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课程《儿童心理学》试题库精品.docx
《最新电大课程《儿童心理学》试题库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课程《儿童心理学》试题库精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电大课程《儿童心理学》试题库精品
一、概念题
1、婴儿传记:
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2、学前儿童心理学:
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3、纵向研究:
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
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
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
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
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些内容?
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
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认知发展主要包括:
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
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描述、测量、解释、预测学前儿童的行为,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
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
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
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他们要接受成人式的训练,做成人要做的工作。
他们很少拥有自己的权利,他们的存在也不受成人的重视。
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
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谓“适应自然”;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予了一套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
教育必须顺应自然适应性原则。
3、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的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4、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5、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遗传与环境之争:
争论最早始于洛克和卢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
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者,把学前儿童的发展定义为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环境论者强调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而诸如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
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他们被动地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根据内部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需要来选择外界资源,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或先前经验会成为他们日后行为的出发点。
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早期的行为属性不能作为预测孩子以后发展的依据。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
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
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可用阶段性发展曲线来表示。
连续与非连续之争的焦点,在于发展的本质是量变的过程还是质变的过程。
连续性与阶段论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早期经验与后期发展的关系问题。
三、论述分析题
1、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督促孩子。
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遗传与环境之争是整个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这位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这说明她认同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
但这位母亲的实际做法又反映出她也认同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育干预举措、社会和家庭文化价值、早期社会和物理刺激、早期开发、同伴促进等。
事实上,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而诸如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5岁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什么样的方法将最为适用?
为什么?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研究儿童的发展的研究方法还有结构性观察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等。
3、请列举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即“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
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
(3)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
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
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
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
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
“适应”就是指个体能应付现有环境的要求。
认知结构,或皮亚杰所说的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组织是指儿童将现有的图式结合,而成为新的、复杂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适应。
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互补的活动而发生的。
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就是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
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
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7)信息加工理论:
儿童是能根据环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个体,但是他们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思考过程——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等综合能力——在各个年龄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8)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强调儿童能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9)社会生态系统论:
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电大《儿童心理学》精品试题库
(2)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0分)
1、气质:
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
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
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
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
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
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
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遗传力及其研究方法。
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
研究遗传力经常使用两种方法:
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究,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主要策略。
2、简述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
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分娩是指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孕妇身上分离、排出的过程,通常要经过三个明显的阶段:
宫颈扩张与收缩、胎儿娩出、胎盘娩出。
分娩过程中可能的并发症有缺氧、早产、足月低体重儿。
3、简述新生儿的反射。
新生儿的反射包括生存反射如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和原始反射如巴宾斯基反射、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
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值,如,眨眼反射能在强光下保护婴儿的眼睛;吸吮反射可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等。
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性价值,如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
而许多原始反射对婴儿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们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
4、简述神经元的分化、突触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的含义。
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
5、简述各脑区的成熟顺序、大脑偏侧化与用手偏好的形成。
(1)各脑区的成熟顺序是自下而上的:
即从枕叶、颞叶开始到顶叶,最后成熟的是额叶。
(2)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
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右侧。
大脑右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左侧。
(3)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
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
用手偏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但经验对用手偏好有很深的影响。
用手偏好也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6、简述儿童身体生长发育遵循的原则和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1)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
在婴儿期,头部和胸部一直都保持着发育优势,躯干和腿的发育也逐渐赶上,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
1岁后到青春期,腿的生长最为迅速。
躯干将在青春发育期再次成为发展最快的身体部位。
儿童在向上生长的同时,也按照近远原则向外生长。
先是胸腔和内部器官,然后是胳膊和腿,最后是手和脚。
(2)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婴儿期极其迅速,脑、脊髓和头颅的发育速度比其他任何身体结构都要快,到了幼儿期时就逐渐放慢。
而生殖系统在4岁前仅有轻微的生长,在青春期前几乎停滞,到青春期时曲线才陡然上升。
淋巴系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营养的吸收)则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育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成人水平,在青春期时到达顶点,之后就迅速下降。
7、简述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的因素。
(1)遗传和激素:
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身高就是一种具有较强遗传倾向的特质。
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
甲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
(2)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3)营养:
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儿童身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
(4)疾病:
对于营养充足的儿童来说,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他们的身体发展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儿童一般会出现补偿性生长的现象。
如果儿童是中度或严重营养不良的话,疾病对儿童生长的消极影响将可能是永久性的,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对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而不可逆的。
(5)受伤:
儿童早期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阶段。
儿童受伤发生于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儿童受伤的因素。
(6)情感:
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
那些承受太多压力、获得太少关爱的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可能会落后于他们的同龄人。
“非器质性发育不良”和“心因性矮小症”两种严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
关爱和敏感细致的照顾也是身体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8、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字,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1)涂写。
两岁左右的儿童,写字和涂鸦是分不出来的。
(2)模仿和临摹。
当他们逐渐发现周围的印刷字时,就可能会模仿写这种文字。
到5岁时,大多数幼儿仍不能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运笔能力差。
(3)流畅书写。
6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够控制笔,以正确的笔顺、姿势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
9、简述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个别差异。
(1)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即由上至下——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有近及远——近躯干的肢体动作先发展,远离躯干的手、腿等后发展,即头、躯干、手臂的动作发展先于双手和手指的发展。
(2)儿童早期动作技能的掌握与生理成熟有关,有鲜明的年龄特征。
但是由于遗传、环境、营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动作发展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还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成人的鼓励、期望和榜样示范,也是影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9分,共36分)
1、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1)被动的互动:
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孩子提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知发展环境等。
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供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
(2)唤起性的互动:
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
如爱笑、好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极被动的婴儿多;(3)主动性的互动:
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
儿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
例如,有社交倾向的儿童,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
于是,喜欢社交的孩子,社会交往机会更多,社交能力更强了。
2、尽管胎儿生长的环境与子宫外的世界相比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
请问影响胎儿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致畸因子:
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
致畸因子造成的伤害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它可能取决于致畸因子的剂量;遗传特征;暴露于致畸因子的时期。
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一些药物,如镇静剂、四环素、阿司匹林、过量的咖啡因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可卡因,海洛因等麻醉品,以及烟、酒精和一些辐射(如X光、核泄漏等)、化学污染(如汞、铅等)。
(2)母亲的其他因素:
母亲的疾病、母亲的营养和母亲的情绪压力。
3、9月份年轻的芳芳老师刚刚接手一个“全托”的小班。
她应该怎样安排孩子中午的午睡和晚上的睡眠?
请你给她一些建议。
小班幼儿一般是3-4岁,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11-12个小时。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因此老师每天中午要安排幼儿睡上1-2个小时,午睡能够使他们精神饱满,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一天中剩余的时光。
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串珠子等,使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进入抑制状态。
卧室环境要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定幼儿的睡眠情绪,使幼儿较快入睡。
此外,在幼儿快要醒来时,播放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防止幼儿突然醒来而引起的不快或惊吓。
对于实在不想午睡的孩子,也不必勉强,可以允许他们躺一会儿,或在非睡眠区域安静地玩。
晚上的睡眠时间可以从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7点。
至于晚上的睡眠,上述方法也适用。
另外,建议老师在孩子上床睡觉前安排一些睡眠“仪式”,让孩子睡觉前经常有顺序地经历一些相同活动,孩子就会知道“该是睡觉的时间了”。
另外,睡前千万不要让孩子情绪激动(如太过兴奋、放声大笑),否则孩子就很难安然入睡了。
4、贝贝的妈妈想促进她3周岁的儿子的动作能力的发展,而有人建议她让孩子背三字经。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请结合你学习“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发表你的看法和建议。
对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个体来说,动作发展极为重要。
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途径有:
(1)运动是实现动作
发展的基本途径。
成人要多为孩子提供运动的机会。
游戏和户外活动是最佳的动作技能练习方式,要多让孩子进
行户外活动,跑跑跳跳,如跳房子、双足跳、单足跳、踢球、拍球等等。
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和动作,模仿性
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
在游戏和户外环境中,幼儿非不正式的练习可以使他们
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
同样,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在日常
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倒果汁、吃饭、穿衣、搭积木、握笔写画、插片、折纸、剪贴等,都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
能力不断提高。
(2)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父母或教师批评、挑剔孩子在
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
如果父母或教师机械地教孩子一
些特殊的动作技能(如单脚跳),或是强硬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动作,或是在运动中强调输赢而非享受运动的
乐趣,就可能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使孩子失去对运动的渴望,结果事与愿违。
(3)社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
也会产生影响。
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对婴、幼儿来
说,过分强调符号系统的训练,如:
此时让孩子背三字经,既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儿童健康成
长,而且可能也是徒劳的。
电大《儿童心理学》精品试题库(3)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8分)
1、视觉偏好法:
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视觉悬崖实验:
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
“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
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
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幼儿的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