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4541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

《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docx

小学语文知识统一整理

第一讲

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4)谓前只有状地位。

(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第一部分

一、主语、谓语

1、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

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 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

例如:

(1)笑 ‖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 谓语

(2)公正廉洁  ‖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2、谓语

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

例如:

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

例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 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

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

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例如:

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 谓语(名词短语)

明天‖教师节。

       

主语 谓语(名词)

她‖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二、动语、宾语

1、动语

动语和宾语是共存的两个成分,没有宾语,就无所谓动语,动语又决定宾语的性质。

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

例如:

他终于露出了笑容。

(中补短语作动语)

你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联合短语作动语)

山坡上下来两个人。

(不及物动词作动语)

他昨天哭湿了一个枕头。

(中补短语作动语)

2、宾语

(1)名词性宾语。

例如:

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近宾  远宾  

(2)谓词性宾语。

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

(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

(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

(复句形式作宾语)

三、定语、状语、补语

1、定语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

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

青春气息。

(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

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

(野生)动物。

(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

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

(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

(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2、状语

(1)描写性状语:

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

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

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

(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

(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

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

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

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

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

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3、补语

(1)结果补语: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

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

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

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

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

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

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

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

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

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

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

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

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xx年〉。

(7)可能补语:

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

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第二部分

四、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

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

例如:

(经济)的振兴要靠科学技术。

  主语 ‖  谓语   

 定︱中  

(他)的家里(有)(一只)(小)(花)狗。

 主 语   ‖     谓  语    

 定︱中    动︱           宾       

                              定︱ 中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

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现在[已经]深秋了。

主语‖  谓语 

 状︱中 

有的同学[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主语 ‖       谓   语           

           状 ︱    中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

例如:

那位学生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打扮得<真漂亮>。

  主 ︱ 谓                 主  ︱  谓     

    中<补〉                     中<补>  

句子分析示例

(全体)同学 [都]做<完>(语法)作业了吗?

   主语 ‖      谓  语     

 (定)︱中  [状]︱     中      

                动︱  宾   

              中〈补>(定)︱中 语气词

A 衣服洗<干净>了。

      

  |主||谓|      

    |述<补>|         

B坑 挖<浅>了。

   

   |主||谓|

    |述<补>|

C坑挖<深>了。

   

 |主||谓|

   |述<补>|

三个句子都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从句子成分来看,都是“主语+谓语+补语”的结构。

A句表示动作完成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B句表示动作完成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C句既可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达到预期目的(坑的深度达到了事先的要求),也可以表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坑的深度超出了事先的要求)。

    她[把衣服]洗<干净>了。

    她[不]同意这样做。

    (问题)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自尊心)问题。

第一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他洗了”,表意不清;

第二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她同意这样做。

”意思相反;

  第三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核心归结为问题”,意思不明确

 划分句子成分

一、主语和谓语

(一)什么是主语、谓语

 在一个句子里,如果前一部分指明所要陈述的对象是“什么人”或“什么事”,那么,表明这人或事物的词语就是这个句子的主语;如果后一部分陈述前一部分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那么,表明“陈述”的词语就是谓语。

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主语是受谓语陈述的,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

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勤俭‖是一种美德。

干部和群众‖很团结。

(二)主语的类型

 按照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可以把主语分为三种类型。

1、施事主语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动者),即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发出的。

主动句一般就是这类句子。

如:

我打球。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2、受事主语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动者),即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要涉及到主语,要落实主语头上。

被动句一般就是这类句子。

如:

球被我打。

马达发动了。

3、中性主语

 这类主语,既不是施动者,也不是受动者,它只是谓语描写、判断、说明的对象。

这类句子的谓语一般由名词、形容词以及相应的短语或主谓短语充当,还可由非动作动词“有、是、在、像、姓”等充当。

如:

屋里的气氛更加活跃了。

 描写

今天国庆节。

 说明

中国有十多亿人口。

 存在

共产党像太阳。

 描写

他是共产党员。

 判断

夕阳无限好。

 描写

(三)主语和谓语的构成

 大多数情况下,主语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也可由其他词或短语充当。

如:

讨论开始了。

 (动词、形容词和短语作主语,我们已把它看作为一个事物。

我们的理想实现了。

 动词谓语句

水热了。

 形容词谓语句

今天晴天。

 名词谓语句

十月的北京阳光灿烂。

 主谓谓语句

(四)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是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它有两个主语,一个是句子的主语,叫大主语,一个是充当谓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叫小主语。

主谓短语是对大主语陈述说明的,可以在它和大主语之间断开。

如:

 他身体很好。

 (大小主语之间是) 隶属关系

 那些情况我已经知道了。

 支配关系

 人们心情沉痛。

 隶属关系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研究过了。

 相关关系(可加“关于”)

 第二讲

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归纳   

一、常见的标点符号 

常见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1、 点号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

点号又分为句内点号和句外点号。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4种;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的停顿,有句号(。

)、问号(?

)、叹号(!

)3种。

 

各种点号的停顿时间的长短排列如下:

、﹤,﹤:

;﹤。

 

2、 标号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常见的标号有9种,即:

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 》)和专名号(____) 

二、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归纳 

1、 顿号(句子内部并列词语或短语的停顿) 

1)      数字并列表省略时用顿号,表概数时不用顿号。

 如:

三年级二、三班的同学今天下午劳动两三节课。

         (表省略)               (表概数) 

2)停顿较短的并列成分(如:

锅碗瓢盆交响曲)或集合词语(如:

工农兵  中小学生  公安干警)之间不用顿号。

 

3)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助词时不用顿号,改用逗号。

 

如:

妈妈经常给我讲她纺线啊,织布啊,做军鞋啊。

 

4)并列的分句做句子的成分时,使用顿号;各自独立成句时则使用逗号。

 如:

难道说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就可以不顾工程的质量而随意改变设计方案吗?

(作句子的成分) 

    今年春季,这个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各自独立成句) 

5)如果大的并列成分里包含着小的并列成分时,那么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

 

如:

克隆羊、克隆牛的诞生,“神舟的五号的发射、回收,标示着我国科学发展的新水平。

 

       小并列          大并列           小并列 

2、 逗号(略)  

3、 分号(复句内部并列分句的停顿) 1)  复句内并列分句的停顿使用分号。

 

如: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正确就是客观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

(前后正反对照,构成并列,当使用分号) 

如果表承接关系则不然。

如:

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的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几个句子构成承接关系,当使用逗号,不能使用分号) 

2)  并列分句内有逗号存在时才可打分号,否则只能打逗号。

 如: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分句内有逗号)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分句内无逗号)

 3)  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关系处也可用分号。

 

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  分号前不能使用比它停顿时间更长的句号。

 

如:

一、学习贵在自觉。

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将分号改成句号,或将句号改为逗号。

 5)  分项列举其中有逗号时才可采用分号,分行列举则不然。

 

4、 冒号(表示句中较大的停顿,可以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 

1)  表提示性话语后面,如称呼语、说、问、想、是、讲、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词后面一般要加冒号,如不需要较大停顿以示强调的也可用逗号。

 

如:

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表明:

金钱的占有量不是衡量幸福与否的标准,而且从来也不是。

 

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表总结的话语前面要打冒号。

 

如:

教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的学:

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3)  不是独立的引文前,不能用冒号,改为逗号或者不用。

 

如: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这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古人不是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吗?

 

4)  不是直接引述别人的话,而是转述的,则“某某说”后面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如:

他说,他要走了。

 

5)  冒号的作用一般要管到句末,管到的地方一定要打句号,否则就不要打冒号,改成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如: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

王安忆、王小鹰、程乃姗在一起谈笑风生。

(冒号只能管到“程乃姗”处,此处不能打句号,所以将冒号改为破折号或不用。

) 

6)  同一句话中不能连用两个冒号,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如: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

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

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两个冒号任意改一个为逗号) 

7)“某某说(问、道、讲、答)”在引文前,用冒号;在引文中,用逗号;在引文后,一定要打句号。

如:

 他说:

“我要走了。

” 

“我要走了,”他说:

“明天还要上班。

”(冒号改为逗号) “我要走了。

”他说,于是就出去了。

(逗号改为句号) 8)冒号后面不宜再用“即”“如”等一些提示下文的词语。

 

如:

这项人类社会活动兼有一系列特有的专业特性:

即普遍性与特殊性,思想理论性与行为艺术性。

(将“即”去掉,也可将冒号改为逗号)  

5、 问号(表示疑问的语气) 

1)  有些句子虽有疑问词但并不是疑问语气时,句末不打问号。

 如:

我不知道他道车站去接谁。

 

2)  倒装问句,问号打在句末。

感叹号也如此。

 如:

怎么啦,你?

        你放着罢,祥林嫂!

 

3)  选择问句只在句末打一个问号。

 

如:

她是从四叔家出去成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婆子家然后成乞丐的呢?

 

4)  问句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时,不打问号。

 

如:

整治马家沟河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市民非常关心这条河怎么治理?

里的两岸居民将怎么办?

(两个问句成为“关心”的宾语,成为陈述句,前一个问号变成逗号,后一个变为句号。

) 

5)  连续发问的独立的问句每一个都要用问号。

 

如:

这个问题该不该解决呢?

由谁来解决呢?

该怎么来解决呢?

 

6、 引号 

1)  如果引文是完整独立的话,则前引号前用冒号,引文末尾的点号放在后引号内。

 

如:

杜甫《夔州歌》云: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 

2)  如果引文只是作者话的组成部分(句子的成分),则前引号前不能用冒号,只能用逗号或者不用;后引号前不能用点号(问号、叹号除外,因它们除表停顿外,还可表语气)。

如在句末,点号当放在引号外。

 

如: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这是大部分北京人的心态。

 

写文章应做到: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去掉冒号,句号放在引号外。

) 

在老张“同志们,走吧!

”的招呼声中,我们这支不大的队伍便冒着雨出发了。

 

7、 省略号 

1)  省略号后不宜再用“等等”“及其”等词。

 

如:

参加这次献爱心活动的有公务员、警察、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

(省略号与“等”保留其一。

) 

2)  省略号后不宜再使用除引号之外的其他点号。

 

如:

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的“硅谷”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将逗号去掉) 

8、 括号与破折号 

1)  句内括号是表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里某些词语的,当紧贴在被注的词语之后。

括号前不能再有点号,括号内的话的末尾不能再加点号(问号、叹号除外),如在句末,括号当放在点号前。

 

如:

出版社除了出《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外(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

后一种杂志只出了两期,已很少为人注意。

),还出了若干译著。

(括号应紧贴在“杂志”后,“注意”后的句号去掉。

) 

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自学《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括号当移到句号前面) 

2)  句外括号是注释整个句子的,当放在句末点号之后。

括号内的话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它的末尾可用点号或者不用。

) 

如: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

(其实文学创作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 

3)表解释说明的话能到句末就要用冒号,只能到句中就用破折号、逗号或者不用。

 

如:

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大会理事。

(表解释说明性的话到了句末,所以破折号要改为冒号。

) 汉字的 “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和其他文字大不相同之处是有超越时空的特色。

(表解释性的话只到“假借”处,没到句末,故将冒号改为破折号。

) 

4)破折号前后不宜再采用“即”“如”“就是”等表解释说明性的词语。

 如:

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将“即”去掉,或者将破折号改为逗号) 

9、 书名号(表各类作品) 

1)书名号只能用于表各类作品的名称 

如:

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剧作名、雕塑名、摄影作品名、邮票名、歌曲名、图画名、讲话名、讲座名、简称名等。

 

但研讨会、座谈会、作品展览的名称,比赛活动、调查活动、征文活动的名称,课程、学科、课题的名称,培训班、报社、出版社的名称,奖品、奖状、商标的名称均不能使用书名号,有时为了表示强调可以使用引号。

 

开设高等电子自控专业班  人民日报社  荣获“最佳印象”奖   

2)还没写的文章用引号,不用书名号。

 

例:

请写一篇题为“凝聚”的文章。

   我刚写完一篇题为《凝聚》的文章。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和法规文件等的名称,例如:

《中学生》、《语文报》、《涛声依旧》。

      使用书名号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书名号里还要用书名号时,外用双内用单,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在书写时不能放在一个格子里。

《读〈石钟山记〉有感》 

(二)书名与该书中的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

《苟子•劝学》《史记•项羽本纪》

     (三)写文章时,题目不要加书名号。

 

    (四)和“序”有关的书名号,如《<农村调查>序言》,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该文只是序,而非正文。

 

     如果正文与序同时存在,则应该这样写,如:

      《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      这两个书名号都是正确的,如果写成《<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或者《琵琶行》(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都是不正确的。

 

    (五)使用书名号时,必须弄清楚,句子本身是否在强调需要加书名号内容的名称性,如果强调其名称性,则用书名号,如果侧重强调题目的内容,那么需要加引号而不是书名号。

如:

 

     我刚走进电影院,就看见屏幕上赫然投着“生死抉择”四个字。

 

        (六)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名;而专栏名、专题名、丛书、单位等名称不能用。

第三讲

关联词

(1)并列关系:

句子中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各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相关的情况,或表示一件事的几个方面。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既……又……”“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面……一面……”

秋天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凉爽的季节。

我昨晚做作业做到十二点,不是我太努力,而是题太难了。

妹妹一边吃零食,一边看动画片。

妈妈一面忙活着端菜,一面招呼我们赶快吃饭。

(2)递进关系: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①不但……而且……②不光……还……③不仅……也……④不仅……而且……⑤不但……还……

、学习不但是要获取知识,而且要精益求精。

活着不光要快乐,还要快乐的有意义 

他不仅善于思考问题,也善于解决问题。

多读课外书,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且还能开拓我们的视野。

这两天天气非常不好,不但下雨,还刮大风。

 

(3)选择关系: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需要从中选择一件。

常用的关联词有:

①是……还是……②或者……或者……③不是……就是……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