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5694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

《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docx

鉴赏古诗词地表达技巧教案设计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考纲解读】(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P253、学生用书P157)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起什么表达作用。

【知识储备】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应掌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和风格流派。

(一)表达方式(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P253、学生用书P157)

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在诗词中主要考查抒情和描写。

在表达方式方面的鉴赏主要考查考生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种或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及分析评价其所起到的作用。

(1)叙述。

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白《越中览古》)等。

(2)议论。

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3)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描写的角度有:

①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②写景角度:

远景和近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俯瞰与仰视(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

③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描写技巧主要有:

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衬托,分正衬(烘托)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动静结合:

作用是通过动静相衬或者化静为动,打破画面的沉闷单一,丰富画面意蕴,增强画面的生机和活力,取得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渲染突出主体。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

一是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

二是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

三是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

四是诗人想象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虚实结合的好处:

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虚实相生,使画面更生动形象,使情感更丰富深刻,使形象更生动丰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歌容,扩大了诗歌意境。

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手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聂夷中《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2分)。

细节描写,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

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等细节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使文章容更加生动、丰满,更加突出人物的某一情感。

秋思籍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王安石评论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又如:

《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句本身并没有描写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而是从侧面写动人心弦的效果。

⑦点面结合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诗词中“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作精妙的描画。

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也可以是群体之中的“个”点,例如,朱敦儒的《好事近》: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

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⑧五种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五种: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的作用:

揭示人物身份或经济状况,反映人物性格,以形传神,突出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衬托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反衬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的作用:

揭示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言为心声,揭示人物心世界,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的作用:

反映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心理描写的作用:

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心活动,通过人物思想活动和心世界的刻画,展示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的作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神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心活动,反应人物某种心情,突出人物某种精神品质。

练习:

1、(2010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照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赏析: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一群少女在月光下浣纱,人物活动使得画面动了起来。

(4)抒情,即在作品中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又分:

借景抒情(即景抒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借物抒怀。

一般用于咏物诗中,如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用典抒情。

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以表达诗人某种意图或思想感情的手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此词用了5个典故:

权、裕、义隆、佛狸祠、廉颇。

上阕通过缅怀古代英雄人物,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报国的抱负。

这些典故的运用,丰富了作品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借事抒情(借古讽今)。

鉴赏借事抒情,要读出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刻画的是什么细节。

像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第三句“垂死病中惊坐起”言元稹“垂死病中”,“坐起”自然困难,然而,一旦听到白乐天被贬为江州司马,居然“惊”得“坐起”了,这就表明:

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与共,感同身受。

元稹、白居易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对今天的人或事物的认识,或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

如《蜀相》一诗,杜甫就借诸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如:

台城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过去六朝统治者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讽喻唐朝统治者,不要走六朝破亡的老路。

常见抒情手法的作用有:

(1)直抒胸臆,使情感抒发得更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意蕴含蓄深远。

(3)托物言志:

生动形象,意蕴含蓄深远。

(4)乐景写哀:

反衬突出。

(5)用典抒情:

言简意丰,生动含蓄,耐人寻味。

(6)借古讽今:

委婉含蓄,引人深思。

(7)以景衬情(以景结情):

渲染衬托,委婉曲折

练习:

比较下面两首诗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答:

王诗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寒诗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冷淡的心境。

寒诗赏析:

这首诗全由一些冷凉的意象组成,幽寂无人的山道,冷清的水边,啾啾的鸟声,扑面的风雪,表达了作者冷淡的心境。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表现手法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含义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衬托(以景衬情),对比,赋、比、兴(起兴),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渲染、烘托,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等。

兴——先言他事,以引起所言之事。

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铺——即赋。

“赋者,铺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述。

像《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字面上理解有点不合常理,其实这是一种横向的铺,带有点夸的成分,渲染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之前的忙碌、紧气氛。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景物,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

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第一,看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

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

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

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第二,看托体与主体相属与否,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

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做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

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

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

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

回头再看例

(1),“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先写衾枕之冷,再写窗户之明,又写竹折之声,连从三个方面来烘托夜雪。

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竹折之声”,主体是夜雪。

与渲染不同,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再回头看例

(2)。

托体是行人、少年等人的反应,主体是罗敷之美,托体能够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

  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渲染是正面描写,烘托是侧面描写。

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第一,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胄》云: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要表现的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

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

诗人所要表现的事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无疑了。

这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

  第二,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

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

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判断下面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乌衣巷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手法上不同之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荫里白沙堤。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

白诗以乐景衬乐情,词以哀景衬哀情。

白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莺争”“燕啄”“绿”“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描绘的是一幅鲜艳、明丽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杜诗以乐景衬哀情,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漫江碧波荡漾,白羽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朵朵鲜花红艳,好一派春光。

然而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伤感。

春光融融正反衬出诗人归心殷切。

(意思对了即可)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有:

(1)铺(赋):

渲染。

(2)烘托:

突出主体。

(3)虚和实:

丰富画面的涵,拓展诗歌的意境。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4)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启发读者联想,“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体会运用该手法的好处,还可以向原作提问: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

或采用还原比较法来体会。

如:

分析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运用铺手法,把水上采莲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渲染了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

(如: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字面上理解有点不合常理,其实这是一种横向的铺,带有点夸的成分,渲染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之前的忙碌、紧气氛。

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其三

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这首诗运用比兴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农家女子既相恋,又怕对方变心的复杂情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参考答案】三、四句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三)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分析其表达效果。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用典(用事)(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化用、互文、叠词、反复等。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它们的艺术效果。

(见《名师导学》教师用书第256页,学生用书第160页)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

比拟: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借代:

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对称,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从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概括力强。

夸:

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某种事物的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引起读者的想象,突出了事物的某些特征。

用典:

既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及意蕴。

互文: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反复:

叠字叠词叠句,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强调突出某种感情。

排比:

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强调思想容。

⑩双关:

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

练习: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3年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①《秋斋独宿》

[金]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刺史,故称“韦”。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9.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4分)

(四)结构技巧

常见的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