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0053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docx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学年高一春上学期月考历史考试1e73050ad18d46d7983455879396d39e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春上学期5月月考历史考试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地建设施工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其中,兴建于战国时期,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筒车

C.龙首渠

D.白渠

2.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同时,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的对外开放,但是限制极为严格。

其中乾隆二十年(1755)的通商政策

A.限制外商只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B.允许外商于江浙闽粤四口贸易

C.开闽省洋禁,浙江“一体贸易”

D.开放广州厦门、上海等五口通商

3.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A.在理论上能不断与时俱进

B.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

C.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

D.对自然环境提出较高要求

4.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四川地区一直以来是丝织业重心所在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5.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二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由此可知

A.汉代庄园本质是一种地方割据

B.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高

C.均田制下农耕生产水平有进步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很发达

6.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再到利用自然力的过程,与之对应的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下列农业生产工具最能体现与农业生产动力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是

①牛耕

②翻车

③筒车

④桔槔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春秋范蠡人称“陶朱公”,后成富商的代名词。

下列有关商人的说法,你认为值得怀疑的是

A.战国巨贾吕不韦,居然做了秦国相国

B.刘宋时商人因不满政府限制交易曾经发生骚乱

C.明清时期民间对外贸易发达

D.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闻名全国

8.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对维护专制制度、保障财政税收起到了重大作用

C.这种思想在明太祖和雍正帝时得到强化

D.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被废除

9.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

”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0.下图数据来源于杨德才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新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C.民国实业救国思潮不断影响

D.北洋军阀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11.《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张謇反对重农抑商思想

B.张謇的主张反映“实业救国”思想

C.张謇创办保兴面粉厂是该主张的体现

D.张謇已经找到强国的根本途径

12.“以中国之大,乃重受其(通商)害者何哉?

病在讲求商务之无人耳,推其缘故,上在官而下在商。

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

……通商大埠及内地集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近代商务衰败的原因在于政府对商业的不利影响

B.中国纺织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为外国厂商所占领

C.近代商业要顺利发展需要有一批近代的商业人才

D.对外通商是官场腐败和人民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

13.“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的。

”主要是由于

A.其探险导致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B.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4.迪亚士在谈到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

“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这句话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B.将西方的天主教传播到东方

C.把欧洲的科学精神带到东方

D.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5.“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

”该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16.1498年,他和他的随从在印度西南的卡里库特港登陆。

他在那边建立了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航海活动。

其中的“他”及“他”的航海活动的历史意义是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达·伽马开通从欧洲前往印度的新航路

C.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

D.麦哲伦证实地圆学说

17.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他的这一系列活动可能发生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8.“(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社会

A.生活习惯变化很大

B.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通讯技术发展很快

D.守时观念发生了变化

19.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废止缠足

B.断发易服

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

20.19世纪末一位外商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B.人们都穿着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C.城市大街小巷均是“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的交通工具

D.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21.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取代之前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6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改称为“五年规划”。

这些改变表明

A.国家经济管理模式已发生了变化

B.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国家计划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

22.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这主要是指英国

A.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

B.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成为“日不落帝国”

2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照搬了“斯大林模式”,这集中体现在

A.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B.“三反”“五反”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政策

D.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4.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2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26.学者郑永年提出:

“南方谈话直接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产生了强大的改革新动力,而且为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新的方向”主要是指

A.开放经济特区

B.积极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C.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1984年,邓小平说: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

①海南

②广州

③南京

④天津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8.“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在1992年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29.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第一个五年计划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D.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30.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下表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138

棉布

11163.4万匹

16372.1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B.重点建设与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

C.国家经济结构日益失衡

D.农业合作化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31.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

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32.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制造出世界第一辆汽油动力的汽车,第二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意大利无线电之父马可尼1897年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仅在通讯与交通上有突破

B.注重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C.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

D.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33.石油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在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

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B.飞机、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D.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序中提出了“故善者因之(顺其自然),其次利导之(因势利导),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其争”。

下列经济思想或政策,与司马迁观点最相似的是

A.自由主义

B.垄断

C.罗斯福新政

D.计划经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35.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都离不开能源,能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请回答: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与()。

(2)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两次工业革命有那些革命性的发明?

这些发明产生了那些影响?

3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

中国与美国、印度部分经济数据的比较(人均)

材料三:

1957、1992年我国工农业产品产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l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意义。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A

【解析】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其主要作用是防洪和灌溉,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故A项正确;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龙首渠和白渠都是位于陕西省,修建于汉代,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和D项。

2.B

【解析】

【详解】

乾隆年间(1757年),乾隆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三个海关的对外贸易,只留下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说明乾隆二十年(1755)允许外商于江浙闽粤四口贸易,故B正确;雍正时期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故AC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上海等五口通商,D错误。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征。

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书将农业与天、地、人等因素有机结合,强调的是诸元素之前的相互联系,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列举了中国古代农书中的现象,没有体现其不断发展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联,并未体现其精耕细作的特点;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联,没有体现古代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有较高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图中表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区域,没有体现A、B、C项的内容。

D项的结论可以从图中看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元明时期丝织业

【名师点睛】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

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

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5.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割据”,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均田制是国有土地制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不是小农经济,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能治田”“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资至百万”,结合所学汉朝庄园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

6.C

【解析】牛耕是用畜力,符合“由人力到畜力”,故①正确;翻车仍然采用人力的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故②错误;筒车采用水力的灌溉工具,符合“利用自然力”,故③正确;桔槔是采用人力的杠杆汲水工具,故④错误。

故①③组合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农业生产动力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再到利用自然力”,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牛耕、翻车、筒车、桔槔等工具的动力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7.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海禁和闭关锁钩政策的实行,对外贸易并不发达,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ABD选项表述正确,排除。

8.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结合所学,A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没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所以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竹枝词》描写了妇女装满蚕丝让丈夫出去卖,而购买蚕丝的是“洋船”。

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

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C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10.B

【解析】

根据“1920年同1913年比较”和图片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和政府政策、实业救国思潮、一战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是最主要原因,故B正确;ACD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

根据“1920年同1913年比较”可知,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的知识,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分析解答。

11.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张謇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不在于商务而在于发展工业,因此提倡实业救国。

由此其核心思想是发展实业是救亡图存的方法,排除AD两项;材料明确表明其所谓的实业仅为工业,而C中的保兴面粉厂是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的著名企业,不是张謇创办的,故排除C。

所以,B项符合题意。

12.D

【解析】

【详解】

由“以中国之大,乃重受其(通商)害者何哉?

”可知是探讨近代商务的发展缓慢的原因,D不符合材料探讨的问题,符合题意,故选D;材料中的“推其缘故,上在官而下在商。

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说明政府是造成商业衰败的原因,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通商大埠及内地集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表明中国纺织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为外国厂商所占领,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病在讲求商务之无人耳”可知,材料认为商业人才缺乏是商务衰败的原因,说明近代商业要顺利发展需要有一批近代的商业人才,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远航探险时才开始”得知这是用全球史观的角度看世界,所以选D。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影响

14.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可以看出,开辟新航路除了寻找金银等财富之外,还包括将西方的天主教传播到东方。

故答案为B项。

新航路开辟时,欧洲的工业文明尚未产生,排除A项;C、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

15.D

【解析】

【详解】

材料“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说明新航路的开辟的重要原因是寻找黄金。

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引发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对财富的追求是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之一,故选D。

16.B

【解析】

【详解】

材料提供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1498年”,二是“印度”,结合这两个关键信息可知,“他”及“他”的航海活动是达·伽马开通从欧洲前往印度的新航路,故B正确;1487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证实地圆学说,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B

【解析】

【详解】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1953年三大改造时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B正确;A是1946-1949年;C是1966-1976年,D是1978年以后。

18.B

【解析】

人们计时由看太阳到看挂钟到看手表再到看手机,这说明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生活目的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通讯技术的变化,故C项错误;计时工具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守时观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概括出材料的变化信息,然后判定答案。

本题的信息是:

人们计时由看太阳到看挂钟到看手表再到看手机。

19.B

【解析】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故B正确;ACD都属于社会风俗变化,但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排除。

20.A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律风”是指电话,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19世纪末传入中国,A项正确。

人们都穿着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指的是自行车,20世纪初,由德国人传入,排除C。

D项主要是提倡新服,“断发”,不缠足,实行文明礼仪等,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1.A

【解析】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取代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6年“五年计划”改称为“五年规划”,表明我国经济管理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A项正确。

市场经济的发展仍需国家的宏观调控,故B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已经建立,符合史实,但不是该变化的原因,故排除C项。

国家的重心始终在经济建设,故排除D项。

22.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指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实现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答案选A,BCD三项是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而非工业革命本身。

考点:

工业革命的含义

点评: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23.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故A项正确;“三反”“五反”、国民经济恢复、没收官僚资本等和“斯大林模式”无关,故BCD错误。

24.A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