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2347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58 大小:1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1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docx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以下病毒中,通过神经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的是____________.

A.巨细胞病毒B.EB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狂犬病毒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可通过血流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是:

____________.

A.鼻病毒B.流感病毒C.麻疹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E.单纯疱疹病毒

3.在以下病毒中,不通过垂直传播的是____________.

A.乙型肝炎病毒B.EB病毒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E.流感病毒

4.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

A.阻止病毒基因的表达B.阻止病毒吸附细胞C.阻止病毒脱壳和穿入

D.阻止病毒的生物合成E.阻上病毒的释放

5.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机制中,与免疫损伤有关的是:

____________.

A.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的毒性B.病毒出芽造成细胞膜损伤

C.病毒改变细胞膜抗原引起细胞损伤D.病毒包涵体对细胞的损伤

E.病毒的酶抑制细胞的代

6.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错误的表达是:

____________.

A.病毒在细胞的复制抑制了细胞的正常代B.病毒合成侵袭性酶类使细胞裂解

C.病毒基因组与细胞DNA整合,使之发生恶性转化D.病毒感染使细胞互相融合而死亡

E.病毒感染细胞膜抗原改变,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响

7.包膜病毒的感染一般不直接导致细胞:

____________.

A.膜抗原性改变B.转化C.融合D.裂解E.出现包涵体

8.I型干扰素是:

____________.

A.活化T细胞释放的杀病毒蛋白B.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C.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糖蛋白D.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脂蛋白

E.抗病毒的化学疗剂

9.于扰索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

____________.

A.诱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B.直接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C.直接抑制病毒的释放

D.阻碍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E.与病毒结合,阻止其脱壳

10.干扰素的生物活性中不包括:

____________.

A.抗毒素B.抗病毒C.抗肿瘤D.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E.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11.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中不包括:

____________.

A.间接灭活病毒B.选择性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C.种属特异性

D.高活性E.只能针对某种病毒,作用有特异性

12.灭活以下病毒所需温度最高的是:

____________.

A.流感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D.麻疹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

13.关于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正确的表达是:

____________.

A.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B.60C30分钟能杀死所有病毒

C.包膜病毒体比无包膜病毒体更耐受反复冻融D.紫外线不能灭活病毒

E.脂溶剂能破坏病毒衣壳

14.病毒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

____________.

A.抗原性B.感染性C.血凝特性D.诱生于扰素的能力E.融合细胞特性

15.病毒凝集红细胞〔血凝试验〕的机制是:

____________.

A.红细胞外表抗原和血凝素抗体结合B.红细胞外表受体与病毒外表血凝素结合

C.红细胞外表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D.病毒与结合在红细胞外表的抗体结合

E.红细胞上的血凝素与病毒结合

16.进展病毒病原学检查的标本递送要:

____________.

A.孵箱保存B.室温保存C.参加防腐剂D.冷藏速送

E.参加含抗生素和蛋白的运辅培养基中冷冻速送

17.可从粪便标本中别离的一组病毒是;____________.

A.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B.狂犬病毒、轮状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

D.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E.EB病毒、埃可病毒

18.检查包涵体可作为:

____________.

A.病毒在细胞增殖的标志之一B.衡量病毒毒力强弱的标准C.诊断乙型脑炎病毒感染

D.鉴定病毒的特异性依据E.测定病毒数量的指标

19.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

____________.

A.细胞圆缩、脱落B.细胞融合C.形成包涵体D.干扰现象E.细胞裂解

20.判断流感病毒接种鸡胚尿囊腔是否生长应选:

____________.

A.红细胞吸附试验B.血凝试验C.血凝抑制试验D.间接血凝试验E.补体结合试验

21.用于估计病毒感染性强弱和数量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

A.蚀斑形成试验B.TCIDS0或ID50测定C.ELLSAD.PCRE.EIA

22.可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理化因素是:

____________.

A.紫外线B.甲醇C.甲醛D.乙醇E.乙醛

23.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

A.使用抗毒素B.使用抗病毒化学疗剂C.使用中草药D.使用疫苗E.使用抗菌药物

24.脊髓灰质炎病毒糖九疫苗后,机体可产生:

____________.

A.血清LGG、IGMB.血清LGG、肠黏膜局部SIGAC.血清LGG、咽部黏膜局部SIGA

D.血清IGA和LGGE.肠黏膜局部SIGA

25.下述药物中,对治疗病毒感染无效果的是:

____________.

A.干扰素B.抗生索C.聚肌苷酸D.黄连、黄芩E.三氮唑核苷

26.接~R活疫苗后,体产生的抗体种类主要是____________.

A.IgG、SIgAB.IgDC.IgED.IgGE.IEM

27.灭活疫苗的缺点不包括:

____________.

A.需屡次注射B.免疫维持时间短C.疫苗本钱高

D.诱导细胞免疫反响差E.可发生干扰现象降低免疫效果

28.我国目前应用的乙型肝炎疫苗属于:

____________.

A.减毒活疫苗B.灭活疫苗C.亚单位疫苗D.多价疫苗E.基因重组疫苗

1.D2.C3.E4.B5.C6.B7.D8.C9.A10.A

11.E12.B13.A14.B15.B16.E17.C18.A19.D20.B

21.B22.C23.D24.B25.B26.D27.E28.E

第二十三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一、名词解释

1.黄病毒属

2.自然疫源性疾病

3.出血热病毒

4.汉坦病毒

二、填空

1.在我国,主要的黄病毒成员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黄病毒常见的传播媒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形态为_______,核酸类型为_______。

4.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为_______包膜病毒,对脂溶剂_______,对酸_______。

5.乙型脑炎病毒亦称_______,其传播媒介是_______,作为传染源的动物主要是_______。

6.乙脑病毒的血清型有_______种,其抗原性_______,病后可获得_______。

7.乙脑病毒的构造蛋白有3种:

C、M和E,其中组成血凝素的是_______蛋白,可吸附敏感细胞受体的是_______蛋白。

8.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表现为_______或_______感染,脑组织的感染多与机体_______构造功能不完善有关。

9.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属,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_______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_______抗原性穿插。

10.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_______,感染后临床上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类型。

11.森林脑炎病毒又名_______病毒,其传播媒介为_______,病后可获得_______免疫力。

12.在我国已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汉坦病毒感染人体引起_______,其动物宿主和传染源主要是_______。

14.汉坦病毒可通过感染动物的_______、_______或_______等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周围环境。

15.人或动物感染汉坦病毒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6.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_______和_______;病后可获得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

A.森林脑炎病毒B.马脑炎病毒C.西部马脑炎病毒

D.委瑞拉马脑炎病毒E.日本脑炎病毒

2.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A.蚊B.蜱C.白蛉D.幼猪E.鼠

3.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蚊子是:

A.传染源B.中间宿主C.储存宿主D.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E.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4.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幼猪是:

A.传染源B.中间宿主C.传染源和扩散宿主D.储存宿主E.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5.不需要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是:

A.鼠疫杆菌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C.普氏立克次体D.钩端螺旋体E.登革病毒

6.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临床病症或表现是:

A.隐性感染B.轻型感染C.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D.中枢神经系统病症E.出血热

7.乙脑病毒组成血凝素的构造蛋白是:

A.M蛋白B.C蛋白C.E蛋白D.P蛋白E.L蛋白

8.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库蚊B.按蚊C.伊蚊D.蚤或虱E.硬蜱

9.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A.库蚊B.按蚊C.伊蚊D.蜱E.以上都不是

10.登革病毒的血清型数目有:

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

11.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有:

A.蚊B.蜱C.蚤D.白蛉E.虱

12.森林脑炎的病原体是:

A.日本脑炎病毒B.登革病毒C.马脑炎病毒

D.联春夏型脑炎病毒E.西方马脑炎病毒

13.临床上常用于诊断乙型脑炎的方法是:

A.脑脊液中别离病毒B.测定补体结合抗体C.测定中和抗体

D.测定体特异性IgM抗体E.测定病毒核酸

14.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是:

A.合成疫苗B.减毒活疫苗C.基因工程疫苗D.亚单位疫苗E.灭活疫苗

15.黄病毒最易感的动物是:

A.乳鼠B.家兔C.黑猩猩D.恒河猴E.幼猪

16.汉坦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单片段单负链DNAB.多片段单负链RNAC.单片段单正链RNA

D.多片段单正链RNAE.双链DNA

17.汉坦病毒的RNA分为几个片段?

A.2B.3C.4D.5E.6

18.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A.登革病毒B.汉坦病毒C.XX出血热病毒D.埃博拉病毒E.刚果出血热病毒

19.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与哪种动物有关?

A.鼠B.猫C.狗D.猪E.牛

20.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最重要的有效措施是:

A.灭鼠B.灭蚤C.灭蚊D.防蜱叮咬E.使用特异性疫苗

21.汉坦病毒首先别离于:

A.国黑线姬鼠肺组织B.国病人肺组织C.新生乳鼠

D.XX出血热病人血液E.日本死者的脑组织

22.关于汉坦病毒的表达,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是无包膜的RNA病毒B.主要以蜱为传播媒介C.不凝集鹅红细胞

D.对酸的抵抗力强E.由国的镐汪首先别离出

23.XX出血热的传播媒介是:

A.蚊B.蚤或虱C.鼠D.蜱E.白蛉

24.XX出血热病毒与汉坦病毒的一样点是:

A.构造、培养特性和抵抗力B.抗原性C.传播方式D.致病性E.以上都不是

25.目前对以下哪种病毒尚无特异疫苗?

A.脊髓灰质炎病毒B.乙脑病毒C.登革病毒D.汉坦病毒E.XX出血热病毒

【B型题】

A.传染源B.储存宿主C.扩散宿主D.传播媒介E.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

1.病人是乙脑病毒的

2.蚊是登革病毒的

3.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的

4.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

A.库蚊B.伊蚊C.蜱D.幼猪E.恙螨

5.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及长期储存宿主是

6.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7.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据储存宿主是

A.M蛋白B.C蛋白C.E蛋白D.P蛋白E.F蛋白

8.乙脑病毒组成血凝素的是

9.乙脑病毒衣壳蛋白是

10.位元于乙脑病毒包膜面的蛋白是

11.副粘病毒与与感染有关的蛋白是

A.蚊B.蜱C.兔D.鼠E.幼猪

12.汉坦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13.XX出血热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14.登革出血热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是

A.基因组长片段B.基因组中片段C.基因组短片段

D.基因组A片段E.基因组B片段

15.汉坦病毒RNA多聚酶的基因位于

16.汉坦病毒糖蛋白的基因位元于

17.汉坦病毒核蛋白的基因位元于

【X型题】

1.黄病毒的共同特点为:

A.属于小RNA病毒科B.有包膜和血凝素C.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D.蚊、蜱等为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E.所致疾病多较严重

2.通过病毒血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有:

A.狂犬病病毒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C.登革病毒D.汉坦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

3.关于乙型脑炎的微生物学检查,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病毒别离较容易B.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为IgG,且特异性高

C.抗体捕获的ELISA,可测IgM用于早期诊断D.补体结合试验可测特异性IgM

E.中和试验用于病毒鉴定和血清流行病学检出

4.关于黄病毒的表达,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所致疾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B.对脂溶剂敏感C.其流行存在地区性和季节性

D.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E.均已研制出有效疫苗

5.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特点有:

A.大多数为隐性感染B.病毒经感觉神经进入大脑C.全身病症明显

D.病后免疫力持久E.隐性感染无免疫力

6.关于乙型脑炎病毒的表达,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抗原性稳定,很少变异B.病毒在pH6.0~6.5围能凝集雏鸡、颌和鹅的红细胞

C.隐性感染率高,病死率也高D.流行顶峰与蚊密度顶峰相一致E.动物感染后很少发病

7.别离乙脑病毒可采用的标本是:

A.血液B.粪便C.尿液D.死者脑组织E.咽漱液

8.森林脑炎的传播途径有:

A.蚊虫叮咬B.蜱叮咬C.胃肠道D.性接触E.呼吸道

9.关于登革热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B.形态构造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小

C.分为4个血清型D.人和猴为其储存宿主E.病后免疫力结实

10.乙脑病毒与森林脑炎病毒的相似之处是:

A.形态构造B.培养特性C.抵抗力D.疾病类型E.流行围

11.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

A.传染源B.中间宿主C.传播媒介D.储存宿主E.扩散宿主

12.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有:

A.日本脑炎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D.登革病毒E.XX出血热病毒

13.目前可特异性预防的疾病有:

A.流行性乙型脑炎B.乙型肝炎C.森林脑炎D.登革热E.丙型肝炎

四、问答题

1.简述黄病毒与甲病毒的共同特征。

2.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那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黄病毒属:

是指一大群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

因为它们通过吸血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传播,故过去曾称为虫媒病毒。

在我国主要的黄病毒成员有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

2.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指病原微生物除感染人外,尚存在于动物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体及自然疫源地。

易感者进入自然疫源地后可受到感染而患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地方性、季节性特点,其发病与动物宿主、传播媒介的存在与活动有关。

3.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称为出血热病毒。

在分类上属于多种不同的病毒,在我国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有汉坦病毒、XX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

4.汉坦病毒:

即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酸为单股负链RNA,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14个型别,在我国流行的是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

二、填空题

1.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2.蚊蜱白蛉等

3.球形单股正链RNA4.有敏感敏感

5.日本脑炎病毒库蚊幼猪6.一稳定持久免疫力7.EE8.隐性轻型血-脑屏障9.四有

10.伊蚊普通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11.联春夏型脑炎蜱持久

12.汉坦病毒、XX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1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鼠

14.唾液尿液粪便15.皮肤伤口呼吸道消化道16.出血肾脏损害持久免疫力

三、选择题

【A型题】

1.E2.A3.D4.C5.D6.C7.C8.A9.C10.D11.B12.D13.D14.E15.A

16.B17.B18.B19.A20.A21.A22.E23.D24.A25.C

【B型题】

1.A2.D3.C4.E5.A6.B7.C8.C9.B10.A11.E12.D13.B14.A15.A

16.B17.C

【X型题】

1.BCDE2.BE3.CE4.ABCD5.ACD6.ABCDE7.AD8.AC9.ABCD10.ABCD11.CD

12.ABC13.ABC14.ABCD15.ABE16.AC17.BD18.ABCDE19.CDE20.ABCDE

21.ABCD22.BCDE23.ABCDE

四、问答题

1.黄病毒与甲病毒的共同特征为:

(1)病毒呈小球状,直径多为40~70nm,有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组成的刺突,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核心为单股正链RNA;

(2)病毒在细胞质增殖,但黄病毒与甲病毒的基因构造、构造蛋白及非构造蛋白的合成机制所有不同;

(3)病毒对热、脂溶剂和去氧胆酸钠敏感,在pH3~5条件下不稳定;

(4).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人、家畜、野生动物及鸟类等受其叮咬后可获得感染。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

该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

在我国,三带喙库蚊不仅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

家畜、家禽,尤其是幼猪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人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少数人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症,发生脑炎。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中和抗体约在病后

1周出现,可维持数年至终生。

防蚊灭蚊是预防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

接种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是当前保护易感者的主要手段。

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特点: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鼠类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病毒可随感染鼠的唾液、尿和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2)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与感染鼠的血液及其排泄物接触而感染。

病毒随污染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

螨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毒。

(3)感染类型:

以显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少见且无结实免疫力。

(4)临床特点:

发病急骤,主要病症为高热、皮下出血和肾脏损害。

(5)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损伤,尤其是III型超敏反响参与致病过程。

二、填空

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形态为_______,核酸类型为_______。

5.乙型脑炎病毒亦称_______,其传播媒介是_______,作为传染源的动物主要是_______。

6.乙脑病毒的血清型有_______种,其抗原性_______,病后可获得_______。

8.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绝大多数表现为_______或_______感染,脑组织的感染多与机体_______构造功能不完善有关。

9.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属,根据抗原性不同可分为_______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_______抗原性穿插。

10.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_______,感染后临床上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类型。

11.森林脑炎病毒又名_______病毒,其传播媒介为_______,病后可获得_______免疫力。

答案

3.球形单股正链RNA5.日本脑炎病毒库蚊幼猪6.一稳定持久免疫力

8.隐性轻型血-脑屏障9.四有

10.伊蚊普通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11.联春夏型脑炎蜱持久

三、选择题

【A型题】

1.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

A.森林脑炎病毒B.马脑炎病毒C.西部马脑炎病毒

D.委瑞拉马脑炎病毒E.日本脑炎病毒

2.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A.蚊B.蜱C.白蛉D.幼猪E.鼠

3.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蚊子是:

A.传染源B.中间宿主C.储存宿主D.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E.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4.在乙型脑炎的流行环节中,幼猪是:

A.传染源B.中间宿主C.传染源和扩散宿主D.储存宿主E.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5.不需要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是:

A.鼠疫杆菌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C.普氏立克次体D.钩端螺旋体E.登革病毒

1.E2.A3.D4.C5.D

6.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临床病症或表现是:

A.隐性感染B.轻型感染C.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D.中枢神经系统病症E.出血热

7.乙脑病毒组成血凝素的构造蛋白是:

A.M蛋白B.C蛋白C.E蛋白D.P蛋白E.L蛋白

8.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库蚊B.按蚊C.伊蚊D.蚤或虱E.硬蜱

9.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A.库蚊B.按蚊C.伊蚊D.蜱E.以上都不是

10.登革病毒的血清型数目有:

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

6.C7.C8.A9.C10.D

11.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有:

A.蚊B.蜱C.蚤D.白蛉E.虱

12.森林脑炎的病原体是:

A.日本脑炎病毒B.登革病毒C.马脑炎病毒

D.联春夏型脑炎病毒E.西方马脑炎病毒

13.临床上常用于诊断乙型脑炎的方法是:

A.脑脊液中别离病毒B.测定补体结合抗体C.测定中和抗体

D.测定体特异性IgM抗体E.测定病毒核酸

14.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是:

A.合成疫苗B.减毒活疫苗C.基因工程疫苗D.亚单位疫苗E.灭活疫苗

11.B12.D13.D14.E

四、问答题

2.简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那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