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之歌.docx
《杨树之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树之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树之歌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树普遍生长于我国各地,《杨树之歌》就是一首赞美杨树的歌。
全诗借赞美杨树,赞美虽然普通,但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
这首诗意境优美,韵律强,用比较形象生动的第一人称述说,拉近了杨树与人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人类与树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设计有关生字的问题,并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杨树默默奉献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一
教学准备
关于杨树的课件或图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
观看有关杨树的课件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说说你对杨树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杨树的诗歌。
二、新课
(一)自学
自主读文,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1、自读识字:
自读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标出小节序号。
(二)识字
多种形式识字。
1、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认读生字新词卡片,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小组内组织识字抢答游戏。
(三)交流
整体感知。
1、同桌合作读文。
2、小组合作,选喜欢的方式读文。
(四)诵读
合作读文,体会诗歌韵律美。
以小组为单位,选用不同的方式汇报读文。
(五)评价
全方位评价。
1、同桌合作读文时,相互评价。
2、小组合作汇报读文时,全班范围内评价。
(六)写字
自学易学的生字。
1、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自主找出易学会的生字,同桌交流学习。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练写。
(七)练习
1、用几句话描述你熟悉的一棵树。
1、先自己去观察,可以边观察边对那棵树说些什么。
2、与同桌交流观察结果。
4、重新组织语言,鼓励学生练习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自学
读中悟,悟中读。
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喜欢哪小节就读哪小节。
(二)交流
整体感知。
1、谁能把描写大叶杨可爱形象的那一小节读出来,比一比,谁读得最可爱。
2、人们又是怎样在大叶杨下快乐地生活的,谁来读一读,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高兴、快乐、开心的语气)。
3、同桌交流学习第三小节,相互评价读文。
(三)诵读
熟练朗读,背诵全文。
1、找同学推荐学生读文,其他同学感受全文,练习背诵。
2、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3、分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四)写字
集体合作探讨,突破难点字。
1、认读剩余几个生字并扩词。
2、“向困难挑战”,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准地学会这几个字。
提醒注意:
“谢”中间“身”撇不出头,感字里面的小横不要丢。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练写生字。
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五)练习
1、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大叶杨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它也一定很快乐,因此大叶杨常哗啦啦地唱歌,同学们听过吗?
想一想,大叶杨会唱什么呢?
2、读一读《记住》。
可采取自读识字、同桌合作读文识字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用喜欢的方法识字,准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韵律美。
3、激发学生对杨树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设计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许多歌声,非常动听,有小朋友唱的,有小鸟唱的,还有小蜜蜂唱的……就连杨树也会唱歌,而且非常美妙,想听吗?
板书课题:
指导“之”的读音和写法,学生书空。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像,浮现画面。
2.通过听,你了解了什么?
指导说。
三、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起来,想办法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并检查。
3.全班交流识字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困难和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学生认读含生字的词句,检测认字效果。
5.同桌互相读课文,达到读通读准。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词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准能把自己读得最好的诗句读给大家听?
根据学生读书情况,教师适当引导,理解:
聊家常,悠闲。
3.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4.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语文实践,拓展延伸
1.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
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师举例:
“哗啦啦、哗啦啦,小宝宝,快来吧……”
“老奶奶,头发白……”
“我是一棵大叶杨,成天喜欢把歌唱……”
2.同桌编一编,唱一唱。
3.指导唱,评议。
4、同学们,大叶杨是我们的朋友,其它的树也是我们的朋友,你能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吗?
①小组交流自己曾观察过的,比较熟悉的树;
②每组选一个代表全班交流;
③把自己说的写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7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描述自己熟悉的树。
《杨树之歌》课堂教学实录
(1)
关键词:
杨树课堂教学板书齐声课堂教学樱桃实录课题你们
摘 要:
《《杨树之歌》课堂教学实录
(1)》...很可爱!
四、新授课:
⒈看着课本,齐读课题,思考之怎样写?
师指名学生回答,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杨树歌生:
点、横撇、捺(师重复念一遍板书之)生:
齐声书空之&rdq...
一、课前熟悉学生:
师:
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呀?
生:
7岁、8岁。
师:
哦?
7、8岁个儿就这么高呀!
个多高呀!
(惊讶)
师:
愿不愿意和程老师一道把这堂课上好?
生:
愿意。
二、导入谈话:
师:
同学们,你最喜欢什么树呀?
生:
桃树
生:
李子树
生:
樱桃树
师:
为什么喜欢樱桃树呀?
生:
因为樱桃好吃呀!
我在每年夏天的时候就在乡下姥姥家里吃樱桃(错误)!
师:
哦?
是吗?
樱桃是在夏天结果的吗?
哦,是在春天的四月份。
程老师的家乡仙桃可没有樱桃,以后呀我到宜昌来,你一定要请我吃樱桃哟!
呵呵!
生:
一定!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程老师最喜欢什么树吗?
生:
杨树!
(齐声)
师:
对了!
同学们真聪明。
板书课题:
杨树歌
三、课件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
同学们,你们看了动画有何感受?
生:
我想和它(杨树)交朋友!
生:
我觉得它(杨树)很可爱!
四、新授课:
⒈看着课本,齐读课题,思考“之”怎样写?
师指名学生回答,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杨树歌
生:
点、横撇、捺(师重复念一遍板书“之”)
生:
齐声书空“之”字的写法。
生:
齐读课题。
⒉开火车,认识新字、词,提问:
这个字(词)怎样识记?
①教学“蝴蝶”
生:
蝴的左边是一个“虫”字旁,右边是一个“姓胡的胡”;蝶的左边是“虫”字旁,右边是“世界的世和木头的木合起来的”。
师:
怎样识记?
生:
“蝴蝶”这两个字儿都是“虫”字旁,都与昆虫有关系。
师:
真聪明!
②教学“拉家常”
师:
“拉家常”是什么意思?
生:
“拉家常”就是:
说说家里的事儿。
生:
“拉家常”就是:
说说家里平常发生的平常事儿。
师:
真聪明!
③教学“响亮”
师: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词儿!
起!
生:
齐读“响亮”
师:
来,再响亮些,再响亮些,更加响亮些!
(生读三遍,一次比一次声音响亮)
④教学“鼓掌”
师:
请同学们轻轻地鼓一下掌,好不好?
生:
轻轻地鼓掌。
……
⒊学生初读课文,教师范读。
师:
请同学们自己先把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来,试一试!
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读自己的,不提倡齐读)
师:
范读课文(音色优美,感情投入)
师:
请同学们评一评:
程老师读得好吗?
好,好在哪儿?
生:
我觉得程老师读得很流利!
生:
我觉得程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师:
哦,谢谢同学们给我这么高的评价。
你们再读课文的时候能不能也像程老师那样儿读呢?
生:
好!
(再读课文)
⒋借助课件,理解课文。
展示课件:
杨树唱歌。
(创设情境)
师:
同学们,假设你们自己就是一颗大叶杨,你想唱歌给谁听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想象成大叶杨)
生:
思考:
大叶杨想唱歌给谁听?
生:
给正在捕蝴蝶的小朋友们听;给正在拉家常的老奶奶们听;给正在下棋的老爷爷们听。
师:
真棒!
师:
谁来把这段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把自己当作一颗大叶杨,看谁读得好!
生:
(指名读,读得好的评出来奖大叶杨头饰)
师:
老师的头饰发完了,可是同学们都读得这么好,好,这样:
让我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读!
⒌全班交流,再谈体会,进一步理解课文。
师:
大叶杨,你想唱歌给谁听?
生:
给程老师听;给所有听课的老师们听;给所有的老师听;给全中国的人民听;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听……
师:
当你把歌唱给他人听了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
我会觉得舒服、愉快、畅快……
生:
我会让一天工作下来很累的人们驱除疲劳
生:
我会给人们带来欢乐,让所有的人生活得幸福!
⒍指导朗读:
指名在音乐的伴奏下个人读。
五、朗读课文,结束全文。
师生在音乐伴奏声中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杨树之歌
我们的名字叫大叶树,
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
刮风时唱得欢快,
下雨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唱给学步的小宝宝,
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唱给白发的老奶奶,
陪她在树下聊家常。
唱给下棋的老爷爷,
和他悠闲度时光。
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
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
我们边唱边轻轻鼓掌,
感谢金色的太阳,
春天它使我们翠绿,
秋天它为我们染上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