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每课知识要点精准归纳整理.docx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每课知识要点精准归纳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每课知识要点精准归纳整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每课知识要点精准归纳整理
语文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组
1
第五组
11
1.观潮
1
17.长城
11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
18.颐和园
12
3.鸟的天堂
1
19*.秦兵马俑
12
4*.火烧云
2
词语盘点五
13
词语盘点一
3
语文园地五
13
语文园地一
3
第六组
14
第二组
3
20.古诗两首
14
5.古诗两首
3
21.搭石
14
6.爬山虎的脚
4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5
7.蟋蟀的住宅
4
23*.卡罗纳
15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5
24*.给予是快乐的
16
词语盘点二
5
词语盘点六
16
语文园地二
5
语文园地六
16
第三组
6
第七组
16
9.巨人的花园
6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6
10*.幸福是什么
6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6
11.去年的树
6
27*.乌塔
17
12*.小木偶的故事
7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7
词语盘点三
8
词语盘点七
18
第四组
8
语文园地七
18
13.白鹅
8
第八组
19
14*.白公鹅
9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19
15.猫
9
30*.电脑住宅
20
16*母鸡
10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20
词语盘点四
11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21
语文园地四
11
词语盘点八
22
第一组
1.观潮
一、课文:
《观潮》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语段: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三、词语解释:
笼罩:
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人声鼎沸: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四、多音字:
号
hào(符号)
háo(风号浪吼)(号啕大哭)
薄
bó(薄雾)
báo(薄片)
笼
lónɡ(笼子)
lǒnɡ(笼罩)
四、判断修辞手法: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拟人)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夸张)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喻)
4.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比喻)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比喻)(夸张)
五、课后题: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多音字
秘
mì(秘密)
bì(秘鲁)
三、词语解释:
咫尺:
比喻距离很近。
堪称:
可以称作、可以称为。
四、判断说明方法:
1.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列数字)
2.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列数字)
3.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他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作比较)
3.鸟的天堂
一、课文:
《鸟的天堂》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二、重点语段:
1.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
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数”在“数目”中读(shù),而在“不可计数”中读(shǔ),是(查点数目)的意思。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应接不暇”是指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
茂盛的大榕树,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鸟儿在此栖息,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
三、多音字:
干
ɡān(干净)
ɡàn(主干、树干)
禁
jìn(禁止)
jīn(不禁)
兴
xìnɡ(高兴)
xīnɡ(兴奋)
数
shù(数量)
shǔ(不可计数)
应
yīnɡ(应该)
yìnɡ(应接不暇)
盛
chénɡ(盛饭)
shènɡ(茂盛)
缝
fénɡ(缝补)
fènɡ(缝隙)
处
chǔ(处分)
chù(到处)
四、判断修辞手法:
1.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比喻)
2.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拟人)
3.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排比)
五、课后题:
第2题:
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
“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
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第3题: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真是一株大树”,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而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
结合上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株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写出了榕树的(茂密)。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4*.火烧云
一、课文:
《火烧云》作者是(萧红)。
课文写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
重点写“(上来)”部分。
二、重点语句:
1.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以“(着火)”作喻,言其(鲜艳无比),(光亮耀眼)。
2.作者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时,用了(排比)句:
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3.作者在描写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时,向我们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
(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
三、多音字:
模
mó(模型)
mú(一模一样)
“红彤彤”的“彤”单独念时读tóng,在“红彤彤”这个ABB结构的词组里发生变调,应读作hóngtōngtōng。
又如:
“火辣辣”的“辣”单独念là,在ABB式的短语中发生变调,应读作huǒlālā。
四、判断修辞手法:
1.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排比)
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排比)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词语盘点一
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
语文园地一
一、对联:
二、趣味语文:
注音: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
这副对联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
第二组
5.古诗两首
一、课文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解释词义: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
缘:
因为。
腊酒:
腊月酿的酒。
豚:
猪。
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诗句运用举例:
昨天晚上,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我。
爸爸走过来,给我作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来了。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二、课后题:
1.默写《题西林壁》:
2.第2题:
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意思: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6.爬山虎的脚
一、课文:
1.《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本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二、重点语段: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一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2.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