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2382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5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千锤万凿出深山

C.白玉为床,金作马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B.

C.

D.

3.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有机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氢气乙醇石油

B.生铁碳酸钙矿泉水

C.红磷一氧化碳空气

D.氨气葡萄糖冰水共存物

4.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B.味精C.食盐D.面粉

5.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A.干冰H2OB.天然气CO

C.金刚石CaOD.水银Hg

6.下列物质中,属于碱性食物的是()

选项

A

B

C

D

食物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3.3

3.5~4.5

6.3~6.6

7.6~8.0

A.AB.BC.CD.D

7.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该反应中,原子和分子都发生了改变

8.硫酸铵[(NH4)2SO4]是常用的化学肥料,某硫酸铵溶液的pH=5.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铵是一种酸

B.长期施用硫酸铵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C.硫酸铵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D.硫酸铵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可增强肥效

9.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药本身有毒,应禁止施用农药

B.推广使用脱硫煤,可以减少雾霾天气

C.用活性炭吸附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可以减小居室污染

D.铅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使用无铅汽油可以杜绝汽车尾气污染

10.下列有关的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五个氢原子:

H5B.三个水分子:

3H2O

C.四个钙离子:

2Ca+2D.四个铵根离子:

4NH3+

11.先将甲物放在托盘天平右盘进行称量,再将乙物放在左盘进行称量,若两次都使用了游码,且砝码和游码读数相等,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是()

A.甲>乙B.甲<乙C.甲=乙D.不能确定

12.亮氨酸(化学式为C6H13NO2)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下列有关亮氨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4种元素组成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含有一个氧分子D.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4

13.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碱的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石灰水变浑浊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放出热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14.既能与锌发生置换反应,又能与烧碱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溶液是

A.氯化铜溶液B.食盐溶液C.氯化钙溶液D.碳酸钠溶液

15.下列离子能在pH=1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Cl-、NO3-、K+、Na+B.Na+、Cl-、OH-、Fe3+

C.SO42-、NO3-、K+、H+D.Ag+、Cl-、CO32-、K+

1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A.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碳酸钙可以用高温煅烧的方法

B.除去氯化钾中混有的二氧化锰可以溶解、过滤、蒸发

C.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以用点燃的方法

D.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1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

在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与一定量氧化铜反应

B.

在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插入铁丝

C.

t℃时在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D.

向100克1%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0克1%稀硫酸

18.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C.将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9.在以下的“四连环”图中,每环代表一种物质,相连环间所代表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下表的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B

C

D

Cu

C

O2

Na2CO3

HCl

O2

CO

HCl

CuO

CO

Fe2O3

BaCl2

Mg

CO2

C

H2SO4

A.AB.BC.CD.D

20.煅烧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发生反应)时,某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若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则剩余CaO为m2g

B.若纵坐标表示氧元素的质量,则杂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C.纵坐标不能表示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D.纵坐标表示固体质量或氧元素质量,都可知CaCO3质量

二、计算题

21.一些骗子常用黄铜冒充黄金骗取钱财,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黄铜是锌和铜的合金,他取一定量的某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分4次加入等质量的同一稀硫酸,每次均充分反应。

实验过程中有关物质的用量及质量测定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稀硫酸的用量/g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

10

8.7

7.4

7.2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所取黄铜样品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第4次实验结束后溶液的pH__________7(填“>”、“=”或“<”);

(3)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要求有解答过程)

三、填空题

22.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华夏民族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

①东晋《抱扑子》中记载: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战国《周礼》中记载;“#饼烧砺房成灰”(“砺房”即牡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

“点铜成银”(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填编号)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①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__________________。

(3)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③中的“银”是否属于合金?

________。

23.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坚持开发与环保并重.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调查一化工厂时,发现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排出的废水澄清透明,经分析知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离子,两厂废水中共有K+、Ba2+、Cu2+、OH-、NO3-、CO32-六种离子.

(1)将甲、乙两车间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变废为宝,既能使废水中的Ba2+、Cu2+、OH-、CO32-等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又可以用上层清液来浇灌农田.清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___(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经检测甲车间废水pH=12,则乙车间废水中含有的阴离子是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Cu(NO3)2和Ba(OH)2溶液能否反应____?

若能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若不有反应,写出理由:

______.

四、简答题

2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的含义。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什么方法?

(写出一种)

(3)把40℃时15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20%,需加水的质量。

五、实验题

25.某课外小组同学对一包均匀含碳的铜粉样品进行铜的质量分数的测定,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他们利用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与二氧化锰作用制实验中所需的氧气。

(实验中的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

(2)已知硬质玻璃管b内装有铜和碳的混合物4g,反应完全(氧气过量)、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C装置增重2.2g,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3)实验完成后,教师评议说:

按上述实验设计,即使B中反应完全,C中吸收完全,也不会得出准确结果。

经讨论,有的同学提出在A与B之间加一个装置,再次实验后,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请你判断:

原来实验所测得的铜的质量分数偏______(填“大”或“小”),在A和B之间加入的实验装置可以是______,其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

六、科学探究题

2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如图),同学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是一瓶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海天同学的猜想是Na2SO3溶液;刘浩同学的猜想是Na2SO4溶液;你的猜想是_____(写一种)。

(查阅资料)

Ⅰ.白色沉淀BaSO3不溶于水,但要溶于稀盐酸。

Ⅱ.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BaSO3氧化成BaSO4。

Ⅲ.Na2S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SO2,S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进行实验)

Ⅰ.海天同学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而刘浩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_____。

Ⅱ.刘浩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取适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再滴加过量稀硝酸,现象为_____,刘浩同学认为自己的猜想成立。

Ⅲ.卓玛同学对刘浩同学的猜想又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加BaCl2和稀硝酸,Na2SO3也会产生沉淀,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

_______

步骤2

向步骤1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_

此溶液不是Na2SO4

步骤3

将步骤2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_______

写出卓玛同学实验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有白色粉末。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该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

已完全变质,该样品中只含Na2CO3;

猜想Ⅱ:

部分变质,该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

则NaOH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查阅资料)①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实验探究1)为确定该样品的成分,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______;

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猜想Ⅱ正确

(2)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取滤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______。

(提出问题2)如何测量该部分变质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探究)小红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

铁架台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中集气瓶盛放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水代替,其理由是______;

(2)试管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3)要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设计方案还需要知道二氧化碳的______。

(提出问题3)如何获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小华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②的名称为______;

(2)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变质后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野火烧不尽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千锤万凿出深山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白玉为床,金作马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A。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D

【详解】

A、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操作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D。

3.A

【解析】

试题分析:

A、氢气属于单质;乙醇属于有机物;石油属于混合物,故正确;

B、生铁是铁合金,属于混合物;碳酸钙属于无机物;矿泉水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C、红磷属于单质;一氧化碳属于无机物;空气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D、氨气属于化合物;葡萄糖属于有机物;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故选A.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4.D

【分析】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

A、蔗糖加入水中,蔗糖分子会均一的分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味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食盐加入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会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

D、由于面粉不溶于水,加入中不能形成溶液,故D正确。

故选:

D。

【点睛】

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5.D

【解析】

【详解】

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其俗称与化学式不一致;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其俗称与化学式不一致;

C、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一种单质,其化学式为C,其俗称与化学式不一致;

D、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其化学式为Hg,其俗称与化学式一致。

故选D。

6.D

【详解】

A、苹果汁的pH为2.9~3.3,小于7,显酸性,属于酸性食物,选项A错误;

B、葡萄汁的pH为3.5~4.5,小于7,显酸性,属于酸性食物,选项B错误;

C、牛奶的pH为6.3~6.6,小于7,显酸性,属于酸性食物,选项C错误;

D、鸡蛋清的pH为7.6~8.0,大于7,显碱性,属于碱性食物,选项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化合反应的定义是多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物质,而图中明显两个分子不一样,为两种物质,因此不属于化合反应,A错误;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B错误;生成物有两种,都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C正确;在反应中,只有原子会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原子本身不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8.B

【解析】A、硫酸铵是一种盐,错误;B、长期施用硫酸铵可能导致土壤酸化,正确;C、硫酸铵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错误;D、硫酸铵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错误。

故选B。

9.C

【解析】

【详解】

A、农药本身有毒,但是对于促进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作用,不应该禁止施用,应该合理施用农药,故A错误;

B、使用脱硫煤,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不能减少PM2.5的排放,不能有效的减少雾霾的产生,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色素与异味,用活性炭吸附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可以减小居室污染,故C正确;

D、汽车尾气污染物主要包括:

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烟尘微粒(某些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臭气(甲醛等),使用无铅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不可以杜绝汽车尾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

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五个氢原子表示为:

5H,故选项表示错误。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水分子可表示为:

3H2O,故选项表示正确。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四个钙离子可表示为:

4Ca2+,故选项表示错误。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四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

4NH4+,故选项表示错误。

故选B

11.B

【分析】

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详解】

先将甲物质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量,则甲物质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再将乙物质放于左盘称量,乙物质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由于所用砝码和游码的读数相等,故甲物质质量小于乙物质质量。

故选:

B。

12.C

【详解】

A.由化学式可知,亮氨酸(C6H13NO2)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亮氨酸中各元素质量比C:

H:

N:

O为:

(12×6):

(1×13):

14:

(16×2)=72:

13:

14:

32,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

C.亮氨酸是由亮氨酸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错误;

D.亮氨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

(16×2)=9:

4,故正确。

故选:

C。

13.C

【分析】

A、显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B、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

C、能放出热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详解】

A、显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属于盐,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石灰水变浑浊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饱和石灰水升高温度时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部分析出,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放出热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通电发光时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磷元素组成的红磷和白磷属于混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C。

14.A

【详解】

A、氯化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原理为:

Zn+CuCl2=ZnCl2+Cu;氯化铜与氢氧化钠法生复分解反应原理:

2NaOH+CuCl2=COHO2↓+2NaCl;故选项正确。

B、食盐(氯化钠溶液)溶液与锌和烧碱溶液都不能发生反应;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钙溶液与锌和烧碱溶液都不能发生反应;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钠溶液与锌和烧碱溶液都不能发生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15.A

【详解】

pH为12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B、OH-、Fe3+在溶液中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OH-、H+在溶液中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Ag+与Cl-、CO32-在溶液中结合生成氯化银、碳酸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睛】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碱性溶液中共存。

16.C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

A、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铁粉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铜粉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

C。

【点睛】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7.B

【详解】

A、向一定量的氧化铜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加热会发生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会减小到零,故A错误;

B、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每56份质量的铁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不断减轻,然后不变,故B正确;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也会减少,然后不变,故C错误;

D、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每98份质量的硫酸会中和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不会是中性,故D错误。

故选B。

18.B

【详解】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说法错误;B、t2℃时,A和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表示A和C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B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所以将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说法错误;D、A和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说法错误。

故选B。

19.C

【分析】

因两圆相交部分表示能发生反应,所以在选择时,可以利用最基本的方法,观察能否发生反应,这样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详解】

A、甲和乙不能发生反应(铜的活动性在氢的后面),甲和丁不反应,丁和丙不反应,所以A不正确;

B、丙和丁不能发生反应,所以B不正确;

C、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甲乙能反应;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甲丁能反应;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乙丙能反应;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丙丁能反应,故C正确;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