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5493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

《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docx

从修辞角度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从修辞角度看“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汉语言文学

从修辞角度看“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王艳琴张彬

摘 要: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是一则转折句式的广告语,但同一般的转折句相比有与众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分析了它在语境中产生的两种意义:

表层的“劝告、关怀”义,针对消费者,以语句后一部分为重心;深层的“夸赞”义,针对劲酒产品,以语句前一部分为重心。

本文认为语句前一部分传达的深层义才是真正的语义重点,转折句所规定的语义重心发生了转移。

本文还从语境、角色、语气三个角度对这则广告语进行了修辞分析。

关键词: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表义特征修辞策略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这是劲酒的一则广告。

从句型上看,属于转折复句。

转折复句本是很常见的,但这句广告语,用得巧妙,产生了与众不同的修辞效果。

本文在阐明它的语义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修辞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表义特征

(一)转折句的语义特征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是一个标准的转折句。

黄伯荣(2008)在论述复句的意义类型时提到转折复句,认为“转折句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相对,即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边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后面分句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

例如:

(1)汤,真正过日子的人家儿吃得起吗?

那已经和这萝卜没多大关系了。

药虽好,可它不治病啊。

(《编辑部的故事》)

(2)旬亲王道:

“你的主意虽好,可如此草率,外人知晓定会非难于我,至于路途远近、生疏与否我倒不……(《源氏物语》)

(1)着重表达的是“药不治病”,例

(2)侧重强调“如此草率”的负面影响。

可见“虽……可……”类转折句的语义重心确实是转折连词之后的部分。

据此分析,劲酒这则广告着重强调的应该是“不要贪杯”。

具体说来,这句话存在一个预设,即“劲酒好,应该贪杯”,通俗点说,既然认为酒好就应该劝人多喝点。

然而却说“不要贪杯”,是违背“预期”的表达,是句子的新信息所在,因此理应是说话人要表达的正意。

将“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从广告的媒体宣传语境中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考察,其基本义①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劝说、告诫”义。

先是肯定劲酒的好,“可”后面突然转变,善意地提醒交际对象,劝听话人不要因为酒好而贪杯,因此“劝说、告诫”是语句基本的意义。

二是体现了“关怀”义。

“劝说、告诫”的用意就是表达“关怀”。

即使把它看作一个客观的、无上下文、无具体语境的句子,还是能够看出语句传达了一种关怀。

(二)表层义:

人文关怀——“不要贪杯”

作为广告词,“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置身于媒体宣传的大背景下,自然有特别之处。

从这则广告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文关怀。

广告意在提醒消费者,劲酒虽然很好,但千万不要因为贪恋它而喝得杯不能停、嘴不能止,因为酒饮过多终究会伤身误事。

这种善意的提醒,首先迎合了我们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思想。

正所谓“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虽然自己经营的是酒,但并不急于号召更多人来消费,而是提醒大家不要多饮,充满了关爱。

其次还符合了现代社会的要求。

因酒肇事的现象让我们充满警惕,社会上劝诫饮酒的口号更是响亮。

选择健康的饮酒方式,是大家的共同心声。

广告劝人不要贪杯,这种贴心的叮咛,听着很舒心。

体现了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这则广告还体现了品牌的信誉。

姜智彬(2012)在分析广告语言文字的呈现心理时提到,“当受众接受单方正面的信息时,所倾向的解释仅是‘广告商在卖东西’的情境归因,但是如果呈现的是正反并陈的双面信息,受众对于广告的认知评价会倾向于‘说实话’的性格归因②,广告信息的可信度也随之提高”。

劲酒这则广告虽没有直接陈述反面信息,但我们知道,即便是药酒、保健酒,依然是以酒精为载体,酒精过量伤身是必然的。

广告说“不要贪杯”,就是承认了酒的危害性。

但这种真诚的认可并不会带来负面效应,反倒显得真实可信。

从上述内容来看,这则广告有点像是公益性的。

而它的盈利动机刚好体现在它的“公益性”上。

本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念,将人文关怀博施于众,赢得消费者的欢心和信耐,借此赢得市场。

但这还只是表层的,仔细分析还可看出它的深层意义和动机。

(三)深层义:

宣传产品——“劲酒好”

转折句所规定的语义重心在语句后半部分,但是在这里,我们认为语义重心发生了转移,转移到语句的前半部分。

“广告经常应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策略地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

这种‘迂回战术’使得受众看不到推销的痕迹,而是在一种浓情和高品质的享受中,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一种广告信息”(姜智彬,2012)。

劲酒这则广告也不例外。

表面上重在对消费者的关怀,仔细品读便可领略其深层意义:

广告旨在强调,由于劲酒实在是太好了,好得让人很容易忍不住贪杯,所以有必要对消费者加以提醒。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这点:

一是从说话者(即广告商)的角度看。

广告商提醒大家“不要贪杯”,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加以关怀,这种关怀实际上是移情③的体现,即移情于消费者。

“移情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趋同,意在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所期待的交际效果”(冉永平,2007)。

然而,在劲酒广告中,移情营造的和谐只是完成了表层的人文关怀,是交际的策略但并非最终目的。

商品最重要的还是品质,广告最重要的仍然是宣传。

任何商业广告都想方设法将产品的“好”公之于众,吸引人们,深化品牌印象,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劲酒这则广告也是如此,一句“不要贪杯”就足见酒的好,因为“好”所以才会“贪”,简洁而不模糊,委婉而不做作。

显然,“酒好”才是广告表达的主要意思。

二是从听话者(即消费者)的角度看。

由于“站位”④的问题,消费者倾向于将广告(公益广告除外)理解为“推销产品的手段”。

当听到“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大脑获取的主要信息并不是“不要贪杯”,而是“劲酒好”,或者至少明白广告方的主要用意是告诉我们“劲酒好”。

据伍铁平(2010)对言语过程的阐释,我们对消费者听到劲酒这则广告时的言语过程分析如下: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直接过程

发话人以直接言语行为进行交际

字面过程

假设发话人按字面意义进行交际

逻辑、语义过滤

假设发话人的施为意义交际(转折句语义重心是劝消费者“不要贪杯”)

语境过滤(媒体语境下的商业广告旨在宣传产品,而非“不要贪杯”)

间接过程

合作原则过滤(违反了质的准则,卖酒的让喝酒的“不要贪杯”不可信)

语用推理(真正语义重心是强调“劲酒好”)

如此看来,广告的着重点还是落在“好”上,也就是语句的前半部分。

这是广告的深层意义。

二、修辞策略

(一)借用语境

1.善用广告宣传语境

广告的表层义本就有“欲擒故纵”效应,深层义又巧妙地嵌入,似隐实现。

首先,这一修辞是借助广告宣传语境完成的。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若是平常生活中妻子对丈夫说的话,或母亲对儿子说的话,或是朋友间相互关怀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意义:

劝少喝酒。

但作为一则广告放在媒体宣传的大背景下,就获得了新的内涵。

在“关怀消费者”的表层义中,潜藏了“夸赞酒好”的深层义。

彼此相得益彰,共同为劲酒的宣传服务。

其次,广告宣传语境对修辞有解释作用。

一般情况下,表层义显而易见,深层义却往往是隐讳的。

但在这句广告语中,潜在义并不难发掘,听者能明白它跟出自妻子、妈妈、朋友之口的同一句话不一样。

也正因如此,修辞的效果才恰如其分。

这里的修辞之所以成功,语境的解释起了很大作用。

语言中很多现象都是如此,只有结合具体的题旨情景才能获得最到位的解释。

比如,“鸡吃完了”,其中的“鸡”到底是施事还是受事,在具体语用中,其意义的区别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语境的解释。

2.善用社会认知语境

“广告追求认知环境的熟知化,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使广告话语明示的信息与受众熟知的认知环境相关联,以此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受众的亲近感,最终达到强化受众的无意记忆的效果。

”(陈户庆,2008)因酒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酒不可贪”是大家普遍认可、强烈呼吁的事实。

在这种认知环境下,劲酒宣传自己时不忘提醒“不要贪杯”,与大众熟知的“慎饮酒”的认知环境不仅是最佳关联,而且是最大关联,听者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更易接受,也更容易记住。

(二)适调角色

广告商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调整与大众的情感距离,以此吸引消费者。

罗莹(2010)对话语角色定位的修辞价值做过分析,认为准确的话语角色定位,能使交际主体间的情谊距离适宜。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目的的实现需要适宜的情感距离,而话语角色定位可以确定交际主体间的情感距离。

劲酒广告中,广告商巧妙地选择了与交际目的联系最密切的、接受主体愿意接受的话语角色,以“关怀者”的姿态登场。

这不同于对广告商是“盈利者”兼“宣传者”的恒常定位。

从话语的口吻和方式来看,此广告语是广告商主动蜕变成了“关怀者”,或者说有意披上了“关怀者”的外衣,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

“通常我们都认为是什么人就会说出什么话,什么言者身份就会有什么言语行为;其实,言者身份与言语行为是一个互相建构的活动。

”(陈佳璇等,2011)拿“常喝劲酒精神抖擞”和“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两则广告相比,角色定位就不一样,言者身份对言语行为的建构效果也不一样。

前者明显自我定位为“宣传者”,宣传多喝劲酒对精神有益;说直白点就是“盈利者”,因为宣传的目的旨在盈利。

后者角色定位却有明显不同,虽然它的本质和目的使它摆脱不了“宣传者”“盈利者”的身份,但因主动地、恰当地表达了对消费者的提醒和关怀,“关怀者”的身份就凸显了出来。

相对而言,后者的角色调整,使这则广告宣传的行为更加有效,从交际对象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关怀者”的身份给人更多的亲切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这就是它在角色定位上的成功之处。

(三)把握语态

1.转折语气

转折语气可以标注语句意义的重点,劲酒这则广告利用了转折语气,却表达了与众不同的转折意义。

转折句句式所规定的意义重点,并不是广告真正的意义重点。

意味悠长,内涵丰富。

对于转折句的各种修辞功能,石田志真(2001)有过研究。

2.句末语气

广告词里使用句末语气词是很普遍的现象。

张邱林(2013)探析过现代汉语里的语气助词“哦”,认为它“用在祈使小句末尾,在普通的祈使语气上增添了一层亲切的、带有游戏口吻的提醒和叮嘱的语气”。

劲酒这则广告中,“不要贪杯”就是个祈使小句,后面附加的语气词“哦”确实增添了亲切的、带有游戏口吻的提醒和叮嘱的语气。

亲切的提醒和叮嘱为“关怀”义的凸显起了重要作用;而游戏的口吻则动摇了“不要贪杯”在转折句中的语义重心地位,为语义重心的转移、“劲酒好”的突出起了辅助作用。

具体说来,语气词“哦”本无实义,但是能够改变或增减语句意义的附加色彩,比如可以化解句子的严肃性和正规性,使其变得通俗、随意、轻松。

如果去掉“哦”,改成“劲酒虽好,不要贪杯”,就真的像是严肃的劝告,劝不要多喝酒,语句重点就停留在“喝酒”这件事上。

这样一来倒更像官方或者关心自己的亲近之人说的话,不像劲酒经营者做的广告了。

加上语气词“哦”,就明显解构了这层意义,同时,增添了亲切的挑逗甚至诱惑的意味。

“不要贪杯哦”,给人感觉并非真的不让贪杯,甚至有点像是在鼓励人贪杯——这么好的酒,不贪也忍不住,不贪就可惜了。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看作一个独立的转折句,意义很单纯,可以分析出“劝说、告诫”义,进一步探究还有“关怀”义(谓之基本义)。

进入语境之后就产生了丰富的语用意义:

乍一看,“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依然是在“劝说、提醒、叮嘱”消费者“不要贪杯”,对消费者极尽“关怀”(谓之表层义);仔细一想,媒体上的一则以宣传、销售为目的的商业广告,公益性肯定不是它的本质特征,又带着游戏的口吻,言里言外明显是在肯定“劲酒好”,劝说“不要贪杯”是从另一个侧面对劲酒加以肯定和赞美,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广告之意不在“不要贪杯”,而在“劲酒好”(谓之深层义)。

由此可见,表层义基本是建立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深层义完全是在进入语境之后产生的。

深层义的产生和重点的凸显,既有赖于语气词的辅助,又离不开语境的重塑。

这则广告虽然简短,但在修辞上却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利用广告宣传语境完成了很多任务,语境一方面承担了意义生成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对我们理解广告语有帮助。

而社会认知语境的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了宣传的效果。

其次,充分利用了角色定位的价值,刻意隐藏“盈利者”的角色,并突出了“关怀者”的角色地位,借用“关怀者”的亲和力、号召力来迎合大众,缩短商家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使广告宣传更具亲和力。

此外,语气词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在句末语气词“哦”的辅助下,广告增加了亲切又略带游戏性的色彩,对语义重心的转移起了重要作用。

注释:

①这里的基本义,是指人们对一个孤立的、没有具体交际语境的句

子的一般理解。

②归因理论由社会学家海德(Heider)提出,他认为外部归因和内

部归因是对个体行为作归因解释时的两大原则。

外部归因认为个体行为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体所处的情景导致,又称为情境归因。

内部归因认为个体行为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体的性格所导致,又称为性格归因。

(姜智彬,2012)

③移情(empathy)是指说话者描述事件或状态时所采取的视角,

即说话者站在某一言语参与者的立场或角度来进行叙述,即移情于该对象。

(张旺熹等,2011)

④站位体现的是语言成分和语境之间的一种语用关系,冉永平

(2007)将其直接称为语用视点,可以体现交际者的态度、情感、立场等。

参考文献:

[1]陈户庆.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的明示策略[J].修辞学习,2008,(4).

[2]陈佳璇,崔蓬克,胡范铸.言者身份与修辞力量:

国家形象修辞分析中的一个问题[J].当代修辞学,2011,

(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姜智彬.广告心理学[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罗莹.话语角色定位的修辞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6]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7]石田志真.转折句的修辞功能[J].修辞学习,2001,

(1).

[8]王志.转折句[J].语言研究,1987,

(1).

[9]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吴学飞,黄大鹏.语境与修辞关系浅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5).

[11]张邱林.现代汉语里的语气助词“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

(2).

[12]张旺熹,韩超.人称代词“人家”的劝解场景与移情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

(王艳琴张彬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