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5415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docx

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

任务一 新闻阅读

 

单元导读课

(1课时)

一、了解新闻,明确任务

同学们,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如滔滔江水般滚滚而来。

这其中就有五花八门的新闻。

说说看,你最近了解到哪些新闻?

又是从哪些渠道获取的呢?

学生踊跃分享。

听了同学们的分享,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说的新闻并不是“新闻”,而是“旧闻”,甚至还有很多是道听途说的“传闻”。

那么,新闻究竟什么?

我们来一起了解新闻!

(一)了解新闻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 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3.新闻“六要素”:

“五个 W”: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加上 How(如何),即“五个 W 加一个 H”,成为新闻“六要素”。

4.新闻的结构:

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

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

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

是新闻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

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

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⑵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具体。

 ⑶时效性。

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 是时间上的新:

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

二是内容上的新:

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二)明确任务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学习形式为“活动·探究”任务单,令人耳目一新。

  1. 任务一阅读新闻:

 通过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通过横向对比,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

  2. 任务二新闻采访:

熟悉采访新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收集新闻素材。

    3.任务三新闻写作:

一必做任务,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二自选任务,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三拓展任务,将本组或全班的新闻作品整理编辑成册。

二、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整体上阅读教材中的几则新闻,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反映的事实。

阅读时注意圈画新闻六要素。

师生交流: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简明扼要地报道了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突破敌阵,胜利渡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重大事件。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等。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记录了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

5.《一着惊海天》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表达的是作者的观点:

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与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共同维护和平。

三、比较阅读,交流发现。

互动交流:

(1)读了几篇新闻,你对新闻这种文学样式有了怎么的认识?

    

(2)几篇新闻之间又有一定的差别,你发现了吗?

  明确:

《消息二则》与《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消息,它简要地报道了事件的全过程。

《“飞天”凌空》是新闻特写,它主要描绘了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一着惊海天》是通讯,它详细地报道了一个新闻故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表达的是作者的观点。

这是新闻评论。

 

这几种新闻体裁之间究竟有哪些异同呢?

下面几节新闻阅读课,我们通过细致地阅读进一步体会。

 

 

新闻比较阅读

( 五 课 时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消息二则》,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

2.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特征。

(重点)

3.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征,能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难点)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二则消息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何地:

在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

人民解放军;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

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2.试着从消息结构的角度,分析二则新闻的异同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二、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1.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此句中的“已”和“大约”用词准确。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溃退”用词准确,“经营”有“筹划、组织并管理”之意,能反衬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指(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3)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句中“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此句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语言简洁而具有气势,

2.你对消息的语言,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消息的语言讲究简洁、准确、严密。

三、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敌情一样,并且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新闻注重准确性和客观性,作者的情感与立场往往也隐含其中,要注意发现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了解“倒金字塔式”经典新闻样式。

(重点)

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

(重点、难点)

 

【教学流程】

一、回顾归纳  比较阅读:

——归纳前两则消息的相同点:

1.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

2.作者相同,都是毛泽东。

3.目的相同,都为了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更大胜利。

4.主旨相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颂扬表彰,表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报道的是渡江战役。

6.写法相同,都巧用对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神勇。

比较前两则消息的不同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内容集中,结构单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先总括千里战线,在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理清消息结构:

——标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

第一段。

    主体:

第二段。

    背景:

第四段。

    结语:

第三段。

2.理解“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一段写一个事实。

只陈述事实,不发议论,符合新闻“快”的特点。

填写下图

三、精读文本 分析结构

1.说说标题的特点与作用。

——醒目,简明,概括性强,写出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2.电头包括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包括通信社名称、来电的地点、时间,交代了消息的来源,突出了消息的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的特点。

3.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

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4.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是分离的。

5.结语部分报道了什么内容?

——明确了诺贝尔颁奖时间及颁奖机构。

6.背景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交代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

 

四、拓展阅读 学以致用

   1.学了三则消息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是否还有一些疑惑?

——消息是迅速、简要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真实客观。

——消息是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的语言简洁、准确、严谨。

……

2. 拓展阅读。

根据你所学的有关消息的相关知识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概括主要事件,理清新闻结构,体会语言特点。

《开学第一课》 钟南山张伯礼等讲抗疫故事

2020-08-2912:

35:

51来源:

 中国新闻网

据悉,2020年《开学第一课》将于9月1日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播出。

今年《开学第一课》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传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节目将邀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以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张文宏、吴尊友、毛青等,共同讲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

同时,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还将讲述北斗卫星在抗疫中的运用,展现科学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云课堂”的全新概念,2020年《开学第一课》在北京、武汉同时设置了课堂,其中武汉课堂的所在地是曾经的武昌方舱医院,节目还通过“云连线”的方式让全国多地的中小学生参与了课堂互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和《一着惊海天》,了解新闻特写和通讯体裁的特征。

(重点)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写法和特点,能区分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别。

(重点、难点)

【教学流程】

一、学习《“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概括事件内容,感受写法特征

——这篇新闻特写报道了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赢得女子十米跳台金牌的事实。

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她跳水动作的“妙极”。

2.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

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结合,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

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

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

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3.本文如何展现特定场合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剖面?

①定点观察。

如开头的特写镜头: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    

②动态呈现。

第2、3、4段将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每一个细节。

    

③虚实结合。

在描写实景的同时,发挥联想与想象,叙述观众的体验与感受,同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形象地刻画。

    

4.什么是新闻特写,与消息有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

而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而且现场感强。

  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

因此,新闻特写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二、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概括本则新闻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

依次记叙了哪些内容?

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依次记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主要叙写了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环节,将着舰的前后过程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

2.作者能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你觉得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哪儿?

——①很有价值感:

舰载战斗机着舰是能够反映时代主题并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此稿作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的文字记录,在历史的坐标中地位自然非同凡响,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②很有层次感:

ɑ.叙事完整,铺排有序;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c.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③很有美感:

ɑ.动态美,对海天环境的全景描写,具有宏观上的壮美;对着舰细微动作的描写具备了微观上的细节之美;b.情感美,“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字里行间展现出了官兵的家国情怀;c.语言美,文中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比较小结,归纳文体知识。

1.通讯的三个显著特征:

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2.比较新闻特写和通讯的异同点。

——相同点:

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还有文学性(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不同点:

特写着重描写精彩片段,通讯要求交代事件完整的来龙去脉。

3.比较通讯与消息有哪些区别。

——

(1)以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通讯发稿件较慢,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同时强调报道的完整性。

(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通讯报道的则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

(3)从篇幅来看,消息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史实,把握本文观点。

(重点)

2.掌握新闻评论这一文学体裁的基础知识,理解其价值。

(重点、难点)

3.坚定信念和立场,爱好和平与正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略有改动。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同学们,你们在初读本文的时候,是否发现它跟前面的消息、特写、通讯,又有所不同?

前面几篇虽然各有特色,但是都重在揭示新闻事实,而这篇呢?

重在表达观点,彰显态度。

二、概括观点,梳理结构

1.文章是围绕什么事件展开评论的?

2017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世界人民爱好和平,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修宪俘获军国主义。

2.概括作者观点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3.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

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

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

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

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

三、通过比较,把握新闻评论的特点

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知识链接: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

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观点;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四、新闻评论拓展阅读

香者自香,臭者自臭

——“中国技术有害论”可以休矣

钟声

日前,美国一名有头有脸的高官,对英国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公司开放部分5G网络的想法发出“警告”,污称此举可能让中国“控制未来的互联网”,并“用比特和字节来分化西方联盟”。

最近,美国又执意把华为列为“不确定实体”,竭力进行打压。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美国官员不辞辛苦,在世界各地奔忙,四处兜售“中国技术有害论”,对源自中国科技人员的所有发明创造都有一种偏执狂的敌视,不断给人扣上各种各样的屎盆子。

但是,人间自有公道在,世人都知道,不论有些人怎么扣屎盆子,香者自香,臭者自臭。

抛出“中国技术有害论”,是美国一些人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莫名嫉妒,也是一种政治打压的借口,兼具技术恐吓色彩和政治恐吓色彩,但政治企图是其主要动机,迟滞中国前进的步伐是其真实用心。

德国专利数据库公司IPlytics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5G通信所需的标准必要专利申请数量中,中国占有34.02%的比例,而美国的份额仅为14%。

这正是一些美国人所担心的。

美国官员赤裸裸地宣称“5G是一场美国只能赢的零和军备大赛”,“要确保5G网络不被敌人掌握”,显示其已将“冷战思维”扩散到科技领域,企图用封闭小圈子捆绑世界科技发展。

这是逆时代潮流而动!

靠不实之词到处混淆视听、招摇撞骗,靠政治打压阻碍他国科技进步,只能让世人看清其险恶心理和狰狞面目。

2018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418万人,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5%,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列世界第十七位……这些数字记录的,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级创新平台的脚步。

这些事实所承载的,是中国人民的埋头苦干精神和创新创造能量。

为什么说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就是“威胁”?

如果说这是“威胁”,掌握那么多尖端技术的美国,是否成了世界头号威胁?

实际上,美国从来都不吝啬用科技手段来为其政治目标服务。

有人就说,美国对全世界进行监控。

斯诺登揭露的真相历历在目!

美国人的逻辑是,自己用科学技术干了坏事,他人也必然会干!

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中国以自身科技发展造福世界,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国人士的真诚点赞。

中国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的“绿色超级稻”已在18个国家试种推广,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面对探索浩瀚宇宙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积极推动国际航天合作,使“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开启了月球探索新篇章。

中国承诺继续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同各方一道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四大举措。

中国为世界科技发展注入的是信心和机遇,中国技术为世界搭起的是发展繁荣的桥梁。

世界各国人民在互利共赢的科技合作中都闻到了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沁人芬芳,也闻到了美国一些人肆意抹黑、诬陷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乌烟瘴气的异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人为挑起“科技冷战”,试图在科技发展的广阔田野上垂下“铁幕”,阻止不了科技进步步伐。

“任何建立坚固壁垒的企图都必将令人失望。

过去在技术控制方面的努力已经证明,无论是决定控制哪些技术,还是执行这些决策,都是非常困难的。

”美国前副国务卿詹姆斯·斯特伯格的警告,应当引起“中国技术有害论”鼓噪者的反思。

唯有开放创新,才能繁荣发展。

任何将全球科技合作拖入泥淖的企图,必将激起全世界爱好和平、渴望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反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任何人企图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做拦路虎、绊脚石,最终只能失败,也注定是徒劳的。

思考:

1. 本文针对什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