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4920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

《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docx

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

2016学年上学期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单选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共4每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四、材料分析题(所列2小题,只需选取作答1小题,共12分)

复习要点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1、理解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含义。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器官察觉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理解知觉四个特性的各自含义。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注意与教学

1、理解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含义。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理解注意的四个品质的含义(如注意广度、注意转移)。

3、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一个对象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4、理解注意分散的含义,以及与注意转移、注意分配的区别。

注意不稳定的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完成的人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第三节记忆与学习

1、理解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各自的含义、保持时间。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贮存时间极短,大约为0.25秒-2秒。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时间很短,不超过一分钟。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信息保存时间长久。

 

2、理解再认和再现(回忆)的含义。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3、识记遗忘的进程规律。

4、理解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含义。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学习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科学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有效运用记忆术。

⏹适当过度学习。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时机要得当。

复习方法要合理。

复习次数要适宜。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注意用脑卫生。

第四节技能的形成

1、理解心智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的各自含义。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第五节思维与问题解决

1、理解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含义。

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

2、理解解决问题的两个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的含义。

算法策略是将所有可能的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尝试,直到最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启发法则是基于一定的经验,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较少搜索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策略。

3、理解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

4、理解定势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理解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5、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因素。

问题情境

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已有知识经验

情绪与动机

第六节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很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的正常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的效率。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到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强而下降

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有关内容。

3、理解奥苏泊尔对学习动机的三种分类的含义。

认识内驱力是指个体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属于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者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属于外部动机。

4、理解成就目标理论中埃利奥特等对目标的区分。

5、训练学生正确地归因。

努力归因

现实归因

第七节学习迁移

1、理解学习迁移的概念和有关分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

举一反三

应用题

2、理解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的含义。

a)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反应定势)

c)顺向迁移: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影响

d)逆向迁移: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影响

3、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有关措施。

改革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方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迁移意识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一)整合学科内容

(二)加强知识联系

•(三)强调概括总结

•(四)重视学习策略

•(五)培养迁移意识

 

第八节学习策略

1、理解三种认知策略的各自含义、元认知策略的含义。

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划线等)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它是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精加工策略(如举例、记忆术、笔记)精细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意义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旨在通过对要记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组织策略(如列提纲、流程图、表格)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其他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的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第九节学习理论

1、理解学习的定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持久的。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

(1)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

(2)持久的变化

(3)行为的变化≠学习的存在

(4)学习是一个广义概念

2、理解负强化、惩罚的含义和区别。

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

3、理解消退的含义。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4、人本主义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非指导性学习的五个阶段

确定帮助情境

探索问题

形成见识

计划和抉择

整合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围。

它包括;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5、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

构建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以解释新信息,并最终构建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

2、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

3、学习的情境性主要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的。

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知识才能真正被理解。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心理学与中学生心理发展

1、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过渡性

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度

闭锁性

内心的秘密,与人交往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做到毫无保留

社会性

受同辈团体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心理带有极大的社会性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发展

1、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四个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

阶段

特征

发展成就

感知运动阶

(0~2岁)

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1、客体永恒性。

即当某一物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物体仍然存在

前运算阶段

(2~7岁)

1、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不可逆性、集中化

3、尚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4、自我中心主义(“泛灵论)

1、动作图式符号化。

即形成和使用字词、手势、标记和想象等符号的能力2、语言迅猛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出现了显著的认知发展,但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1、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2、去自我中心主义3、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

(11岁~16岁)

思维不依赖于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可以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

思维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2、理解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含义。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理解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设思维氛围

激发思维兴趣

培养思维直觉

训练发散思维

发展逆向思维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理解情绪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各自的含义。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3、理解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的具体表现的各自含义(如人际关系的两极性)简单与复杂共存;强与弱共存;波动和稳定共存;微妙的隐蔽性;意志的两极性;人际关系的两极性;容易移情

4、理解九种自我防御机制的含义。

否认

压抑

合理化

移置

投射

退行

升华

幽默

认同

第四节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

1、理解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IQ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其相关系数在小学阶段为0.6-0.7,在中学阶段为0.5-0.6,在大学阶段为0.4-0.5.这说明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学习动机、人格特征乃至集体和教师等社会因素对学习成绩都有重大影响。

2、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科学的智力关观

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

3、应用四种气质类型特征分析解决现实教育问题。

胆汁质:

精力充沛、直率热情、刚强,但脾气暴躁、易冲动、任性、好胜心强、不稳重

多血质:

机智灵活、反应迅速、容易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稳定、坚持性差,干事情易虎头蛇尾

粘液质:

冷静、稳重、办事有条不紊、自制力强、坚持性好,但反应慢,不灵活

抑郁质:

多愁善感、灵活性差、工作中耐受性差、易疲倦,但谨慎小心,富有想象力、感情细腻、体验深刻、观察力敏锐、容易观察到别人忽略的细节

a)对待学生应克服偏见

b)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易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顶起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

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

c)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d)特别重视胆汁和抑郁质学生

e)组件学生干部团队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4、理解性格结构的四个特征的含义。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5、理解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联系

第一,性格与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第二,性格与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

区别

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第二,气质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

第三,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与成就的高低,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性格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分,最能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

6、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前五个阶段的发展危机。

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二、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同一性

第五节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与异性交往的辅导

1、理解中学生性心理的阶段性特性的表现的各自含义(如本能性)。

P.280

本能性和朦胧性

内在强烈性和外在文饰性

动荡性和压抑性

男女性心理的差异

2、中学生性心理的阶段特征。

A.性意识出现

渴望了解性知识

对异性充满好奇与爱慕

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B.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疏远异性阶段

接近异性阶段

异性眷恋阶段

择偶尝试阶段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二节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1、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2、理解理性-情绪疗法的着眼点,不合理信念三个特征的含义。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里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特点:

人本主义倾向

教育的倾向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

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以极端的要求衡量一切事物。

概括化要求,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

糟糕至极,表现为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就产生一种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信念,从而陷入悲观、抑郁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

第三节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1、理解中学生常见的六种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挫折

抑郁症

恐怖症

焦虑症

强迫症

网络成瘾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1、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六个阶段含义的理解。

A.前习俗水平

a)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或行为的功用和互相满足需要定向倾向或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或操作与关系)

B.习俗水平

a)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或社会习俗的定向或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或秩序和法规定向或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

C.后习俗水平

a)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或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或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或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中学课堂管理

1、理解教师课堂管理模式的三种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2、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第四节教师心理

1、理解教师教学能力的三个方面。

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2、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3)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1.情感衰竭:

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

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