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8090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docx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页信息窗1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认识质量单位---吨,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吨有多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会吨与千克之间单位的换算,并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渗透数学________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掌握猜想、验证、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

  4、通过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实际质量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吃的水果,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

(制造悬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拿出一个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有多少呢?

一箱苹果呢?

接着,出示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的图片,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一车苹果质量又是多少呢?

学生大胆猜想并自由回答。

  2.出示一些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

(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同学们估计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重量时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克和千克,这说明当我们需要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克、千克作单位,但当计量大宗物品或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克和千克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了,这时,就要引入一个更大的表示物体质量(重量)的单位—吨,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

  讲台上有1袋大米,让学生在袋子上找出这袋大米的质量(10千克)。

然后让3个学生到黑板前提一提这袋大米说说感受。

  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

依次呈现1袋大米、5袋大米、10袋大米、100袋大米,学生在老师呈现同时回答:

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1000千克。

  教师边板书边告诉学生这时的1000千克大米在我们数学王国中就是1吨。

1吨就是1000千克。

  板书:

1吨=1000千克

  通过屏幕观察1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1吨大米摆在眼前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2.利用自身体重,想象1吨的重量。

  班级学生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选择一个体重接近25千克的同学,让大家猜想多少个这样的同学大约有1吨呢?

  学生大胆猜想:

10个,20个、25个……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验证猜想。

  哪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结论告诉同学们。

  小组汇报:

1名同学25千克,10名同学就是250千克,20名同学就是500千克,40名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全班同学共同验证小组结果是否正确。

并给汇报的小组给予肯定的评价。

  3.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让学生感受吨。

  背一背、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一吨就是40名这样同学的体重;

  40名学生一起跳一跳,体验一下,一吨重的物体从天而降,会是怎样的感觉?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自由发言)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20t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

“20t”指这座桥的限制总质量为20吨。

  2.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我们身边同学的体重和身边生活的知识我们认识了吨,“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的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它用字母t表示,相信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在生边找到更多吨的知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你能用质量单位“吨”说一句话吗?

  学生可能说到:

我家一个月用水大约5吨,荆河桥的限制总质量是20吨,我家的小汽车大约有2吨重。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课件展示)

  3.小明在学完了吨的认识这一课后啊,回到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请你读一读,找出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

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

  4.同学们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认真学习,仔细观察就能获得新知,这节课你从生活中又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

  5.利用所学的质量单位,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吨”。

教学中通过图片介绍,生活经验感知,亲身体验,数学计算和推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认识“吨”。

  

(2)直接感受“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我让学生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等活动直观感受吨,借助想象与推理,让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

  2.使用建议:

本教案是从学生身边生活入手,通过观察、计算、体验等活动获取新知,教学随意性大,为更能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选着不同的素材。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九年制人教版第五册《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一套,CAI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清净,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

(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

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

看来吨与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出示课题:

吨的认识

  二、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师: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

  师:

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

说明原因。

  师: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

  师: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

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多媒体出示:

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师: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

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

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并且非常重。

  

(二)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师:

“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

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

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

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师:

在你认识到1吨有1000千克后,你能告诉老师,现在你有办法将1吨的物体带进教室吗?

  小组进行讨论

  师:

如果有一些体重为25千克的同学,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

  生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

  师:

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如果也将它放在电子秤中,那么一吨中究竟有多少个你这样的物体呢?

  学生利用学过的除法估算知识进行估算,同时进行交流反馈。

  (三)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师:

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生举例:

大桥的载重量,卡车的载重量等。

  师:

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

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师:

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吨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千克与吨的关系,并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

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教学。

  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重量单位“吨”,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制的天平,这个天平可以称十分重的物体。

  媒体出示:

一架天平,六个标有重量的砝码。

  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任意选择两个砝码放在天平的一端,天平便会向一方倾斜,例如,选择3吨与30千克。

  师:

要使这个天平平衡,应在天平的一端放上多重的物体呢?

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

请你任选两个重量,和你的同桌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好吗?

  生讨论并完成。

  师:

现在在天平的右边出现了2450千克这样的重量,你认为在天平的左边应该放上什么重量的砝码呢?

  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师:

刚才老师并没有教你们方法,为什么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交流。

  三、练习

  

(一)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

  2.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

  3.一个皮球重2吨。

()

  4.1吨铁比1吨棉花重。

()

  

(二)拓展题

  出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照片,激励学生只要能解答出和电梯有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塔顶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问题解答完之后,出示上海的风景、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把我们的家乡也建设的这样美。

  (数学学习必须有练习,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官。

特别是联系了生活中乘电梯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许多数学问题,而且是丰富多彩的。

  四、小结

  师:

在这节课中,你掌握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教学反思:

  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在授课中,我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想象空间,并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化聚。

教师不但扮演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使得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吨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吨的有关信息,并摘录下来;搬一搬一袋水泥或一袋大米,并看一看它有多重。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

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

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

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3、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展示自我成就”的舞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引入

  

(一)汇报收集到的信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800瓶大可乐重1吨

  一只大象重7吨

  一艘大货轮可以运货4800吨

  火车车皮载重量是60吨

  3、刚才我们汇报的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揭示:

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的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

吨)

  

(二)吨在国际上,我们用“t”来表示,比如(出示桥梁图片),问:

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吨吗?

如果这辆卡车加上货物一共重13吨,能开过去吗?

  (三)关于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展开

  

(一)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师:

1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板书)

  

(二)提一提

  1、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2、完毕后,问:

“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3、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

20千克)。

  (三)算一算

  1、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

(板书:

1000千克)

  师:

那也就是说这50桶水重1吨。

  2、形成关系式1吨=1000千克

  

(1)读关系式;

  

(2)那也就是说:

1000千克=1吨

  (四)估一估:

  1、师:

下面请大家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这个游戏要小组合作,要求:

  

(1)问问你的同桌有多重;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

  (3)估计一下几个同桌合起来大约重1吨?

  ①学生活动;②汇报;

  2、师:

昨天同学们回去之后,都称了体重,老师算了一下,你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几个同学合起来大约是1吨?

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再加几个同学大约重1吨?

  (五)举一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合起来大约是1吨呢?

(学生举例)

  假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出示下述材料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1、一袋水泥重50千克,()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2、一头黄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头黄牛的重量是1吨。

  3、2袋食盐重1千克,()袋食盐重1吨。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里交流,并校对。

  (3)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回顾:

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吨?

  (六)理一理

  1、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千克和克呢?

  2、师: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

最轻的是____。

  (七)填一填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本节课应该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

是不是在教学量的意义时都应该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呢?

教师在教学以前应认真思考:

哪些内容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

哪些内容只能让学生借助推理和想象进行间接体验。

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含义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但1吨有多重就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第1—3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1。

亲历体验较缺乏。

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

2。

教学难点不突出。

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

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

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

吨的认识)。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

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

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

你们看谁来了?

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

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

“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

”小熊说:

“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1吨有多重呢?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

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

1吨=1000千克。

  师:

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

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

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启发学生思考:

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

”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

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

(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

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

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

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

哇!

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

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

”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

”……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

(如: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

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

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

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师:

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设计意图:

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