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大寨拾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245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门大寨拾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门大寨拾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南门大寨拾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南门大寨拾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南门大寨拾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门大寨拾遗.docx

《南门大寨拾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门大寨拾遗.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门大寨拾遗.docx

南门大寨拾遗

南门大寨拾遗

· 李承斌

    拂去历史尘烟,看看这老城古寨,你会惊奇的发现有这样一个村庄里的都市都市里的村。

——题记

一块龙腾虎跃的风水宝地

    南门大寨,坐落在开县南门镇莲池村,东北距开县城45公里,东南距万州城45公里。

     大寨雄踞在浦里河中游北岸,突兀卓立,三面环水,四周悬崖,海拔高约200米至300米,东西宽300至400米,南北长近1000米,宛如一艘巨轮停泊在浦里河谷,又象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画山绣水间。

      伫立寨上放眼四望,山丘平坝里,烟村十万家。

东边的芙蓉坝、万里坝,沃野万顷,稻田、蔗林、柑桔园,铺金叠翠;邓家场、陈家场、赵家场山水依依,隐隐绰绰。

南面的东阳山、天鹅池、跑马梁,青山如屏。

铁峰山麓有峻岭,形如猛虎下山。

北靠开梁背斜山脉,大龙孔、小龙孔、流水潺潺;天马行空,凤凰展翅,“莲池映明月,莲花照三朵”。

西望花林观、中里梁、顶子山,云烟霭霭;岳溪、浦里两河犹如两条巨龙奔腾西来,蜿蜒东去。

沿河两岸的麻柳林,夏秋绿树成荫,冬春树影婆娑。

无论阴晴雨雪,暮霭朝晖,这片美丽富饶的风水宝地,总是灵气生动,景象万千,呈现出一幅幅龙腾虎跃、风翥鹤翔的迷人画卷。

一座辉煌四百年的新浦县城

   “城名旧县新浦遗迹,池带双河垫江流域”。

    这是刻在大寨南门石坊上的一副对联。

遗憾的是,上下联末尾两字已风化剥蚀,原石门上方竖立的“岫岘城”石坊,今已不存。

    新浦县建于何朝何代?

旧县城立于何年何月?

往事越千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新浦县的历史已被人们渐渐淡忘,大寨旧县城更是鲜为人知。

     翻阅《太平寰宇记》,新浦条是这样记述的:

“新浦县在(开州)西南九十里,元四乡。

亦朐忍(音蠢润)之地。

蜀为汉丰地,宋武帝永初中(公元421年)分汉丰县于今县西北七里置新浦县,属巴东郡。

后魏恭帝三年(556)于县置开江郡,领新浦一县。

周武帝天和五年(570)改开江郡为开会郡,建德五年(576)郡废,以县属周安郡。

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以县属开州。

大业三年(606)废开州,改属信州(今夔州),七年(611)县西北故城移于今理(南门大寨)。

北宋庆历四年(1044),新浦县省入开江县(今开县)。

    《舆地广记》在开县新浦条下云:

“故新浦县,宋(南北朝)置。

义宁二年(618)来属。

唐因之。

皇朝庆历四年(1044)省入开江”。

   《宋志》在开州开江条下载:

“庆历四年(1044),废新浦县人焉。

     综合上述史志资料,可以看出新浦县与大寨的辉煌。

新浦县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五朝,立县623年,大寨作为新浦县城,长达433年之久。

     据大寨人传说,在清光绪年间,大寨曾重修过县衙门,在此设立县治三个多月。

但无史料可考。

仅在寨上文庙正殿的栋梁上发现有两处题字署款,东头为“四川省东道夔州府开县大堂侯立”;西头为“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谷旦”。

照此分析推断,应是当年在老县城县署遗址重修文庙正殿时,时任开县知县的侯(桐初)主其事,完工时署其姓落其款。

“开县大堂”系谦称,代指县长,而非指县署衙门。

     民国年间,大寨上除世代居此的老住户外,多为团方四邻的乡绅富豪,为躲匪避难而集聚在大寨之上,筑堡修寨建炮楼。

兴旺时期,常住人口上千人。

全寨尽是民房,几无空地。

生人进寨,若无寨人引路,就象进了迷魂宫,只知有门进,不知从何出。

每逢初一、十五,上寨求神拜佛者来去如潮,满寨香烟缭绕,钟磬声、木鱼声远近可闻。

      据寨上老人回忆,解放初期古城城墙、城门、炮楼、古树保存完好,还有一庵、二庙、三阁,一井两塘、两小寨,三座城门、五个石洞、一所学校。

     一庵  紫云庵,位于前寨,为明末清初所修。

1943年改为佛学社。

正殿供有佛像,高丈余;东西厢房供有24诸天、十八罗汉各12个,常年香火很旺。

      二庙  一为文庙,一为三皇五帝庙。

文庙正殿建于1897年,下殿建于民国初年,庙宇宏伟壮观,后改为私学堂。

抗战时期,设立开县新浦中学女子分校、大寨小学。

      三阁 寨南半岩有观音阁,阁内有摩崖石刻佛像。

寨南岩顶有雄伟壮观的六角玉皇阁,靠北端后寨尾耸立着凤凰阁。

一井两塘位于寨中,终年不竭。

      两小寨为寨中寨,前寨西岩是黎家小寨,后寨西岩是王家小寨,均为条石箭楼。

      三道城门按易经八卦定位,设立东门、南门、西门。

北门不开,开则遭灾,莲池起火,对当地不利。

修建城门时,各有封约,规定接亲嫁女办喜事走南门;嫁娶再婚走东门;办丧事则由西门进出。

若不墨守成规按约定办事,必然遭灾罹难,甚至死人。

相传颇多应验。

如今,东门已圯,南门与西门尚存。

    五个石洞,在寨南岩壁半腰的五个石包上,分别凿有五个石洞。

洞门呈长方形,高约三尺,宽二尺,洞内空旷如室。

相传为汉代石墓,亦说为躲匪、布防的人居之所。

 一部扑朔迷离的古寨传奇

   千百年来,新浦旧县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英雄豪杰在南门古寨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传奇。

有的扑朔迷离,带有神话色彩;有的迷信鬼神,宣扬因果报应;有的崇尚侠客,讲述传奇故事。

这里记述的是几则有关白莲教、红灯教、红莲寺以及土匪攻寨的逸闻趣事。

白莲教围寨久攻不下

    清嘉庆四年,白莲教起义烽火燃遍川东。

教军采取游击战术,围攻各地寨洞,其中一支人马驻扎在南门一带,围攻大寨40多天,久攻不下。

教军想以断水断粮之策,令其不攻自破。

一天,教军见大寨南门的城楼上有一根竹竿,竹竿上挂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围寨一个多月,寨上居然还有大鱼。

几个头领带着师爷想爬上河南岸的高处察看大寨内的军情。

当走到岔路口岩上的宋家岩时,见石壁上刻有“宋家岩”三个大字。

大头领不识字,便问师爷岩上刻的是什么字。

师爷可能是湖北人,回答说是“宋家岩”,头领却误听成“送去挨”。

他觉得“送去挨”的地名不吉利,又看到南门大寨地势险要,固若金汤,于是下令立即撤军,转战他乡。

城门悬挂活鲤的事,说来也是凑巧。

原来,大寨西门附近,有地道下通河岸,河边树林茂密。

夜间,寨上人用扁背通过暗道下河背水,碰巧舀到了一条大鲤鱼。

鲤鱼显灵,解了大寨之围。

火烧红莲寺的传说与小说

    新浦旧县城有四城,传说北门不能开。

“北门一开,三朵坝遭灾”。

大寨之北有一个大平坝,叫三朵坝,坝上有三个莲花池,池水如镜,池畔地形酷似三朵莲花。

早年池畔有一座红莲庵,一座红莲寺。

红莲庵的尼姑年轻貌美,通晓琴棋书画,红莲寺的和尚,风流倜傥,武艺高强。

寺庵相距不远,僧尼常有往来。

久之,倾慕之心如炽,和尚便暗地挖地道通向红莲庵,与尼姑勾搭成姦,风流韵事传遍乡闾。

寨上人好奇,便打开北门下寨看热闹。

适逢义士气愤僧尼通姦有伤风化,于是纵火烧了红莲寺。

据说,小说《火烧红莲寺》写的就是这里的故事。

而今,红莲寺的遗址尚在,地下暗道犹存,只是好事者用石头封住了洞口。

红灯教设神坛于大寨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开县南门、岳溪、跳磴等乡的农民在李华二、谭汝霖、韩洪顺等人的领导下,举行红灯教起义。

他们聚集上千名教徒,在大寨旧县城设神坛,发神相,树起“反清灭洋”的旗帜,毁教堂,杀洋人,赈饥济贫,声势浩大。

在一年多时间里,发展教徒近万人,波及善字、五通、龙安、岳溪、跳磴、南门、陈家、临江、铁桥一带,川东为之震动。

开县知县侯桐初亲自调兵遣将率军镇压。

在陈家坝保安一仗,教军大败清军,知县保镖、师爷邵某被当场杀死,全县震惊。

五月初,四川总督赵尔巽派数千清兵赴开围剿,教军在岳溪场、任市铺战斗中失利溃散,死伤数百上千人。

寨民刘勤林等人踊跃参加红灯教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坐牢三年。

在闹红灯教期间,刘家将《大塘刘氏宗谱》三卷,用油纸包裹埋于水田中达三个月。

这套宗谱是由18代孙刘隆彩于嘉庆年间随移民入川,从湖南衡阳带到大寨来的。

至今已传承九代,历时210年。

土匪破寨血洗旧县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浦里河一带土匪猖獗。

1920年冬,一股土匪从彭家坝、老虎洞爬树上寨,大肆烧杀抢掠,杀死寨民七人,王孝田、彭先斗被砍伤掀下岩去,幸被丛树遮挡没有摔死。

有一个土匪被当场捉住后砍死在河坝公堤处。

事后得知,土匪中有大寨附近南门场上的人,熟悉大寨周围上下的地形。

为保障寨内安全,寨主黎二老爷(   )组织寨上八大家族联合修寨,加固城门,三道城门,每个城门都设两道寨门,寨门上修炮楼,在关隘险要处堆码擂石。

晚上,安排三个更夫打更守夜,每年付更夫工钱12块银圆,或划拨三股耕地供更夫耕种,自给自足,直到解放。

一个农民修建的英烈纪念馆

    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宣扬本地名人的光辉业绩,莲池村农民刘英德在大寨上修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馆。

馆内有烈士纪念塔、励志陈列室、新浦名人堂。

     这座“南门英烈纪念馆”,是刘英德自筹资金、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投资5万多元,投工400多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玉皇阁的旧址上建起来的,于2008年6月17日建成开馆。

纪念馆耸立在前寨岩顶上,依山取势,石条砌坎,红砖封墙,城垛雉碟,形似古寨城堡,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刘英德,一个普通农民,今年68岁,只读过小学,家庭并不富裕,更不是有钱的老板。

但他酷爱学习,崇敬英烈,热爱生活,有一种特别的感恩情怀。

他建纪念馆的初衷,就是为了缅怀他的启蒙老师、牺牲在渣滓洞的革命烈士冉思源、颜昌豪。

     冉思源,达县木头乡人,1939年入党,曾在达县女中任教,1945年因革命需要转到开县南门场新浦中学、大寨小学任教,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8年任中共南门特支书记,曾在莲池冉家祠堂成立青年自治会,喝雄鸡血酒,发展了一批进步青年入党入团,并在学校礼堂写下“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大幅标语。

由于叛徒出卖,1948年6月17日在南门大寨小学被捕,1949年11月27日被抢杀于重庆渣滓洞。

颜昌豪,南门镇花林乡元通村人。

1939年经同学彭咏梧介绍,在省万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南门、邓家、东阳等乡小学任教和作校长。

1945年和冉思源一起组织进步青年开办织布厂、书店,为党筹集活动经费。

被叛徒出卖被捕,重刑之下,坚贞不屈,与冉思源同一天在渣滓洞遇难。

      刘英德忘不了六十年前冉思源老师被捕的情景,至今还保存着冉老师留下的三件遗物:

一方砚台、一面铜鼓、一张行军床。

     思源思源,“饮水思源”。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烈士情怀。

六十年的变迁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

      往事并非如烟。

      在浩如烟海的史志典籍中,我们有幸查阅到有关南门大寨的一些记载。

乾隆《开县志》云:

“盛山临江乡(江里)力农桑,慕文学,冠裳颇盛;新浦乡(浦里)务农勤织,不事游惰,惟颇健讼;汉高乡(东里)民俗淳朴,犹存古风”。

说的是开县三里的民俗风情,独特个性。

      当代《开县志》如此记述南门场:

“因场在故新浦县城南门外,故名南门场。

始建于明末清初,昔为浦里首场。

有商号数百家,街房整齐,街宽约7米,长近1公里,抗日战争时立有新浦中学。

南岳、陈东公路在此交汇。

工业有制糖、酿酒、建材、农机、粮油加工等。

近效盛产甘蔗和西瓜。

场西北新浦村徐家坝和北面的莲池村旧县城,曾先后为新浦县遗址。

今日新浦县城遗址“南门大寨”的景况如何?

         2001年3月,年届花甲的刘英德,曾邀集寨上80岁以上的8个老人座谈,写了一篇大寨今昔回忆录,记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兹节录于此,谓之“六十年的变迁”。

     1949年12月13日,开县解放。

1951年清匪反霸。

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破除封建迷信,大小寺庙拆光,大小菩萨烧光。

1952年建立互助组。

1953年建联组。

1954年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建高级农业社。

1956年建莲池三社。

1957年搞大鸣大放。

1958年大办钢铁,建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

拆毁玉皇阁,把木料弄去烧“黑棒槌”炼铁,把紫云庵的领桷弄到伙食团去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