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8658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LT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男:

4.0~5.5×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

3.5~5.0×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

6.0~7.0×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②破坏增多:

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

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男:

120~160g/L(12-16g/dL)。

 女:

110~150g/L(11-15g/dL)。

儿童:

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

4~10×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20×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0.3~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B0.00~0.01(0~1%)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50~300×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参考值:

正常情况:

二乙酰-肟显色法1.8~6.8mmol/L尿素酶-钠氏显色法3.2~6.1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2、血肌酐(Scr)

参考值:

正常情况:

成人男79.6~132.6μmol/L女70.7~106.1μmol/L小儿26.5~62.0μmol/L全血88.4~159.1μmol/L。

临床意义:

增加:

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

减少:

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3、血尿素

参考值:

正常情况:

3.2~7.0mmol/L。

临床意义:

升高表示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4、血尿酸

参考值:

正常情况:

成人男149~417μmol/L女89~357μmol/L>60岁男250~476μmol/L女190~434μmol/L。

临床意义:

增加:

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活动及高脂肪餐后等。

5、尿肌酐(Cr)

参考值:

正常情况:

婴儿88~176μmmol·kg-1/d儿童44~352μmol·kg-1/d成人7~8mmol/d。

临床意义:

增高:

饥饿、发热、急慢性消耗等疾病,剧烈运动后等。

减低:

肾衰、肌萎缩、贫血、白血病等。

6、尿蛋白

参考值:

正常情况:

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人每日自尿中排出约40~80蛋白,上限不超过150mg,其中主要为白蛋白,其次为糖蛋白和糖肽。

这些蛋白的0.60(60%)左右来自血浆,其余的来源于肾、泌尿道、前列腺的分泌物和组织分解产物,包括尿酶、激素、抗体及其降解物等。

生理性增加:

体位性蛋白尿、运动性蛋白尿、发热、情绪激动、过冷过热的气候等。

肝功检查基本项目

(1)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

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

AST持续升高,数值超过ALT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

(2)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

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胆汁酸(TB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

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可以出现上述指标升高。

溶血性黄疸时,可以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

(3)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等,长期白蛋白、胆碱脂酶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补充维生素K不能纠正时,说明正常肝细胞逐渐减少,肝细胞合成蛋白、凝血因子功能差,肝脏储备功能减退,预后不良。

一、总胆红素T-BIL2.0-20.0cmol/2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

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

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

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二、直接胆红素D-BIL0.0-6.0umol/L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三、间接胆红素IBIL1.7-13.0umol/L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于见阻塞性黄疽。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0-40u/L增高:

1、肝胆疾病:

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

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

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五、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0-37u/L增高:

1、肝脏疾患:

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2、胆道疾患:

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3、心脏疾患: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4、一些感染性疾患:

如肺炎、伤塞、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六、总蛋白TP60.0-80.0g/L1、增高

(1)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泻、呕吐等)。

(2)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病等。

2、减少:

(1)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

如肾病综合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2)蛋白合成障碍:

如肝细胞病症、肝功能受损等。

(3)水钠潴引起的血浆被稀释。

七、白蛋白ALB38-51g/L1、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的血液浓缩。

2、血清白重的减少的临床意义与总量的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

八、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九、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

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

十一、碱性磷酸酶ALPAKP53-128u/L主要用于肝胆系统及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

1、增高:

(1)、生理性:

①妊娠:

ALP来源于胎盘,于妊娠9个月时达高峰,分娩后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可间接评估胎盘及胎儿发育情况。

②新生儿、正在发育的儿童,ALP活性增高。

(2)、病理性

①肝脏疾病:

阻塞性黄疽、伴有黄疽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

②骨骼系统:

骨细胞瘤、变形性骨炎、成骨不全症、骨质软化症、骨折恢复期等。

十二、r-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11-61u/L增多: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2、阻塞性黄疽、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

3、其它疾病:

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等。

4、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几乎都上升,是酒精性肝病的重要检测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