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6627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2.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

《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docx

中草药彩色图片大全

中草药图片大全

 

 

中草药图片大全目录

一、内科病用药

1.感冒用药篇

2.高血压病用药篇

3.气管炎用药篇

4.理气健胃用药篇

5.胃肠炎用药篇

6.胃、十二指肠溃疡用药篇

7.风湿关节炎用药篇

8.大便干燥用药篇

9.神经衰弱用药篇

10.偏正头痛用药篇

11.寄生虫病用药篇

12.腰腿痛用药篇

13.遗精用药篇

14.冠心病用药篇

15.尿路感染、结石用药篇

16.肾炎用药篇

17.鼻出血用药篇

18.胆囊炎、胆结石用药篇

19.肝硬化腹水用药篇

20.贫血用药篇

21.脑血管意外用药篇

二.1.补虚用药篇

三.1.癌症用药篇

四、外科用药

1.痈疖、丹毒用药篇

2.乳腺炎用药篇

3.蛇虫、狂犬咬伤用药篇

4.阑尾炎用药篇

5.水火烫伤用药篇

6.痔疮用药篇

五.伤科、骨科

1.跌打损伤疼痛用药篇

2.骨折用药篇

六.耳鼻喉科

1.鼻炎、咽喉炎用药篇

2.牙痛用药篇

3.中耳炎用药篇

4.扁桃体炎用药篇

七.眼科用药

1.结膜炎、翳障用药篇

八.皮肤科

1.皮炎、皮肤瘙痒用药篇

2.疥癣用药篇

3.疔疮疱疹用药篇

九.妇科病用药

1.月经不调用药篇

2.乳汁不下用药篇

3.功能性子宫出血篇

4.赤白带用药篇

5.宫颈糜烂、阴痒、恶露不净用药篇

十.儿科病用药

1.消化不良用药篇

2.麻疹用药篇

3.疮疖、痱子、婴儿湿疹用药篇

十.传染病用药

1.流行性腮腺炎用药篇

2.传染性肝炎用药篇

3.细菌性痢疾用药篇

4.阿米巴痢疾用药篇

5.肺结核用药篇

 

一、内科病用药

1.感冒用药篇

玉叶金花

别名 白纸扇、野白纸扇、山甘草、土甘草、凉口茶、仙甘藤、蝴蝶藤、蜻蜓翅、生肌藤、黄蜂藤、白叶子、凉藤子、大凉藤、小凉藤

来源 为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玉叶金花MussaendaPubescensAit.f.,以藤与根入药。

形态特征 藤状小灌木。

小枝蔓延,初时被柔毛,成长后脱落。

单叶对生,有短柄,卵状矩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短尖,全缘,上面无毛或被梳毛,下面被柔毛,托叶二深裂,裂片条形,被柔毛。

夏季开花,聚伞伞房花序,密集多花,着生枝顶,花黄色,无柄,花萼钟形,被毛,裂片5,条形,长3-4毫米,其中常有一片扩大呈白色叶状,阔卵形或圆形,长厘米,花冠长约2厘米,黄色,外被伏柔毛,裂片5,镊合状排列,雄蕊5,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子房2室,胚珠多数。

浆果椭圆形,长8-10毫米,宽毫米,聚集一团。

生境分布 生于较阴的山坡、沟谷、溪旁及灌丛中。

广布于我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

洗净,鲜用或切碎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 甘、淡、凉。

清热解暑,凉血解毒。

主治用法 中暑,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肾炎水肿,肠炎,子宫出血,毒蛇咬伤。

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参考配方 1.预防中暑:

玉叶金花藤60-90克,水煎,当茶饮。

2.感冒、中暑:

玉叶金花藤、牡荆叶各等量制茶,加薄荷少许,泡水饮用。

3.湿热小便不利:

玉叶金花藤30克,鲜金银花藤6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4.暑湿腹泻:

玉叶金花藤60克,大叶桉20克,水煎,每日一剂,分3次服。

5.子宫出血:

玉叶金花根15克,水煎服或鲜嚼食汁。

葱白

别名大葱

来源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葱AlliumfistulosumL.,以鳞茎或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具强烈辛辣味。

鳞茎卵状长圆柱形,肉质鳞叶白色。

叶圆柱形,中空,长达50厘米,直径达1厘米,基部稍细,具白绿色霜粉,含粘液。

夏季从叶丛中生出花茎,短而厚,中空,长达50厘米,顶端较细,花白色,多花密集成顶生球状伞形花序,初生时包以白色膜质囊状苞片,小花梗与花被近等长,花被近钟形,6片,雄蕊6,伸出花被外甚多,子房上位,3浅裂球形,花柱超出花被,柱头小。

蒴果球形。

种子多数,黑色。

生境与分布生于田园。

全国各省区广为栽种。

采集加工四季可采集。

洗净,鲜用,葱白(鳞茎)用时须剥去外膜,去须根及叶。

药理作用1.粘液质对于皮肤和粘膜面有保护作用。

2.含硫化合体有轻度的局部刺激作用、制菌性、缓下、驱虫作用。

3.除了健胃、营养外,因其含有挥发油葱蒜辣素,由呼吸道、汗腺、泌尿道排出时,能轻微刺激这些管道壁的分泌而有发汗、祛痰、利尿作用。

性味功能辛、温。

发汗解表,通阳,利尿。

主治用法感冒头痛,鼻塞,外用治小便不利,痈疖肿痛。

用量10-30克。

外用适量,捣烂敷脐部或患处。

参考配方1.风寒感冒:

葱白30克,淡豆豉10克,水煎服。

或葱白30克,生姜10克,酌加红糖,水煎服。

2.婴儿伤风鼻塞,甚至不能吃奶:

葱白捣烂挤汁,涂抹鼻唇间,使鼻通。

或将葱白捣烂,开水冲后,趁温熏口鼻。

3.蛔虫性肠梗阻:

葱白5根,花生油30克,将油煎沸,葱白捣碎,调匀内服。

4.蜂窝组织炎,痈疖肿痛(未破者):

葱白、蜂蜜、蒲公英各等量,共捣烂成糊状,敷患处。

5.乳房胀痛,乳汁不通:

葱白适量,捣碎,加盐少许,用锅煎成饼,贴患处。

6.小儿消化不良:

生葱一根,生姜15克捣碎,茴香粉10克,混匀后炒热,以纱布包好,敷于脐,每日1-2次。

7.膀胱胀满尿不下,妊娠小便不通,心烦不得卧,小腹胀痛:

生葱或葱头(连根)125克,加盐少许,炒热,捣烂,分成2包,熨脐下,冷则再换热熨。

8.小便不通,小腹胀急:

葱白、田螺肉等量,共捣烂烘热,贴关元穴。

尿闭胀痛者,将带叶葱白切细,炒热,包于纱布中,趁热熨小腹,气透即通。

9.痈疮肿毒:

葱全株适量,捣烂,以醋拌之,炒热敷患处。

10.跌打损伤肿痛:

将葱连根叶切细,炒熟,拌入适量松香,捣烂如膏,热敷患处。

附注:

细香葱(香葱、火葱、四季葱)鳞茎小,叶数片,基生,长15-25厘米,直径3-6毫米。

南方多有栽培。

全草供药用,功效同上。

葱子补肾明目,治肾虚阳痿,遗精。

研末服,每次3克,每日2次。

 

五色梅

别名马樱丹、红彩花、头晕花、如意花

来源为马鞭草科马樱丹属植物五色梅LantanacamaraL.,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直立或半藤状灌木,高可达2米,有强烈臭气,全株被短毛。

茎枝常有下弯的钩刺。

叶对生,叶柄长1厘米以上,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3-9厘米,宽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楔形,稍偏斜,边缘有钝齿,上面粗糙被短刺毛,脉网稍成皱纹状,下面被刚毛。

四季开花,花序腋生,总梗4-10厘米,顶端密集多数无梗小花,组成稠密的小伞形花序,小总苞片多数,卵状披针形,花冠高脚碟状,4-5裂,有红、粉红、黄、白等各种颜色。

雄蕊4,着生花冠管中部,短而内藏,子房上位,花柱粗长,柱头偏于一侧,稍肥厚。

核果球形,肉质,成熟时紫黑色。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林缘。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

采集季节全年采收。

药理作用1.马樱丹碱有解热作用。

2.乙醇提取物的生物碱部分使犬血压降低,呼吸加速,引起震颤;对小鼠兴奋肠管,抑制子宫,有平喘作用。

3.叶子喂牛、羊,产生严重黄疸及光敏。

性味功能根:

淡、凉。

清热解毒,散结止痛。

枝、叶:

苦、凉、有臭气。

祛风止痒,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根:

感冒高热,久热不退,颈淋巴结结核,风湿骨痛,胃痛,跌打损伤。

枝、叶:

外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疖肿,跌打损伤。

用量:

根30-60克。

外用枝叶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

参考配方1.感冒高热:

五色梅根、算盘子根、岗梅根各30克,水煎服。

2.皮肤湿疹:

五色梅叶、两面针、苏叶、毛麝香、薄荷叶、侧柏叶、旱莲草各30克,共研粉。

一般痒时,酒水各半调涂;剧痒醋水调涂。

每日换药3次。

如有粘性黄水流处,加滑石30克,五倍子15克,雄黄、枯矾各10克,共研细粉,用干粉撒患部。

 

前胡

来源为伞形科前胡属的植物紫花前胡Peucedanumdecursivum(Miq.)Maxim.白花前胡P.praeruptorumDunn.,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1.紫花前胡(鸭脚七、野当归):

多年生草本,高70-140厘米。

根长而直,粗壮,纺锤形或分支,有少数支根。

茎直立,单一,有棱,上部有少数分枝,有毛,下部无毛。

基生叶柄长14-23厘米,有细毛,基部膨大成叶鞘,叶片硬纸质,一回至近乎二回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长卵形,中间的小叶近菱形,边缘有细锯齿,基部下延至小叶柄上呈翅状,两面脉上都有短毛,但下面脉上稍不明显,茎生叶向上逐渐变小,最上部常只有广阔的紫色叶鞘。

秋季开紫色花,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1-2,囊状卵圆形,紫色,宿存,伞幅10-20,小总苞片数个,披针形,花梗多数。

果实卵圆形,无毛,分果有5棱,侧棱发展成较宽而薄的翅。

2.白花前胡(鸡脚前胡、岩棕):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

根粗状而长直,根头处有叶鞘残存纤维。

茎直立,单一,上部分枝,被短毛,下部无毛。

基生叶有长柄,叶柄基部膨大呈叶鞘,抱茎,叶为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复叶,长约15-20厘米,第一回小叶2-3对,最下面一对有较长的叶柄,向上有短柄或无柄,第二回小叶3-5裂,裂片呈菱状卵形或广卵形,先端尖,基部平截形至微心形,边缘有缺刻状粗锯齿,上面沿中脉处有细短柔毛,下面无毛或沿脉上疏生细短柔毛,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或几无柄,近花序的叶片生在膨大的叶鞘上。

秋季开白色小花,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片1-2,条状披针形,边缘膜质,多数脱落。

伞幅12-18,小总苞片8片,披针形,有缘毛,花梗约20,萼片5,细小呈齿状,花冠5瓣,广卵形,雄蕊5,与花瓣互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短,基部呈扁圆锥形。

果实卵圆形,无毛,分果有5棱,侧棱发展成窄而厚的翅。

生境与分布紫花前胡生于山坡、林边、草坡地。

分布于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区。

白花前胡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

主要分布于浙江、湖南、四川,此外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广西、广东、贵州亦产。

采集加工秋末采挖。

洗净,闷透,切片,晒干。

蜜炙前胡:

前胡片10斤,炼蜜2斤,炼蜜用水化开,拌前胡片,少闷,炒至不粘手,放凉。

药理作用前胡有较好较持久的祛痰作用,其效果与桔梗相仿。

性味功能甘、辛、微寒。

散风清热,降气化痰。

主治用法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明目益精,祛实热,开胃下食,反胃呕逆,清肺热,散风邪,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咳喘,痰多。

用量3-10克。

参考配方1.肺热咳嗽,痰稠粘腻:

紫花前胡12克,桑白皮、贝母、麦冬、杏仁各10克,甘草、生姜各6克,水煎服。

2.流行性感冒:

紫花前胡全草、冬桑叶、一枝黄花各10-15克,白英30克,鸭跖草60-120克,忍冬藤15克,水煎服。

3.慢性气管炎:

紫花前胡、白芨、酢浆草、沙参各10克,天花粉15克,麻黄6克,枇杷叶3片,水煎服。

4.感冒咳嗽,气喘:

前胡、苦杏仁各10克,紫苏子、桔梗各6克,水煎服。

5.孕妇咳嗽:

前胡、当归各10克,水煎服。

6.月经不调:

紫花前胡、野荞麦根各30克,珍珠菜、丹参、茜草各15克,水煎,冲甜酒服。

于月经第五天开始,连服3-5天。

7.风湿关节炎:

紫花前胡、虎杖根各30克,独活15克,水煎服。

或浸烧酒斤,每次服30-60毫升。

8.外伤出血:

鲜叶捣烂外敷。

9.小儿夜啼:

前胡捣筛,蜜丸小豆大,日服一丸,温开水下,至5-6丸,以愈为度。

 

土细辛

别名马辛、马细辛、马蹄细辛、马蹄香、水马蹄、杜蘅

来源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杜衡AsarumforbesiiMaxim.,以全草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下生多数细根。

叶1-4片,具长柄,叶片心状肾形,长厘米,宽厘米,上面有白斑。

春季开花,花被管钟状,喉部无明显缢缩,外面黄绿带浅褐色,内面紫色,管部有方格状网纹,雄蕊12,花药长三角形,花丝极短,子房半下位,花柱6,肥厚,柱头2裂,蒴果肉质,近球形,熟时不规则开裂,有多数黑褐色种子。

生境与分布野生于阴湿林下,沟旁及草丛中。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采集季节四季可采,秋季为佳。

药理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使动物呼吸中枢麻痹,少量长期给动物使用,产生磷中毒样症状,肝肾产生脂肪样病变。

性味功能辛、温、有小毒。

祛风散寒、镇咳止痛、活血解毒。

主治用法风寒头痛,牙痛,咳喘,中暑腹痛,痢疾,急性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外用治毒蛇咬伤。

参考配方1.头痛、牙痛、腹痛:

土细辛克,研末,开水吞服。

2.风湿痛、四肢麻木:

土细辛3克,威灵仙、八角枫、牛尾菜(大伸筋)、大血藤、黄精各30克,浸酒服。

3.跌打损伤:

土细辛6克,土鳖虫10克,泡白酒100毫升,每次服15毫升,并用药酒搽患处。

4.蛇咬伤:

土细辛15克,雄黄6克,射干10克,朱砂根10克,胆草6克,浸酒搽。

5.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土细辛克,水煎服。

或研末,每次服克,开水送服。

6.中暑发痧:

土细辛鲜叶7片,捣烂冲开水服。

或用土细辛根研末吹入鼻孔中。

7.瘰疬:

土细辛根3克,威灵仙10克,牛膝6克,水煎,早晚饭后各服一次。

忌食猪头肉。

8.口舌生疮:

土细辛根加黄连等量,研细末敷患处。

9.风寒感冒:

土细辛3克,仙鹤草6克,葱白3根,水煎服,红糖为引。

10.腰痛、腹胀:

土细辛根3-6克,水煎服。

注:

各地作土细辛入药的还有花脸细辛、莲花细辛、长毛细辛、大块瓦、慈菇叶细辛、双叶细辛、长花细辛。

 

姜(附:

干姜、炮姜、姜皮)

别名生姜

来源为姜科姜属植物姜ZingiberofficeinaleRosc.,以根状茎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高40-100厘米。

根状茎肉质,肥厚扁平,横走并分歧,表面淡黄色,里面黄色,有芳香和辛辣味。

叶二列生,无柄,有包茎叶鞘,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平滑无毛。

夏、秋开花,花葶直立,从根状茎上生出,高15-25厘米,被以覆瓦状疏离的鳞片,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花稠密,苞片卵形,长约厘米,先端具硬尖,绿白色,覆瓦状排列,边缘黄色,花冠裂片3,黄绿色,唇瓣较短,淡紫色带黄白色斑点。

本种在栽培时很少开花。

生境与分布除我国东北外大部分省区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夏、秋二季采挖。

药理作用1.内服本品对口腔及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增加。

2.姜有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及促进气体排出的作用。

3.对大脑皮质有兴奋作用,有抗催眠剂的作用。

4.对于延髓的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增加血液循环,使血压上升,促进发汗,给呼吸及物质代谢以好的影响。

5.大量口服生姜会引起口渴、喉痛,吸收后由肾排泄,若剂量过大,能刺激肾脏发炎。

性味功能辛、温。

发汗,散寒,止呕,解毒。

可解半夏、南星毒。

主治用法风寒感冒,胃寒呕吐。

用量:

3-10克。

参考配方风寒感冒:

生姜1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热服。

或加紫苏叶6克,葱白2根,水煎服。

干姜

老姜的干品。

辛、热。

温中,回阳,逐寒。

治胃腹冷痛,虚寒吐泻,手足厥冷,痰饮咳嗽。

用克。

孕妇忌服。

炮姜

干姜的加工品。

干姜切小块,锅内炒成外面黑棕色,内部棕黄色并发泡,喷少许清水,晒干。

辛、热。

温经止血。

止虚寒性吐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慢性消化不良。

用克。

姜皮

根状茎的皮。

辛、微温。

行皮消水。

治水肿。

用克。

参考方:

水肿:

姜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冬瓜皮各10克,水煎服。

白芷

别名祁白芷

来源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兴安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exFranch.etSavat.或杭白芷,以根入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大型草本,高米。

根粗大,实心,圆锥形,垂直生长,外皮黄褐色,侧根粗长略呈纵行排列,基部有横梭形木拴质突起围绕,突起不高,有时窄条形。

茎粗壮,圆柱形,中空,常带紫色。

茎生叶互生,有长柄,叶柄基部扩大呈半圆形叶鞘,叶鞘无毛,抱茎,亦带紫色,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片披针形至长圆形,基部下延呈翅状。

茎上部叶无柄,仅有叶鞘。

夏季开白色小花,排成大型复伞形花序,伞幅通常22-38个,总苞1-2片,膨大呈鞘状,小总苞片通常比花梗(小伞梗)长或等长,花梗10余个,花瓣倒卵形,先端内凹,双悬果扁平长广椭圆形,分果有5棱,侧棱有宽翅,无毛或有极少毛。

杭白芷(香白芷):

植株较矮小,一般不超过2米,侧根略排成四条稍斜纵行,基部木拴质突起而高大。

花稍小,黄绿色。

生境与分布生于湿草甸子、灌木丛中及河沟两旁沙土或石砾质土壤中。

主产于四川、河南、河北。

南北各地有栽培。

杭白芷生于灌木丛间,福建、台湾有分布,浙江有栽培。

采集季节秋季采挖,切片晒干。

药理作用白芷毒素少量能兴奋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和迷走神经,使呼吸增强,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对脊髓也有兴奋作用。

大量能引起强烈间歇性惊厥,继而全身麻痹。

性味功能辛、温。

祛风散湿,排脓,生肌止痛。

主治用法风寒感冒,前额头痛,鼻窦炎,牙痛,痔漏便血,白带,痈疖肿毒,烧伤。

用量3-10克。

外用适量。

参考配方1.鼻窦炎:

白芷、辛夷各10克,苍耳子6克,水煎服。

2.感冒及副鼻窦炎引起的头痛:

白芷、菊花各10克,水煎服。

3.烧伤:

白芷、紫草、忍冬藤各30克,虫白蜡22克,冰片克,香油500克。

先将香油加温倒130℃,放入白芷、紫草、忍冬藤,加温并保持到150℃,至白芷变为焦黄色,过滤后加入虫白蜡,稍冷后加入冰片。

将消毒纱布浸入油中,清创后覆盖在创面上,外加包扎。

也可单用消毒棉签外涂,每日2-3次。

羌活

别名蚕羌、竹节羌、大头羌、狗引子花、曲药

来源为伞形科羌活(背翅芹)属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incisiumTing.宽叶羌活(川羌活)N.franchetiiBoiss.,以根状茎和根入药。

形态特征1.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

地下有块状或长圆柱形的根状茎和根,有香气,节间长短不等,其节间很短,成蚕形者为蚕羌,节间较长呈竹节状称竹节羌,茎节特别膨大且不规则者名大头羌。

茎直立,中空,表面淡紫色,具纵直的条纹,无毛。

叶互生,有长柄,柄长10-20厘米,基部扩大呈鞘,长约3厘米,抱茎,茎基部的叶为二至三回单数羽状复叶,质薄,无毛,小叶3-4对,第一回小叶片三角卵形,最下一对小叶具柄,最上一对小叶近无柄,小叶片二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边缘有不等的钝锯齿,茎上部的叶近无柄,仅有长卵形的鞘。

秋季开小白花,花多数,排列成复伞形花序,伞幅10-15条,各条顶端有20-30条花梗,无总苞片,萼片5,裂片三角形,明显,花瓣5,倒卵形,先端尖,向内折卷,雄蕊5,花丝细,弯曲,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而反折,花柱基部扁压状圆锥形。

双悬果卵圆形,无毛,背棱及侧棱有翅,棱槽间有3-4油管,结合面有5-6油管。

图示为羌活。

2.宽叶羌活:

高80-180厘米,根状茎肥厚近头状,黑棕色,根直,长而粗壮,有多数侧根。

茎基部紫红色,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叶大,多为三出式三回羽状复叶,最终小叶片较宽,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茎上部叶逐渐退化呈广阔膨大的紫色叶鞘,仅下面脉上稍有毛。

秋季开黄色花,萼齿较细小。

双悬果稍圆形,褐色。

生境与分布羌活生于高山灌木林下或草丛中。

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宽叶羌活生于高山向阳山坡草丛及灌木林中。

分布于陕西、青海、内蒙、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采集加工秋后采挖根部,晒干。

药理作用抑菌试验:

本品挥发油对布鲁氏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辛、苦、温。

解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用法感冒风寒,发热头痛,青光眼,关节疼痛,破伤风,荨麻疹,皮肤搔痒。

用量3-10克。

参考配方1.风寒感冒:

羌活、防风、白芷、川芎、甘草各6克,生地黄、黄芩各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2.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羌活、秦艽、防风、防己、桂枝、当归各10克,水煎服。

怕冷明显加附子或川乌6-10克,气血不足选用党参、黄芪、首乌、玉竹、熟地各10克。

 

紫苏(附:

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

 

别名赤苏、红苏、红紫苏、皱紫苏

来源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Decne.,以带叶嫩枝入药。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有香气。

茎四棱形,紫色或紫绿色,多分枝,有紫色或白色长柔毛。

叶对生,有长柄,叶片皱,卵形至宽卵形,长4-12厘米,宽厘米,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粗圆齿,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两面均疏生柔毛,下面有细腺点。

6-7月开花,聚伞花序排成顶生与腋生的穗状花序,稍偏侧,苞片卵状三角型,具缘毛,萼钟形,先端5裂,外面下部密生柔毛,花冠二唇形,红色或淡红色,雄蕊4,二强,子房4裂,柱头二裂。

小坚果倒卵形,灰棕色。

同科属植物白苏,功效相同,效果略差。

生境与分布全国各地广有栽培,长江以南各省有野生,生于路旁、村旁。

采集加工9月上旬花序将长出时采集。

药理作用1.苏叶煎剂或浸剂给试验性发热的家兔灌胃,有缓和的解热作用。

2.本品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

3.本品能减少支气管粘膜的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

4.紫苏油及其主要成分紫苏醛给绝食12小时的家兔口服,可引起血糖上升。

5.抑菌试验:

本品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6.紫苏油制菌性强,紫苏醛是紫苏特有香气的成分。

性味功能辛、温。

散寒解表,理气宽中。

主治用法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

用量3-15克。

参考配方风寒感冒:

紫苏、荆芥、防风、陈皮各1斤,干姜、香葱各半斤,共研细粉,以红糖3斤,水适量,和匀压成块,每小块10克,焙干,每日2次,每用一小块,开水冲服。

紫苏叶辛、温。

发表散寒。

治感冒、鼻塞、咳喘、鱼蟹中毒。

用量3-10克。

参考方:

食蟹中毒:

紫苏叶60克,生姜3大片,煎汤频饮。

紫苏梗辛、温。

理气宽胸,解郁安胎。

治胸闷不舒,气滞腹胀,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用量5-10克。

参考方:

胸腹胀闷、恶心呕吐:

苏梗、陈皮、香附、莱菔子、半夏各10克,生姜6克,水煎服。

紫苏子辛、温。

降气定喘,化痰止咳,利膈宽肠。

治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呃逆。

用量6-10克。

参考方:

咳嗽痰喘:

紫苏子、芥子、莱菔子各10克,水煎服。

荆芥

别名香荆芥、线芥、四棱杆蒿、假苏

来源为唇形科荆芥属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裂叶荆芥S.multifida(L.)Briq.,以全草或花(果)穗入药。

形态特征1.荆芥:

一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有强烈香气。

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短柔毛。

叶对生,近无柄,叶片3-5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披针形,长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有凹陷腺点。

6-8月开花,轮伞花序,多轮密集于枝端,形成长穗状,长3-8厘米,具无柄条形苞叶,花小,花萼钟形,被毛,先端5齿裂,花冠二唇形,上下唇近等长,上唇较小,呈凹头匙形,下唇较大,3裂,稍超出花萼,淡红紫色。

雄蕊4,二强。

小坚果4枚,卵形或椭圆形,棕色,有光泽。

2.裂叶荆芥:

上部分枝不多,叶宽卵形,3-5深裂,裂片较宽而钝,花蓝紫色。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阴坡、沟塘边与草丛中。

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湖南等地区。

现多为栽培。

裂叶荆芥分布于东北、华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