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4127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docx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资料解读

一、名词解释

1.地理位置:

地表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总和。

2.劳动地域分工:

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3.区域优势:

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使该区域更富竞争能力。

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能使该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有利条件。

4.聚集与扩散:

指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连接的不同发展阶段。

聚集指区域产业发展初期,随着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主导部门及其区位的过程;扩散指随着主导产业和增长极的壮大,其带动作用在区域空间经济上的传递和涉及过程。

5.区域主导产业:

指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

6.区域发展:

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7.土地利用分区:

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8.技术进步:

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9.绿色GDP:

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10.外部性:

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11.区域:

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区域的划分:

均质区、结节区。

区域的本质特征:

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13.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4.自然资源的特征:

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15.人口容量:

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6.均质区域:

是区域内部空间特征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17.区域环境规划:

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实间上的合理安排。

18.出口代替:

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19.区域科学:

使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

20.产业:

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产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21.国民生产总值:

是一个区域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在地区统计中又分为GDP和GNP。

22.基础设施:

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了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等。

23.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4.适度人口:

指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和适应的人口。

25.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工程。

26.区域发展优势:

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便该区域更富可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数值保持在最高水平。

27.区域规划: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多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28.区域地位:

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29.主导产业:

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30.人口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1.区域文化:

既包括反应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2.增长极:

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3.进口替代:

是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4.优势产业:

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35.区域竞争力:

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力、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36.资源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级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7.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38.文化的扩展扩散:

文化的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创造者和拥有者(居民、主人)与周围的人群交流,使其占据的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

突出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根据扩散的机制可以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

二、填空(20分,每空1分)

1、区域基本属性包括空间性、有限性、客观性、景观性等

2、区域规划的特点包括:

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

3、区域分析内容包括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经济分析和发展分析

4、经济的空间转移与扩散方式包括扩散方式、转移方式和等级方式

5、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

6.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7.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8.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9.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10.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11.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12.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13.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14.区域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5.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6.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17.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8.区域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均质区,另一种是结节区

19.区域差异大体分为:

自然差、为位势差、趋势差

20.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1.自然资源可划分为:

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22.自然资源的特征:

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22.区域经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23.按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

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24.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

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

25.技术转移或引进的方式与途径可归纳为:

无偿转让和有偿转让

26.反应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7.区域分工的主要模式:

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方面考虑

28.区域分类:

自然区、经济区、社会区、行政区、经济区的类型:

聚类经济区、经济协作区、经济特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29.创新活动具有:

突出性、随机性、偶然性等特点

30.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31.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生产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32.极化方式:

向心式极化、等级式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

33.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

34.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增加性

35.区域的本质特征:

整体性、结构性

36.资源密集型产业: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37.主导部门可以从:

回顾影响、前瞻影响、旁侧影响三个方便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38.城镇体系按行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省城、市域、县域城镇体系类型

39.区域规划的主要有:

A劳动力政策;B资金政策;C企业区位控制政策;D产业政策40.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

策略性的区域规划;物质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

41.区域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42.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

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

43.按性质地域属性分:

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

44.常见的区域规划方法有:

系统法、传统综合法、比较法、数学模拟法。

45.区域规划的一般程序(七大)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故(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

46.区域优势主要有下列几种:

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的优势

47.创新活动要素有四个:

一是机会;二是环境;三是支持系统;四是创新者

48.创新活动具有:

突出性;随机性、偶然性等特点

49.基础设施的性质特点:

公共性;两重性;系统性;长期性;间接性。

50.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分为:

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

51.区域发展目标可分为:

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52.常见的区域规划方法有:

系统法,传统综合法,比较法,数数学模拟法

53.竞争能力的评价:

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54.狭义的基础设施包括:

交通运输、给排水设施、能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等

55.社会设施包括:

文化设施、卫生设施、教育设施、体育设施。

56.技术进步包含的含义:

(1)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

(2)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57.技术扩散三种类型:

(1)空间梯度式;

(2)跳跃式;(3)双面式。

58.区域联系分析的内容:

(1)区际要素流动

(2)区际贸易

59.软环境改善: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2)市场环境的改善(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60.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

(1)资源密集型产也

(2)资金密集型产业(3)劳动密集型产业(4)技技术密集型产业

61.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

(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2)区域产业布局特设

三、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2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适度人口)

3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人口素质)

4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全局优势)

5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

6、区域分析方法包括(区域比较法、经济学分析法、数学模拟法)

7、区域优势的特点包括(空间性、综合性、实效性)8、ABC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值。

一个发达地区产值比值由大到小的排序应当是(ABC)

9、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性、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0、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因子筛选法、优化模型法)

11、一个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均营养水平)等因素。

12、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环境)

13、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14、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条件与潜力的地区差异性、规模经济作用)15、土地的平面利用与垂直利用,实际上分别值(农业用地C、城市用地)

四、简答

1、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

a、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区域生产发展规模;b、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经济效益;c、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答:

a、必须与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b、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c、必须有利于开拓市场;d、必须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和地区专门化发展;e、必须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3、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答:

a、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与评价;b、环境规划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c、环境功能区划;d、污染控制规划;e、生态规划;f、自然保护规划;g、区域环境规划实施措施与条件

4、区域优势评价标准

答:

a、区域生产发展条件;b、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c、区域内综合评价;d、地域组合有利

5.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3)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4)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7.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各是什么?

(一)区域分工的特点:

(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二)区域分工的模式:

(1)垂直分工。

(2)水平分工。

(3)混合分工

8.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

(2)资源状况。

(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9.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1)区际差异与区域优势

(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料指向、市场指向、交通指向)(3)劳动地域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等。

10、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

11、技术引进和转移的优点:

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12、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

13、相对指标:

霍夫曼系数=

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

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

恩格尔系数=消费总支出

食品支出·100%(越小越好)

基尼系数:

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反映了社会差距。

14、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部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15、区域分工的特点:

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域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16、“扩散效应”包括:

1)前向效应(推力);2)后向效应(拉力);3)旁侧效应

17、主导产业的特征: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18、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9、战略目标:

短期目标又称近期目标,一般5年左右;中期目标,一般以10年为期;远期目标,或叫长期目标,通常在20年以上。

20、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1)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3)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4)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21、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增长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22、土地利用:

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23、土地利用率:

指以利用的土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

以利用土地面积

·100%建筑密度:

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

容积率:

亦称建筑面积密度,指一定地块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以整个地块面积之比。

24、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

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及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

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2)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部分退宅还地(3)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土地利用面积(4)进行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5)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制约机制(6)改变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25、产业:

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

26、基础设施:

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27、基础设施的作用:

(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二)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五)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28、城镇化:

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镇化水平与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低速增长时期;城镇化水平在30%~70%,为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当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时,又进入

29.城镇化低速增长时期。

城镇化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1)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2)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3)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4)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

30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方法:

(1)依托中小城市

(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5)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

31、区域生态规划的特点与要求:

(一)区域生态规划应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及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

(二)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三)区域社会要素分析(四)突出区域环境要素分析

32、生态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1)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得以实现的受邀对策

(2)保证资金渠道畅通,逐年增加生态建设投入和环保投入(3)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强化环境管理(4)正确处理长、中、短期环境规划的关系,重点放在短期规划(5)发挥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得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4.区域差异可分为:

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三种。

35.我国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16~59岁、女16~54岁。

36.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

37.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

(填、选)

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

38.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

(1)传统社会阶段

(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

(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

39、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

(1)自给自足阶段

(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

40、区位因素的构成:

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41、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

42、古典学派时期: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43、近代学派时期: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

44、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

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

45、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

46、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

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部门重点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

47、结构化预测方法,包括哪两种?

其中哪种又包括5种方法?

1、确定性预测:

1)平均增长率模型2)费尔哈斯模型3)宋建人口预测模型4)弹性分析预测模型5)时间序列分析法2、回归分析预测

48、地域分工理论包括哪些?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地域分工:

指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他产品的现象。

49、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内容

答:

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将逐步上升。

50、简述你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答:

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区域长期的、整体的发展要求,重在动力机制及其赖以存在条件的维护。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