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860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

《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docx

同等学历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速记精炼

心理学国考——普通心理学记忆精炼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心理现象分为心里过程和个性心理P18

2、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认知

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感知忆思想语)

4、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5、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关系的认识。

6、思维——人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推断,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7、语言活动——人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

8、注意——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所选择的对象和所需要的行为上。

注意的基本作用是选择信息。

9、情绪或情感——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体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情绪是比较短暂的激动状态,而情感是比较持久的心理状态。

情感在认知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影响。

10、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构成心理过程中的意志过程。

11、个性心理包括个体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P19

12、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是人的个性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信念世界需动理兴)

13、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需要,动机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

14、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

15、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16、信念是一个人坚信某种观点并以之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17、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和导向的作用。

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18、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19、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要条件。

20、气质是人的活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21、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状态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22、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二者紧密相连,一方面,个性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

另一方面,个性一旦形成,又对心理过程起调节和支配作用。

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整体,构成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23、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P20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对客观现实有依存性,心理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24、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5、心理学研究方法P23

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26、描述研究包括P23

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27、自然观察法P23

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8、什么条件下采用自然观察法?

P23

对所研究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29、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

P23

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30、调查法P23

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31、访谈法的特点P23

访谈法的对象是根据一定研究目的所选取的被试

访谈法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按照精心设计的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进行

访谈过程中,主试和被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2、个案研究法P24

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资料以及分析其心理特征的一种方法。

33、相关研究P24

测量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34、实验研究P24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控制或创设条件,以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与观察法的不同——研究者可以主动干预被试的活动。

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35、实验室实验P24

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36、自然实验P24

自然实验虽然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但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的。

37、心理测验法P25

借助量表对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按内容分——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智人成态)

按测验材料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分——个别测验+团队测验

按测验要求分——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按测验应用分——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职教临)

38、信度P25

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39、效度P25

一个测验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表示。

40、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P26

生理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41、生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P26

脑功能的定位——不同的心脑功能有哪些脑区完成

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

1、神级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及它们的支持细胞)P29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由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

这就是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神经回路才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3、大脑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P31(额顶枕颞)

4、灰质——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覆盖,新鲜标本呈暗灰色,即大脑皮层。

P32

5、白质(髓质)——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

由于这些神经纤维表面常被有髓鞘,新鲜标本呈亮白色。

P32

6、大脑皮层分区P32

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联合区

视觉区——枕叶;

听觉区——颞叶;

机能感觉区——布鲁德曼第1、2、3区;中央沟后一条狭长区域;

(躯体)运动区——布鲁德曼第4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

言语听觉中枢——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听单词引起威尔尼克区激活;说单词引起前额叶激活。

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受系统的直接输入,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脑区。

与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关系。

进化水平越高,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面积就越大。

7、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P34

第一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组成,保持大脑皮层一般觉醒状态。

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接受内外部的各种刺激,对他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顶叶+皮层下组织

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额叶广大脑区。

第三章感觉

1、感觉P35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绝对感觉阈限——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4、差别感觉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觉察出它们的差别,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刺激量。

5、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6、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

7、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P37可以很好解释马赫带。

8、颜色——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P38

色调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正程度或鲜明程度

9、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

10、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时间长明适应时间短。

11、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相反叫负后像。

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后白墙,将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

12、听觉——声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产生的。

P41

13、音高——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14、音响——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音高的听觉理论P42

频率理论——电话说+神经齐射说

位置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

第四章知觉

1、知觉——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P44

2、知觉定势:

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3、知觉的特性P44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整选常理)

4、恒常性包括P46

形状恒常+大小恒常+明度恒常+颜色恒常

5、空间知觉P47

人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直接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或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

6、时间知觉P50

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延续性与顺序性的直接认知。

7、时间知觉的形式P50

对时间的分辨+确认+估量+预测

8、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P50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活动+计时工具

9、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P51

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人的态度和兴趣

10、运动知觉P51

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特性的认识。

11、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

由此引起的知觉。

似动知觉——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2、错觉P52

我们的知觉有时不能正确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出现种种歪曲,这种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现象。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P53

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它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督。

意识即涉及人在任一特定的觉知时刻下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以及自身行为的评价,即觉知的内容和意识过程本身。

2、意识的基本特征P53

觉知性+能动性+历史制约性(历史能知)

3、意识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P53

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

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非意识过程P54

涉及那些即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于记忆中却影响着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息

5、潜意识过程P55

涉及的信息并不在现实意识中,却在记忆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从记忆中抽取出来

6、无意识过程P55

所有不具意识性的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包括无(下)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视盲等

7、注意P58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8、注意的功能P58

选择功能+整合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选维调整)

9、注意的分类P59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10、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P59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1、随意注意P60

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P60

(验组注人兴)

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对兴趣的依从性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对过去经验的依存性

对人格的依存性

13、随意后注意P61

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4、注意的生理机制P61

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功能(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15、注意需要三个脑区的协调活动P63

认知对象的大脑功能区+丘脑神经元+大脑前额叶控制区

16、注意的认知理论P63

一、注意的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通过,接受进一步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衰减器理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有限,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工作。

许多通道能对信息做不同程度的加工。

后期选择理论——假定所有信息都到达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有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

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17、过滤器与衰减器理论的共同点P65

有相同的出发点——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有限

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通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

二、认知资源理论

18、资源限制理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19、双重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动进行。

意识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随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

第六章记忆

1、记忆P67

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的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意义P67

它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条件,人要适应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造这种环境,必须依靠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

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复杂化,离不开个体经验的积累。

记忆是形成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条件。

3、记忆分类P68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与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陈——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往往需要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

不需要意识参与。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0.25-0.5秒。

容量大。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是当前一刻能够意识到的记忆。

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

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有视觉或语义编码。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

保持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一般无意识过程参与,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

4、遗忘P72

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5、引起遗忘的原因P72

由抑制或干扰引起

由压抑造成

由衰退造成

由线索提取引起

由脑损伤引起

如何减少遗忘P73

及时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6、内隐记忆P74

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7、外显记忆P74

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8、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P74

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

保持时间不同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

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

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

(荷深扰呈现)

9、词干补笔作业是用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P75

第七章思维

1、思维P76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最高形式。

2、思维的特征P76

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间概改组)

3、思维的过程P77

分合+比类+具系+抽概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

系统化和具体化

4、思维的种类P79

动作思维(实践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人与动物思维水平的根本差异)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5、表象P80

事物不再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6、表象的特征P81

(概观操作)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7、想象P82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想象的功能P82

预补代调

预见作用+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代替作用+调节有机体的生理活动

9、概念P83

某类事物的概括。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10、策略在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聚焦+扫描

11、推理P85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归纳推理(具体事物-一般原理)+演绎推理(一般原理-新规律)

12、问题解决P87

不能直接用已知知识解决,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情境。

13、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P88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14、问题解决的策略P88

算法式——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式——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90

问情动情定能酝知个性

问题情境+动机与情绪+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知识经验+个性因素

功能固着——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16、创造性思维P91

人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存储的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和综合,形成新的联系,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

发散思维往往能产生某些新奇、独特的思想,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17、创造性思维的过程P92

备酝豁验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在问题情境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

沃拉斯对创造过程的分析最有影响。

包括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准备期——在思维形成之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材料;

酝酿期——对问题和材料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

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

第八章语言

1、语言P93

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

2、语言的特征P93

可沟通性+任意符号指代+有规则建构+结构的多样性+能产性+动态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3、语言的表征P94

语言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存储形式叫语言的表征。

分形式表征+语义表征

4、心理词典P94

单词在记忆系统中按频率、具体性和意象性的高低来排列,使用频率高的词排在前面,使用频率低的词排在后面,具体词排在前面,抽象词排在后面,就像一本词典。

特瑞斯曼叫做心理词典。

5、脑的语言功能P95

布洛卡区——语言运动在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外侧处的一个小区。

语言运动功能的障碍由布洛卡区的损伤引起。

威尔尼克区——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因而和语言的额接受有密切关系。

此处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

语音和语法正常,不能分辨语义。

切断或损伤布洛卡区与威尔尼克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也将产生同样结果。

角回——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

是大脑后部的一个重要联合区。

角回与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

将书面语转换成口语,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

6、语言理解P97

根据语音或书面文字确立意义的过程。

理解语言三阶段=感知阶段+分析阶段+使用阶段

7、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P98

语境+推理+图示和脚本+策略(图脚策推镜)

8、语言理解水平P98

词——语言材料中能独立应用的最小意义单位,

短语和句子——更高水平,借助句法和语义的知识;

语言使用者的动机和意图——传递的情感和态度,限外之意等。

第九章动机

1、动机P100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

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动机的功能P100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3、需要P101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

它表现为机体对内部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01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5、动机强度P102

动机是由需要和诱因共同组成的。

动机强度和力量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6、耶基斯-多德森法则

动机引发和维持活动,但是动机的强度与活动效率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

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即在动机强度为中等水平时,活动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种现象叫耶基斯-多德森法则。

7、动机的认知理论P102

归期效决成目

(1)期望理论(美国弗洛姆)——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即效价,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

期望是指个体预测特定行为在达到特定结果时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实在的。

行为的动机强度是有效价和期望向结合所决定的。

(2)归因理论——

(海德)

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原因的知觉和推断,叫做归因。

一般,人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维纳)

系统提出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中的中心要素。

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

内归因在成功时会满意和自豪,失败时会内疚和愧疚。

外归因不管成功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

(3)自我决定理论(美国德西和瑞安)——

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

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自我决定是人的选择能力,而不是把强化序列、驱力或其他任何力量看成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

自我决定理论讲人类行为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非自我决定行为

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们需要的认识,涉及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

非自我决定行为不是真正的选择,受外在刺激的控制,或者是无动机的。

(4)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重要作用。

期待分结果期待+效果期待

结果期待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