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1728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docx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附答案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0年高三语文考前查漏补缺练二

【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从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6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4.下列选自《红楼梦》中的四首“红梅诗”,其中“梅格”与苏轼《红梅》一致的是(3分)

A.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B.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咏红梅花(花字)

C.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D.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红楼梦》咏红梅花(梅字)

5.阅读下面这首词,从全词内容的角度,为下面这首词拟题(“无题”除外),并请简述理由。

(6分)

渔家傲·________

【北宋】强至

雪月照梅溪畔路,幽姿背立无言语。

冷浸瘦枝清浅处,香暗度,妆成处士横斜句。

浑似玉人常淡伫,菱花相对成清楚。

谁解小图先画取,天欲曙,恐随月色云间去。

 

【文学作品阅读】

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题。

原下的日子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

我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

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从窗框伸出的铁皮烟筒悠悠地冒出一缕缕淡灰的煤烟,火炉正在烘除屋子里整个一个冬天积攒的寒气。

南窗前的丁香和东西围墙根下的三株枣树苗子,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甲】(暴/冒)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

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我的这个屋院,曾经是父亲和两位堂弟三分天下的“三国”,最鼎盛的年月,有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进进出出。

在我尚属朦胧混沌的生命片段里,看看村人把装着奶奶和被叫做厦屋爷的黑色棺材,先后抬出这个屋院,后来我的父亲、母亲、两位叔父和一位婶娘也相继被抬出。

现在,我的兄弟姊妹和堂弟堂妹,我的儿女,相继走出这个屋院,或在天之一方,或在村子的另一个角落,以各自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

眼下的景象是,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的小院,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

原坡上【乙】(刮/漫)下来寒冷的风。

从未有过的空旷。

从未有过的空落。

从未有过的空洞。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

我现在又站在这方小小的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

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

我沏下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抿一口清香甘醇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缭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

嗨!

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被鸟叫惊醒。

我的第一反应是斑鸠。

这最单调最平实的叫声,却也是我生命磁带上最敏感的叫声。

隔着窗玻璃望去,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只斑鸠围着另一只斑鸠团团转悠,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

哦!

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

我竟然泪眼模糊。

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

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箩筛。

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

暮霭渐渐四合的沙滩上,那个男子还在沙坑与石头垛子之间来回往返。

这个男子以这样的姿态存在于世界的这个角落。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也如同那张箩筛:

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

村庄背靠白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

在一条阴沟里该是最后一坨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两株露头的绿色,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它宣示了春天的气象。

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迎春花开伊始,直到大雪漫地,村庄、原坡和河川里的花儿便接连开放,各种奇异的香味便一波迭过一波。

且不说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野草的野花,以及秋来整个原坡都覆盖着的金黄灿亮的野菊。

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

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

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来神奇。

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

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

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叶子,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

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丙】(张扬/站立)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    和生命的尊严。

(11)我常常在上述这些情景里,由衷地咏叹,我原下的乡村。

(12)漫长的夏天。

(13)夜幕迟迟降下来。

夜里依然有不泯的天光,也许是繁密的星星散发的。

白鹿原刀裁一样的平顶的轮廓,恰如一张简洁到只有深墨和淡墨的木刻画。

我索性关掉屋子里所有的电灯,感受天光和地脉的亲和。

看圆圆的月亮浮到东原头上,然后渐渐升高,平静地一步一步向我面前移来,幻如一个轻摇莲步的仙女,再一步一步向原坡的西部挪步,直到消失在西边的屋脊背后。

(14)大唐诗人王昌龄,出仕前隐居白鹿原上滋阳村。

我在读到一本《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集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

白鹿原头信马行。

(15)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

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的龌龊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16)还有什么龌龊能淹没能污脏这个以白鹿命名的原呢?

断定不会有。

(17)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

每有一个短篇小说或一篇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

在原下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冒    漫    站立   B.冒    刮    站立

C.暴    漫    张扬   D.暴    刮    张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段中“嗨,你早该回来了”想象了我回来后祖宗们和我打招呼,表达了对逝去的和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亲人们的深切怀念。

B.第段详细描写灞河长堤上的男子筛沙子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和自己写作进行类比,进而说明我和他都以各自的姿态存在于这个世界。

C.文章引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不仅引发了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增加了整篇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内容丰富,不仅写了原下不同时月自然景致、对祖宗根脉的眷念回归,而且提到了历代诗人对白鹿原的吟咏。

 

3.

(1)请在文章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并说明你这样填写的理由(3分)。

(2)文章?

段写出了白鹿原夏夜怎样的意境?

结合文本内容简析其作用(3分)。

4.通览全文,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备选:

文章开头说“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结尾说“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心境变化的原因。

备选:

从文章开头和结尾看,作者回到原下后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促成这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5.陈忠实回到原下写作,使得他的生命运动进入了“最佳气场”,这是客观环境和主体行为完美融合的结果。

请结合你的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6-8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5题。

草原八月末

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

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

在城里办完事,主人说:

“怕这时坝上已经转冷,没有多少看头了。

”我想总不能枉来一次,还是驱车上了草原。

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

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

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

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

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

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

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

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

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

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

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

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

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

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

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

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

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

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

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

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

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

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

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

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

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

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

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

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

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

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

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

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

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

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这才是高级。

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呜呼!

草原八月末。

大矣!

净矣!

静矣!

真矣!

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

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

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

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

我的草原。

(取材于梁衡同题散文)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落英:

花                B.亭亭玉立:

高耸直立的样子

C.蓝天无垠:

边界          D.一见钟情:

衷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出眼前草原的开阔、静谧、干净。

B.文章第段“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一句形象写出了开阔草原给人的神奇感受。

C.文中写当年康熙皇帝舅父血战叛军,为国捐躯,意在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文章的结尾,作者把八月末的草原称之为“我的草原”,表达了对草原浓浓的深情。

3.文章第段用了三个“总”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分)

4.作者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5.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

(6分)

6.文章第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美”的体验,请结合《红楼梦》中的一处情节,谈谈你对这种“美”的理解。

(6分)

 

【语言基础运用】

全民抗疫期间,中小学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通过网络进行教学。

由于在网络上师生问答没有在教室里方便,很多教师选择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将答案发布在网课的“聊天区”。

不少同学却将“聊天区”当作“弹幕区”,回答不够严谨,语言风格也过于随意。

有一次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请谈谈你对《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其他角色关系的理解”,有四个同学在聊天区留言:

 

同学A:

老人与大马林鱼战斗到最后时,老人发现大马林鱼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

同学B:

大海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角色。

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

同学C:

鲨鱼跟老人才是真正的冲突关系,当鲨鱼吃掉大马林鱼最后一块肉时,老人对它恨之入骨。

同学D:

“小男孩”是所有村民中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老人的人,而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

1.请指出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         

2.请将其他三句进行修改。

 

网络课堂直播开始了。

王老师的声音从视频里传来,漫进耳中,抵达心坎,唤起心灵共振。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沉醉其中。

突然,声音中断了。

同学们不知道的是,这是因为王老师的麦克(话筒)出现了故障。

很快,有同学在微信群里发出了这样的信息:

王老师,我们听不到声音了。

还有人吗?

没人了吗?

怎么搞的,声音怎么就没了?

老师,你嗓子出问题了?

老师,是不是网络出问题了?

没有声音了。

怎么回事?

你们都还有声音嘛?

我听不到了!

……

1.以上同学们在微信群里的留言,最为得体的一句是              

2.请挑选一句你认为不得体的语言,指出原因,并加以修改。

 

【名著阅读与微写作】

1.有人认为,《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中,警幻仙姑请贾宝玉饮茶、饮酒,名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寓意作者对女子们悲惨命运的同情;还有人认为,《红楼梦》甲戌本题诗“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告诉我们书中写出了男子的无奈。

请你根据阅读《红楼梦》的体会,通过一个情节,谈谈你更赞同上述哪一个观点。

“名如其人”,作家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往往也遵循这一原则。

通过文学化手法命制的名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隐含人物品格性格,或揭示作品主题,大有意趣。

请从下列四组名字中,任选一组,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

符合原著,有理有据。

许云峰与成岗    孙少平与孙少安    阿Q与孔乙己    甄士隐与贾雨村

2.现实主义是指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创作方法。

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正是正视了现实,并忠于现实,才能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请结合《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细节,对其这一特色加以解说。

要求:

符合原著,自圆其说。

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古人依天时确定农时。

今天,人们渐渐远离了农耕生活,但却依然在观察、品味、思考节气。

学校公众号推出“节气与生活”栏目,号召同学们投稿。

请你从“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芒种、寒露、大雪中选择一个,撰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该节气的感悟,参与投稿。

4.高考前夕,同学们经历了很多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

“最后一节复习课”“最后一次值日”“最后一次课间操”“最后一次统练”“最后一节晚自习”……,有的让我们感动不已,有的让我们陷入深思,还有的让我们难以忘怀……请描写其中一个片段,要求:

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5.毕业在即,学校组织高三年级同学撰写“感谢有你”答谢卡片。

三年来,校长、老师、德育教学教务各部门工作人员、食堂厨师、保洁阿姨、文印室印卷子的师傅、医务室的大夫……,我们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

请选择其中的一位,为他(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谢之情。

要求:

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作文】

1.《草原八月末》中写道:

“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

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美”的体验,你也有同样或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吗?

对此,你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2.砥砺,原意为磨刀石,后用作动词,有磨砺、锻炼之意。

《山海经》上说“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

”郭璞注:

“砥砺,磨石也。

精为砥,粗为砺。

”《白杨礼赞》中有“坦荡如砥”一词,《劝学》中有“金就砺则利”之说……,自然的演进、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砥砺。

请以“说砥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得体。

3.人,首先应该是健康的,从体魄到心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应该是健康的,从国家的生态建设到国民性的塑造,再到国家、民族精神大厦的建构……

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得体。

4.《礼记》上说: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经师”指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老师,“人师”指用自己的行为、品行、言语积极影响学生的老师。

请以“经师与人师”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得体。

5.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也不完全排斥利,他要求弟子们“见利思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

“正其义不谋其利。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义与利”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得体。

6.《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重磅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

该节目以国宝“前世”和“今生”为主线,介绍国宝故事,普及文物保护知识。

除文物专家之外,节目还邀请了有影响力的名人共同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节目上线以来,收视率极高。

有人说,流量明星、“老戏骨”、文物专家共同“护宝”的形式真吸引人;有人说,看完泪流满面,此生不悔入华夏。

也有人说,国宝成“网红”,央视脑洞真大;有人说,文化速食化、快餐化的风气蔓延到文博界了么……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得体。

7.请以“透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语言得体。

8.请以“这里是北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

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可写实,可想象;记叙文有故事,散文有场景;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9.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留下浩如辰星的文物宝藏:

司母戊方鼎、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兵马俑、长信宫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富春山居图……这一件件文物,见证了沧海沉浮的历史变迁,延续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着中华大地生存繁衍的智慧,告诉我们炎黄子孙从何而来……假如文物会说话,它会向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假如文物会说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语言得体。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

1.AE

2.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写静,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

1.(3分)C 

2.(3分)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前者侧重于对字句含义的解说,包括对字面义与“诗家意”两个层次的领会;后者侧重于对作品文学意味的鉴赏,包括对意境与手法的体认。

第小题C选项说“‘尚余’句透露出一丝无奈”不确。

“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

此项的说法是对作品基本情调的理解失当。

第小题A选项说“诗人……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确。

诗中只说红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

此项的说法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失当。

3.(6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2分)。

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