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0586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docx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13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4修订)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

它的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

以量子、光子、光电子、微电子的运动规律为基础,探索电磁场与波及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以新型电子材料和集成器件为依托,构建电子系统,实现电子能量与信息存储和传播。

它的研究对象是电子运动规律、电磁场与波、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线路及其系统。

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微粒子(微电子、自旋、光子、量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传播载体(即器件集成与线路构造)和方式(即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包括信息领域在内的各种应用问题。

近二十年来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正在向高速化、绿色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推进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为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知晓人文和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感强;具有为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2.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对本学科包含的信号与系统、电路、电磁场和波、物理电子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等理论具有广泛的知识,对所研究的具体领域有全面的掌握;能够清楚了解本学科主要发展趋势,以及有能力获得在本学科的任何一个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具备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系统的实验技能和熟练的仪器设备操作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成为学术带头人或课题负责人的素质;能独立承担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或开发课题;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研究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或担任技术管理和工程设计工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可选修第二外国语。

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1.实行导师负责制。

必要时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或联合指导教师。

2.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报系、院和研究生院批准。

计划执行过程由研究生院按有关规定实施检查。

3.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其中,课程总学分为13学分,各门课程学习成绩必须合格。

4.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博连读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7年,全日制普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4-6年。

三、研究方向

物理电子学主要研究:

光子学、光电子学、导波光学、光纤通信与光信息处理技术、微波电子学和相对论电子学、薄膜与表面技术、真空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显示技术,量子器件、量子信息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强场激光物理、太赫兹技术、纳米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等。

微电子学及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光电器件及其集成技术,微纳新型器件物理与结构,集成电路和系统集成芯片的制造、设计、测试和封装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与智能传感器;介电/磁性/微波/光电材料与器件,半导体能源器件,纳米功能复合材料与器件。

电路与系统主要研究:

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分析与网络综合方法;可重构可编程电路设计理论与方法;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理论;电子线路分析、设计、制造与测试技术;信号完整性分析;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信号传感与控制技术;语音和图像信号感知与处理技术;电子和信息对抗技术;集成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技术;智能信息与数字信号处理的软硬件及其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功率电子学;各种电子仪器、装置和设备的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等。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

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产生、传播、传输、与媒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检测理论和方法,电磁辐射与散射,人工电磁媒质,隐身材料和技术,微波、毫米波及光波器件、天线、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仿真、设计、工艺及应用,以及环境电磁学与电磁兼容技术,计算电磁学,微波能技术与应用,生物与医疗电磁技术等。

电力电子装备与系统是根据我校电气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优势与特色而设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主要从事电子设备安全运行与故障诊断,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传动系统的运行与控制、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研究。

四、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学分为13学分。

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本专业第一外国语为英语。

为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选修其他交叉学科的课程。

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历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至少两门本学科硕士必修课程并通过考试,列入独立的考核内容,但不计算学分。

五、开题报告与资格考核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前沿研究相关或来自与学科有关的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一般应以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国际前沿、国内行业技术需求和高新技术问题为背景,同时鼓励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意义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支持创新性学术思想,尤其鼓励博士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领域课题。

博士生的资格考核结合开题报告以口试的方式进行,每学年组织一次,由博士生本人提交书面申请,系、院教学办公室统一安排。

资格考试委员会由4名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组成。

博士生首先作论文选题报告,随后,资格考试委员会就有关问题提问,全面考查博士生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以及综合素质。

选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可行性、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发表文章计划等。

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以书面形式交学院研究生科存档,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资格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课程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导师评分,占总成绩的20%;

3.资格考核委员会评分,占总成绩的50%。

资格考核成绩大于等于80分为开题和资格考核通过,博士生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考核不通过者可申请再次考核。

一般情况下,资格考核不得多于三次。

六、论文工作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论文应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应能体现作者在本学科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博士生进行论文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之日起不得少于两学年。

论文工作期间,博士生每学期在本学科范围内至少作一次与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报告。

博士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作博士论文工作最终学术报告,通过后三个月方可申请答辩。

博士生在申请答辩前一个半月将论文送交5~7(包括盲评专家)名同行专家评阅,至少5位专家表态同意答辩后,方可申请答辩。

博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时至少应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或被录用3篇论文,其中至少有一篇发表或被录用在SCI收录的期刊上,或EI收录的期刊,或以博士生为主完成科研成果有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被授权。

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或从事特殊课题研究的博士生发表论文要求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外校专家的比例不得低于1/2,博士生导师不能低于1/2。

答辩委员会以2/3多数决定论文是否通过、论文等级、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论文未获通过、或因论文质量不够导致学位申请未最终获校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可在半年后再次申请论文答辩。

附:

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

编号

学时

教学

方式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1

2

必修课学位课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10657D102

36

2

讲课

考试

英语

10657D101

54

3

讲课

考试

基础理论课

固体量子理论

36

2

讲课

考试

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共选

电子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

36

2

讲课

考试

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以及电工学院共选

固体电子器件

36

2

讲课

考试

现代光电子学

36

2

讲课

考试

微波系统与工程

36

2

讲课

考试

高等电磁场理论

36

2

讲课

考试

专业课

材料科学导论

36

2

讲课

考试

按照专业方向至少选择一门课程

微机电系统

36

2

讲课

考试

纳米材料与器件

36

2

讲课

考试

固体发光

36

2

讲课

考试

现代通信与网络

36

2

讲课

考试

应用泛函分析

36

2

讲课

考试

高等数理方法

36

2

讲课

考试

近代微波网络理论

36

2

讲课

考试

控制理论及应用

36

2

讲课

考试

非线性系统理论

36

2

讲课

考试

系统故障诊断与自愈

36

2

讲课

考试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

36

2

讲课

考试

非学位课

选修课

太赫兹电子学

36

2

讲课

考查

可按照专业方向选择二门课程

半导体材料

36

2

讲课

考查

传感器物理与化学

18

1

讲课

考查

激光与光电子系统

36

2

讲课

考查

固体电子结构计算

36

2

讲课

考查

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0809D22

36

2

讲课

考查

信息模式识别

36

2

讲课

考查

软硬件协同设计

36

2

讲课

考查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

36

2

讲课

考查

混沌电子学

36

2

讲课

考查

电磁理论中的并矢格林函数

36

2

讲课

考查

天线理论与设计

36

2

讲课

考查

环境电磁学

36

2

讲课

考查

射频与微波电子学

36

2

讲课

考查

计算电磁学

36

2

讲课

考查

瞬变电磁场

36

2

讲课

考查

网络控制

36

2

讲课

考查

优化协调控制理论

36

2

讲课

考查

电力电子技术及电力系统

36

2

讲课

考查

第二外国语

0809Z1D06

74

2

非学位课

选修课

光电子学

0809Z1D07

36

2

 

电气工程学院选修课

FACTS前沿专题

0809Z1D08

36

2

智能电网前沿专题

0809Z1D09

36

2

优化协调控制理论

0809Z1D10

36

2

网络控制前沿专题

0809Z1D11

36

2

传感器电子学

0809Z1D12

36

2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

0809Z1D13

36

2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自愈

0809Z1D14

36

2

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应用专题

0809Z1D15

36

2

专业补修课

0809Z1D16

72

不计学分

专业补修课

0809Z1D16

72

不计学分

培养环节

入学教育1学分

学风、学术道德建设1学分

教学实践1学分

至少参加20次学术活动1学分

开题报告(第三学期举行)1学分

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会议上公开做学术报告2次,参加学术活动所做的报告要有会务组证明2学分

科研实践1学分

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位外国语考试成绩

说明: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分13分,培养环节不少于8学分。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4修订)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的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

以量子、光子、光电子、微电子的运动规律为基础,探索电磁场与波及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以新型电子材料和集成器件为依托,构建电子系统,实现电子能量与信息存储和传播。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电子运动规律、电磁场与波、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线路及其系统。

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微粒子(微电子、自旋、光子、量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传播载体(即器件集成与线路构造)和方式(即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包括信息领域在内的各种应用问题。

近二十年来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正在向高速化、绿色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推进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博导12人,硕导20人。

本学科依托贵州省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与中国振华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贵州公司等企业的长期合作及学科建设,拥有一批高档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微波和半导体材料等方面的研发和测量仪器,以及充足的计算机设备。

一.培养目标

1.具有较宽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规范的学术训练,科学实践能力,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独立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创造型人才。

具体包括:

①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有社会责任感;②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宽广坚实的理论和系统专门的知识,了解国内外物理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集成电路等某一领域新技术和发展动向,掌握电子科学、通信科学、信息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掌握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的一般理论与技术;③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的研究;④具有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能力;⑤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阅读专业书刊,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⑥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好。

2.追求求实的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崇尚学术诚信;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术规范、遵守国际学术规范和惯例;严格遵循引用他人成果的标注原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严格遵循具有学术贡献的学术署名原则;摒弃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做到学术诚信;严格执行国家及单位的保密制度,杜绝因学术公开而泄密事件发生。

二、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1.实行导师负责制。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报学院和研究生院批准。

计划执行过程由研究生院按有关规定实施检查。

2.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课程设置见附表。

课程总学分28学分,其中学位课15学分,各门课程的成绩不得低于60/100分。

3.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4年。

三、研究方向

本一级学科分为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4个研究方向。

物理电子学主要研究:

光子学、光电子学、导波光学、光纤通信与光信息处理技术、微波电子学和相对论电子学、薄膜与表面技术、真空科学与技术,以及信息显示技术,量子器件、量子信息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强场激光物理、太赫兹技术、纳米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等。

微电子学及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光电器件及其集成技术,微纳新型器件物理与结构,集成电路和系统集成芯片的制造、设计、测试和封装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与智能传感器;介电/磁性/微波/光电材料与器件,半导体能源器件,纳米功能复合材料与器件。

电路与系统是研究以电路为基础的感知并作用物理世界的各类电子系统的科学和技术。

主要研究:

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分析与网络综合方法;可重构可编程电路设计理论与方法;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理论;电子线路分析、设计、制造与测试技术;信号完整性分析;各种物理、化学、生医信号传感与控制技术;语音和图像信号感知与处理技术;电子和信息对抗技术;集成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技术;智能信息与数字信号处理的软硬件及其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功率电子学;各种电子仪器、装置和设备的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等。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是研究电磁场与电磁波,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和技术。

主要研究:

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产生、传播、传输、与媒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检测理论和方法,电磁辐射与散射,人工电磁媒质,隐身材料和技术,微波、毫米波及光波器件、天线、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仿真、设计、工艺及应用,以及环境电磁学与电磁兼容技术,计算电磁学,微波能技术与应用,生物与医疗电磁技术等。

本学科的各研究方向互相渗透、互相交叉。

例如,导波光学是物理电子学和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的交叉,集成电路是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交叉,微机电系统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物理电子学的交叉,电路网络理论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路与系统的交叉等。

四、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28学分。

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包括公共课(政治、外国语)、数学和专业基础课;非学位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本专业第一外国语为英语。

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可选修其他交叉学科的课程。

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至少两门本学科学士必修课程并通过考试,列入独立的考核内容,但不计算学分。

五、培养环节

硕士生入学后需经历系列培养环节:

参加入学教育,记1学分;参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课程(环节),记1学分,每学期至少参加4次学术活动,共20次,实行打卡制度,记1学分;公开做学术报1次,记1学分。

六、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可以使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要注重文献阅读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逻辑推理与写作等方面的培养,以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以对国民经济建设有实用价值的应用课题和工程设计为主。

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各种条件、课题的份量与难易程度。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自己的新见解。

学位论文要求文句简练,印刷工整,图表清晰,层次分明,学风严谨,计算无误,数据可靠,结论正确。

提倡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交流,在中外文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并作为评选优秀硕士生的必要条件。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说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技术途径以及本人所做出的工作。

②说明所采用的理论与实验方法或计算方法,并将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讨论。

③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建议。

④写出必要的公式、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⑤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和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加以说明。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硕士生进行论文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之日起不得少于一学年。

七、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申请答辩前半个月将论文送交2-3名同行专家评阅,至少1位外校专家,2名专家表态同意答辩后,方可申请答辩。

硕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时至少应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被录用论文1篇。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外校专家。

答辩委员会以2/3多数决定论文是否通过、论文等级、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论文未获通过、或因论文质量不够导致学位申请未最终获校学术委员会批准的硕士生,可在半年后再次申请论文答辩。

附表: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级学科硕士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教学方式

学期

考核方式

任课

教师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英语

10657M101

128

4

讲课

考试

校统一

6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0657M109

36

2

讲课

考试

专业

基础课

数值分析

10657M202

54

3

讲课

考试

必修

固体物理

54

3

讲课

考试

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专业共选

电磁场与电磁波

54

3

讲课

考试

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力电子设备与系统等专业共选

量子力学

54

3

讲课

考试

选择学位课

时变信号分析

54

3

讲课

考试

应用图论及算法

54

3

讲课

考试

非学位课

专业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讲课

考试

校统一

选修两门课程,4学分。

随机过程及应用

36

2

讲课

考试

必选

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

36

2

讲课

考试

微电子器件物理

36

2

讲课

考试

材料科学导论

36

2

讲课

考试

固体光电子学

36

2

讲课

考试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36

2

讲课

考试

电路网络理论

36

2

讲课

考试

现代控制理论

36

2

讲课

考试

射频与微波技术

36

2

讲课

考试

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

54

3

讲课

考试

微波通信技术

36

2

讲课

考试

专业选修课

半导体器件数值模型

36

2

讲课

考查

选修四门课程,8学分。

薄膜电子学

36

2

讲课

考查

表面与界面物理

36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