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审计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4630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审计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1章审计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1章审计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1章审计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1章审计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章审计概论.docx

《第1章审计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审计概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章审计概论.docx

第1章审计概论

第一章审计概论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汗牛充栋。

只要是能够想象出来的话题,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关信息。

例如,大量网站为个人提供有关各种疾病的医疗信息,公司建立了有关供应商与客户详细信息的大型数据库,各种各样的信用评级机构搜集有价值的个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出售给金融机构。

相关、可靠的信息是人们决策的基础。

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以及监管机构要想对资源配置作出明智的决策,就需要相关、可靠的信息。

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与鉴证服务可以增加信息的可靠性。

例如,银行可基于公司的财务现状和前景,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决定是否向公司贷款;公司股票上市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以增加公司财务报表的可信性。

注册会计师还能够提供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之外的鉴证服务,包括对内部控制和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合同要求的情况的报告;对风险评估,业绩衡量,以及养老服务的鉴证等。

这些服务对使用者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注册会计师能独立、客观地对各种活动和事项加以报告。

这些业务种类为注册会计师向新领域拓展服务提供了机会。

此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信息获取、储存、加工和传播的方式。

企业能利用企业间商务和EDI(电子数据交换)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电子交易。

消费者能在网上采购商品和接受服务。

对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有用的资料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方式获得。

这些信息与企业年报包含的信息相比,更具有及时性。

这些变化使得审计职业界有机会提供与信息系统可靠性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服务,如系统认证和网誉认证等。

本章首先回顾审计与鉴证业务的历史沿革,之后探讨审计的定义与种类,然后描述鉴证业务的含义、要素和种类,最后介绍注册会计师职业。

通过本章的学习,将能够:

1.了解审计与鉴证业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审计模式的演变过程;

3.掌握审计的定义与种类;

4.掌握鉴证业务的含义、要素与种类;

5.了解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特点,识别影响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机构;

6.了解如何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审计是在受托管理、受托经营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没有受托经济责任,也就不存在审计这项经济监督活动。

这里所说的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在受托管理和受托经营下,受托人在管理或经营方面对委托人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后,客观上产生了授权委托者对受托管理者或受托经营者实行经济监督的需要。

也就是说,授权委托者为了维护其利益,有必要对受托管理者或受托经营者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以评价其经济责任,进而确认或解脱其经济责任。

但应指出,受托经济责任的确立,并不一定产生审计活动,它只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如果这种审查评价活动由授权委托者自身完成,就不能称之为审计活动。

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活动是由授权委派人委派(或委托人委托)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代行的,才会产生这种具有独立性的审计活动。

当人们把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理解为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时,应当进一步明确其涵义:

1.受托经济责任是不断演进的,它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经济责任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其内容是从单纯的财务责任,逐渐向更为广泛的经营责任、管理责任方面纵深扩展,进而形成现代经济责任的完整概念。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审计也因经济责任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而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前提。

2.资源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形成,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信贷关系、商业信用关系、征税纳税关系、经济合同关系,这些关系形成了一个组织与其他各方面的经济责任关系。

在经济责任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审计成为联系各方经济责任,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制约机制。

这个机制自然也就成为审计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3.资源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无法实施直接监督,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资源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是既信任又不信任,即处于‘种正当怀疑的状态。

因此,他们对经营管理者是否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经济责任,有无舞弊和差错就最为关心。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基于地理上、时间上、法律上,特别是技术上的限制,使资源财产的所有者无法直接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因而需要独立的审计人员承担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责,这就构成了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二、审计三方关系人所形成的监督与证明关系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产生审计的同时,也形成了审计关系。

审计关系是指审计行为所必然涉及的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三方之间形成的监督与证明关系。

审计关系由三方审计关系人所组成。

其中,第一关系人是承担审计工作的一方,称审计人。

审计人受资源财产所有者、主管人员的授权或委托,并代表他们对经营管理者所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实施独立的审计监督与证明。

审计人不经管所有者的资源财产,也不参与被审计人的经济活动,必须处于独立的地位。

同时,他与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不存在资源财产上的利害关系。

第二关系人是接受资源财产所有者或主管人员的授权,经营管理其资源财产的一方,称被审计人。

他应当承担管好用好资源财产的任务,履行受托经济责任。

同时他有接受审计人实施审计监督的责任。

第三关系人是授权或委托审计并接受审计报告的一方,称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

他是资源财产的所有者或主管人员。

他因向被审计人提出履行经济责任的要求,而使两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审计关系存在于一切审计行为之中。

三、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国家审计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期,皇家(政府)审计就有了一定的发展。

据《周礼》记载,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就出现了带有审计性质的财政经济监察工作。

当时,在中央政权设置的官职中,就设有“宰夫”一职,负责审查“财用之出入”,并拥有“考其出入,而定刑赏”的职权。

这个职位虽不高,但其所从事的工作却具有审计的性质,是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

其后,秦、汉两代都曾采用“上计制度”,以审查监督财物收支有无错弊,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之政绩。

但秦汉官制中,尚无专司审计职责的官员,也无专职审计机构。

到了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审计地位提高,对中央和地方的财物收支实行定期的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有了明显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审计进入日臻完备的阶段。

宋代设立审计司和审计院,标志着我国用“审计”一词命名的审计机构的产生。

元、明、清三代未设专门的审计机构。

明初,比部虽一度恢复,但不久即被取消,直至清末未再设置。

在这三个朝代,国家审计陷于中衰时期。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审计院,颁布了《审计法》。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国民党政府的审计法几经补充修改,但是由于当时的政府贪污腐败,使审计制度徒具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于1932年成立了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颁布《审计条例》,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也建立了审计机构,颁布相关审计法规,开展了战争时期的审计工作。

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制度,对战争年代节约财政支出,保障战争供给,维护革命纪律,树立廉洁作风,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相当长的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资源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一体化,以及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家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而是以会计检查代替了审计监督。

国家一方面赋予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职权;另一方面由企业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单位实施会计检查,同时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也通过各自的业务分别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财政经济监督。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1982年12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宪法》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109条规定: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据此,1983年9月15日,国务院正式设立审计署,地方各级政府的审计机关相继建立,随后公布了一系列审计法规,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审计监督工

作。

新中国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促进增收节支、推动廉政建设、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结十余年审计实践和理论建设的经验,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家审计监督的要求,在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于1995年1月1日实施。

《审计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正式跨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接着,1995年7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加强了财政监督。

之后,1997年10月2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发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01年1月28日、2000年8月7日和2001年8月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第1号、第2号和第3号发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及若干通用审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国家审计正在朝着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阔步前进。

2.其他国家的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如同中国一样,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的国家审计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奴隶制度下的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对掌管国家财务和税赋的官吏进行考核这一具有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工作。

这对巩固政治统治,发展财政经济,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在欧洲国家的封建王朝中,也曾设置审计机构,对国家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比如,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就设有审计厅,1256年法国国王圣路易曾下令,要求其官吏将城市的收支账目送到巴黎,接受王室审计官的审查。

资产阶级革命后,拿破仑一世创建了审计法院,后几经改组,至今仍是法国政府实施事后审计的最高法定机构。

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于19世纪在《宪法》或特别法令中都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确立国家审计机关的职权、地位和审计范围,向其授权独立地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完善,国家审计有了进一步发展。

为了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切实执行财政预算法案,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立法部门下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由立法部门授权,对政府及公营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独立的审计监督。

比如,美国的审计总署,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隶属于立法部门的审计机关,其审计职权很大,除中央情报局和总统办公室等少数单位不能审计外,凡与公共开支有关的事项都有权进行审查。

但是其最重要的职责则是向立法部门提供信息和参考意见,以利国会各委员会开展工作。

美国的总审计署和审计长置于总统管辖之外,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此外,西方还有一些国家的国家审计机关具有有限司法职权,即所谓司法型的审计体制。

比如,法国审计法院就是独立于立法系统(议会)与行政系统(内阁政府)的一个司法型国家审计机关(参阅第三章第二节)。

另一些则属于行政型的审计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西方国家的国家审计在理论与实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效益审计方面发展。

至今,国外广为流行的审计实务有以下几种:

(1)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主要是指对大型项目,如大型投资项目、公共事业项目、高科技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综合审计和评价。

另外,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业绩进行全面审计和评价,也属于绩效审计的范围。

(2)经营审计

经营审计是对业务经营的全面审查和评价,目的在于向管理部门报告各项业务是否按照既定目标和方针进行,同时对各种资源是否有效使用以及各种经营方法和决策进行评价。

经营审计的内容包括:

被审计单位的各个部门如何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如何使各部门和整个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联系起来,提出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的方法和建议,为管理部门改善经营管理和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因此,经营审计的重点在于审查经营管理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

(3)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全面审计和评价,其主要审计和评价内容是管理部门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目标、计划、程序和策略等方面是否履行其应尽的职责。

管理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各个方面,如企业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计划是否可行,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是否切实可行,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如何等等。

与此同时,管理审计还揭示缺陷和错误,并提出改进意见,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

(4)三E审计

三E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总称,是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个英文词第一个字母“E”的组合。

三E审计是目前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一种效益审计的称谓。

经济性审计是从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目标着眼,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对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合理,并审查不节约不合理的原因。

效率性审计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效率性目标的实现情况,如生产能力是否得到充分使用等。

效果性审计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各项计划和目标的执行结果,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出现差异的原因,为以后编制计划和制订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5)五E审计

随着西方国家审计目标的发展和变化,在上述三E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对经济活动的适当性和环境性两个审计目标进行分析、评价的活动。

适当性涉及事前经济效益的评价,即指预计资金所占或所费同预计资金所得相比是否有利,如有利则为适当,无利则为不适当。

环境性是指影响经济效益的外部环境,诸如国

家政治稳定,经济形势良好,民主法制健全:

交通运输便利,资源条件充分,管理机制健全,规章完备,职工素质良好以及生态环境平衡等,均属有利环境;反之,则为不利环境。

由于适当性(Equity)、环境性(Environment)的英文词第一个字母也是“E”所以连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一起称为五E,以五E为目标的审计称五E审计。

四、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国家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国家的社会审计,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期,地中海沿岸的商品交易日益繁荣,出现了由许多人合伙筹资,委托他人进行经营贸易的商业活动。

资源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使得对经营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实施监督成为迫切需要。

当时有的财产所有者就聘请熟悉会计的人士通过对会计账目的审查来完成监督工作。

1720年,英国发生一起有名的南海公司破产案,在该案中由精通会计实务的查尔斯·斯耐尔(CharlesSnell)应英国议会聘请,对南海公司的会计账目进行审查,并提出了一份确认该公司存在虚假会计记录和舞弊行为的审计报告。

这就是早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由民间人员受托从事的社会审计。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变革。

当时,在英国,由于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一些企业改组为以发行股票筹集资本为特征的股份公司。

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呈现更具现代意义的明显分离,投资人分散于广大股票持有人之中,因而对受托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成为英国社会的一种普遍需求。

至此,现代社会审计制度应运而生。

184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监事审计制度,监事负责审查公司的会计账目,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才能向股东代表大会报告。

但是,由于多数监事对会计业务并不熟悉,难以实现有效监督,使这种监事审计制度流于形式。

到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职业团体,即“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之后,英国出现多家会计师协会,社会审计队伍进一步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执业会计师参与公司审计,从“协助办理”逐步演进到“受托承办”审计,实际上已把股东对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变为真正的社会审计。

与此同时,英国实行了特许会计师制度,凡欲取得会计师资格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会计师从事的主要业务是审计,此外也兼办编制财务报表、税务代理、财务和管理咨询等业务。

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社会审计发展的中心。

但是,早期的英国社会审计没有完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体系,只是从检查会计账目的错弊出发,对大量的账目记录进行逐笔审核,即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人们将它称之为英式审计。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急剧加快,私人企业也向股份公司转变。

受英国会计师职业的影响,美国的社会审计也出现了持续发展的局面。

在英国社会审计传人美国后,很快汇合形成美国的社会审计队伍。

1886年纽约公布了《公共会计师法》,1887年正式组建了“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

该协会名称几经更迭,在会计职业界人士要求建立统一组织的呼声中,1916年改组为“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改组为“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审计职业团体。

20世纪初,美国的短期信用发达,企业大多从银行举债以求发展。

银行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要求对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借以分析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决定是否予以贷款。

于是,以证明企业偿债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资产负债表审计,即信用审计,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

资产负债表审计采用重点抽查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详细审计模式,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由于它在美国率先实行,所以人们将其称之为美式审计。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成千上万的股东和债权人蒙受巨大损失,这一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此时,美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已由向银行借款转向证券市场,这使证券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于社会各方十分关注的是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仅仅公布资产负债表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于1933年公布《证券法》,次年公布《证券交易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向证券交易所提交经过注册会计师审定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这种以损益表为中心的财务报表审计,成为美国以立法形式规定的一种强制性审计。

从此,资产负债表审计演进到财务报

表审计,一向属于企业内部报表的损益表,开始公开于社会。

由于美国开创了财务报表审计的新时代,至今长盛不衰,因此世界社会审计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发展,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西方的社会审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社会审计的理论与实务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日趋完善,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有效制约机制,为社会各方所肯定。

同时,一些规模较大的会计师组织开始跨国经营,出现了普华等国际性会计公司,为国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中国社会审计的演进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逐渐兴起,社会审计应运而生。

1918年,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1921年上海开始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办理审计业务。

之后,政府又先后颁布《会计师注册章程》等若干法规,对社会审计的执业范围、内容和规则作了一些规定,对中国早期会计师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30年代以后,在一些沿海大城市中,宁些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开业,受委托办理建账记账和审计等业务。

直至全国大陆解放前,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审计有过较为缓慢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审计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社会审计长期处于中断状态。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和贯彻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总方针的需要,1979年我国着手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开始设立会计顾问处。

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同年5月筹建上海公证会计师事务所,次年正式开业并接受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承办审计和会计服务业务。

198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20条规定:

“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和任务做出了规定,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与此同时,从1983年起,在全国审计部门领导下的审计事务所在全国范围内也陆续涌现。

之后,审计署颁发相关文件,就开展社会审计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具体规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审计向前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务院指示,经财政部、审计署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1995年6月19日实行联合,成立统一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社会审计的执业人员统一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并颁发文件付诸实施。

接着,1996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又分别实施了经财政部批准的第一、二、三、四、五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

从此,中国社会审计职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五、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也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它是经营管理实行分权制的产物。

现代内部审计是20世纪40年代末才形成的,但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早就出现了,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和中世纪。

例如古老的庄园审计、宫廷审计、寺院审计、行会审计等,都属于内部审计范畴。

但是,早期的内部审计在人员、组织、方式、方法等方面还没有定型,且与外部审计经常相互混淆,因而并不成熟。

20世纪前后,随着西方经济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涌现出大量的规模庞大的企业。

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很快,经营范围迅速扩大,分支机构散处各地,使总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难以有效实现。

为了加强集中管理,一些大型联合企业、铁路公用事业和大型连锁商店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由最高管理部门授权,对其所属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进行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

早期一些企业只是派出人员,采用巡回的方式实行就地审计,后来又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去检查所属企业在会计账目和财务收支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弊端。

这种内部审计的审查内容在实践中逐渐充实,逐步扩大到对内部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工作效率的审查和评价,对贯彻总公司的经营决策、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和经营政策等方面的审查和评价。

到了30年代,在美国和西欧的许多大企业中都普遍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

上述内部审计的近代发展情况表明,其机构、任务、范围、程序、方法等方面已经开始定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

20世纪40年代,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其主要标志一是审计的方法从过去的详细审计改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检查;二是审计的领域从财务审计扩大到效益审计。

内部审计在理论和实务方面,与以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发展。

内部审计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内部审计师。

美国于1941年在纽约建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从此内部审计师有了自己的职业组织。

该协会的成立意味着内部审计已成为一支社会力量。

到60年代,协会成员已发展到4600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