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2062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流行病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流行病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流行病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流行病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复习.docx

《流行病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病复习.docx

流行病复习

一、绪论

流行病学: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特征:

1.群体2.对比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6.发展的特征

研究对象:

疾病、损伤、健康3个层次

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描述流行病学:

1)横断面调查2)监测3)生态学研究

(2)分析流行病学:

1)病例对照研究2)队列研究

2.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

1)临床试验2)现场试验3)社区干预试验

3.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

任务:

1、研究疾病或健康人群分布

2、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3、疾病的自然史研究

4、疾病的监测

5、疾病控制对策的制定

6、疾病控制效果的评价

二、疾病的分布

人群分布:

1.年龄(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列分析)2.性别3.职业4.民族和种族5.宗教6.婚姻与家庭7.行为生活方式8.流动人口(传染病暴发的高危人群;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对传播性传播疾病起不可忽视作用;计划免疫工作难度)

时间分布:

1、短期波动:

亦称时点流行或暴发,由于许多人在短期内接触或暴露同一致病因素所致,由于潜伏期不同,发病有先后之分,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疾病的最长和最短潜伏期间(常见潜伏期)。

2、季节性

3、周期性:

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规律变动的状况。

4、长期趋势:

在对疾病临床表现、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动态进行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中发现的长期变异趋势。

地区分布:

1.国家间和国家内的分布2.城乡分布3.地方聚集性4.地方性疾病

移民流行病学:

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

它通过观察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和移民原居地人群三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差异中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三、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

发病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发病密度:

若整个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期间观察人群人数产生了较大变动,因迁移、死于非研究疾病、退出等造成观察人数减少,此时不能以稳定的观察人数作为分母计算发病率,而代之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率,这样计算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为发病密度。

罹患率:

衡量人群在较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

特点:

人群一次性或短期内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新病例数就是发病人数。

(公式同发病率)

患病率:

又称现患率,某一时点或某一期间某病新旧病例数占调查总人口的比例。

分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某病新旧病例数

该时点的总人口数*K

期间患病率=某时期某病新旧病例数

同时期平均人口数*K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某病在相当长时期内发病率、病程、患病率都相当稳定)

感染率:

被调查的人群中某病病原体感染者所占的比例。

续发率:

某病的易感接触者中,在该病的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内发生二代病例数的频率,其性质类似于发病率,是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指标。

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死亡率

死亡专率

病死率:

一定时期内,人群中因某病而死亡者与该病的患者数之比。

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的技术水平。

是患病者发生死亡的概率。

某病病死率=死亡专率

发病专率*100%

生存率:

存活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患者),经过若干年随访,尚存活的患者数所占的比例。

用来研究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及评价疾病远期疗效的指标。

随饭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

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100%

累计死亡率:

一定时间内死亡人数在某确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超额死亡率:

暴露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表示危险特异的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标准化死亡比(SMR):

当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时,无论观察时间的长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而是以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死亡)数,即预期发病(死亡)数,再求观察人群中实际发病(死亡)人数与预期发病(死亡)人数之比,即SMR。

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

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

疾病的流行强度:

1、散发:

某病的数量维持在某地人群中历年的一般发病水平,且病例在该地散在出现,患者间无相互关系。

2、暴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称为暴发。

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患者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3、流行:

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明显地超过当地的一般发病率水平,是与散发相比较而言的流行强度指标。

4、大流行:

某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

四、描述性研究

现况研究:

也称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患病率调查,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所研究的生命相关事件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其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该生命相关事件之间的关联的方法。

现况研究的目的与应用: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2、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其他生命相关事件之间的关联,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3、为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普查的目的:

1、早发现、早治疗

2、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

3、了解健康水平

4、建立某些生理指标正常值

5、了解某病的患病率和流行病学特征

普查的优缺点:

优点:

1、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

2、提供疾病分布情况和流行因素或病因线索

3、能普及医学科学知识

4、能发现该人群全部病例并及时治疗

缺点:

1、涉及范围广,时限短,漏查难免

2、不适用于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

3、涉及人群较大,成本高

4、所获资料比较粗

5、组织工作难度大,调查治疗不易控制

抽样调查:

随即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以所得到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情况。

抽样方法有单纯随即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

1、与普查相比,省时、省力、成本低

2、调查范围相对较小,调查质量较易控制

缺点:

1、设计实施比较复杂,资料分析有一定难度

2、若无良好的质控措施,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

3、不适用于发病率低的疾病

筛检:

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和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筛检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个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的人,必须进一步进行确诊检查。

筛检的目的及用途:

1、一级预防

2、二级预防

3、研究疾病自然史

筛检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

(1)灵敏度:

又称敏感度,指筛检试验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患者的比例,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患者的能力。

A/A+C*100%

(2)特异度:

筛检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非患者的能力,反映了筛检试验确定非患者的能力。

D/B+D*100%

(3)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

粗一致性=A+D

A+B+C+D*100%

调整一致性=1/4(A/A+B+A/A+C+D/C+D+D/B+D)*100%

2、可靠性:

可重复性,信度

3、筛检的收益

(1)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A/A+B*100%;阴性预测值D/C+D*100%

(2)生物学效果评价

(3)效益评价: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4)人群疾病筛检的评价

生态学研究:

在群体水平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或其他生命相关事件)之间的关系。

分为生态比较研究与生态趋势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应用:

1、病因探索

2、评价人群干预效果

3、公共卫生监测

生态学谬误:

生态学研究结果与事实不相符,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大缺点,主要由于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研究单位,缺乏个体信息。

五、病例对照研究

定义:

一种常用的探索病因的流行病学方法,是以一组患有某病的人(病例)和一组或几组未患这种疾病的人(对照)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过去对某个或某些可疑病因的暴露情况(有无或暴露剂量),通过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有关暴露情况的比较,推断研究因素(暴露)作为病因的可能性。

用途:

1、广泛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

2、深入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说

3、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提供明确的病因线索

比值比OR:

优势比,OR=ad/bc,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值。

相对危险度RR:

暴露人群发病率与非暴露人群发病率之比,在前瞻性研究中才能求得,病例对照研究中用OR代替。

意义:

两个概率的比值,范围从0到无限大的正数。

数值为1时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1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增加,正关联;<1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减少,负关联。

X2=(ad-bc)2n/(a+b)(c+d)(a+c)(b+d)

匹配资料:

OR=c/bX2=(b-c)2/(b+c)

病因分值EF:

指暴露人群内,某种疾病的发病率中,归因于某种暴露引起的发病占全部发病的比例。

反映暴露对人群中发病所产生的影响,消除该暴露后产生预防该病的效果有多大比重,具有公共卫生学的实际意义。

EFe:

暴露人群的病因分值,归因危险百分比ARP,OR-1

OR

EF:

人群的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PARP,P(OR-1)

P(OR-1)+1

选择偏倚:

由于不正确选择了研究对象组成病例组和对照组,使从研究开始时两组研究对象就存在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即选择出的研究对象或样本人群与其代表的总体间的某些特征具有系统误差,因而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产生差异。

入院率偏倚(伯克森偏倚):

从医院选择病例和对照时,由于不同病种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的住院率不同,选择的病例或对照不能代表总体的病例或对照,所得结果不一定能推广到总体。

错误分类偏倚:

由于诊断标准不明确,划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有错误或缺陷,把一些非本病的患者划入病例组,或把一些轻型、非典型的患者误分入对照组。

患病率及发病率偏倚(奈曼偏倚):

如果暴露与疾病预后有关,研究现患病例所得的暴露和疾病关系可能被歪曲。

无应答偏倚

检出症候群偏倚:

当某一因素与某种疾病无因果联系,但因该因素能促使类似该病的症状或体征出现,因而具有该症状或体征的患者急于求医,结果接受检查的机会增加,使其中患该病的检出率被人为提高,导致该因素与该病虚假因果联系的错误结论。

信息偏倚:

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观察和测量方法上有缺陷,使病例组合对照组获得不同的信息而产生系统误差。

又称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

回忆偏倚

调查偏倚

因果颠倒偏倚

混杂偏倚:

当研究暴露与疾病因果关系时,往往有许多其他的危险因素与所产生的效应干扰着欲研究的危险因素与其所产生的效应,即两类效应混杂起来。

这对欲研究其病因的疾病效应而言,就是产生了混杂偏倚。

控制方法:

1、限制2、配比3、随机化(设计阶段);1、分层分析2、多因素模型3、标准化(分析阶段)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1、适合罕见病的研究,往往是罕见病检验病因的唯一可行方法

2、所需样本量小

3、省时、省钱、省人力,易于组织实施

4、可快速得出结果

5、既可检验有明确假设的危险因素,又可广泛探索尚不够明确的众多因素

缺点:

1、不适宜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3、混杂因素的影响较难控制

4、不能获得发病率、死亡率,故不能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不能确定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因果关系,不能下因果联系的结论

六、队列研究

定义:

阐明疾病与病因间联系的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调查者选定一个人群,或者一个人群的样本,按照是否暴露或暴露的程度,分成不同的暴露人群组和非暴露人群组,同时对两组进行随访,追踪和比较二者的疾病发生频率或疾病死亡率。

(前瞻性研究、发病率研究、死亡率研究)(分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相对危险度RR: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间的比例。

表示暴露某危险因素引起疾病的危险强度。

RR=I1/I0

归因危险度AR:

说明暴露组由于特定的危险因素导致发病危险性的增加的程度。

用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去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AR=I1-I0=I0(RR-1)

归因危险度比AR%:

分析发病者中由于暴露特定的危险因素引起的比例。

说明暴露人群由于暴露某因素所致发病率或死亡率占该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例。

AR%=(I1-I0)/I1*100%=(RR-1)/RR*100%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人群中因某因素所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It-I0

人群归因危险度比PAR%:

总体人群中因暴露某因素所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占该病总发病率或死亡率的百分比。

(It-I0)/It*100%或P1(RR-1)

P1(RR-1)+1*100%

标准化死亡比SMR:

队列研究中观察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的比值,如果观察的危险因素对致病没有作用,则SMR接近1,若SMR>1,表示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高于标准人群,反之则相反。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1、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直接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2、直接计算暴露的危险程度,计算不同暴露程度的发病水平、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可以分析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3、研究同一暴露产生不同疾病的结局,研究一“因”多“果”现象。

缺点:

1、发病率低的疾病,需要研究对象多,人力、物力消耗大。

2、暴露至发病所需时间长的疾病,需要的随访时间长,失访率不易控制,不易收集到完整可靠的资料。

3、每次研究仅能研究一种危险因素,如果对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往往会造成研究失败。

无应答与失访偏倚

信息偏倚

测量偏倚

分析偏倚

健康工人效应:

是以外对照进行研究产生的一种偏倚,指研究人群比一般人群健康,发病危险低。

(职业人群有特殊的健康要求,患有某些慢性病的对象可能已经排除在职业人群外,而一般人群则是一种健康和患有某些疾病的“混合体”,通常职业人群比一般人群更健康,这种现象称为健康工人效应。

七、流行病学实验

定义:

是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被研究者所控制的干预措施,随访观察此干预措施对发病或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而评价该措施的效果。

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

实验设计原则:

随机、对照、双盲

流行病学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

1、可严格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和给予的干预措施

2、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控制混杂因素

3、实验过程中两组同时进行比较,因此其结果是可信的

缺点:

1、设计和实施比较复杂

2、可产生各种偏倚,如选择偏倚、失访偏倚

3、医德问题

实验效果流行病学评价指标:

1.保护率PR:

对照组发病(死亡)率-实验组发病(死亡)率/对照组发病(死亡)率*100%

2.效果指数IE:

对照组发病(死亡)率/实验组发病(死亡)率*100%

八、病因和病因研究

病因模式:

1、流行病学三角模式:

病原体、宿主、环境

2、轮状模式:

外环-环境(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内环-机体(遗传因素)

3、疾病因素模式:

外围远因-社会经济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心理行为因素、卫生保健因素;内层近因-致病机制

4、病因的网状模式:

按时间顺序连接

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

1、形成假设2、检验假设3、病因推断

Mill准则:

1、求异法2、求同法3、共变法4、剩余法

虚假关联、间接关联、因果关联

病因推断标准:

1、关联的强度

2、关联的时间顺序

3、关联的一致性

4、关联的剂量反应关系

5、逆向效应或终止效应

6、关联的特异性

7、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

8、关联的类似性

九、传染病流行病学

病原体:

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体。

特征:

致病力、传染力、毒力

宿主:

能供给病原体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统称。

传染过程: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

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

分为隐形感染为主、显性感染为主、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

传染源: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潜伏期:

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其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病原体侵入的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及机体状态,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有关。

临床症状期:

传染性最强

恢复期:

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传染源作用;乙肝、痢疾仍可排出病原体;伤寒排出病原体时间长,甚至终生。

传染期:

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潜伏期的意义和用途:

1、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2、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

3、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

4、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5、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潜伏期短,成簇出现,暴发;潜伏期长,流行持续时间较长

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类的某些传染病是由动物传播所致,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给人,所致疾病称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畜共患疾病:

有些疾病是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并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空气:

季节性升高(冬春)、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与居住条件

2、水:

(1)饮用水: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水源污染,病例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除哺乳婴儿外人群无差别;停止使用或消毒后,平息

(2)疫水:

疫水接触史;地方性或季节性;大量易感人群进入可呈暴发或流行;采取措施可控制疾病

3、食物:

相同进食史,不食者不发病;如一次大量污染,暴发;停供污染食品,平息

4、接触:

(1)直接

(2)间接:

散发、无明显季节性、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相关

5、虫媒:

(1)机械性

(2)生物性:

地方性,分布与吸血节肢动物一致;季节性升高;明显职业特点;发病年龄差别;一般无人直接传人情况

6、土壤:

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时间、皮肤破损情况、人与土壤接触机会、个人卫生情况

7、医源性:

医疗器械、输血或生物制品、药物污染

8、垂直传播:

经胎盘、上行性、分娩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1、新生儿增加

2、易感人口迁入

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4、免疫人口死亡

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1、计划免疫

2、传染病流行

3、隐性感染

疫源地: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

范围较小的疫源地称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时称疫区。

疫源地是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1、传染源被移走或已消除排出病原体状态

2、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传播途径已不存在

3、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对传染病流行过程三环节的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患者“五早”;接触者:

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药物预防

二、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三、对易感者的措施:

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观察性研究:

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查与研究分析去认识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现象、规律与病因。

其过程从描述性研究入手,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性研究。

生态学研究:

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与疾病的情况,分析两者的关系。

生态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它们的疾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无异同点。

从而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到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生态趋势研究:

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了解其变动趋势。

现况研究:

根据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该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因素与疾病间的关联。

普查:

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人群所作的全面调查。

优点:

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

缺点:

工作量大,易漏诊,不适用于患病率很低的疾病。

注意:

划分明确范围、统一时间期限、统一诊断方法、漏查率尽量小。

抽样调查:

从抽样总体中用一定的方法抽取一个样本作为调查对象,再把结果推及总体。

优点:

省钱、省力、快速,覆盖面大,准确性高。

缺点:

实施与分析比较复杂,不适用于率很低的疾病。

关键:

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每个抽样单元被选入样本的概率是相等的。

常用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当抽样范围与样本都不大时比较容易,适用于小型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抽样。

系统抽样:

首先必须确定抽样范围和样本含量,并给每一个单元依次编号,确定抽样比,即从每多少单元中抽一个单元进入样本,代表性较有保证,必需事先对总体的结构有所了解。

分层抽样:

把总体按某个(些)标志或特征(如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区、民族)划分为若干个次级总体(称为层),先从每层内独立抽取一个随机样本,再合成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整群抽样:

以个体组成的群体作为抽样单元,用以上三种方法之一进行的抽样。

抽得的样本包括若干个群体,对群体内个体全部加以调查。

优点:

易为群众接受,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多级抽样:

从总体中先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元,再从每个抽中的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还可依次再抽取范围更小的三级单元及更小的单元。

大规模调查常采用。

非抽样误差(系统误差):

即偏倚。

由某些较为恒定的不能准确定量的因素所造成的。

重复抽样和增加样本量并不能减少这种误差。

暴发:

是对地区或集体单位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多同一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

暴发常由共同的传染源引起或由共同的传播途径或因素而引起。

同源性爆发:

指某易感人群同时暴露于某共同的致病因素而引起的暴发。

病例对照研究:

比较新发某病者(或患某病者)与未发某病(或未患该病)的对照者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差异,以判断这(些)因素与该病的发生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观察性研究方法。

比值比(OR):

是指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

OR=ad/bc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省人力、物力、容易组织实施。

所需样本少,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短期内得出结果。

检验病因假设,探索尚不够明确的众多因素,一次调查可得到多个因素与一种疾病的联系。

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

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代表性较差,容易产生选择性偏倚。

一般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死亡率和RR,不能确定某因素与疾病间的因果联系。

队列研究:

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

它将特定人群分为暴露于某因素与非暴露于某因素或不同暴露水平的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该因素能影响发病的假设。

又称前瞻性研究、发病率研究、纵向研究、随访研究、定群研究。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首先进行队列研究,收集每个队列成员的暴露信息以及有关的混杂资料,确诊随访期间内发生的每一个病例,然后以队列中的病例为病例组,对照来自同一个队列,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相对危险度(RR):

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的关联强度的指标,是暴露组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的比值。

RR=Ie/I0=a/N1/c/N0

归因危险度:

完全由某因素所致的危险度。

用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去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余数表示之。

AR=Ie-I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