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6553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

《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docx

西腰小学新课程试验阶段总结

 

从理念走向实践

——白寨镇西腰小学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

西腰小学

2009年7月14日

 

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始终坚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创造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这一理念,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变革为主线,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以师生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注重校本培训,强化校本研究;边学习边实验,边实验边反思,边反思边调整,边调整边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在改革中发展,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扎实开展新课程实验。

一、抓住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其理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程度决定了课改的成败。

为实现“谁最先掌握规则,谁就能领跑”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我们明确了“以校本培训促进观念转变,以校本研究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一)注重校本培训,提升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指南,是实践的先导,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对原有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和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

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和关键,实现观念的转变基础是培训。

我校拓展培训途径,以“走进新课程”为主题,以“四项结合”(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学历进修与业务进修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综合学习相结合)为实施策略,以“科研论坛”为载体,开展了多形式、多层面的新课改培训学习,为教师重塑课程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强化校本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发展的共同趋势。

因此,我们以强化校本研究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基本理念:

1、以“实践—反思”为基本途径,注重教师提高的“生成性”。

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主张教师“边实验边体验,边体验边反思,边反思边总结”,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成性”。

2、以“自我更新”发展为策略,突出校本教研的“师本化”。

在校本教研建设中,我们坚持以教师个性发展为本,主张“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突出校本教研的层次性与自主性,注重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强化教师个体在校本教研中的“个性发展”,关注教师本人自主化因素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群体过程参与”为组织方式,强化校本教研的交互性。

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群体过程参与”的校本教研活动,才能保证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专业化团队”的形成。

●具体操作:

1、健全校本教研组织制度,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

(1)构建校本教研组织制度。

在学期初,学校根据新课改要求进一步调整了教研组,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在各年级各学科成立了备课组,在原常识学科组中成立了科学备课组,在原思品学科组中成立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备课组。

在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安排中,采用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策略,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安排上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形成了“兼而不散”,便于合作的格局。

为促使教师新课改理念的形成,促进教师适应新课改,我们围绕新课程实验,构建了“集体备课”与“综合教研”相结合的常规校本教研模式,单周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重点是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和实践的反思。

双周为教研组集中综合活动,重点是专业引领,理论学习,课例观摩,问题探讨。

组织制度的落实保证了校本教研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2)构建过程管理制度。

在新课程实验中,我校实施了“随堂听课——个别反馈——发展性评价”的过程管理制度。

学校制定了《西腰小学小学随堂听课及常规调研实施办法》,随堂听课及常规调研由学校教导处牵头,学校领导、相关学科组长、教研组长共同参与;随堂听课分三组进行,每组每周至少听课二节,听课人员认真作好听课笔记并填写好随堂听课记录本,并在两天内将随堂听课及常规调研情况向有关教师交流与反馈,并进行个性化、发展性的评价。

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对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和过程评价。

(3)构建新课改校本教研活动参与的考评机制。

我们将教师在新课改中参与教研活动的数量及质量,与教师奖励、年度考核及教师职务晋升挂钩。

考评内容包括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参与及实绩,论文的投稿数和中奖率,在“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教学反思评比活动中的表现等。

(4)构建“三级”师徒结对教研活动机制。

为了全方位培养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让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更具有针对性,学校全面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

公布了“三级”师徒结对名单,提出了师徒结对活动开展的方式与具体要求,签订师徒结对协议。

“三级”师徒结对即:

三年内新教师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校级学科带头人,校级学科带头人与县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

2、实施“集体备课——个性化教学”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实现教育创新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与个体优势,促进每位教师的提高与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进程,我校自本学期起实施了“集体备课——个性化教学”的教研模式。

其具体的操作过程为:

个人钻研——集体研讨——专业引领——拟订“共享资源”——个性化修改——课前精心准备——因材施教——课后反思——总结探讨。

具体以“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的方式开展活动,以确保活动的常规化。

要求各备课组内的各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促进组内每位成员共同提高。

学校领导、县市级学科带头人定期参加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的活动,适时指导和开展活动质量的考评。

“集体备课——个性化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节省了各教师书写教案的时间,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扩大了我校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提高了备课质量,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与教育科研同行,构建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优势在于自己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我们拥有大量教育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又面临着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现象,我们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把课改实验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上,以“新课改实践中的问题”为科研起点,开展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模式,引导每一位实验教师进入研究状态,不断研究和解决课改实验中的问题。

实现了理论灌输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实现被动培训向自觉行为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本学期,以“新课改问题”为起点,我们申报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整合实施的实践与研究”等三个省级课题,另有“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等两个课题被列为市级立项课题,“开展低年级数学课外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小学体育学科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研究”等8项课题被立为县级课题。

在校教科室的组织下,各课题组每月召开了科研例会,并积极开展了课题研究课研讨活动。

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们就“新课改的‘问题’(研究)点”的解决与突破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程实验的驾驭能力。

4、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焕发校本教研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1)积极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及评比活动。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新教师、骨干教师“老教材——新理念”(“新课程——新理念”)课堂教学评析活动,组内开课达30余节。

活动中,各组员人人参与,体现群体与个体教学理念的交融。

通过评析与交流,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2)组织了校“新课程论坛”系列活动。

本学期,我们组织以“感受新课程——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我思故我在——新课程实验反思交流”为主题的新课程“青年教师论坛”,以“新课程——这边风景独好”为主题的各级学科带头人主讲的“科研论坛”活动。

在这两个层次,三个不同主题的“新课程论坛”活动中,全体教师参与,30余位教师交流发言,交流中教师的思维在碰撞、在深化。

(3)重视深层次的课后反思。

本学期,教师们每人撰写了新课改教育教学论文1-2篇,举行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专家讲学活动,全校教师共撰写教学反思95篇。

新课程实验教师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撰写了实验教学日记,包括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及问题阐述、反思,共撰写实验日记200余篇。

学校建立了本校学科网及校园资源库,含各学科组教学网站6个,学校教学资库1个。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们的教师不但要具有新课程理念,而且必须具有与教学理念相一致的教学行为。

我校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努力实现教师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1)更尊重学生,更善于鼓励学生。

在课堂上,面对孩子们闪光的智慧,我们的教师经常说:

“你真聪明,老师都没想到,你却想到了!

”“你真能干,真了不起,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

”面对孩子们的不足,我们流露的心声是“你能站起来发言,很有勇气,如果……就更好了!

”“说错了没关系,请你再想想。

”想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参与他们的学习活动时,老师会说:

“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儿还有一种方法,你看行吗?

”“让老师也参与到你们的讨论中来吧!

”这些言语和神态使学生获得尊重和鼓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课堂洋溢着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2)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密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我校教师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从孩子喜欢游戏、爱听故事的特点出发,常常用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喜爱的情境中融入课堂学习,积极参与到问题情境的讨论中去,并不断在教学进程中关注学生生活,重视学生体验。

(3)更重视合作学习。

在我们学校,这种学习方式已被许多教师采用,在解决探究性问题和需要实践操作、进行验证的环节中,教师常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般步聚是: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按序发表个人意见——同组成员补充意见——组长总结——全班交流,质疑辩论。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课堂交流更自主、更独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精神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4)根据教学需要,尝试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新课程倡导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我们的教师不但能“教教材”,更会“用教材教”。

教师有了重新审视教材的意识,有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处理的能力,并尝试着在实践中运用。

(5)能较好地处理“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我们的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更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围绕学生,让教学互动起来。

对一些体现人文精神的课,我们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动态生成”,并让“动态生成”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二、把握重点,倡导学习方式转变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立足课堂,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新课堂。

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从新教师汇报课、课题研究课以及随堂听课中,我们看到了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们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努力尝试着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合作、互动的新课堂。

 

在新课程观下,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国家级实验区形成的“生成——探究”式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

在“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产生新疑”的课堂教学尝试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我们看到也体验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主动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性构成鲜明的对比,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分别表现为“我要学”与“要我学”。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多方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开展有探究意义的学习活动——变“教我学”为“我能学”。

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有探究意义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例如,汉语拼音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入学以后遇到的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难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难。

但在今年的拼音教学中,我们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发音要领,不计其数遍地带读,学生枯燥地听、机械地跟读这样一种拼音教学转化为学生主动发现尝试、自主探究的学习,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学习过程。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变“个体学”为“同伴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开展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同伴之间集思广益、协同努力、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三、凸现亮点,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部分下放给学校和教师。

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不仅仅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教什么”。

本学期,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下,结合我校实际拟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具体形式有:

课程的改编、课程的补充和课程的新编。

本学期,各新课程实验学科组制订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计划共6份。

计划中阐述了新课标与校本课程的结合点,各阶段系统性学习内容、校本课程的操作办法及具体实施方案等,共编写校本课程52课时。

四、突破难点,探索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机制制约了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

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完善课程评价是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

本学期,我校提出了以“规范儿童的言行,解放儿童的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一条“加强过程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改变,重视学生潜能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发展、强化激励、多元参与“的评价原则。

在评价中,要求着力体现评价方式多样灵活,又简便易行有实效。

评价的过程又能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1、教师评价:

我们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完善教师成长档案袋,提出“以教师发展为目标,以过程评价为主线,以教师自评为基础,以全面评价为内容”的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促进“事业型、研究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2、过程评价:

我们建立了以过程性发展评价为主,分阶段综合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

在过程评价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我的个人综合情况记录”、“我的进步”、“我受到的赞扬”、“我的获奖情况”、“我的成长足迹”及“同学、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说”等,各项内容以记录表及成果原件收录在成长档案袋中。

评比活动中,让学生对照评比条件进行自我评价,形成在素质教育中大家都来“跳一跳,争达标”的局面,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3、课堂即兴评价:

课堂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评价,或教师评价或学生自评互评,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发言、作业、参与小组学习等学习环节中的表现尽可能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表情、姿态评价学生,即使是否定的评价也要先找一个肯定的支点,再提出希望和期盼,在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时,引导学生要学会赏识别人,先找优点,再提不足,让学生在赏识、宽容中品尝成功的快乐、美好的同学情。

4、学业评价:

我们拟定了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的“成长乐章”,在学科评价结果呈现上取消“百分制”,采用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内容宽泛,体现教育功能的评价方式进行。

五、我们的收获与困惑

(一)新课程实施半年以来,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比较扎实,进展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

1、理念得以更新。

通过广泛的宣传,深入地培训和积极的实践,有效地更新了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对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行为的转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的教师正在从理念走向实践。

2、教师正在成长。

教师普遍认同新课程,课改实验热情高,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强了,教师间合作交流的现象经常出现了,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正在成长。

3、课堂更趋活跃。

课堂正由封闭走向开放,从重教案到重生成,从重传授知识到重学生发展,从重教学结果到重活动过程和情感态度,从重文本到重生本,师生关系更趋和谐,学生主体更显突出。

4、学生兴趣浓厚。

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变化、教法的改变、学法的更新,使实验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学习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实践体验让学习走向生活,合作学习使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尝试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二)在课改实施中,我们也碰到不少问题,主要有:

1、管理层面:

课程改革的新思想与教育管理的旧制度之间的矛盾;如何建设与新课程相符的学校评价、教师评价等。

2、教师方面:

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实的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教师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新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师工作量较大之间的矛盾等。

3、教学层面:

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和追求个性化学习之间的矛盾;大班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和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课堂活跃与课堂常规之间的矛盾;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自主的发现学习之间的有机融合等。

新课程实验需要我们热情地迎接,积极地实施,科学地探究,稳妥地推进,理性地思考。

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西腰小学

2009年7月1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