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整体阅读复习教案
专题讲评教案一 文言文整体阅读
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归纳文言文整体阅读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分析错因,反馈矫正。
2.突破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进一步规范题目答案,归纳解题的技巧方法,学会拓展运用。
教学方法
1.学生自我纠错,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集中重点突破。
3.基本步骤:
对答案、改差错——提问题、找疑难——析问题、找规律——善积累、巧迁移。
第一步:
发放答案,对照自查。
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
第二步:
引导学生研讨题目,提出文本中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以及答题中所存在的困惑。
第三步:
结合文本与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疑难,归纳规律方法。
第四步:
进行当堂巩固训练。
积累相关知识点,在运用中巩固,提高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检查完成情况,针对性评析
(一)检查文言实词题。
试卷
文段
选项与
答案
实词
语句
误解
正解
(一)
一
C
克
尚必可克不
克服
攻下,战胜,打败
二
B
雅
雅敬雍,恒相从游
文雅,
有礼仪
非常、很
三
C
负
两生素负多才艺
享有
仗恃,自负
四
C
解
讽旨令自解
解释
停止
(二)
一
C
忧
以母忧不拜
担心
父母去世服丧
二
A
除
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
废除,
罢免
授予官职,任命官职
三
C
当
不当冀州之卒
充当
比得上,相抵,相当
四
C
夺
而无以夺焉
夺取
改变
[试题情况分析]
1.涉及的内容不止一词多义,同时还有古今异义、文化常识义等。
2.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出现过。
[出现问题分析]
1.实词积累得不够。
如对“雅”“负”“夺”理解错误。
2.古文化常识缺乏。
如对“忧”“除”理解错误。
3.不善于利用已知部分推知未知部分。
[针对性指导]
1.运用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去直接判断。
(1)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如“不当冀州之卒”的“当”。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如“雅敬雍”的“雅”。
2.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相关的文言实词知识加以辨析。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
如“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陈情表》中有“除臣洗马”。
此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或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二)检查文言虚词题。
试卷
文段
选项与
答案
虚词
语句
意义和用法
(一)
一
B
而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
明公不取而伐荆州
连词,表转折,却
二
A
而
①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②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
转折连词,但
三
A
其
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人称代词,指邓弼
四
C
与
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
与灵运情款异常
介词,和,跟
续表
试卷
文段
选项与
答案
虚词
语句
意义和用法
(二)
一
A
所
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
财物无所取
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二
C
之
梦登之罢官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三
B
于
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
皆传于世
介词,在
四
A
以
诬陷正士,以校私仇
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
连词,表目的
[试题情况分析]
1.试题涉及的虚词全在高考18个虚词复习范围之内,语句全部出自文段。
2.答案选项的意义和用法都在“常见”的范围。
[出现问题分析]
1.对18个虚词的基本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不全面或迁移能力不够。
如“两生雅闻其酒狂”,“其”作小主语“他”。
2.对文段大意的理解、推测能力不够,不能充分利用上下文来帮助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皆传于世”,“于”作介词“在”。
[针对性指导]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
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的学习。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断句题。
试卷
文段
选项与
答案
语句
干扰项的主要
设置角度
(一)
一
A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
“兵革败于外谋”故意读断对偶句
二
B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故意读断对偶句
三
C
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不可擘拳”考查“拳”的活用
四
B
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
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
“多称疾不朝/直穿池”考查“朝直”的理解
续表
试卷
文段
选项与
答案
语句
干扰项的主要
设置角度
(二)
一
C
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秩满其子等”故意误导“任期”
二
C
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书者致幕下”故意读断“文书者”
三
D
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故意读断对偶句
四
D
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为宣城四年作阌乡”故意读断“阌乡令”
[试题情况分析]
1.试题所点断语句选自命题文段,以辨析判断题形式考查。
2.答案干扰项的主要设置角度主要设在一些重要词语的理解上,句式方面主要是文言文常见的对偶句。
[出现问题分析]
1.对一些重要词语的理解不准确。
如“多称疾不朝直”,“直”是“当值,值班”。
2.对文言文中对偶句的感知、判断能力不够,不能充分利用上下文对偶的特点来帮助点断。
如“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就是破坏了原句对偶的特点。
[针对性指导]
(1)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所以断句前要对全文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将明显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对付难断之处。
(2)语感是语言的“精灵”,断句时要反复诵读,寻求良好语感的帮助。
(3)充分利用语言标志辅助点断:
找名代、看虚词、据排偶、依句式、理对引、明顶真、察反复。
(四)检查对文意的分析概括题。
试卷
文段
选项与
答案
考查点
(一)
一
B
不只辛毗一个人主张,还有荀攸。
二
D
“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说法错误
三
B
“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理解错误
四
C
书并没有写完;文帝并不是为巩固统治而盛赞谢灵运
(二)
一
C
“寇隽管理此事不敢欺瞒”错误
二
A
巡抚的“哂之”是冷笑、嘲笑,笑李梦登迂执、不懂世故
三
A
“韦弦”并非人,而是指“韦”(熟牛皮)与“弦”(弓弦)两物
四
C
“服既除”是守丧期满的意思
[试题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误时,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背离原文,曲解词义。
故意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造成一字、一词或一句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如试卷
(二)文段四C项“就是曲解词义”。
2.不辨言行,主观臆想。
把人物的言行作主观臆想的解读,造成错觉模糊。
如试卷
(一)文段一B项。
3.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错项常将原文中有关“张”的事说成是有关“李”的事,或将原文中有关“李”的事说成是有关“张”的事,东拉西扯,张冠李戴,混乱不清。
如试卷
(二)文段一C项应是“主吏”不能欺瞒寇隽。
4.错解文意,无中生有。
选项脱离原文毫无根据地写出一件事或一个观点,分析概括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如试卷
(一)文段四C项“可见文帝为巩固统治,极尽笼络”就是无中生有。
[出现问题分析]
1.审题不准。
没有把握选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
2.读文不透。
对选项中的表述不清楚与原文哪一句、哪一个词对应。
3.对比不细。
有些考生只看个大概,认为差不多就盲目作答。
[针对性指导]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往往是在基本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的错误。
解答这类题,我们主要掌握“读找比”法:
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读)——在阅读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句(找)——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五)检查翻译题。
试卷
文段
重要翻译点
(一)
一
实词“息”“穷”“敝”;虚词“使”;句式:
省略句。
二
实词“燕”“晡时”“言”“就”;虚词“辄”。
三
实词“走”“苦”;虚词“终”“即”;活用词:
血。
四
实词“听讼”“关怀”;虚词“所”“以”;句式:
被动句。
(二)
一
实词“听讼庠序”“关怀劝”“敦”;虚词“以”;句式:
省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二
实词“罢”“俟”“省”“谴”;虚词“盍”“以”。
三
实词“废”;活用词:
“六国”,名词作状语;句式:
主语省略。
四
实词“有间”“如”“有司”“冒”;虚词“无以”;句式:
“得无……乎”表推测。
[试题情况分析]
对文言文翻译的命题,一般有如下原则:
1.选取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典型,翻译点比较集中的语句。
2.选择有特殊句式的语句。
3.选择考生容易望文生义的语句。
4.选两至三句话,每句字数不等,但每句中都会有四个左右的翻译点。
[出现问题分析]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即可,因为这些名词不容易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切忌“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2.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3.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词义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4.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
因此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5.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在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义的一个词删掉。
6.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会造成成分残缺。
7.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句子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所以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语序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针对性指导]
除了在专题七第四讲中提到的“三条原则”和“六种方法”之外,我们还要坚持四个步骤。
(1)审:
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
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逐一解释。
(3)连:
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连缀成一个语意通畅的句子。
(4)誊:
翻译完毕,代回原文,仔细检查。
誊写时,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六)检查找出能体现主人公品性才能的事例的概括题。
试卷
文段
重要翻译点
(一)
一
概括出能体现谋士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两个事例。
二
找出能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两个事例。
三
找出能直接体现邓弼狂士性格特点的两个事例。
四
找出能直接表现谢灵运“才华横溢”的两个事例。
(二)
一
找出能直接体现寇隽“守正”的两个事例。
二
找出能体现李梦登“清正廉洁”的两个事例。
三
找出能体现刘廙“善于说理”的一个事例,并简要分析。
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柳镇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人?
[试题情况分析]
1.试题选择文段中主人公的某种品性才能为观点,要求考生找出能体现主人公该品性才能的事例,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2.观点和材料的对应性很强,只要基本读懂大意,一般不难找到。
[出现问题分析]
1.张冠李戴,把说明主人公“这种”品性才能的事例答成了主人公“那种”品性才能的事例。
2.一网打尽,把体现主人公品性才能的事例全部抄上。
3.偷工减料,不是认真概括提炼事例,而是滥用省略号,语焉不详。
[针对性指导]
1.力争基本读懂大意。
2.注重区分主人公的品性才能:
有几种?
每一种品性才能对应的材料有哪几个?
3.规范作答,做到答案简明。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
洪武十八年进士。
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
帝问:
“汝蹇叔后乎?
”瑢顿首不敢对。
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
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
“朕且用义。
”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
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
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
帝与太子俱爱重之。
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
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
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
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
士奇尝于帝前谓义曰:
“何过虑?
”义曰:
“恐卤莽为后忧耳。
”帝两是之。
杨荣尝毁义。
帝不直荣。
义顿首言:
“荣无他。
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
”帝笑曰:
“吾固弗信也。
”宣宗即位,委寄益重。
时方修献陵,帝欲遵遗诏从俭约,以问义、原吉。
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
迨世宗营永陵,始益崇侈云。
英宗即位,斋宿得疾。
遣医往视,问所欲言。
对曰:
“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
”遂卒,年七十三。
赠太师,谥忠定。
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
士奇常言:
“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
”
(《明史·列传三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嘉其诚笃 嘉:
赞赏
B.能委曲导意委曲:
曲意迁就
C.迨世宗营永陵迨:
等到
D.杨荣尝毁义毁:
诽谤
答案:
B
解析:
B项,委曲,应是“婉转”“委婉”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成为。
B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他,代蹇义。
C项,两个“者”都是助词,用于动词后,译为“……的人”。
D项,两个“与”都是连词,和,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蹇义“小心敬慎”和“善处僚友”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①是对皇帝的态度,是“小心敬慎”的具体表现;②是在别人说自己坏话的时候还能够替对方说话,表现了蹇义的“善处僚友”。
B项,①说的是对原吉的态度,②说的是善于在太子面前委婉地传达皇帝的意思。
C项,①是诚实谨慎的结果,②是说他具备几种优秀的品质。
D项,①告诫皇帝要遵守成法,②是说他受到重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义由于上奏论事都能合乎皇帝的意旨,加上他的诚实厚道,使得几代皇帝对他都很倚重。
B.蹇义熟悉典制掌故,通晓治国的体要,军国大事都倚仗他办理,甚至皇帝巡视北京,都要蹇义“辅皇太子监国”。
C.在修筑先皇寝陵时,宣宗皇帝询问蹇义、夏原吉,他们赞同皇帝遵从先皇勤俭节约的想法,以后修造皇陵都沿袭节俭的做法。
D.杨士奇拿张咏、傅尧俞、范景仁来比较蹇义,说蹇义同时具备不以身外玩物矫饰自己、待人诚信、没有心机的优秀品质。
答案:
C
解析:
C项,不是“以后修造皇陵都沿袭节俭的做法”,到了世宗营造永陵,开始崇尚奢侈。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
②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
参考答案:
(1)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
(2)①因此,蹇义早晚在皇上的身边服侍,严肃慎重,不曾有抵触的神色。
②蹇义做人朴实正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于与同僚朋友相处,不曾说一句伤害别人的话。
参考译文:
蹇义,字宜之,巴人,起初名叫蹇瑢。
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
被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上奏论事合乎皇帝的意旨。
皇帝问他:
“你是蹇叔的后代吗?
”蹇瑢叩头不敢回答。
皇帝赞赏他的诚实厚道,替他改名叫“义”,亲手书写赐给他。
任满三年应当提升,皇帝特地命他任满九年,说:
“我将要用蹇义。
”因此,蹇义早晚在皇上的身边服侍,严肃慎重,不曾有抵触的神色。
惠帝即位后,推想太祖的意思,越级提拔蹇义为吏部右侍郎。
永乐二年,蹇义兼任太子詹事。
皇帝有什么事要指示太子,总是派蹇义去,蹇义能婉转地传达皇上的意思。
皇上与太子都爱惜倚重他。
永乐七年,皇帝巡视北京,任命蹇义辅助皇太子代为处理国事。
蹇义熟悉典制掌故,通晓治国的体要,军事国政都倚仗他办理。
当时前朝旧臣被用为亲信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与蹇义齐名,朝廷内外称之为“蹇、夏”。
蹇义对待原吉特别优待,然而过于周到谨慎。
杨士奇曾在皇帝面前对蹇义说:
“为什么这样谨小慎微啊?
”蹇义说:
“恐怕鲁莽从事成为以后的忧患罢了。
”皇帝认为双方的意见都有道理。
杨荣曾经说蹇义的坏话。
皇帝(听了这些话)认为杨荣不正直。
蹇义叩头说:
“杨荣没有其他的意思。
即使左右有说杨荣坏话的,希望陛下慎重考察。
”皇帝笑着说:
“我本来就没有相信。
”宣宗即位,对蹇义委任托付更加深重。
当时正修筑献陵,皇帝想遵照先帝遗诏从事勤俭节约,以此事询问蹇义、夏原吉。
两人竭力赞同说:
“圣上的意见高瞻远瞩,出于至孝,是千秋万代的利益所在。
”皇帝亲自参加规划,三个月就建成献陵,宏伟壮丽不如长陵,这以后各个皇帝沿袭下来以它作为形制。
等到世宗营造永陵,才渐渐崇尚奢侈。
英宗即位,蹇义斋戒值夜得了病。
皇上派医生前去探视,问他想说些什么话。
他回答说:
“陛下刚继承帝位,希望谨守祖宗的成法,始终不违背罢了。
”不久就去世,终年73岁。
赠官太师,谥号忠定。
蹇义做人朴实正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于与同僚朋友相处,不曾说一句伤害别人的话。
杨士奇常常说:
“张咏不以身外玩物矫饰自己,傅尧俞待人以诚信,范景仁待人不设心机,(这些优点)蹇义同时具备了。
”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屡迁兵科都给事中。
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
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
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
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
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
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
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
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
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
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召为左都御史。
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
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
纯言:
“利归群小,害贻国家。
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亦不报。
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
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
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
“都御史臣纯。
”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
“疏且下。
”乃退。
已而卒不行。
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
“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
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
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侵首辅沈一贯。
一贯等疏辨。
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水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帝雅重纯,谕留之。
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纯清白奉公。
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卒,赠少保。
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 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倭,文中指倭寇。
指14至16世紀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盜。
B. 公,文中指爵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 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D. 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纯为官刚正。
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巳、石星。
B. 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
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 温纯尽职奉公。
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亭,并得罪了沈一贯。
D. 温纯忧虑国事。
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
②帝雅重纯,谕留之。
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答案】
(1)A
(2)C
(3)D
(4)①请全部逮捕这些坏人,交给我等依法处置,尽快撤销危害百姓的税监。
②皇帝一向看重温纯,下令挽留他。
温纯不得已,勉强上班处理事务。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这段话是说“温纯更加愤慨,三次上疏议论这件事,同时坚持请求罢免他们,朝廷于是贬谪于永清。
温纯就跟沈一贯相抵触。
温纯请求去职,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门上班九个月”,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纯”“之”“永清”“一贯”等,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
B项,“乃”意思是“于是”,是副词,修饰谓语,表示动作之间的顺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