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520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docx

环境科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

1.以鸟的呼吸系统为例,叙述动物的形态结构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

①鸟有一对鼻孔,向内通人短而狭窄的鼻腔,再以内鼻孔通入咽,咽后为喉,下接气管。

气管壁上有顺序排列的环状软骨,是气管进入胸腔后,在入肺之前分为左右两个支气管,分别通入左右肺。

2.5

②鸣管鸟在呼气时,鸣膜震动而出声,鸣肌的伸缩可调节鸣膜的紧张度和肺中气体排出的速率,使鸟能发出多种不同音量,音频的声音。

鸟鸣作用:

集合鸟群、亲子间的招呼、报警、引诱异性、表明已经找到筑巢的地方。

2.5

③肺:

鸟类的肺来自支气管,支气管多次分支,形成大量的细小微气管,微气管又彼此相连而成为一网状的气管系统,这就形成了鸟的肺。

气管的外壁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2.5

④气囊:

气囊与支气管和肺相同,气囊的壁很薄,可以伸到体腔的各部分,甚至可伸到骨髓腔中,气囊能储存新鲜空气,新鲜空气按一个方向出入肺,就可使气体交换之间不间断地连续进行。

肺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和空气流动的方向是交互的,使空气中的O2得以最大限度地被吸收。

气囊的存在使鸟类体重与体积之比降低。

体轻对于飞翔有利,飞翔能力强的鸟,气囊也发达,气囊能力弱或不飞行的鸟,气囊不发达。

2.5

5.试述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

心脏在血液循环中起着泵的作用。

心房舒张时,来自周身的带CO2的血液,从大静脉进入右心房;来自肺部的血液,即含有O2的血液从肺静脉流入左心房。

2.5

1体循环2.5

左心室收缩,O2血进入大动脉。

大动脉沿着胸腹背面正中线后行,一路分支,从大动脉到动脉、小动脉,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而深入到各器官组织中。

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在完成了各器官组织之间的气体和物质交换之后,从毛细血管经小静脉、静脉、大静脉,而流回右心房。

2肺循环2.5

右心室co2血从肺动脉流入肺。

肺动脉在肺中多次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网,其中血液从肺泡吸收O2,将CO2排入给肺泡。

O2-血经肺静脉而流回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开始新的一轮体循环。

3冠状动脉循环2.5

大动脉在离开心脏处分出2个冠状动脉,在心脏厚壁中分支而成毛细血管网,分布于心脏壁的各部分。

血液在毛细血管网中与心脏壁组织实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然后流入小静脉、冠状静脉等,最后流入右心房。

5章

吞咽过程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经咽、食管入胃,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①食物由于颊肌和舌的作用被移到舌背部份,然后舌背前部紧贴硬腭,食团被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这过程是随意的;②当食团经软腭入咽时,刺激了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反射性收缩,结果鼻咽通路以及咽与气管的通路被封闭,呼吸暂停,食管上口张开,于是食团从咽被挤入食管。

这过程进行得很快,通常仅需0.1S。

③食团进入食管后,引起食管蠕动,将食团经贲门推送入胃。

蠕动是食管肌肉的顺序舒张和收缩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在食团的上端为一收缩波,下端为一舒张波,舒张波和收缩波不断向下移动,食团也逐渐被推送入胃。

细胞外消化

多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extracellulardigestion)。

食物在细胞外的消化腔或消化管中进行的消化过程.这样可使消化的食物大大增加,有利于多细胞动物的生存和发展.食物摄入消化腔或消化管中,由腔或管壁的腺细胞或腺体分泌消化酶,食物消化分解在细胞外进行,变成小分子化合物后,再被管壁细胞摄入细胞内,未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腔或管排出体外.

消化道各器官的作用及功能

肝脏的调节作用及乙肝是怎么回事

请叙述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进入机体组织细胞?

请叙述你所食的牛肉蛋白转变成组成你自身蛋白的过程

试述人体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可能的吸收和排除途径

人体对环境的污染物有以下几种途径:

1)空气中污染物的吸入,经肺吸入有:

细微颗粒,二氧化硫等化学污染物。

细菌,病毒等空气传播物

2)皮肤吸收:

有大部分为化学物质

3)黏膜吸收:

鼻腔黏膜虽有鼻毛的保护但也常吸收一些化学物质

排泄一般有两种途径

1)在体内代谢后从肾排出

2)经皮肤汗腺排除,呼吸道排除

肝脏的调节作用及肝炎是怎么回事

肝脏的调节作用的调节作用如下:

(1)肝脏对体液的的调节作用:

①对糖类代谢的调节,能把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而储存于肝细胞中,以维持生体内血糖浓度的平衡。

②脂类代谢的调节,动物在饥饿期间脂肪就要被分解利用,甘油转化为PGAL,脂肪酸在肝脏中掺入脂肪蛋白之中,为各种组织用作能源。

③对氨基酸代谢的调节,肝脏是蛋白质代谢中负责转氨及脱氨的器官。

2

(2)肝脏有合成多种蛋白质及其他物质的功能。

多种血浆蛋白及某些球蛋白都是在肝脏中产生的,血浆中的某些固醇类物质也是在肝脏中进行的,肝脏有调节血中胆固醇的含量的作用2

(3)肝脏能储存多种营养物质1

(4)肝脏的解毒作用:

血液中从消化道带来的一些有毒物质在肝脏中可经氧化等过程而减轻毒性2

(5)吞噬功能:

肝脏中有吞噬细胞1

乙肝是由一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性损害,是我国当前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2

6章

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气体交换(呼吸)

气体交换也称为呼吸,是指人和高等动物的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主要为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整个过程生物体把环境中的氧气吸进体内,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环境中的过程称为气体交换.单细胞原生动物通过体表与水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其方式是将水中溶解的氧气吸进体内,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通过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肺泡内的空气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之间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全部过程又可分为内呼吸和外呼吸两个方面.

  气体交换属于物质交换

7章

心动周期:

心房收缩后舒张,此时心室收缩,然后心室舒张,此时心房又开始下一轮的收缩舒张,这一过程叫作一个心动周期或称心搏。

肺循环:

右心室co2血从肺动脉流入肺。

肺动脉在肺中多次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网,其中血液从肺泡吸收O2,将CO2排入给肺泡。

3分O2-血经肺静脉而流回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开始新的一轮体循环。

2

CO中毒:

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远远大于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3分所以当空气中只要存在极少量的CO,就会导致生物体内与氧气结合的血红蛋白量大大减少,以至缺氧中毒。

2

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

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

血凝固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

这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关键过程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

多聚体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

在血液凝固过程后1~2小时,血凝块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发生收缩并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被称为血清。

与血浆相比,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凝集如果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同时伴有溶血发生,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凝集反应是红细胞膜上的劲集原和血浆中相应的劲集素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的。

脊椎动物的鱼、两栖动物、爬行、鸟类、哺乳动物的心脏各有何区别,从而使血液循环不同鱼类:

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单循环

两栖类:

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爬行动物:

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退化,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其中鄂类出现左右心室,但左右动脉弓基部存在“潘氏孔”,血液混合度较少)

鸟类:

两房两室,仅保留右体动脉弓。

完全双循环。

哺乳动物:

两房两室,仅保留左体动脉弓。

左心房和左心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三尖瓣。

完全双循环。

8章

抗原:

任何体外物质进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和抗体结合或和淋巴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引起人或动物的免疫反应的都称抗原。

半抗原

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又不能单独激发人或动物体产生抗体的抗原。

它只有反应原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抗原。

大多数多糖和所有的类脂都属于半抗原。

如果用化学方法把半抗原与某种纯蛋白的分子(载体)结合,纯蛋白会获得新的免疫原性,并能刺激动物产生相应的抗体。

半抗原一旦与纯蛋白结合,就构成该蛋白质的一个抗原簇。

一些比一般半抗原分子量小,但有特异结构的化学活性基团物质(如青霉素、磺胺剂等),称为简单半抗原。

当简单半抗原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时,能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

成为完全抗原,这种完全抗原可引起超敏反应。

一般来说,B淋巴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簇,T淋巴细胞识别载体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子

抗原虽然都是大分子,但抗原分子能与抗体或与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部位只是抗原分子的一些特定部分,即在分子构象上与抗体互补的部分,或者说是能与抗体分子嵌合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子。

单克隆抗体

高度均质性的特异性抗体,由一个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所分泌。

一般来自杂交瘤细胞。

由单一杂交瘤细胞克隆分泌的只能识别一种表位(抗原决定簇)的高纯度抗体。

免疫的自身耐受性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一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自身抗原耐受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特征。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移植排斥等有关。

动物有哪些保护功能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第三道防线

  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须要体液免疫来善后),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后天性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个专一性的免疫机制,针对一种抗原所生成的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只能对同一种抗原发挥免疫功能。

而对变异或其他抗原毫无作用。

2种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

1、遗传获得,个体出生时就具备

2、作用对象广泛,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性

3、作用时间短,即刻至96小时内

特异性免疫:

1.只针对一种病原

2.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3.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区别a.体液免疫

针对对象:

在细胞外液(体液)中的抗原

体液免疫的作用阶段:

感应→反应→效应

感应阶段:

抗原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物质的特殊化学基团),再由吞噬细胞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另外小部分成为记忆细胞,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称二次免疫/二次应答)

效应阶段: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b.细胞免疫

针对对象: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

体液免疫的作用阶段:

感应→反应→效应

感应阶段:

与体液免疫大致相同

反应阶段: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吞噬细胞呈递而来或抗体直接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少数形成记忆细胞,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与已经被入侵的细胞(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部的溶酶体酶,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抗原释放

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对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散播感染;细胞免疫对寄生物进入的细胞起作用,释放抗原,体液免疫最终清除抗原。

体液免疫不存在时细胞免疫也不存在。

任何抗原都需要与抗体结合才能被除去。

体液免疫过程较迅速,细胞免疫则较缓慢;体液免疫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细胞免疫过强会导致自身免疫病

体液免疫需要呈递抗原才能刺激相关细胞,细胞免疫不需要

体液免疫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而细胞免疫则是释放出靶细胞内隐藏的抗原

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一定是体液免疫;肿瘤与病毒类进入人体主要引发的是细胞免疫,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也是细胞免疫从作用对象上看,体液免疫清除的是游离在寄主细胞外的抗原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细胞免疫则摧毁侵入到寄主细胞内的病毒、胞内寄生菌或外来的组织团块、癌变的细胞等。

从作用方式上看,体液免疫是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来清除抗原;细胞免疫则是通过效应T细胞(杀伤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死亡。

B和T淋巴细胞的区别

T淋巴细胞由胸腺产生,介导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由骨髓产生,介导体液免役.B淋巴细胞存在与体液中,能释放抗体(免疫球蛋白)来对付病原体.T淋巴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来对付侵入血液的病原体.他们都具有能产生记忆细胞的功能

9章

内稳态:

生物体能够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活动,以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这种内部环境不变的状态称为内稳态。

positivefeedback:

系统的输出促进系统的输入,使系统偏离强度愈来愈大,不能维持稳态的过程。

negativefeedback:

系统对付外部施加变化的响应及返回到一种稳定状态的过程。

Feedback:

系统过去的行为结果返回给系统,以控制未来的行为。

体液: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总称体液。

变温动物:

不能依靠自身代谢产热维持恒定的体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恒温动物:

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体温维持在较窄范围内变化的动物。

排泄:

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包括排汗、排尿、呼吸。

排遗:

动物体通过一定的孔(如胞肛、口、肛门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的过程。

肾的结构及功能(尿的形成过程):

肾脏的主要结构包括:

(1)肾小球:

完成肾脏滤过功能,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物;

(2)肾小管:

重新吸收肾小球滤出的有用物质(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和盐分等),分泌某些代谢产物和药物使之得以清除,调节机体酸碱和水的平衡;(3)集合管和肾盂:

尿液排出管路,参与机体平衡调节。

肾脏有哪些主要功能?

1.生成尿液,维持水的平衡2.排出人体的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3.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4.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在血压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5.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生成红细胞;6.将活性维生素D前体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调节体内的钙磷代谢

尿的生成过程:

神小囊超滤得去蛋白质的血浆,肾小囊重吸收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及钠离子等,近曲小管、远曲小管等部位将钾离子、氨、有机酸、有机碱等分泌到管腔中。

10 章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

当一对测量微电极都处于膜外时,电极间没有电位差。

在一个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会显示出突然的电位改变,这表明两个电极间存在电位差,即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低。

该电位在安静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因此称为静息电位。

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膜内均较膜外低,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即为负值。

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

神经递质

反射弧:

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是时,在膜两侧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布的电变化。

即从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的状态。

(它的峰值是由Na+的平衡电位所引起)

4)人体大脑皮质运动区和感觉区是如何定位身体各部分的?

P173

11章

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区分为:

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大类。

运动单位:

一个神经元加上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与肌肉收缩有关。

运动终板:

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伸入肌肉时,末端伸出髓鞘之外而分成多支,每支的末端为运动终板

肌节:

从Z线到Z线之间的距离。

即一个明带加一个暗带(半个明带加一个暗带再加半个明带),它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肌节:

1/2明带(I)+暗带(A)+1/2明带(I)。

即Z线到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

1)听觉是如何产生的?

2)视觉是如何产生的?

12章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调节血糖的?

甲状腺素的功能及异常

降钙素和甲状旁腺素是如何调节血钙的?

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哪些?

脑垂体的激素及作用P300

下丘脑是如何调节控制激素分泌的(血糖水平的调节控制为例)P303

 14章

器官原基再生作用

月经周期:

是女性的激素调节引起的生理周期变化,每一个月经周期从出血第一天算起到下一次出血约28天,其中包括月经期、卵泡期、黄体期。

卵子发生与精子发生有何异同

答:

同:

1个精(卵)原细胞1个初精(卵)母细胞

异:

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子细胞精子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1个卵母细胞+3个极体(4分)

异:

精子是由睾丸中的精曲小管的精上皮到了人的青春期才行减数分裂生成的,而卵原细胞

在胚胎3个月大时就已进行到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即DNA复制到双线时)休眠

苏醒,继续减数第二次分裂至后期又暂休眠,遇精子,则继续完成减数分裂成为从成熟的卵细胞,受精为受精卵细胞;未受精,则以次级细胞和月经一起排出(4分)

 

16章

化能细菌

世代交替指二倍体的孢子体阶段(或无性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阶段(或有性世代)在生活史中有规则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试以碳、氧元素的转化循环为例,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你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可解决哪些环境问题

请用生物学知识对受污染水体设计治理方案

通过学生自查资料、做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理解

17章

双名法:

生物命名的基本方法,生物的学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等国文字书写。

每一种生物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故称为“双名法”或“二名法”。

在学名后附加该种生物的命名人(或命名人的缩写),一个完整的生物学名包括属名、种名和命名人,并规定属名和命名人的第一个拉丁字母必须大写

哺乳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答:

1、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2;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3;具完善的神经系统;4;大脑的新脑皮加厚并成为神经活动的中枢5、具完善的生殖方式,胎生并用乳汁哺乳后代6、具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7、皮肤系统发育完善,具毛,发和各种皮肤腺。

 从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说明鸟类的进步性特征及与飞翔生活的适应的特征。

(10分) 

答:

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心脏结构完善,完全双循环;恒温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具有较完善的生殖方式。

(4分) 

鸟类与飞翔生活的适应的特征:

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翔时的阻力;全身被羽,前肢变为翼,飞羽发达;胸骨龙骨突起发达,胸肌发达;肺有气囊,双重呼吸,呼吸效率高;部分器官退化,直肠不储存粪便,可减轻飞翔时的体重;骨骼轻而坚,并有愈合现象;神经和感官发达。

(6分) 

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特征:

答:

(1)外形:

鸟类身体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从而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躯干坚实和尾骨退化有利于飞行的稳定,颈部发达可弥补前肢变成翅膀后的不便,眼大,具眼睑及瞬膜可保护眼球,前肢变成翼,后肢具4趾,拇趾通常向后,有利于树栖握枝;

(2)皮肤:

鸟类皮肤的特点是薄,松而缺乏腺体,薄而松的皮肤,使于肌肉剧烈运动;

(3)骨骼:

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快有

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

(4)肌肉:

由骨骼肌,内脏和肌个心肌组成,胸大肌和胸小肌十分发达,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

(5)消化:

鸟类的直肠极短,不贮存粪便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有助于减少水分以及飞行时的负荷;

(6)呼吸:

具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器官连通,有独特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7)循环:

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压速

(8)排泄:

肾脏经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能白怒断地排除代谢废物和减少水分的散失

(9)神经:

小脑较发达,视觉发达,为双重呼吸

羊膜卵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

1、爬行动物产的羊膜卵为端黄卵,具有卵黄膜缺乏适于水中发育的内胶膜,和外胶膜,包裹在卵外的有输卵管壁所分泌和形成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

2、胚胎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足羊膜动物共有的特征,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时,还自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绒毛膜因其表面和绒毛膜内壁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此外尿囊还可作为一个器官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

3、爬行动物获得羊膜卵的特征后,不需要在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两栖动物适应亦水亦陆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

1.头型扁平而略尖,游泳时可减少阻力,便于破水前进;2.皮肤裸露,并且富含腺体,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的作用;3.具有五趾型附肢,能登陆运动;4、幼体营鳃呼吸,成体营肺呼吸;5.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发展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不完全双循环,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6.膀胱重吸收水分的机能,使体内水分的保持得到加强;7.感觉器官已初步具有与陆栖相适应的结构特征;8.主要营体外受精。

从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说明鱼类对水中游泳生活的适应。

(10分) 

答:

(1) 体表呈纺锤形,体表被鳞(1分);皮肤富含粘液腺,分泌粘液到体表(1分) ——减少水中游泳的阻力(1分)  

(2) 鳃呼吸,鳃气体交换表面积大,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壁薄,气体交换—逆流交换 ——适于与水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1.5分)  

(3) 适用于鳃呼吸,心脏为单泵式,血液为单循环(0.5分)  

(4) 有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殊结构  

① 鳍—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