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5044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docx

SOLO分类评价法习题讲解

SOLO分类评价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

原文地址:

SOLO分类评价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作者:

我的光与影

一、SOLO分类评价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

SOLO是英文“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由香港大学比格斯教授在研究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

已在大洋洲和东南亚地区经过广泛的实验和应用。

能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在评价上相对容易拉开学生的差距。

比格斯等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根据学生的回答能力、回答思路、回答的一致性和相对收敛程度、整体结构这四个特征,将学生回答问题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量变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P):

指基本没有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答题时逻辑混乱,只简单地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答案没有论据支撑。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U):

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缺少对问题的论证,答题时,只凭一个线索、一点论据就跳到结论。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M):

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并组织材料简单论证,但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质变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R):

能联想联系多个事件,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解决较复杂的具体问题。

(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Abstract,EA):

能对问题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结论具有开放性,表现出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SOLO试题应对策略

1、读材料、理思路:

Solo讲求结论出自材料,讲求思维层次的点—线—面—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1)找出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而归纳出要点

(2)对所有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类:

并列层面: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逆向层面:

利/弊、积极/消极、推动/阻碍……

2、作答:

(1)亮明观点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2)最好能用两个以上材料证明一个观点。

不仅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而且能说明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及至上升到理论层面追述其原因或影响。

3、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

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

外因、外因。

思路三:

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

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4、答题的结构:

第一种:

论述题(史实+评论);

第二种:

论证题(观点判断+论点+史实+理论分析)(论点+史实+结论);

第三种:

材料评论题(判断+史实+理论分析)

5、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2012年云师大附中月考文综四·41】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

西方学者往往是以国际贸易作为全球化的标准,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出现了统一的世界市场,所以新航路的开辟被视为全球化开始的标志。

确实,新航路的开辟实现了地理意义上的全球范围的交流与互动,欧洲逐渐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这些都为后来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的大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然而,在大机器工业经济建立之前,是否存在真正的全球化现象呢?

只有大机器生产使所有国家和个人都被纳入到一个世界体系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可以凌驾于这一体系之上,所以也有人把大工业的出现看作是世界历史的开端,同时也作为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评材料中关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我认为全球化起源于新航路开辟,原因有如下几点

1.新航路的开辟实现了地理意义上的全球范围的交流与互动,各大洲开始联系起来。

2.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

3.三角贸易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

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为之后的大机器工业提供了前提。

5.贸易中心的转移

 

 

 

【2012年云师大附中月考文综五·41】薛福成也是这样,他说:

“唐虞以前,皆民主也。

……匹夫有德者,民皆可戴之为君,则为诸侯矣。

诸侯之尤有德者,则诸侯咸尊之为天子。

此皆今之民主规模也。

迨秦始皇以力征经营而得天下,由是君权益重。

秦汉以后,则全乎为君主矣。

若夫夏商周之世,……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犹行于其间,其犹今之英、义诸国君民共主政乎?

……所以三代之隆,几及三千年之久,为旷古所未有也。

”(《薛福成日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712页)

晚清的儒者学习西方,与西方在国人中的道德形象有关,这个形象,决不仅仅是个“船坚炮利”的强者,所谓的“西洋国政民风之美”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富国强兵的功利主义反而只是次要的或者是顺带的动机,学习西方首先就是要学民主共和,天下为公,这是最重要的,是“本”,至于其他的,不仅“船坚炮利”,而且包括市场经济中赚钱的本事都是“末”和“用”,是次要的东西。

                           ——秦晖《晚清儒者引西救儒》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结合清朝后期社会背景加以评析。

 

 

 

 

 

 

 

 

 

 

【2012年云师大附中月考文综七·41】中国由于旧统治阶级不具有适应新局面的能力,而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但这反而给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民族主义运动,赋予了根本变革旧社会即政治体制的任务。

……“反帝运动和社会革命的结合……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一贯传统。

但是在日本,打到德川政府掌握了统一国家权力的依然是封建势力,只是他们出于抵抗西欧各国压力的需要,迅速取消了国内多元化的封建分权制,将其统一于天皇的权威之下……完成了自上而下的近代化。

……民间的民族主义运动除了少数二三例以外,根本谈不上与社会革命结合,相反却和反革命以及反民主主义紧紧结合在一起”。

——丸山真男转引自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

评述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例题】下列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请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注:

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根据SOLO分类法,学生的回答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前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

如:

(1):

分封制是不对的。

(2):

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

2.单点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

如:

(1):

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

(2):

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

3.多点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

如:

(1):

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家较强大。

(2):

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代则实行了郡县制。

4.关联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如:

答:

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县制为主体。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

如:

(1):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从材料中我们注意到,在秦朝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地方的管理。

不同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

秦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地方实施直接管理。

(2):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看,中央过分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分地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

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

本材料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种类较多,如理解材料、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理论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等,但SOLO评价法并不具体分析学生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而只是分析学生所能达到的思维层次。

能够从材料中找到两条有效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自然比只找到一条有效信息的学生高;能够综合分析两条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又比只是单纯找到两条信息的学生高;能够从理论上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学生,能力层次更比只是简单分析材料间的关系的学生高。

 

【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

《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

《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12分)

【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评述题,先述后评)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

分项评分项目:

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

11-12分。

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

7-10分。

要求:

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

4-6分。

要求:

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

0-3分。

要求:

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

分述地位变迁

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

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

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

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

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

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

总体评价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011年江苏•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又好又便宜。

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

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3分)

经济因素:

洋务企业的兴起;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4分)

表现:

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

评分标准:

1.前结构层次:

考生完全读不懂材料,不能够提供一个有效信息,得0分。

2.单点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提供了6个有效信息点,考生只要答对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得1分。

3.多点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提供了6个有效信息点,考生答对了2个给2分,答对3个给3分。

4.关联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的第二层次提供了3个结论,任何一个结论都是在第一层次的6个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考生只要能答出其中一个结论就可以得3~4分。

5.抽象拓展层次:

考生能够回答出第二层次的3个结论,因此对整个的近代经济生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得5~6分。

作答情况分类:

【0~1分卷】

例1、新的生产方式在一天天的被发现和利用,于是人们抛弃了旧的生产方式。

但旧的生产方式又拉着人们的经济,因为他们被抛弃,带来了相对严重的经济问题。

所以旧生产方式不容抛弃,历史还应当有它的支持。

例2、历史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伴随着新陈代谢,历史的发展时螺旋式上升的。

朝代的更替,制度的变换,中国历史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揭露了历史不断发展的特点,人类也随着这一发展而不断发展,使中华文明不断更新与发展。

也只有经历这种新旧的交替,人类才有可能不断进步。

旧生产方式的解体和新生产方式的产生,总暗示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当然,历史的主题也应该是新旧事物的交替,这样才会使历史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2分卷】

例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广大农民破产。

但是,自然经济的瓦解,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传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时代趋势。

大量农民进入工厂成为工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例2、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依靠手工业生产获利的小农户生产利润降低,生活水平下降,形成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

但是由于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从而逐渐变革中国民众的思想,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如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戊戌变法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这些都大大推动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低分卷的典型错误:

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支撑;答非所问,偷梁换柱;

【3分卷】

例1、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传统“女工”行业收益少甚至破产,其中大部分人到纱厂布局做工,乡村风俗不断堕落,所以旧的生产方式解体产生苦难。

但是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随之兴起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所以“有新的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并且后者的作用远远超出前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例2、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分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外国商品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技术,方便了人们;纺织业的衰败,使民间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女孩们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

洋纱的盛行使人们意识到了学习技术的重要性,女工们有的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多一生机,而风俗不堕落,这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又提高了纺织业的技术含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分卷】

例1、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传统手工业受到打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阶级生活困苦。

但同时,随着工厂的增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不仅越来越适应新兴的行业,而且还积极参与。

余姚的女孩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往美国,女人们进入工厂工作等无不显示了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终将取代封建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终将成为时代历史的主题。

例2、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导致农村土布减销,农妇收益减少,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的迷惘痛苦,但是,传统经济结构变动,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给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方式观念带来新的生机和朝气。

例如女孩不再束缚于家中纺织,可以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有利于生活改善;妇女进入洋纱厂、洋布局,促成人们传统观念改变,使其更生机,有利于于男女平等的先进的思想被广泛接受。

中分卷的典型错误:

有史有论,但是论据不足;论点单一,缺乏两点论和重点论;

【5分卷】

例1、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带来苦难。

人民的收益减少,生活变得困苦。

女人变得无聊,整天吵架念佛,社会风气日益衰落,给人民带来迷惘与阵痛。

但新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生机和朝气。

工厂建立,出现机器生产,人们可以获得价廉物美的纺织品,女孩可以纺织发网和餐巾远销海外,出息不错。

同时也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人民提供新的生存机会,可以养家糊口。

最重要的是,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中国开展经济近代化进程。

因而,旧生产方式的解体有利也有弊,但总体利大于弊。

例2、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主要是积极的。

如材料一中“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格又便宜”,表明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材料二中“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材料三中“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表明城市化进程加快。

总之,中国近代化,有利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6分卷】

例1、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社会的近代化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旧生产方式解体会产生苦难,这体现在传统家庭手工业者收入减少,难以维持生计,然而新生产方式带来生机,这体现在人们去工厂做工,将手工业品销往国外,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经济社会结构近代化带来的利才是历史的主题。

例2、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带来传统农业生活越来越苦,妇女无事可做,纺布技术没落,风俗堕落等弊端;但民族资本主义等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中出现又好又细又便宜的工业产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女子去做工,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更有一些女孩纺织发网等销售到美国,使中国越来越商品化,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资本主义是新的生产关系,代表历史发展潮流,是历史的主题。

2011年江苏历史单科卷第22题的得分情况:

第22题总分为13分,均分为5.11/4.40(除零和含零),

第三问分值为6分,均分为1.60/1.39,约70%是0~1分。

【范文二】(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

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

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2分,必须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史实:

旧生产方式解体带来的苦难:

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收入减少),没有了谋生的手段,无所事事,世风日下,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任意两点就可以得2分)

新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机器生产)。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生产力1分,生产关系1分)

 

【例题】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称董仲舒为“群儒首”,东汉班固称董仲舒为“儒者宗”。

但汉代《谶书》假孔子言:

“董仲舒乱我书。

”针对以上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