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6957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docx

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166中学王晓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课前体验出发,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立意。

本课遵循人本主义理论,由学生游学活动展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考纲与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必修三文化文明进程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第4课;

2.本课承前启后,上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明清之际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起到重要的背景作用;

3.本课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培养,素质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背景了解较弱,需加强知识点的总结与落实。

2.能力水平:

示范校文科重点班,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学习能力,迁移知识能力,阅读能力。

可以安排预习,材料阅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对于理学与儒家思想有更多思考。

3.心理特点:

愿意主动发言和深入思考的同学较少;对材料解析有畏难心理,粗读,盲目。

开展合作探究鼓励主动思考,提问时注意引导对各个层次学生。

4.学生课前曾游学参观武夷山与朱熹园,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宋明理学认识很有限且较为偏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典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学的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探究问题的答案。

3.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知识。

4.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多视角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1、播放视频短片:

内容为学生游学武夷山所拍摄武夷山朱熹园的精彩图片。

2、设问:

朱熹一生最大的学术贡献是什么?

 

理学

结合学生游学活动,动画与学生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突出主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

正文

1、理学之原

子目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1、宗教盛行,儒学受到了挑战,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社会学术需求

1、出示张同学武夷山游学拍摄的照片,请张同学介绍这几幅照片。

 

2、设问:

武夷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反映出怎样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呢?

3、出示知识链接并简单讲解:

汉武帝以后:

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

隋唐时期:

儒学提出“三教合归于儒”“三教合一”

统治者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到挑战

4、设问:

到了宋代,儒家面对如此挑战,何去何从呢?

请看理学祖师周敦颐的《太极图》,他探讨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特点?

5、出示材料佐证同学们的观点。

太极图之出于道家,殆不可讳。

——吕思勉

6、教师总结出理学之原一:

宗教盛行,儒学受到了挑战,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这是来自社会与学术本身的需求

第一张:

武夷山三花峰,三花代表着武夷山上有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

第二张:

武夷山慧苑寺,是修建于北宋的佛教寺庙;

第三张:

武夷山三清殿,是修建于唐代的道家道观,供奉着道家三位天尊;

第四张:

里边的学生是我,坐在朱熹园内,听朱熹讲理学。

三教合一

 

探讨宇宙本源问题,借鉴了道家学说。

结合学生活动,运用多种史料,丰富课堂,多学科交融。

 

总结出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背景知识

 

培养研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拓展历史知识。

深层次体会三教合归于儒。

理解理学产生的社会与学术原因。

2、统治者加强思想方面的统治——统治者的需求

 

1、设问:

学术进步离不开几种原因,除去思想本身的发展,还要有哪些因素呢?

出示文字材料并设问:

为什么要偃武修文?

宋太祖有计划地“偃武修文”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

 

2、总结理学之原二:

统治者加强思想方面的统治——统治者的需求

个人因素,知识分子,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等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统治

使学生了解学术思想进步的必要因素,培养历史思考能力

 

结合必修一内容,多角度分析思想问题,培养学生全面思考文化思想史问题的视角。

2、理学之意

子目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设问:

有哪些代表人物?

出示幻灯片

二程——理学开创者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熟悉教材和基本知识点

 

(2)思想观点

世界观的讲解;

1、出示理学的经典材料,并设问:

材料中的理学主要观点是什么?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解读材料过程中,帮助学生逐句分析重点标记出的句子,得出观点)

方法论的讲解:

1、设问:

如何才能把握(体现在社会上的)“理”?

2、追问:

什么是格物致知

 

3、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学生回答有困难,讲解朱熹与弟子的对话故事,出示幻灯片,帮助学生体会到要时时刻刻格物了解,穷就,研究,了解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不糊涂,达到朱熹所说“仁”的境界。

举出朱熹的诗词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伦理观的讲解:

1、思考:

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12》

2、追问什么是存什么天理与灭什么人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13》

3、教师总结

从而一级一级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实现和谐

主要观点

世界本原——理

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社会——儒家道德伦理;

 

格物致知

 

格物,接触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

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实践、学习以明“理”。

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

深刻理解

格物:

穷究,研究,

致知:

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实质);

人欲:

欲望的过度膨胀

运用经典材料,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深层挖掘材料内涵的能力。

 

通过一则小故事与诗词,真实并且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与具体做法,使学生由了解格物致知到理解格物致知再到体会格物致知。

 

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的学术概念。

准确把握理学。

 

体会存天理灭人欲在封建社会下对社会与国家意义。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观点

设问:

阅读教材并总结陆九渊的观点是什么?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

求理的方法就是

内心反省——发明本心

 

此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对于心学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通过材料列出观点。

(2)、王守仁的观点

1、王守仁的观点:

心外无物

2、出示《四句教》总结出方法论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3、以《西游记》的篇目与《真假美猴王》为例讲解心学的印记

 

深入浅出的运用简单文字、故事和文学作品便于同学们理解心学,心学的影响之大。

理学之意总结

展示课前请同学们写出的关于理与心得成语

和学生一同感受其理与心的含义:

不仅仅是道德

天理何在理所当然天理难容理直气壮天理昭彰知书达理伤天害理

心领神会一心一意心安理得人心齐泰山移

心静自然凉

课前课后对比中体会理学与心学的内涵。

理学之意学生活动

探究活动一:

出示表格请同学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点

填写表格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落实知识点。

构成课堂评价。

探究活动二:

请结合本课所学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理学?

(围绕着来源,作用)

讲解这一概念中对于佛教,道教的借鉴,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政治目的。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通过学习和讲解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评价学生对于宋明理学的来源和主张等相关概念的掌握。

根据学生回答的关键词语引出宋明理学的影响。

探究活动三:

从思想来源上简单比较董仲舒儒学与宋明理学

提示:

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更加神学化

追问:

其特点是什么?

宋明理学融合了儒家、道教佛教思想,更加思辨化

特点:

从哲学高度论证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

1、回顾探究一与探究二活动二,构成课堂评价;

2、是同学们从来源上意识到是儒家同源,儒学的发展;

3、对比中体会到理学的特点,更加有思辨性,哲学化。

三、理学之果

子目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消极影响

展示学前调查:

你对于理学影响最深刻的理解是什么?

 

出示材料

(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中有如下规定

穿衣:

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

为人子弟要低声下气,语言缓慢;

读书:

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

在长辈面前必修细嚼蔓延不可闻饮食之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设问:

面对这些规定,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设问:

除此之外还能读出什么影响?

之后出示学生游学在朱熹园内模拟听讲学的图片。

讲解理学注重训蒙教育,培养了一带学人。

引入积极影响。

调查中展现出学生的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禁锢;压抑;思想专制等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礼仪修养,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

用简单材料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积极影响

结合学生活动

1、忧患意识

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1、出示材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范仲淹

2、近代有哪些人物与这些观点相似呢?

3、出示学生游学林公祠拍摄的图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设问:

请总结是什么精神?

 

林则徐梁启超谭嗣同秋瑾……

 

忧患意识

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充分感受到古人的国家责任感。

体会理学的积极影响。

2、个人气节与修养

1、出示宋·苏轼《枯树怪石图》与文字:

怪怪齐齐,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

——苏轼

2、设问:

思考体会,画面中体现的精神。

 

倔强,光明磊落的气节

培养学生体会以历史的眼光看画外之含义。

3、家、国和谐

1、出示《西园雅图集》与米芾《西园雅集图记》。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

嗟呼!

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2、设问:

在国家责任之余,却有着多彩的文化生活,不追逐名利。

这是一种什么观念?

 

追求家、国之间的和谐

结合当下社会具体事例谈理学的借鉴意义和摒弃的不足

从画面和文字感受体会和谐观的正面性。

环节三小结: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

1、我来话理学:

请学生们谈经过游学,预习,学习这一课,对于理学的认识,分享观点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

理学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同一时期西方,有文艺复兴,谈自由谈解放,在社会转型期,理学逐渐的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消极的影响,明清之际遭到了批判。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理学参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直到今天。

传统文化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文明时,我们应温情崇敬,选择,借鉴,让其生命力继续蓬勃,正如《诗经·大雅·文王》中所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1、知识分子为国家为学术的责任感;

2、理学中大量不符合时代不符合工业文明的影响;

3、格物致知中的格物精神,在近代与当今,对于国人对于学生都值得弘扬;

4、理学的发展所展现出儒家思想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出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在现今仍有值得借鉴和骄傲的一面;

……

……

 

以学生活动开头,到学生总结结束。

首尾呼应,突出学生感悟。

突出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探究一: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点?

探究二:

请结合本课所学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理学?

探究三:

请从思想来源上简单比较董仲舒儒学与宋明理学?

我来话理学……

【教学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追求的是深入浅出。

理学很多内容对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备课过程中,我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在把握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挑选学生容易理解的典型案例,如《西游记》中心学的印记,体现理与心的成语,《童蒙须知》等,材料没有过多的挑选涉及艰涩的哲学、伦理内容,还选取了诗词、图画等材料,有些材料还翻译为白话文,特别是还引导学生回忆在朱熹园游学的所见所闻。

由此让学生从生活各种细节之处看到历史的存在,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实现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教学立意并非是灌输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而是力图引导学生去全面、理性地认识历史问题。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的主动学习者。

本课采用了较为宽泛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开放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利用有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证据与逻辑的轨道,以便促使学生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根据刚刚所学,成功地完成了三个问题探究,最后对“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宋明理学”的讨论,学生已改变了原本对理学偏颇的看法,呈现了多元且比较深入的认识。

由此也反映了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效的、积极的学习。

本课的不足在于,第一,前半段的学生活动比较“冷场”,学生反应慢,说明设问的指向性以及相关支撑材料还需调整。

第二,课前学生去武夷山游学,对本课教学提供了“天赐良机”,但本课教学没有更充分挖掘游学的价值,当然,这与学校首次开展大规模游学活动缺乏经验有关,事前没有对活动进行更细致的、前瞻性的设计,在以后的活动中还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