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1343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遥感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遥感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遥感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遥感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遥感复习资料.docx

《遥感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遥感复习资料.docx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遥感概论

一、遥感的概念:

1、遥感:

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定义

(2):

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

3、遥感的定义(3):

遥感是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

4、遥感系统构成:

(1)传感器

(2)遥感平台

(3)地面控制系统

(4)数据接收系统

(5)遥感应用系统

5、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据地面的高低划分

地面遥感:

100m以下平台与地面接触,

航空遥感:

100m-100km以下的平台,

航天遥感:

100km以上的平台,

2)按探测波段划分

紫外遥感:

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

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

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

波段在1mm~1m之间。

注:

微波遥感的特点:

①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②对某些特殊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③对冰、雪、森林、上壤等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④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⑤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

二、遥感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①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②遥感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③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①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②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3、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

4、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

①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研究

②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

③利用GPS监测和研究板块的运移;深大断裂活动;全球性气候研究和灾情预报;世界冰川的进退。

第二章:

遥感的物理基础

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1、电磁波的特性

(1)电磁波是横波

(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3)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2、电磁波谱:

3、红外线的特性:

(1)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

(2)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波长越短

(3)热辐射----即红外线辐射,热传递方式之一

二、物体的发射辐射:

1、辐射的三个定律:

黑体:

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的物体。

(1)黑体辐射定律:

①普朗克热辐射定律:

表示出了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按波长分布的规律。

②史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黑体总辐射通量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注:

σ为史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③维恩位移定律: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2)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①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②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

③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3)基尔霍夫定律:

在任一给定的温度下,辐射出射度(辐射通量密度)与吸收率之比对任何材料都是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黑体的辐射通量密度。

即:

M’/=M

即:

一个物体的波谱发射率等于它的波谱吸收率,好的吸收体也是好的发射体。

2、太阳辐射:

(1)太阳常数:

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的方

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可以认为是大气顶端接收

的太阳能量)

(2)太阳光谱曲线的特性:

①太阳辐射的光谱是连续的。

★②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0.76µ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

射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µm左右。

③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3.0µ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

④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

3、地球辐射:

(1)地球辐射的特性:

①在0.3~2.5µm波段(主要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

②在2.5~6.0µm波段(主要在中红外波段),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也有地球自身的热辐射。

③在6.0µm以上的热红外波段,以地球自身的热辐射为主。

4、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

(1)太阳辐射近似6000K的黑体辐射,能量集中在0.3~2.5µm波段之间。

(可见光和近红外)

(2)地球自身热辐射近似300K的黑体辐射,能量集中在6.0µm以上的波段。

(热红外)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大气层次:

大气厚度约为1000km,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可垂直分为5层

1对流层、②平流层、③中间层、④暖层、⑤大气外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②大气的散射作用:

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

1º瑞利散射(微粒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

2º米氏散射(微粒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

3º非选择性散射(微粒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

★注:

大气散射改变了遥感图像的对比度。

③大气的反射作用

(3)大气窗口:

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大气窗口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1)地物的反射类型:

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2)地物的反射光谱: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3)常见的几种地物类型波谱特征:

★★★①植物的反射波谱特性:

★★★②植被的波谱特征:

在可见光波段:

1º在0.45um附近(蓝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

2º在0.55um附近(绿色波段)有一个反射峰;

3º在0.67um附近(红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

在近红外波段:

1º从0.76um处反射率迅速增大,形成一个爬升的“陡坡”,至1.1um附近有一个峰值,反射率最大可达50%,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2º1.5~1.9um光谱区反射率增大;

3º以1.45um,1.95um,2.70u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其附近区间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反射率下降,形成低谷。

2影响植被波谱特征的主要因素:

1º植物类型

2º植物生长季节

3º植物的营养状况

4º病虫害影响等

(4)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影响因素(3点):

波长(μ),入射角(θ),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ε)

第三章: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系统

一、遥感平台:

★1、种类:

(1)地面平台:

通过地物光谱仪或传感器来对地面进行近距离遥感,测定各种地物的波谱特性及影像的实验研究。

(2)航空平台:

包括飞机和气球。

飞机按高度可以分为低空平台、中空平台和高空平台。

(3)航天平台:

包括卫星、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二、遥感图像的特征:

1、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

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2、光谱分辨率:

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4、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5、瞬时视场角:

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6、总视场角:

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

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

三、扫描成像:

1、传感器分类:

(1)按工作方式分类:

①主动方式:

测试雷达,激光雷达,微波散射计等。

②被动方式:

摄影机,多波段扫描仪,微波辐射计,红外辐射计。

四、摄影成像:

1、遥感摄影胶片的类型:

黑白摄影胶片、彩色片

2、航摄倾角与像点倾角:

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夹角a。

(了解即可)

(1)垂直航空摄影:

a≦3º

(2)倾斜航空摄影:

a>3º

3、摄影实施方式:

(概念了解即可)

(1)单片摄影:

为特定目标或小块地区进行的摄影,一般获得一张、一对或数张不连续的像片。

(2)单航线摄影:

沿一条航线对地面上狭长地带或线状地物(如铁路、公路、河流、管道等)进行的连续摄影。

★(3)多航线摄影(面积摄影):

沿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航线对一个广大区域进行的连续的、布满区的摄影。

航向重叠:

60%,旁向重叠:

15%-30%。

4、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

(1)投影的分类——由光源来确定。

①中心投影:

由点光源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

特点:

近大远小。

②平行投影:

由相互平行的光线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

根据光线与投影面的角度不同,平行投影又可以分为:

★1º正投影:

光线与投影面垂直相交。

特点:

投影与物体大小一致。

★2º斜投影:

光线与投影面呈倾斜状态。

特点:

投影有立体感,但没有近大远小的感受。

③中心投影和正射投影的区别:

1º正射投影:

比例尺和投影距离无关。

中心投影:

焦距固定,航高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2º正射投影:

总是水平的,不存在倾斜问题中心投影:

若投影面倾斜,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3º地形起伏对正射投影无影响,中心投影引起投影差,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五、遥感卫星的轨道:

1、遥感卫星的轨道类型:

(1)太阳同步轨道:

运行轨道与太阳的入射光线总保持一个固定角度的飞行模式,称为太阳同步。

(2)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卫星):

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卫星,它位于地球赤道上空36000km处。

卫星运行的角速度和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等,相对于地球似乎固定于高空某一点。

部分气象卫星通讯卫星

(3)极轨卫星:

轨道面与地轴重合。

六、气象卫星:

1、列举气象卫星:

(1)美国的“泰诺斯”(TIROS)卫星系列

(2)日本GMS系列静止气象卫星

(3)中国的风云系列卫星

2、气象卫星的特点:

(1)轨道:

低轨和高轨。

(2)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3)短周期重复观测:

静止气象卫星30分钟一次;极轨卫星半天一次。

利于动态监测。

(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七、TM传感器各波段图像特征:

(大概看一下)

第四章:

遥感图像的处理

一、图像的彩色合成:

1、彩色图像:

(1)真彩色图像:

图像的色调与人眼视觉所看到的颜色基本一致的图像。

(2)假彩色图像:

图像的色调与实际地物色调不一致的图像。

2、彩色合成:

(1)真彩色合成:

彩色合成中选择的波段的波长与红绿蓝的波长相同或近似,得到的图像的颜色与真彩色近似。

作用:

合成后的图像的颜色接近自然色,与人的视觉感觉一致,容易识别地物。

(2)假彩色合成:

选择多波段图像中的任意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在屏幕上合成彩色图像的方法。

①标准假彩色合成:

选择多波段图像中的近红外、红、绿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在屏幕上合成彩色图像的方法。

②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可以突出显示植被(红色),水体(黑色或蓝色)城镇(深色)等信息。

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1、直方图及其作用:

(1)直方图:

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频率的分布图。

(2)直方图的作用:

直观地了解图像的亮度值分布范围、峰值的位置、均值以及亮度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直方图的曲线可以反映图像的质量差异。

①正态分布:

反差适中,亮度分布均匀,层次丰富,图像质量高。

②偏态分布:

图像偏亮或偏暗,层次少,质量较差。

2、数字图像的辐射纠正:

(1)辐射畸变:

地物目标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实际测量时,受到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称为辐射畸变。

(2)辐射纠正方法:

★①系统辐射误差校正:

1º边缘减光现象的纠正

2º条纹:

条带噪声校正

3º斑点:

斑点噪声校正

4º灰度一致化

②遥感器辐射校正:

大气上界辐射校正(辐射定标)

③大气辐射校正:

★大气校正的方法:

1º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

校正方法:

将每一波段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本波段的最小值。

使图像亮度动态范围得到改善,对比度增强,从而提高了图像质量。

2º地面实测线性回归法

3º辐射传递方程:

通过大气状况等输入参数,利用合适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出大气校正参数的数值解(如大气透过率、程辐射等),在计算每个像元的反射率值,完成整幅图像的校正。

④地面辐射校正:

3、数字图像的几何纠正:

(1)几何畸变:

遥感图像在几何位置上发生的变化,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畸变。

(2)几何校正方法:

①几何粗校正:

地面接收站在提供给用户资料前,已按常规处理方案与图像同时接收到的有关卫星运行姿态、传感器性能指标、大气状态、太阳高度角等对图像几何畸变进行了校正。

(了解即可)

②几何精校正:

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称为几何精校正。

几何精校正步骤:

1º输入原始数字影像

2º确定工作范围

3º选择地面控制点

4º选择地图投影

5º匹配地面控制点与像元位置

6º选择校正函数和相关参数

7º像元灰度重采样

8º输出纠正数字影像。

★③灰度的重采样:

1º最近邻法:

距离实际位置最近的像元的灰度值作为输出图像像元的灰度值

2º双线性法:

以实际位置临近的4个像元值,确定输出像元的灰度值。

3º三次卷积法以实际位置临近的16个像元值,确定输出像元的灰度值。

重采样方法比较:

4、遥感数字图像增强:

(1)波段运算:

①加法运算

②差值运算

③乘法运算

④比值运算

(2)植被指数:

由多光谱数据,通过波段运算以突出遥感影像中的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类型或估算植被生物量,这种算法的结果称为植被指数(VI)。

常用植被指数:

(了解即可)

①差值植被指数DVI

②比值植被指数(RVI)

③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④垂直植被指数(PVI)

⑤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

5、遥感图像分类:

(1)监督分类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区或训练区,用训练区中已知地面各类地物样本的光谱特性来“训练”计算机,获得识别各类地物的判别函数或模式,并以此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行分类处理,分别归入到已知的类别中。

(2)非监督分类法:

6、遥感影像的判读标志:

★①直接判读标志:

形状、大小、阴影、色调与颜色、纹理、图型、位置。

②间接判读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