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9847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docx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

教学园地

11-052318

第二节 表达方式

表达方法及其延伸。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其中重点的方式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描写:

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等,渲染、烘托、白描、欲扬先抑;

一、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 汪 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 枝 词(三)           刘 禹 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跳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

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技巧指要]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如: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上文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

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景与情的关系:

 

情景交融,其实不需要这么复杂,我们只需要记住: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1、以乐景写乐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 

2、以哀景写哀情:

比如:

《小重山》( 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蓼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的情调——哀景。

 

                   《清平乐》(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

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绿酒初尝、沈睡小窗,这种恬淡清婉、淡淡闲愁,从诗的细腻的笔触里娓娓而来,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

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双燕”句则又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成双结对伴的燕子不仅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还暗示出词人的某备战相思。

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愁景。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

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

此诗描写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

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的羁旅之愁相融。

 

3、以乐景写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如: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4、以哀景写乐情: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

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

比兴呢?

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垂 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各题: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问题:

《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技巧指要]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咏物言志法。

咏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即所谓“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

它要求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想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

 

《菊》、《画菊》都是通过对“菊”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

 

《菊》抒发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

离别之歌。

 关城:

潼关、函谷关。

御苑:

皇家的宫苑。

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 

     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二、描写技巧 

白描、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绘声绘色等。

1.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

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也有略施淡墨渲染。

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彻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

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

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

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

“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

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

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

“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

“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

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

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

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

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

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

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

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2.衬托:

有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李白的《望天门山》前两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一句写山势的峭拔,衬托出了水势的汹涌奔腾咆哮;二句借水势汹涌衬托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两句起到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的作用。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金陵野录》),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是“孤城”远大的背景,堪为千古绝唱。

“一片孤城万仞山”,次句写在这远川高山背景强烈的对比反衬之下的孤城,显得这座城堡更小,更低,更险要,更孤危,透视着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

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二句直接写花,三四句写粉蝶嬉闹花间,娇莺枝头歌唱,更显出花的鲜艳和芬芳,正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

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又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4.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5.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6.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7.虚实结合 

A、定义: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B、概念: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