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2200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最新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课程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2、土地的自然供给:

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

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4、土地需求: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

是指租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起额利润。

6、绝对地租:

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8、地价:

指土地所有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的收入,是买卖土地的价格。

10、土地集约利用:

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就是应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应处于报酬不变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

15、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20、产权: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21、土地所有权:

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绝对地租来源是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原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也就是在一定技术条件和投入水平下,一定面积土地上所获得的收入。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土地市场运行模式是由土地制度所决定的一种土地市场结构,在不同模式下,土地按不同形式交易。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是指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一定轨道和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核心是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蕴藏在土地市场模式中,并由其决定。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肥力或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带来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两者实质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

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5、土地税收和地租

1、产生的前提不同。

土地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而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租佃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

实际上,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地租就会存在。

2、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

土地税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地租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依据经济原则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一种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3、分配层次不同。

土地税收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地租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地租和地税的分离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的结果。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错误。

两者是有关系的。

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正确。

在某一土地市场,当土地价格持续上升,土地供给量增加,需求减少,一部分土地卖不出去,土地价格就会下降;当土地价格持续下降,土地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出现短缺,土地价格就会上升。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错误。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收益。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错误。

土地利用规模和土地规模利用不是相同的概念。

前者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的数量的大小。

而后者则主要是偏重对土地的使用,即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应该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以获得最佳的土地规模效益。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错误。

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区位地租和经营收益,不同的区位,其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程度也不同,运费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工业区位论是通过对运费、劳动费、集聚因素的综合分析,来寻求工业最优区位,以减少产品生产成本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错误。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并不等同于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

前者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其出让的主体只能是国家;而后者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

其转让主体无限制。

四、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C)而讲的。

A、矿产资源B、生产资料C、自然资源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C)为基础。

A、历史特性B、地理特性C、自然特性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D)。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B)。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C)。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C)。

A、马克思B、恩格斯C、威廉·配第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D)。

A、威廉·配第B、马克思C、恩格斯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B)。

A、马克思B、屠能C、李嘉图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D)。

A、马克思B、屠能C、李嘉图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

A、克里斯塔勒B、韦伯C、屠能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D)。

A、克里斯塔勒B、韦伯C、屠能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C)作出的。

A、单位B、个人C、政府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A)。

A、政府制定的计划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A)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B、固定性C、差异性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D)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B、差异性C、可再生性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C)。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C)。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C)。

A、土地经济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A)。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C、土地管理制度D、土地分配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C)。

A、土地分配权B、土地处置权C、土地所有权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C)。

A、土地分配权B、土地处置权C、土地所有权D、土地使用权

23.土地所有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由(C)决定的。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24.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C)。

A、3种B、4种C、5种D、6种

25.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B)。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2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B)。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27.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A)。

A、土地所有权B、土地使用权C、土地占有权D、土地处置权

28.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C)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占有制度

2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D)。

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30.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D)。

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31.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D)。

A、土地管理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占有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

32.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C)。

A、农民B、手工业者C、地主D、商人

33.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C)。

A、地主B、佃农C、自耕农D、农奴

34.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C)。

A、管理费B、使用费C、地租D、以上都是

35.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C)。

A、自然——历史综合体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D、自然——政治综合体

36.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A)。

A、自然特性B、经济特性C、历史特性D、地理特性

37.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B)。

A、自然特性B、经济特性C、历史特性D、地理特性

38.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B)。

A、奴隶B、奴隶主C、农奴D、商人

39.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40.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C)。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41.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客观要求与可能的是(D)。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42.以下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是(D)。

A、土地供给的稀缺性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C、利用后果的社会性D、面积有限性

43.以下属于土地经济特性的是(B)。

A、面积有限性B、供给的稀缺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44.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是(C)。

A、位置固定性B、质量差异性C、供给稀缺性D、功能永久性

4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B)。

A、土地的经济供给B、土地的自然供给C、土地的需求D、土地的使用

46.《人口论》的作者是(B)。

A、亚当·斯密B、马尔萨斯C、李嘉图D、穆勒

47.《新人口论》的作者是(A)。

A、马寅初B、马尔萨斯C、李嘉图D、穆勒

48.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叫做(C)。

A、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B、土地利用的环境目标

C、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D、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

49.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另一种用途的土地利用经济学原理是(B)。

A、稀缺原理B、替代原理C、比例原理D、以上均不是

50.最早发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C)。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威廉·配弟D、屠能

51.解放后在(C)年私有土地可以买卖出租、入股、典当、赠与或交换:

A、1952B、1954C、1956D、1958

52.(C)年宪法规定:

“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A、1954B、1962C、1982D、1993

53.1987年下半年(D)率先进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试点。

A、厦门B、珠海C、广洲D、深圳

54.(D)市举行了中国首次以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活动:

A、广洲B、北京C、上海D、深圳

55.土地使用权以出让,工业用地年限为(C)年

A、70B、60C、50D、40

56.土地使用权出让、居住用地年限为(D)年

A、40B、50C、60D、70

57.土地使用权出让、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年限为(A)

A、40B、50C、60D、70

58.土地使用权抵押时(C)不随之抵押。

A、地上建筑物B、其它附着物C、其它人的财产D、有形资产

5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C)级土地经济网络。

A、3B、4C、5D、6E、7

60、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

A、功能的永久性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61、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C)

A、土地储备制度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62、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D)

A、气候条件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D、社会需求

63、耕地的供求的变化,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B)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B、人均粮食占有量

C、土地的利用率D、人均耕地占有量

64、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

(A)

A、屠能B、马克思

C、詹姆斯.安得森D、萨伊

65、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B)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66、在我国,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D)

A、行政机构所有的房地产B、权属有争议的房地产

C、政府代管的房地产D、依法获得的期房所有权

67、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的各类方法中,属于动态分析方法的是:

(A)

A、贴现系数法B、投资回收期法

C、投资收益增长率法D、投资产品增长率法

68、关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说法错误的是:

(B)

A、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B、“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

C、“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与生产关系无关。

D、“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和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多项选择题

1.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

A、土地利用经济B、土地制度C、土地权属转移D、土地收益分配E、土地规划

2.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BCDE)。

A、抽象思维法B、系统分析法C、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D、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E、微观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在古典经济学家中对土地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的有(ABDE)。

A、马克思B、恩格斯C、凯恩斯D、威廉·配第E、李嘉图

4.土地的供给通常分为(BC)。

A、数量供给B、自然供给C、经济供给D、资源供给E、生产供给

5.人与土地的关系是(AB)。

A、自然关系B、社会关系C、资源关系D、经济关系E、以上均是

6.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有(ABCD)。

A、人口B、土地生产率C、国民经济状况D、以上都是

7.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包括(ABC)。

A、经济效益评价B、生态效益评价C、社会效益评价D、环境效益评价

8.世界各国的土地管理机构的主要模式有(CD)。

A、直接管理模式B、间接管理模式C、分类分级管理模式D、垂直统一管理模式

9.土地产权包括(ABCDE)。

A、所有权B、使用权C、租赁权D、抵押权E、继承权

10.土地租赁一般可分为(CD)。

A、有偿B、无偿C、有期限D、无期限E、均不是

11.地役权主要包括(ABCDE)。

A、建筑支持权B、采光权C、眺望权D、取水权E、道路通行权

12.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特征(ABC)

A、行政划拨B、无偿无限期使用C、禁止土地使用者转让D、有偿转让E、竞价竞标

13.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弊端(ABCDE)

A、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B、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C、不利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D、不利于廉政建设

E、不利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1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突出表现在(ABCDE)

A、征收土地使用费B、开展土地使用权转让和转动试点

C、制定地方性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转让法规D、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E、全面开放的土地市场

15.1988年(ABCDE)等城市进行了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试点

A、福州B、海口C、广州D、厦门E、上海

16.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争取(ABC)方式

A、协议B、招标C、拍卖D、赠予E、继承

17.土地使用权抵押时,(AB)也随之抵押。

A、附着物B、地上建筑物C、地上有形资产D、地上其它人的财产E、无形资产

18.(ABCD)情况下,土地使用权可以终止。

A、期满B、续期期满C、国家为公共利益收回

D、违反合同规定E、未到期,国家无偿收回

19.现行农村土地使用状况(AB)。

A、农村国有土地使用制B、农村集体地使用制

C、个人土地使用制D、商业土地使用制E、法人土地使用制

20.目前我国已经形成(ABCDE)级土地管理网络。

A、国家B、省C、地D、县E、乡

21.土地资源管理独具的特点是:

(ABE)

A、国家统一管理B、不存在丢失与注销的问题C、宏观管理

D、微观管理E、宏观与微观结合

22.现行土地管理体制资本的基体原则(ABCDE)

A、城乡土地统一管理B、土地管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消弱

C、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D、发挥各行业开展利用、保护土地的积极性

E、以上全对

23.级差地租I产生的条件是(AC)

A、肥力B、投入C、土地位置D、生产率E、人为力

24.级差地租II产生的条件是(AB)

A、连续追加投入B、劳动生产率提高C、自然力D、肥力E、土地位置

25.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因素有(ABC)

A、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水平

C、农业投资的总量D、农产品流通E、农产品产量

26.土地(BDE)

A、有价值B、没有价值C、有价格D、没有价格E、有使用价值

27.土地收益是(BCD)

A、土地价格B、正常情况下的土地收益C、处于最佳利用方向的土地收益

D、土地纯收益E、以上全对

28.土地价格的内涵包括(ABCDE)

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C、土地投资的折旧D、土地投资的利息E、以上全对

29.土地价格的特点是(ABCDE)

A、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格的货币表现

C、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D、土地价格呈上涨趋势

E、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30.土地自身因素主要包括(ABCD)

A、位置B、肥力C、面积D、地势、地质E、水利设施

31.土地价格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影响因素是(ABCE)

A、土地投机B、人口数量增加C、家庭数量增长D、通货膨胀E、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32.土地估价的目的是(ABCDE)

A、有利于土地市场的管理B、有利于体现税赋公平

C、有助于国家征地的顺利进行D、有助于企业投资决策

E、有利于土地交易顺利进行

33.土地估价的原则是(ABCDE)

A、公平原则B、相关替代原则C、独立估价原则D、执法原则E、勘估时日原则

34.土地估价方法有(ABCDE)

A、剩余法B、路价法C、长期趋势法D、市场比较法E、收益还原法

35.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ABCDE)

A、垄断性B、权利主导性C、地域性D、不完全性E、土地供给弹性小

36.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区别是(ABC)

A、前提不同B、存在的基础不同C、分配层次不同D、表现形式不同E、数量不同

37.土地税的征收依据(ABC)

A、按土地面积B、按土地纯收入C、按土地质量D、按土地总收获量E、按地价征收

38、下列说法中,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有:

(ABD)

A、土地功能的永久性B、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C、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D、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E、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9、下列关于区位理论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有:

(ABCDE)

A、从经济实质上看,屠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劳动力以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C、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从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D、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

E、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40、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有:

(ABCDE)

A、市场经济环境B、土地产权明晰

C、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D、必要的土地法规

E、区域性的市场中介机构

41、土地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ABCD)

A、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

B、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

C、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

D、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E、三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最大化

42、下列关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CB)

A、当AP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