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3778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

《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大学出版社 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ocx

苏州大学出版社8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备课笔记

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16671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形式

讲授法

授课章节名称

第八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的

1、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依据

2、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掌握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及相关策略

教学重点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难点

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补充部分案例

课外作业

思考练习题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一)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

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

各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同时,各国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

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

(二)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党才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邓心平指出,当今世界有很多问题,但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即和平与发展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首先,当代世界在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东西方还存在对抗与世界要和平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东西对峙、美苏争霸世界的两极格局,给世界和平带来极大威胁。

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因此,和平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政治最突出的问题和集中体现。

其次,当代世界在经济上的主要矛盾是南北方差距的扩大与国家要发展的矛盾。

发展问题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和集中体现。

抓住了这两大问题,也就从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把握了时代的主题。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和平已成为冷战后的时代主题之一,决不意味着冷战思维已彻底终结。

事实上,当今世界仍是硝烟未尽,阴霾犹存,全球人民都不可掉以轻心,仍然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付出艰辛,进行不懈的努力。

(三)江泽民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还阐述了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是南北问题。

如果发达国家能够本着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使之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有了解决的重要基础。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征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

“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

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

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

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①这里所说的“极”指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世界多极化的势头,直到80年代后期,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军事上仍是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限制和掩盖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实力相对衰弱,日本和西欧重新崛起,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壮大,使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明显增长0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战后40多年来长期存在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世界步人多极化进程。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积极方面是:

第一,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其资源的生产率,如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回升周期延长。

第二,加深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拓展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吸引外资。

第三,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展和推广,促进市场开放,加强竞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是: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及经济安全会因此受到损害。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全球化,就要加入和遵守已有的“游戏规则”经济主权因而会受到损害。

第二,发展中国家接受的多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低层次产业和“夕阳产业”,导致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附属性。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法移民和难民、国际恐怖活动、毒品走私、武器扩散、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也在急剧地“全球化”,给世界带来危害。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

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新中国诞生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巾,中国外交政策几经调整变化,但独立自主的总原则始终没有变。

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再次明确重申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

1_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发展需要和平。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和尊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2.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

(1)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

我们要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

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对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的参与权,是我国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外交的根本任务。

(2)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结盟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

同时,我国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可能会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

所以,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务。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

反对霸权主义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斗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

我们反对“霸权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

我们决不允许别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人。

(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整体:

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领土是主权原则的物质体现;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是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条件;和平共处是处理国际争端的基本方法,也是要达到的目的。

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在北京举行谈判。

周恩来总理同印度代表团谈判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正式写入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

1954年6月,周总理和印度尼赫鲁总理的联合声明以及此后的许多国际文件中都采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对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我国及时同发达国家建立了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合作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更加密切,共同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三)新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策略

1.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是中国新时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策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

面对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遭遇重大挫折的形势,邓小平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

他指出,概况起来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对。

不要急,也急不得。

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他还指出,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

作什么?

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

按照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

改革开放后,我国改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小结

变了过去那种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异同决定亲疏的做法,尊重各国对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并自主地发展对外关系。

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中国政府迅速承认了俄罗斯并及时与之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

苏联解体后,我国相继和独联体国家建交,特别是和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进一步发展了双边和多边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在对美国的关系中,一方面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中国又遵循同美国“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原则,致力于发展两国关系。

2.胡锦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理念——和谐世界

努力建设和谐世界是胡锦涛针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一种国际战略新理念,是中国关于确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崭新思路。

现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蕴含丰富内涵的中国国际政治新理念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广泛认同。

“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

“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是“更上一层楼”了。

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

因为时代不同了,时代的主题赋予“和谐共处”更多新的内涵: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加深;第二,高科技的发展和跳跃式的影响使得国际力量对比不断变化,速度惊人;第三,非传统安全、特别是恐怖主义威胁的国际化趋势加剧;第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全球性的影响扩大。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主要有:

(1)这一主张充分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成果。

它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以及民主、人权、自由、法制等普世价值,与近年来国际社会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等问题的探索也有很多契合之处。

(2)这一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

追求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发扬光大了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并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这一主张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和有关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这一主张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呼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