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第一编第2讲诗歌之外现8类诗歌题材归纳例析学案.docx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第一编第2讲诗歌之外现8类诗歌题材归纳例析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第一编第2讲诗歌之外现8类诗歌题材归纳例析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第一编第2讲诗歌之外现8类诗歌题材归纳例析学案
第2讲 诗歌之“外现”——8类诗歌题材归纳例析
诗歌的题材往往决定着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鉴赏古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根据题材对诗歌情感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
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题材入手,收到“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我国古代诗歌大致分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爱情闺怨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8种类型。
为方便理解和记忆,我们根据这8类诗歌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相关性,将其合并成了四类:
双“咏”诗(咏物言志诗和咏史怀古诗)、异地诗(羁旅思乡诗和边塞征战诗)、怀人诗(送别怀人诗和爱情闺怨诗)、情境诗(山水田园诗和即事景抒怀诗)。
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大致的分类,有些诗歌可以同时化为两类。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既是送别怀人诗的佳作,又是爱情闺怨诗的精品;边塞征战诗中有很多羁旅思乡的杰作,比如唐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很多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也可以并入即事(景)抒怀诗的范畴。
学案
(一) 双“咏”诗——咏物言志诗和咏史怀古诗
一、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咏物诗的基本特点是“咏物之意不在景,亦不在乎山水之间”,而是别有兴寄,别有怀抱。
咏物言志诗有三种:
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追求理想、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普世的道理,是借物寓理。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虞世南的《蝉》等均是“咏物言志诗”的典范之作。
[由教材到高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材诗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高考诗
咏山泉(2011·山东高考)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由标题“咏柳”“咏山泉”可以推知,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之作。
2.《咏柳》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表现了对柳的喜爱、赞赏之情。
《咏山泉》前六句描写了山泉的平凡、色彩和声音,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寄托了诗人清雅的人格追求。
3.下列对《咏山泉》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B.诗人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痛心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C.颈联转写山泉满涧平池之能,通过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抒情蓄势。
D.尾联诗人由叙而议,点明诗旨,赞美了山泉的品格,也借此明志。
解析:
选B “痛心”之情理解偏差,应为“遗憾”。
[白话诗歌]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山村的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虽没有人看见,但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由个性到共性]
1.常见标题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2.常见意象
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3.常见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4.常用技法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二、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由教材到高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材诗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高考诗
春日秦国怀古(2011·全国卷)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晚唐诗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1.由标题可以推知,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之作。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等意象是作者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之景,祖国山河让他生出历史沧桑感,想到了古代帝王刘裕、英雄人物孙权。
《春日秦国怀古》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3.下列对《春日秦国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B.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
C.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景色旷远苍凉,令人神往。
D.看到这荒凉的景色,诗人劝谏统治者如果不能爱民施行仁政,大唐的结果会和大秦帝国一样。
解析:
选C “令人神往”错误,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故C项不正确。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露出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由个性到共性]
1.常见标题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2.常见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
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
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
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⑤其他:
吴钩、《后庭花》。
3.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由所学到所考]
选择题常见
设误角度
(一)
不明诗人意图
情感理解有误
设误角度解读
考场应对技法
命题者故意在某些诗句、某个典故中的情感上设误,要么弄错情感基调,如把乐观说成悲观;要么在情感内涵上过度解读,任意拔高,把貌似正确的情感放进去;要么弄错情感表达的方式,把间接表达说成直接表达,把“明显”说成“含蓄”等。
如上面《春日秦国怀古》第3题C项就是从“情感”角度设题。
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时,
(1)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
(2)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
(3)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4)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敏感词语,如“悲苦”“喜悦”“直接抒发”“情感含蓄”等。
学案
(二) 异地诗——羁旅思乡诗和边塞征战诗
一、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由教材到高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材诗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高考诗
晓行巴峡(2017·北京高考)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
树梢。
1.由标题中的“次”“晓行”可以推知,这两首诗都是羁旅思乡之作。
2.《次北固山下》借“客路”“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王维的诗使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以山水之趣,来宽解自己的离愁别绪。
3.下列对《晓行巴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
选C 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
这里“井”是“村落”的意思。
“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
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
[白话诗歌]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之际我十分思念京城。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在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上人家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行人如在树梢上行走。
登上高处万家村落出现,眺望远处二水流过十分澄明。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语言,黄莺却啼着故乡的声音。
多亏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一下离乡愁情。
[由个性到共性]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3.常见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
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5.语言特色
①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②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
③浑厚悲凉,如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
④深沉委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
代表诗人主要有:
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由教材到高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材诗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高考诗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2015·全国卷Ⅰ)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由标题中的“塞上”“临洮”“北庭”可以推知,这是边塞征战诗。
2.由作者岑参可以大致揣摩其题材,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诗歌的突出特点。
3.《使至塞上》诗人借“蓬”“雁”等意象,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
“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不曾到”写其荒凉,“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4.下列对《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
B.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C.诗人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D.“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就是指虽然为国效力,但也要敢于表达衷肠;路途虽遥远,也希望和亲人团聚。
解析:
选D “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
D项对词句解说不准,进而内容理解有误。
[白话诗歌]
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由个性到共性]
1.常见标题
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
2.常见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
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
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③战事器具类:
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
④乐曲类:
《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⑤人物类:
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3.常见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4.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5.语言特色
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由所学到所考]
选择题常见
设误角度
(二)
词句解说不准
内容理解有误
设误角度解读
考场应对技法
命题者故意把诗歌中一些关键词语及句子的含意错误解说,特别是在写景状物的诗句解说中歪曲季节、时辰、地点等。
如上面《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4题D项就是从“词句解说”角度设题。
把词语、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诗句所说景物或事物,由此确定词义、句意到底是什么。
另一方面,要将选项涉及内容与具体诗句对应,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
学案(三) 怀人诗——爱情闺怨诗和送别怀人诗
一、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一点通,明月孤灯梦难圆
爱情闺怨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
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
闺怨诗有两类: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由教材到高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材诗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高考诗
阮郎归(2014·全国卷Ⅰ)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②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1.由词人李清照可以推知其风格,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一剪梅》借玉簟、兰舟、雁、月、西楼、花、水等意象,写自己的寂寞之情。
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将主人公那种无可排遣的相思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
《阮郎归》一、二句借暮春事物“春风”“春雨”“残枝”“落花”而成一幅凄迷悲凉景象。
风雨交加之中,花朵不胜摧残,跌落尘土之中,难以飞起,正似女子青春被时光无情抛弃不可追回。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而红日却已西沉,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下片词人借帘、燕、眉、棋四个意象,描写了词人触景生愁,想借下棋排遣愁绪,最终也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
女子的双眉紧锁,满腹愁绪,形象可见。
3.下列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
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写出了主人公想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寄托给大雁的微妙心理。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解析:
选A 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错误,不是触觉,而是嗅觉。
4.下列对《阮郎归》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B.三、四句写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C.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叙事,仍从景物引起。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思人不见的惆怅。
D.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闷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
解析:
选C “由写景转入叙事”错误,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手法判断失误。
风吹雨打环绕着残枝,落花沾在地上无法飞起。
小小的池塘里碧水生寒,想要泛起层层涟漪,雨后天晴时太阳已经偏西。
半卷起珠帘,只见燕儿归来成双比翼。
想隐藏起内心的愁绪,无奈双眉不由自主地皱起。
转过身整理好残局,可又沉吟不决,迟迟也未落下棋子。
[由个性到共性]
1.常见标题
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2.常见意象
“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兰舟”“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3.常见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4.常用技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
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
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
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往往先表现乐景乐情,而后转入写悲思、抒哀情愁情。
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事与想象之景事结合。
[由所学到所考]
选择题常见
设误角度(三)
手法判断失误
效果分析不准
设误角度解读
考场应对技法
命题者故意在艺术手法上设置错误,如把本该是“拟人”的说成“比喻”,本该是“借喻”的说成“借代”,把“实写”说成“虚写”,把“正衬”说成“反衬”;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设置错误,把并非“生动形象”说成“生动形象”,把没有这种效果硬说成有这种效果等。
如上面《阮郎归》第4题C项就是从“手法”角度设题。
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只要是选项中出现了“手法”术语,就要揣摩其判断是否准确。
然后在精准把握内容和情感与艺术手法的基础上,看命题人对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二、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由教材到高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材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考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