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7201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 知识点总汇.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每章引言+本章小结汇总知识点总汇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1章走近细胞

说到细胞,我们还清晰地记得它在显微镜下的影像。

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吗?

悠悠300余年,关于细胞的研究硕果累累;近50年来更进入了分子水平,老树又绽新花。

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或将要走进我们的生活:

植物细胞在培养瓶中悄悄长成幼苗;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诞生了克隆动物;不同生物细胞间DNA的转移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及其产品;病危的生命期盼着干细胞移植的救助……让我们再次走进细胞,更深入地探究它的奥秘。

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威尔逊(美国细胞生物学家)

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以细胞作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由细胞至组织,由组织至器官,由器官(或系统)至个体,由个体组成种群,不同种群组成群落,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这说明了生命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生物科学要研究各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首先要研究细胞。

细胞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等。

但是,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又有差别。

除动植物细胞有差别外,总体上看,生物界存在着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细胞,它们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在同一个由多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内,由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呈现多样性。

19世纪建立的细胞学说,它的基本内容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本章学习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还从系统的视角,分析了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更在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中,领悟科学发现的特点。

这对于增强科学实验技能,领悟科学思想和方法都是有益的。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同自然界的许多物体一样,细胞也是由分子组成的。

细胞为什么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是组成它的分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这些分子在非生命的物体中能不能找到?

组成这些分子的元素,在非生命物体中能不能找到?

这些分子又是怎样构成细胞的呢?

要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首先要分析这个系统的物质成分——组成细胞的分子。

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C、O、H、N的含量最多,其中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

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包括水、无机盐等无机物,和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分别以氨基酸、核苷酸和单糖为单体组成多聚体,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称为生物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需要着重理解的是,20种左右的氨基酸是怎样组成结构和功能极其多样的蛋白质的。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要了解它的种类、分布,以及由4种核苷酸组成的千差万别的核酸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糖类和脂质也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糖类和脂肪还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以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形式存在。

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细胞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一些无机盐是细胞内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许多种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章还学习了利用不同的显色剂检测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并用显微镜观察了经显色处理后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希望能引起你对实验方法的关注,特别是化学、物理学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组成细胞的分子的知识,突出表明了生命的物质性。

生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奥秘,归根结底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变化。

此外联系日常生活的事例进行学习,有助于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了解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识。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出了毛病,你将一些零件拆卸下来,却发现再组装成原样并非易事。

细胞的结构可比自行车复杂多了。

虽然人类对细胞中的物质和结构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至今也未实现人工组装细胞。

不同的事实揭示同样的道理:

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

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

——翟中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

有边界,有系统内各组分的分工合作,有控制中心起调控作用。

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

细胞膜并不仅仅是把细胞内外环境分隔开,活细胞的细胞膜还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等功能。

在细胞质中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器有所不同。

这些细胞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在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统一调控下,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代谢、遗传等各项生命活动。

认识细胞的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同时还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能延伸人类视觉深度的仪器设备,并依赖于细胞组分分离技术和显微制片技术的不断改进。

面对细胞这样的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人类历经数百年的探幽入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少成果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来之不易,需要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令。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

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经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细胞内外的许多物质并不能自由地进出细胞,细胞膜能够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选择。

这一层薄薄的细胞膜为什么能够控制物质的出入呢?

膜的研究是当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汪堃仁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都必须经过细胞膜。

细胞膜对进出细胞的物质具有选择性,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其他生物膜也是选择透过性膜。

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它的成分和结构密切相关。

关于生物膜的结构,目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流动镶嵌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类:

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它们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但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还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科学家研究生物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

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

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这也说明科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能量。

细胞内有机物的合成需要能量。

肌细胞的收缩需要能量……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只有不断输入能量,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有序性。

太阳能是几乎所有生命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源头。

外界能量输入细胞,并为细胞所利用,都要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

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

他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

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利用能量,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的能量获取和利用要经历复杂的物质变化,而且是在温和的条件下有序地进行的。

这就离不开生物催化剂——酶。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并对温度、pH等条件有严格要求。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细胞中,它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贮能和放能,从而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

生成ATP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植物体内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成ATP;另一条是所有活细胞都能通过细胞呼吸生成ATP。

细胞呼吸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

光合作用在植物体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捕获光能的色素位于叶绿体内类囊体的薄膜上。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也发生在类囊体的薄膜上,暗反应阶段则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光合作用最终使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生成的糖类等有机物中。

本章有较多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在设计和实施时,应学会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并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这些都是基本的科学方法。

在提取、分离、检测一些物质时,既要理解原理,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关干探索酶本质的历史,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回顾,说明科学是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的。

科学工作者既要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善于汲取不同的学术见解,又要富有创新精神,锲而不舍,促进科学的发展。

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要关注这些原理的应用,特别是要关注在生产中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生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

活细胞也一样。

就在你阅读本书的时候,你身体内就有许多细胞在进行分裂,有些细胞在生长,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刚刚结束自己的生命历程。

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都对个体的生命有一份贡献。

鲜花吐蕊,绿叶葱茏,抑或花瓣凋落,枯叶飘零,展示着个体的生命现象,折射出细胞的生命历程。

生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历程,细胞也一样。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体积的增大导致表面积相对缩小,影响细胞代谢。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有丝分裂最重要的变化是,间期DNA复制,数目倍增,分裂期在纺锤体作用下将复制后的亲代细胞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持了细胞遗传性状上的一致性。

受精卵分裂形成的众多细胞,经过细胞分化的过程而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而形成组织和器官。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密切关系。

细胞凋亡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与细胞坏死不同。

新细胞的产生和一些细胞的凋亡同时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体中。

癌症是细胞发生癌变后大量增殖而引起的疾病。

癌细胞会恶性增殖和转移。

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病毒因子三类。

癌变与基因有关。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是本章实验操作技能的重点。

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有助于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社会老龄人口增多。

我们应该关注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关爱老年人。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应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致癌因子,预防癌症。

治疗癌症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随着在细胞和基因水平上对癌症研究的深入,人类终将战胜癌症。

必修二遗传和进化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科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

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这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

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里是成对的,在配子里是成单的。

遗传因子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性状也有显隐之分。

在杂种细胞内成对遗传因子不相混合,形成配子时分别进入配

子。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在各自分离的同时,彼此自由组合进入配子。

孟德尔的工作当时并没有被世人所理解,30多年后才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其他许多实验证明是正确的。

1909年,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特别是他把数学方法引入生物学的研究,是超越前人的创新。

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当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以后,又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基因在细胞中究竟有没有物质基础呢?

孟德尔所假设的颗粒状的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的实体?

如果是,又存在于细胞中什么位置?

对细胞分裂的深入观察,使人们推测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联。

摩尔根著名的果蝇杂交实验,使这一问题有了确凿的答案。

基因在哪里?

悠悠百年,寻寻觅觅。

怀疑、争论、推理……最终是观察和实验,探明它神秘的踪迹!

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要经过减数分裂,以保证生物体在传宗接代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先联会后分离,在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还常常发生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则自由组合,使配子的遗传组成多种多样。

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过程使配子中已经减半了的染色体数目,恢复为受精卵中与亲代一样的染色体数,使遗传性状相对稳定。

同时,由于配子的多样性和受精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又呈现多样性。

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之后,科学家迫切地寻找基因在哪里,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具有平行关系,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由于基因具有显性和隐性的不同,又由于它们与性染色体相关联,因此,在遗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生物学研究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并需要有一定的想像力。

当然也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或预测,但是任何假说和预测最终都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才得以确立。

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第3章基因的本质

自从摩尔根提出基因的染色体理论以后,基因在人们的认识中不再是抽象的“因子”,而是存在于染色体上的一个个单位。

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呢?

摩尔根在他的《基因论》一书的末尾说:

“我们仍然很难放弃这个可爱的假设:

就是基因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他代表着一个有机的化学实体。

”这个假设能成立吗?

基因是什么?

DNA或蛋白质?

几多实验,几多争论。

是谁将谜底揭破?

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l952年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茵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

亲代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DNA,而非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它的主要特点是:

DNA分子由两

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连接成碱基对。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发现:

组成DNA分子的碱基虽然只有4种,但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

碱基序列的多样性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因而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当DNA这一物质实体与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摩尔根定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相遇时,基因这一抽象的概念便在分子水平上找到了物质载体。

经历了近百年的追寻,人们终于认识到: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提纯生物大分子、离心、X射线衍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等技术与物理学和化学方法的应用紧密结合,系统地应用于探测生命活动的过程,使人们能够从崭新的分子的视角理解生命。

本章中,与重要结论一同展示的是最初获得这些结论的科学实验,这能使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忘记科学知识直接来源于实验而非书本,又能使我们领略科学研究的严谨与奥妙。

而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会让我们认识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

第4章基因的表达

遗传物质实验证据的获得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解决了“基因是什么“的问题,生物学的研究从此以空前的步伐前进。

另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关于蛋白质的研究,此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人们认识到性状的形成离不开蛋白质(特别是酶)的作用,于是推测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并将这一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

生命的图案,扑朔迷离:

从信息到物质,从蓝图到现实,繁复、简约、粗放、精细,是谁创造出,如此的和谐与统一?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蛋白质的合成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编码l个氨基酸,这样的3个碱基又称做密码子。

tRNA是氨基酸的运载工具,它能够识别mRNA的密码子。

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1种氨基酸。

核糖体是细胞内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其主要内容是: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

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

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既然遗传物质能够稳定地传给后代,后代为什么会与亲代有一定差别?

你已经知道,基因的自由组台会使后代产生变异。

那么,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本身会不会改变呢?

染色体的整体或局部会不会增加或减少呢?

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着遗传病的困扰。

遗传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防治遗传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帮助人们在基因水平上认识和防治各种遗传病,使人类更好地把握自已的命运。

遗传伴随着变异,泛起进化的层层涟漪。

遗传变异规律的妙用,赢来战胜病魔的惊喜。

生物的变异,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是不遗传的变异;有的是由于生殖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既可以由环境因素诱发,又可以自发产生。

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但这一频率已足以使一个大的群体产生各种各样的随机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比较明显的染色体的变化,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等。

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们常常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来获得多倍体植物,培育新品种。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遗传病的监测,如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帮助人类认识自身生老病死的遗传秘密,使人类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但是,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又可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为了保证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得到合理应用,身为现代公民,应该对科学的发展与影响给予密切的关注。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自从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以来,就从来停止过对品种的改良。

传统的方法是选择育种,通过汰劣留良的方法来选择和积累优良基因。

自从孟德尔发现了遗传规律之后,人工杂交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育种。

人工诱变技术的应用,使育种方法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基因工程的诞生.使人们能够按照所设计的蓝图,进行跨越种间鸿沟的基因转移,从而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新的生物粪型。

选育、杂交、诱变,实践——理论——实践。

几多辉煌,几多遗憾。

基因工程异军突起,朝阳产业,光明无限!

改良动植物品种,最古老的育种方法是选择育种:

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出最好的类型进行繁殖、培育。

但是选择育种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也有限。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摸索出杂交育种的方法。

通过杂交,使基因重新组合,可以将不同生物的优良性状组合起来。

但是,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过程繁杂而缓慢,效率低,亲本的选择一般限制在同种生物范围之内。

人工诱变的方法应用在育种上,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和选择范围。

但是,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导致诱变育种的盲目性。

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种生物之间的转移,迅速培育出前所未有的生物新品种,在医药卫生、农牧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基因工程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使人们产生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方面的担忧。

从选择育种到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说明,生产实践产生对科技发展的需求,科学理论上的突破必然会带来技术上的进步,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以来,人们普遍接受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这一科学观点。

但是,生物为什么会不断地进化?

生物是怎样进化的?

达尔文的解释并未给人一个非常圆满的答案。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在逐步深入,并且不乏争论。

在各种论点的交锋中,进化理论本身也在“进化”。

远去了“贝格尔”的帆影,无涯是进化论的航程。

拨开那亿万年的迷雾,寻觅着生命史的真容。

拉马克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其要点是:

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资源和空问是有限的,生物要繁衍下去必须进行生存斗争;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具有有利变

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不断积累,不断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新类型。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