔子,(提示:

我将最大的画在右边,同学们也可以将最大的画在左边或右边)再将兔子用近大远小和遮挡的方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主体物画好了,要添加什么样的情境呢?

师:

(启发)除了这种情境,你还想到了哪些更简洁有趣的情境?

师:

同学们可以添加任意简单有创意的情境,老师就添加一些红萝卜的情境师:

画完了主体物,添加出相关的情境,最后还要干什么?

师:

(出示一幅完整的已经涂好颜色的作品)同学们在上颜色的时候,近处的颜色可以鲜明一些,远处的颜色可以灰暗一些。

师:

同学们瞧瞧,一幅有趣的完整画面就出来了。

师:

谁能概括一下整个的绘画步骤中。

生:

因为奶牛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在画面中占主要的位置

生:

红萝卜等等

生:

我还想到了小白兔和小鸟

生:

给画涂上颜色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

(2)思维拓展

师: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整个绘画步骤,想自己动手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面吗?

师:

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自己选择一处景物,找准它的视平线和消失点,把它放到透视纸中画出来?

师(启发):

接下来我们有个创意点子大比拼,如果让你来画,你会选择什么主体,你会添加什么情境?

师:

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请说说(点2-3个同学回答)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比比,谁最有想法,能画出不一样的简单的外形和情境来。

生:

先用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重复排列画出主体物,再添加情境,最后涂颜色(师板书:

画主体物--添加情境--涂色)(强调主次)生:

想生:

不能生:

我想以小猫为主体,我想添加一些老鼠等相关的情境。

5、学生创作

1、作业要求

自己选择一处景物,找准它的视平线和消失点,把它放到透视纸中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前后空间感。

注意:

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

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

4、作业反馈,教师巡视指导师: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近大远小或遮挡方法运用得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展示。

6、展评拓展

1、展示作品

师:

你最喜欢那些作品,并说说你的看法!

师:

你们建议这幅画怎样画,画面的前后空间效果会更好呢?

2、小结

师:

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

拓展

师:

(课件出示欣赏名家的美术作品)其实这些有趣的视觉变化在绘画中运用很广泛,像大家都熟悉的世界著名的荷兰画家,梵高在自己的很多的作品中也运用了这种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空间感,我们一起去瞧瞧!

师:

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视觉变化,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不一样的视觉美。

你们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将这些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来。

记:

 

年月日星期累计节

课题:

壶趣

备注

教学目标

1.巩固和提高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尝试运用中国画

中字与图结合的构图方式画壶。

2.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泥塑技能和

立体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运用中国画中字与图结合的构图方式画壶。

教学难点:

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欣赏煮茶的图片。

2.请学生上台模仿妙玉煮茶、沏茶、品茶的系列

动作。

3.教师小结:

茶文化和壶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历代通茶经

懂茶道的文人喝茶是很有讲究的,好茶要用好壶沏,中国的壶文化源远流长,你对壶文化有多少了解呢?

二、研究讨论

1.信息收集:

课前通过网络、书籍或民间搜集实

物收集有关壶文化的资料。

2.交流感受:

相互观摩,交流感受,开展讨论。

3.教师小结:

针对学生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完善,

使学生对壶的历史文化、艺术特点、造型结构等方面有初步的认识了解。

4.学习指导:

(1)引导学生欣赏画家齐白石、吴昌硕、朱建新画

的壶。

(2)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

(3)教师总结:

他的画风格独特,多辅以长题,构图以图画和文字

相结合,画壶时中锋行笔,流畅生动,画面纯真朴素,真诚天然。

5.学生试画并学习作画方法和步骤。

(1)请几个作画大胆的同学上台示范。

(2)教师修改学生不恰当之处。

(3)师生总结作画方法和步骤,提出作画要求:

采用多种方法和墨色浓淡表现壶的不同形状。

以壶为主,文字或其他物品为辅,注意形状大小、线条疏密变化,构图美观大方。

四、作品讲评

表扬作画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五、总结拓展

欣赏各种各样的茶壶以及茶艺表演

第二课时

一、激情造,趣导入课题

1.教师用自己制作的陶壶和陶杯表演沏茶、品茶,

并请几个学生来品茶。

2.教师引导:

如果每个同学都动手做一把造型别

致的茶壶,那我们就可以像古代文人那样悠然自得地吟诗品茶了。

二、分析结构,掌握壶形

1.课件展示多张茶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

茶壶由哪几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分别

有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

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

长可短、可方可圆、可粗可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相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三、尝试体验,探讨研究

1.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

2.师生合作,采用盘泥条方法,尝试制作一把茶

壶。

3.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

(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

(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

(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须牢固;

(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四、设计构思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

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两人为一小组,分工又合作制作一把茶壶,教

师巡回指导。

五、观摩交流相互评析

1.学生相互欣赏、评价作品。

2.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

记:

年月日星期累计节

课题:

瓶花与水果

备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铅笔淡彩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铅笔淡彩的明快、清新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