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081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

《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docx

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2014届论述类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

2014-03-0905:

31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艺术中的崇高

①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

例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是多么的悲愤、激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人们诵读这些诗句时,总是感到发自肺腑而感同身受。

他那诗句的高昂和悯惜人们困苦的感情,犹如生命的迸发。

他同情人们的胸怀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的崇高。

②在旧社会中,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有时也给人以崇高的印象。

如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讲述了一个人力车夫,在北风的严寒下,拉着车飞快地跑,忽然碰倒了一位头发花白、衣服都很破烂的女人,老人是慢慢地倒下的,肯定没有碰伤,可以拉着车一走了事。

可是车夫却不然,停住车,把伊扶起,问声“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便搀着伊的臂膊一步一步地向巡警分驻所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可见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在那人压迫人的旧社会里表现愈分明,愈觉得难能可贵,愈觉得变成一种威压自己的崇高。

③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民实践所掌握、所创作出来的。

我们认为崇高的根源是实践,是客观的,不仅因为它是现实的现象,而且因为它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系。

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在探索崇高的根源时,仅仅从主观上去寻找,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由于其内在活动产生了整个外在世界及崇高的对象,因此成了主观的。

我们认为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绝不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是主观的,是来自空虚的心灵的。

宗教唯心主义者把“神”的伟大说成是远远超过了人。

在他们看来,神是全知全能的,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

恩格斯彻底地驳斥了这一点,他说“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

”这就是说,人不是“神”的创造物,恰恰相反,“神”倒是人的创造物,“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相当模糊和歪曲的反映。

所以,应把伟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还于人。

这说明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

当然,并不是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是崇高的,只有那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才是崇高的。

④有的美学家还千方百计地企图证明,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这也是根本不对的。

事实证明,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

真正的崇高感情是敬佩和自豪。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指出先进人物的崇高理想时,总是与伦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说善是熔化在、沉淀在美感的愉悦之中,是潜藏着的;那么善在崇高感中则较强烈地表现出来。

如长城以它气势雄伟的形式,引起我们的崇高感,但它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象征,在它引起崇高感之中,总是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密不可分的。

所以,崇高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

有的美学家则极力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从美的形态中阉割掉它的一切道德内容,剥掉它的一切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

我们认为,没有高度伦理学的基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崇高。

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选自《美学原理》,作者杨辛、甘霖,有删节)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愈是激烈,愈显崇高。

只有大人物才能给人以崇高的印象。

B.作者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是为了突出屈原的崇高之美。

C.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之所以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情感的理性的,是因为他们缺乏客观认识崇高的态度。

D.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

因此,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应是崇高的。

E.有些美学家极力否认崇高感与道德感之间的联系,从美的形态中剔除它的一切道德内容以及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

13.对“艺术作品的‘崇高’”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高度伦理学是崇高美的基础,对艺术作品能具有真正美学意义的崇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B.人的本质是神的本质的反映,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而人比神要崇高得多。

C.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

崇高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

D.崇高体现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14.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哪些有关“崇高”的错误认识?

(4分)

 

15.为什么说“崇高的根源是实际的,是客观的”?

结合文意,分点概述。

(4分)

 

 【参考答案】

12.CE【A曲解文意,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给人以崇高的印象,根据第2自然段“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有时也给人以崇高的印象”可知; B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正是作为“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的具体佐证;D表述绝对化,根据第3自然段“当然,并不是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是崇高的,只有那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才是崇高的”可知。

13.B【“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崇高得多”是宗教唯心主义者的观点,与作者对“艺术作品中的崇高”观点看法相悖的。

14.

(1)唯心主义美学家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来自空虚的心灵;

(2)宗教危险主义者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神”比人崇高得多;(3)部分美学家认为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极力否认崇高感与道德感之间的联系。

【评分说明】答出l点得1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

意思对即可。

15.

(1)“崇高”是现实的现象,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联系;

 

(2)伟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

 (3)只有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才是崇高的。

【评分说明】答出1点得1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

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

他可以写字,但并非欲成为一书家。

他可以画画,但并非欲成为一画家。

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的“世间名利恭敬”。

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

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

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做某种事情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情,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动中最快乐的一部分。

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

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

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

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

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

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存在。

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

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的生活。

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

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

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完全可以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感兴趣的事。

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

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

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

“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

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

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

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

有许多人对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

所以有些人要“消闲”。

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J点事做,将闲消去。

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

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

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

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

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些我们所不感觉兴趣的事。

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觉兴趣,但也必须做之。

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

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

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

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只有极少数是正当的。

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所应读的所谓“正经书”是很有限的。

四书五经是大家所公认的“正经书”。

除此之外,学举业者,再加读诗赋八股文;讲道学者,再加读宋明儒语录。

此外,所有小说词曲等,均以为是“闲书”。

看闲书是没出J包的事,至于写闲书更是没有出息的事了。

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多数是不“正当的”。

因此,有多少人不能随他的兴趣去做,以致他的才不能发展;因此,不知压抑埋没了多少天才,这是不必讳言的。

(选自冯友兰《人生经典》,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所谓的“无为”,就是做事情不追求“世间名利恭敬”,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顺应自己的兴趣。

B.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在生活中得不到乐趣,是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只有打破束缚,才能得到快乐。

C.道家认为多数社会行为都可以出于兴趣,这是一种极端的说法,是行不通的,也不可行的。

D.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中有我们不容易感兴趣的事,但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去做。

E.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人们用所谓“正经”“正当”的价值标准,限制了个人的兴趣,以致影响到个入能力的发展。

13.下列不符合道家的“极端说法”的一项是()(3分)

A.成人不能像儿童那样乘兴,是受到了社会各种制度的束缚,所以必须打破这些束缚。

B.无论什么人,都有其感兴趣的事,但是其所做的事并非都是由其兴趣所为。

C.既然任何人对有些事总感兴趣,而且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那么他就有了快乐的生活。

D.即使许多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不做事情,也不会影响社会运转。

14.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作者对道家所持的态度。

(4分)

 

 

15.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先对学医感兴趣,后放弃行医的丰厚收入转而投身于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运动。

请结合文章观点分析孙中山的行为。

(4分)

 

 

 

12.【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B这句话是道家的认识,而非作者的认识。

C“多数”错误,应是“任何”。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道家认为,人所做的事都是由其兴趣所为。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概括的能力。

14.【答案】

(1)作者认同①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②社会制度使人不能完全拥有快乐生活。

(2)作者反对道家为追求完全的快乐生活而不要社会制度。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