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第六章.docx
《学习指导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指导第六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指导第六章
第六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学习目的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由于没有科学的历史观,只能是“半截唯物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掌握社会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能够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用唯物史观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认识和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把握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学习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重要发现之一。
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就是半截唯物论。
本章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导论部分。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领域的贯彻,形成的科学的历史观。
本章的理论论述以辩证唯物主义前五章基本原理为基础,阐述人类社会的本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共分六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第二个问题说明人类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第三个问题要把握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把握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第四个问题了解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把握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第五个问题把握社会的政治结构,了解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第六个问题探讨社会的文化结构,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重点讲授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的学习把握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必须把唯物史观的确立的意义与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做首要的分析和论证,并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出发点。
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中劳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的根源;通过讲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把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问题上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在讲述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论证。
(二)教学难点
通过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内涵与划分的标准的讲授,重点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展开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结中起决定作用。
联系实际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重点了解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同时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最后的逻辑归结为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本章内容多,可以根据课时和授课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练习测试题与答案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历史唯物主义
(2)历史唯心主义
(3)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6)社会有机体
(7)社会经济结构
(8)社会政治结构
(9)社会文化结构
(10)社会意识形态
(11)阶级
(12)阶层
(13)社会进步
(14)物质文明
(15)政治文明
(16)精神文明
2.不定项选择题
(1)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是()
1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人口越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越快
2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只要生产多于消费就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3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基础,人类自身生产受物质资料生产制约
4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互为条件,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2)“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
1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
②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③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
④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3)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1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②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③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④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生产力
(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1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1阶级斗争发展史
②生产关系发展史
③社会意识发展史
④生产劳动发展史
(6)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
1否认阶级斗争
②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④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命题包括()
1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在社会历史中精神观念的作用是微小的
③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④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运动的方式
(8)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有()
1空气污染严重
2世界性水源危机
3森林毁灭物种减少
④臭氧层被破坏
(9)古猿构筑巢穴和利用石块木棍觅取食物的活动是()
1生产劳动
2包含劳动的萌芽
3动物适应自然环境的活动
④动物的本能
(10)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要发现是()
1历史唯物主义
2剩余价值学说
3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④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1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
1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2适度的最优人口状况能够起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
3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不能自发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4适量的人口可以决定社会性质
(12)“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
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3利己主义的观点
④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13)“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属于()
1唯物史观
2唯心史观
3形而上学唯物论
④朴素唯物论
(1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
1宿命论
2英雄史观
3唯物史观
④诡辩论
(1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1血缘关系
2法律关系
3思想关系
④生产关系
(1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①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2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3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4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1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
①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2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①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2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4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19)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①宿命论的观点
2唯物论的观点
3辩证法的观点
4形而上学的观点
(20)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是否承认()
①个人的历史作用
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巨大的反作用
(21)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①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
②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
④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22)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
①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②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③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④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23)“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
①宿命论观点
2机械论观点
3历史循环论观点
④唯物史观观点
(2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
①唯物史观
2唯心史观
3宿命论
④英雄史观
(25)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在历史观方面都表现为唯心史观,是因为他们()
①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找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2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3否认了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26)下面的说法哪些属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
①“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②“治国”犹如“牧民”
③“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④“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27)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有()
①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②人类的劳动带有社会性
③人类劳动是有目的的能动的过程
④人类劳动具有继承性
(28)劳动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包括()
①使类人猿建立自己的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②使猿脑变成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③改变了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
④使类人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⑤使类人猿能够离开大森林,到地面生活
(29)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在于()
①前者用生产工具生产物质资料,后者用前肢获取食物
②前者积极改造自然界,后者只能消极适应自然界
③前者是有意识和目的的活动,后者是本能的自发的活动
④前者是精神的活动,后者是物质的活动
⑤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只有群体性
(30)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因为()
①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
②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③它脱离大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④它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31)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区别是()
①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②前者有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③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
④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⑤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32)“人有了物质条件才能生存,人有了精神条件才能生活”的观点()
①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②夸大了社会存在的作用
③看到了社会物质条件的作用
④看到了社会意识条件的作用
⑤准确把握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人的影响
(33)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1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
2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
3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
4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
(34)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1人与人的关系
2人与物的关系
3物与物的关系
4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35)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1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3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4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3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1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2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3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4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37)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1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
2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
3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
4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38)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1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2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9)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1生产资料所有制
2产品的分配形式
3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交换和消费关系
(40)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1文学艺术
2国家政权
3政党结构
4哲学思想
(41)经济基础是指()
1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3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4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4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1它是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
2它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
3它是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4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43)国家的起源是()
1人们为了解决纷争而制定的契约
2调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3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
4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4)国家的实质是()
1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2全体居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
3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4独立于阶级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
(45)国家是代表()
1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
2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3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4统治阶级利益的
(46)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1人口多少
2领土的大小
3国体
4政体
(47)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2科学文化的反映
3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4社会规律的反映
(48)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
1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2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4思想的上层建筑
(49)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1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2先人后己
3集体主义
4抛弃一切个人利益
(50)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1它不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实践的制约
2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3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协调
4它具有进步性
(51)资产阶级法律的根本原则是()
1天赋人权
2人道主义
3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自由、平等、博爱
(52)社会意识根源于()
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2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3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4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
(53)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1地理环境
2生产方式
3经济基础
4实践活动
(54)生产方式是()
1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
2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55)群体意识是()
1个人意识的汇集
2一定的人群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意识
3统治阶级的意识
4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56)社会形态是()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
3国体与政体的统一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57)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1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2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4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5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
1已不存在
2越来越激烈
3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4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5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
(59)国家的实质是()
1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②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
③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④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60)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
1个人意识
2社会心理
3群体意识
④社会意识形态
(61)从社会意识的层次看,社会意识又分为()
1个人意识
2群体意识
3社会心理
④社会意识形态
(62)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
1社会心理
2社会意识形态
3个人意识
④群体意识
(63)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1政治法律思想
2道德与宗教
3自然科学
④逻辑学和语言学
(64)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1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②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④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6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1传统意识
2阶级关系
3生产方式
④政治制度
(6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1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2抽象的人性论
3利己主义
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6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结成的()
1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③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④分工协作关系
(68)我国在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开始实行价格等的听证会,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的是()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②社会心理可以影响社会发展方向
③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④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69)社会有机体是()
1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的整体
2以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自我更新的有机整体
3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4由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
(70)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
1人是一定社会的人
②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③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④人不断改造社会,社会塑造人
(71)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
1法律生产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历史悠久
2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等发挥作用
3法律只适合违法行为,道德应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4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
1经济是基础
②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
③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
④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
(73)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说明()
1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
③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④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
(7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1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②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③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④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75)“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为它安排葬礼呢?
”的观点的错误在于()
1抹杀了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②否认了社会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③否认了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④否认了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76)“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应该理解为()
1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②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③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④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77)资本主义国家性质的直接表现是()
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③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④政府实施资产阶级意志的政策
(7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准是()
1劳动工具的状况
②劳动者的素质
③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④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79)阶级生产的直接原因是()
1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②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③剩余产品的出现
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80)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为()
1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尺度
2它决定劳动资料其它因素的发展状况
3它是生产中的“骨骼”和“肌肉”
4它是社会发展中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5它在人们改造劳动对象的中发挥直接的作用
(81)社会文化结构具有的功能是()
①反映社会存在
1能动作用于社会存在
2调控社会主体活动
3决定经济基础
(8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④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8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的观点是()
①唯心史观
②机械唯物论
③唯物史观
④朴素唯物论
(84)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1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文明的发展
3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4社会科学的发展
(8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
1物质文明的进步
2精神文明的进步
3政治文明的进步
4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
(86)阶级的消灭与国家的消亡是()
1在一个国家内可以率先实现的
2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完成历史任务,丧失作用而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4自觉实现的、自行消亡的一个长期发展过程
⑤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过程
3.判断说明
(1)社会历史现象与人的意志和思想密切相关,与自然界发展有本质区别。
(2)国家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调和者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7)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
(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
又称唯物史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学说,从社会实践的本质出发,科学地分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深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2)历史唯心主义:
又称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观问题上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看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主要的理论表现有宿命论和英雄史观。
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
(3)社会存在:
即社会的物质方面,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与自然界存在相区别的本质是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
即社会的精神方面,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6)社会有机体:
包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
基础,由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基本构成有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7)社会经济结构:
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
的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8)社会政治结构:
即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是阶级社会体系的特有结构。
政治结构建立在经
济结构基础上,直接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问题是全
部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
(9)社会文化结构:
即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观念(文化)结构是与政治结构对应的,
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文化”特指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10)社会意识形态:
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们系统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