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1809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综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

学与教

二、核心:

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

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

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

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

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

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

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

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

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

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

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

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

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

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

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

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

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

四概念: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四阶段:

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

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

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

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

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

1、人格概述

定义: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结构:

性格、气质、自我意识

三我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二、性格

定义:

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气质

定义:

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

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体液说:

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

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

活泼、乐观、灵活;

2、粘液质:

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生理基础

1、胆汁质,强而不平衡;2、多血质,强、平衡、灵活;3、粘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4、抑郁质: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1、权威型;2、放任型;3、民主型。

八个阶段

1、0~1.5岁信任对不信任;2、2~3岁自主对羞怯;3、4~5岁主动对内疚;

4、6~11岁勤奋对自卑;5、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

五、自我意识的发展

含义:

自己对自己对周围关系

自我意识的构成:

1、自我认知;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1、3岁(生理自我);2、少年期(社会自我)3、青春期(心理自我)

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

1、社会性认知发展:

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呆板到灵活;④从具体到抽象

2、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①与父母的交往(从完全顺从到开始反抗)

②与老师的交往(向师性、依赖性)

③与同伴的交往(水平较低)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个别差异

智力

定义:

几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结构: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1905年)(智龄的概念)

2、斯坦福-比纳量表(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比率智高)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

智力的理论: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1、流体智力2、晶体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七种智力:

言语、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自知

影响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影响2、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智力差异:

1、类型差异2、水平差异3、表现早晚差异4、性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定义:

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类型:

1、场独立和场依存;2、沉思型和冲动型;3、复合型和发散型;4、具体型和抽象型。

教育意义: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式;3、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

性格差异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2、情绪特征;3、意志特征;4、理智特征

类型差异:

1、内倾;2、外倾

教育意义:

性格差异影响学生的发生、速度和质量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概念:

1、广义指一切偏离正常状态的儿童2、狭义指聋盲哑,弱智和肢体残疾儿童

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

2、弱智儿童①可教育的智力落后;②可训练的智力落后;③严重的智力落后

3、学习困难儿童4、聋盲哑儿

教育:

1、随班就读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和分类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学习:

①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变化相对持久③反复经验引起的

包括:

①人类的学习②动物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

①以语言为中介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具有社会意义

学生学习:

①间接性学习为主②组织计划性③差异性④为了全面发展

2、学习的分类

结果分类(加涅):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

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

接受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内容(冯忠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教学目标: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2、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②刺激分化(相似的刺激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

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二、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

1、理论观点:

①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

②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2、学习主律:

①准备律②练习律③效果律④地位:

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

1、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的差别①应答性行为:

被动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2操作性行为:

主动地(操作性条件作用)

2、观点①学习的实质来源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②基本规律:

正强化/负强化;逃避/回避;消退/惩罚

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观察学习①主要②保持③再现④动机

强化的分类:

①外部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

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一、顿悟-完型学习理论(苛勒、考夫卡、韦特海默)

1、格式塔心理学特点:

研究心理或意识的整体

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完形对情景的顿悟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

学习观:

实质:

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环节:

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

内容:

目的:

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原则:

内部动机(动机原则);教材结构(结构原则)

呈现顺序(程序原则);及时反馈(强化原则)

教育意义:

学习的目的是形成认知结构

动机原则(难度控制),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三、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奥苏贝尔)

1、学习的分类: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3、先行组织者:

①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引导性材料;②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四、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1、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①信息流②控制结构

第四节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

1、意义: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罗马)

3、理论:

①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②学生中心的教学观③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类别:

个人建构主义: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

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

2.观点:

①知识观②学习观③学生观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含义

激发、维持,行为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活动学习行为

二、基本成分:

1、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状态,学习需要(学习内驱力)

2、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

三、分类:

1、作用时间:

近景直接性的,远景间接性的

2、诱因来源:

内部、外部

3、成就动机:

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四、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

五、动机和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倒U型曲线;2、中等动机最有利;3、最佳动机任务难度递增递减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1、理论内容:

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求职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理论启示:

①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②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

二、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1、定义:

力求又快又好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人分两种:

追求成功、避免失败

3、教育意义:

控制作业难度,不要太难和太易

三、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1、六因素:

能力、努力、运气、任务、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2、三维度:

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3、六因素和三维度的对应关系:

能力、工作难度、运气

4、教师应该努力使得学生归因于什么:

努力程度

四、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1、定义:

人们对自己的主观判断;2、作用;3、影响因素:

个体的成败经验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简介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激发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二、分类

1、性质:

正/负2、时间:

顺/逆3、抽象水平:

垂直/水平4、内容:

一般/具体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早期的:

1、形式训练说:

①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②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③迁移是自动的、自发的

4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的结果⑤不太科学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①迁移是有条件的,不是自动的②必须要有相同告诉③迁移是具体的

3经验类化说(贾德):

①原理概括越好,迁移越好②水下击靶实验

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①对事物关系的认识是迁移的条件,关键是顿悟②小鸡觅食实验

二、现代的: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

①认知结构式迁移的中介变量②认知结构的特点:

可利用、可辨别、稳定

2、产生式理论(安德森):

①相同要素说的现代翻版②用于技能的迁移③两项任务之间有产生式的重叠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式和态度;定式是重复先前操作引起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迁移有积极和消极的效果。

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二、促进教学:

1、精选教材(双基教育);2、合力编排教学内容;3、合力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含义和分类

定义:

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①陈述性知识1、用语言直接陈述的知识获得保持提取

2、程序性知识(技能)具体过程和步骤陈述程序化自动化

二、知识的表征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①命题和命题网络②表象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①产生式②产生式系统③大块的知识

三、类型

1、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①符号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②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与原认知结构关系①下位学习派生类学习

②上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

四、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一、知识直观

1、分类①直观②模象③言语

2、性质模象直观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3、如何提高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①强度律②差异律③活动律④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的概括

1、如何概括:

正例:

包含着概念的本质特征的例证反例:

包含着还年的非本质特征的例证

2变式: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概念的学习

1、定义:

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包括:

内涵、外延

2、科学概念的掌握:

①以感性经验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合理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③充分利用变式;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

一、保持与分类

1、记忆系统:

①瞬时记忆1秒以内容量大图像记忆为主选择性注意

②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5~9个组块听觉编码复述

③长实记忆永久存在意义编码(表象、语义)分类储存

2、遗忘:

①遗忘的规律:

先快后慢(艾宾浩斯)

②影响遗忘效果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3)识记的方法(4)时间因素(5)情绪和动机

③遗忘的学说

(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

(2)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同化说(奥苏贝尔)(4)动机说或压抑说(弗洛伊德)(5)信息提取失败说

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重视复习方法,防治知识遗忘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合力安排复习时间

④复习方式多样化⑤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二、知识提取

1、再认:

直接间接有意无意2、回忆

第四节记忆概述

一、概念记忆是对一定对象的保持和再现

二、品质1、记忆的准确性2、记忆的准备性3、记忆的快捷性4、记忆的持久性(快准久准)

三、分类1、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形象、逻辑、情绪、动作

2、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长时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概念1、练习2、合乎法则3、活动方式

二、知识与技能的关系1、技能是知识的基础;2、知识又反过来影响技能的获得

三、分类1、操作技能;2、心智技能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

一、定义学习而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二、特点1、客观性2、外显性3、展开性

三、形成阶段(冯忠良)1、操作定向①品质②结构③控制④效能

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四、培训要求1、示范和讲解

2、学生练习练习曲线①开始进步快②中间有高原期③后期进步慢④总趋势进步,暂时退步

3、有效地反馈4、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概述

1、含义:

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特点:

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二、形成阶段

冯忠良形成阶段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原型内化

三、培训要求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阶段要求,正确使用言语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一、定义: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二、特点:

①操作与监控②外显与内隐③主动与迁移

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对外的)

1、复述策略(机械记忆)①利用随意识记或有意识记;②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过度学习;

③多钟感官参与,排除相互干扰;④整体识记和不分识记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

⑤划线;⑥朗读、默读、抄写、默写

2、精细加工策略(理解)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编歌诀、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形象联想法

②做笔记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数学应用题画图帮助理解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结构)①归类策略②纲要策略主题纲要法:

提纲符号纲要法;流程图、关系图、层次网络图

二、元认知策略(对内的)

1、定义:

对认知的认识,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2、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

3、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①统筹安排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合理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3、努力管理4、学业求助策略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训练原则(煮花生特见效)

1、主体性:

学生2、内化性:

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3、生成性:

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4、特定性:

因材施教5、有效监控:

对自己使用学习策略效果监控6、个人效能感:

培养自信

二、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1、元认知2、教学反馈3、教学时间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①定义:

给定信息的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

②三要素: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障碍

3分类:

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2、问题解决①定义:

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认知操作

②特点: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

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

关键步骤4、检验假设:

直接和间接经验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

指对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途径都一一加以尝试

2、启发式策略: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将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为若干子状态更加迂回曲折

②爬山发③逆推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①定势:

重复先前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②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3、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五、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积累策略、通过练习、形成习惯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定义以及与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1、个体产生的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合,但核心是发散思维

二、特征

1、思维独特性2、多种思维的结合,因发散思维为核心

3、发散思维的特征(创造性的特征):

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

4、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5灵感状态

三、过程

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4、验证期

四、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民主氛围

2、智力:

和创造性的关系①其基本关系表现为: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③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④两者并非线性关系

3、个性:

①幽默感、抱负水平、容忍模糊与错误

②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

五、创造性的培养(必须要背)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4、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特点畅所欲言、鼓励标新立异、重视数量、提出改进意见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态度和品德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1、定义: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2、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1、定义: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和道德有差别(品德个人的、道德是社会的)

2、成分(三因素说)

(1)、道德认识既是核心成分又是基础

(2)、道德情感三个部分①直觉的②想象的③伦理的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高低的标准关键性

三、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1、联系①内部心理状态②都由知情行三部分组成

2、区别①范围不同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第二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

方式:

对偶故事法

(1)阶段(两阶段)①他律(10岁以前)以行为结果判断,没有自身道德体系

②自律(10岁以后)以行为原则判断,有自身道德体系

(四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②权威阶段③可逆性阶段④公正阶段

2、柯尔伯格:

研究方式:

道德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①惩罚与服从定向、②相对功力取向

(2)习俗水平(9~20岁)③寻求认可取向、④遵守法规取向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的部分人)⑤社会契约取向、⑥普遍伦理取向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过程:

1、依从:

分为①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采取和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②服从,在权威命令下,放弃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特点:

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情境性

2、认同:

①实质:

对榜样的模仿②特点:

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3、内化:

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费斯廷格)先决条件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水平

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培养方式

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