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8994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容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容:

P4P6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涉及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并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心理发展规律为核心。

基本体系和容包括: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的问题、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心理规律的问题、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学生健康体质和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学生心理卫生与教育的问题、学生个别差异与智力开发与测量的问题、现代学与技术学与个别化教学的问题、学习成绩评定的问题、教育心理学问题。

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

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四个方面。

2.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含哪些环节:

P2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P6既是一门社会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和“专”。

(3)高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4)高等心理学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4.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P10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P12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研究方法P13: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广义和狭义的心理发展:

P17心理发展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说的是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

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指心理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大学生的生理发展

2.大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P21

(1)身体形态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体型和面部特征上。

(2)身体机能的变化。

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分泌系统、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

3.举例说明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P23直接作用(激素活动等)间接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反应)

第三节大学生的心里发展

4.简述大学生在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方面发展的状况:

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继续完善之中,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5.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举例说明:

P28

(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

(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4)情绪、情感的隐性。

6.简述价值观与人格观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

确立价值观与人生观需要具备哪些心理条件:

地位:

P32

(1)价值观与热升高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2)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条件:

P33

(1)思维发展水平。

(2)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3)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水平。

7.大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处于什么时期,为什么:

P34整个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和稳定的关键时期。

低年级阶段是人生观初步确立、不稳定的时期。

因为,一方面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生活独立性增强,人际关系复杂化,促使他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另一方面,这时期的大学生的人生观的观点基本上是从感性体验获得,当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发生变化时,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

高年级阶段,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确立和稳定的关键时期。

因为这时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和稳定的三个前提条件已经发展到较完善的水平。

抽象思维已占据主导,是能够经常性的进行自我评价,社会性需求迅速发展。

第四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

第一节学习的概念

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

P38从广义上说,学习是指人及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凡是以个体经验的方式发生个体的适应都是学习。

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P40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题头脑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2.学生学习的特点:

P39

(1)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经验,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第二节学习理论概述

第三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3.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是怎样理解学习现象的: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P43学习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的过程。

经典性条件的作用规律是习得、消退、泛化、分化。

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联结学习):

P46学习是实质是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

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试误论”。

第四节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4.“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的异同:

5.为什么要交教给学生知识结构:

P53知识是我们经验中规律性的意义和结构,并组成一个模式。

知识体系的组织,意味着经验的简约与联系的改造。

心理的发展必须依靠外部取得的发展,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为最佳的理解提供最佳的知识结构。

第五节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6.什么是观察学习:

P61所谓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7.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P61观察学习取决于四种相互联系的子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动机过程。

第六节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8.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P43

行为主义心理学: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容。

3.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

认知心理派:

1.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

2.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的、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课程容。

3.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等进行扩展性的、表现性的评估。

人本主义:

1.教师对学生的知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2.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和情意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自我实现,即全人教育理念。

3.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1.什么是学习动机,其基本成分包括哪些:

P6667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学习需要的形成主要有哪两条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

P6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发生的途径,在原有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二是间接发生的途径,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容,如何利用成就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P72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底部的一种部推动力量。

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失败者,则要少安排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以强化,评定分数时可以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批评指责。

4.什么是归因理论,常见的归因维度有哪些,如何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P75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

分为三个维度:

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5.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有什么启发作用:

P78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主要具有四大功能:

第一,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

如前所述,只有学生获得了“自我效能感”他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学习活动,并且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下,这一学习活动会逐渐延续下去,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那么他的学习行为可能就会中断。

第二,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否面对困难并勇于去克服它,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因素,只有当他坚信自己有能力独立或在别人帮助下克服困难,他才会实施解决困难的措施。

如果他缺乏解决困难的自我效能感,即使解决困难时他有极大的诱感,他也不会付诸行动。

第三,影响新学习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如果学生对某一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强烈,且最终会取得成功,那么这一学习行为及其成功结果将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以后这一学习行为将会更频繁地出现并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进一步强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情绪,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增强学习成功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节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6.应该怎样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P78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从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第一节迁移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习迁移的种类:

P85学习迁移通常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

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分,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先后来分,可分为顺向前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容来分,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与最新研究进展

2.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转换说的学习理论基础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解释学习迁移现象的:

P88-90形式训练说:

把迁移看做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相同要素说:

迁移的关键在于相同要素的存在,而非官能的改善。

概括原理说:

在前一种学习中所获得的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一种学习中去,是因为在前一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关系转换说:

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是产生迁移的决定因素。

3.认知结构说是如何看待学习迁移的:

P93布鲁纳:

学习中的迁移分两类:

一类是特殊迁移,即具体的知识或动作技能的迁移。

另一类是一般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他认为一般迁移是知识学习的重要迁移形式,他把知识的学习过程解释成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或建立编码系统的过程。

奥泊尔:

他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第三节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4.影响学习迁移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P96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第四节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5.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有哪些:

P99-102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容(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4)讲授学习方法

第六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1.简述意识、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含义:

P103

意识:

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自我:

从自我的容看,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

从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发挥的机能看,可以把自我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自我意识:

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与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

2.试分析自我意识的结构成分:

P104

(1)自我认识。

是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的表现,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

(2)自我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房名的表现。

(3)自我调控。

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房名的表现,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与心里获得的自我作用过程。

3.成熟的自我意识包含哪些方面的容:

P105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2)能认识并体验到心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4.你认为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P105

(1)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人格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2)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调节着。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

5.简述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

P106

(1)自我中心时期。

婴儿-3岁。

(2)客观化时期。

3-13、14岁。

(3)主观化时期。

十三四岁以后。

6.试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

P108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7.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P110第一,我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上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

第二,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的。

大学三年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

第三,我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8.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结构中各因素的发展特点:

P111

(1)大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长,但仍有片面性。

(2)大学生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容比较丰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敏感型腔,大学生自我体验较为强烈。

(3)大学生自我调控发展的特点:

自我期望意向更崇,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较强烈,有强烈的独立意识。

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9.什么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有哪些环节和容:

P114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所实施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主体主动的提出自我修养的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

包括以下环节和容:

第一,是主体认识到学校和社会对自己提出的具体标准和原则,有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这些标准的原则和愿望,从而产生自我教育的动机。

第二,是主动自觉的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的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

第三,是制定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计划,明确努力目标和达到目标点措施。

第四,是执行计划。

10.你认为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P115

(1)树立远想,激发自我教育的高尚动机。

(2)通过多种渠道全面认识自我。

(3)不讳疾忌医,积极地悦纳自我。

(4)加强自我反省和监督,努力完善自我。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第一节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

1.什么是群体,群体对个体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P119群体也称团体。

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积极影响:

P120社会助长作用,只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仪器活动带来的效率的提高。

服从?

2.什么是从众,从众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从众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P121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第一件,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积极作用:

P122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个人角度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适应社会。

从中有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性行为,有助于完成群体目标。

从众的是指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因此,一个先进或落后的群体就会影响到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消极作用:

P122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

引导不当会限制创造精神,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信息和规的压力。

影响因素:

P123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制约。

情境因素主要有1问题的性质2群体的权威3群体意见的的一致度。

个性因素主要有1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

2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3.班集体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如何确立和形成集体目标:

P124作用:

(1)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积极因素多,进步力量强,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

(2)良好的班集体,既能防止班级不健康的小团体的形成,又能抵制不良风气、不良思想的侵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使好思想和好的行为得到传播和吸收,保证学生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良好的班集体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优良的道德品质及锻炼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确立集体目标:

P124集体目标是所有集体成员共同努力所要达到的目的。

集体目标f分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集体成员对目标的理解程度,影响着集体成员的努力水平,也会应先到目标实现的进程。

集体目标需要与社会目标保持一致性。

集体目标的形成:

P125两条途径

(1)将目标具体化。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4.什么是群体聚力,影响群体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P128聚力是指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或使群体成员愿留在群体的力量;也指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它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影响因素:

(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2)群体的领导方式(3)群体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4)外部影响

第二节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

5.什么是人际交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人际交往:

P129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从动态角度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

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是个人与他人建立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丰富和扩展自身的主要途径。

从静态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亦即通常所说的人际交往。

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大学生交往特点:

P130

(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P130

(1)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

(2)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容。

(3)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

6.什么是人际关系,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P132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直接交往所带来的的情感联系。

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维护:

(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八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1.什么是心理健康,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照分析一下你的心理健康状况:

P136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容完整、协调一致。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P137

(1)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望。

(2)能从心里上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3)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7)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第二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P139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

第三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简述高校心理叫康教育的目标和容:

P143心理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一切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

狭义的心理甲亢教育特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容:

P143目标:

(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徐盛,基于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拜托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容:

(1)智力发展的教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

第四节高等学校的心理咨询

4.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P148心理咨询就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咨询还包括心理治疗,有时将心理检查、心理测验也列入心理咨询的畴。

从狭义来讲,心理咨询不包括心理治疗、心理检查和心理测验。

只局限于咨访双方通过面谈、书信和等手段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或咨询帮助的过程。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P149

5.心理咨询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P150

(1)理解支持原则

(2)性原则(3)时间限定原则(4)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5)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

第五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六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案例

6.试选择一两个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进行分析P164-169

第九章高等学校中的教师

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角色

1.简述高校教师社会角色的构成:

P170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2)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3)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4)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5)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6)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

第二节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

2.什么是移情作用,在学校情境中,教师的移情作用应注意什么:

P178移情作用,是指一种能够深入别人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应注意

(1)教师一定要能够体验到学生当时体验到的情感,这种体验在方式、程度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上都与学生相同。

因此,具有移情作用的教师,应当使自己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

(2)对于移情作用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要能保持自己的身份,在感觉上意识到自己并非是别人,这就是罗杰斯所谓的“仿佛”状态。

3.什么是教师的威信,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P181教师的威信是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P182形成的基本条件:

(1)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

(3)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

(4)教师要在全体学生中建立威信,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三节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4.什么是心理素质,它包括哪些容:

P184素质是先天的自然因素和后天社会因素的“合金”,它是个体一系列的自然特点、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以品质特征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可分为教师的机智、教师的能力和教师的人格三大类

5.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容:

P185

(1)组织教学的能力

(2)言语表达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