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0692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完美教案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正确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阅读对时间的不同体验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中的不同作用,进行仿写。

4.思考作文修改的原因。

5.正确朗读并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阅读对时间的不同体验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中的不同作用,并进行仿写。

教学难点

思考作文修改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园地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一、交流平台

1.复习引入。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课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怎样才能更好

地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呢?

2.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1)孙膑

①自读课文《田忌赛.马》,边读边想:

孙膑制订赛.马计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②全班交流。

③从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可以体会到孙膑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船长

①默读课文《跳水》,边读边想:

船长是怎样想出逼孩子跳入海中这个方法的?

②全班交流。

③船长能够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想到这些,可见船长遇事镇定、冷静,机智、果断。

3.教师小结。

二、词句段运用

(一)体会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词语。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

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

我们发现有些字的意思在古文和现代文中的意思是相同的。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用联系上下文或组词的方法对一些词语的意思进行猜测,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二)体会表示时间的词语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例句。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注意加点的部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同样的体验?

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6.学生写句子后全班交流。

(指名读句子,师生共同评价)

7.教师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会觉得时间十分漫长,有时又会觉得时间十分短暂,这同我们当时的环境、心理和感受有很大的关系。

三、布置作业

练习写一段话,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写一种体验。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一、词句段运用——修改作文

1.教师:

“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

”初学写作的人,很难一下子就能写出好文章,要一遍一遍地修改,这样才能使文章完善。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提高作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更明确,层次更清楚,语句更生动流畅。

可见修改作文是多么的重要。

我国著名的作家肖复兴在上中学时写了一篇作文《一张画像》,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读完叶圣陶先生的修改后的感受。

2.读一读,找一找叶圣陶先生都是从哪些方面对文章进行了修改,运用了哪些修改符号,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

3.小组内交流总结。

4.全班交流。

预设:

(1)修改符号的运用。

(2)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进行了仔细地推敲、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修改的。

①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叶老将“不停”改为“悄悄”,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

作文中写“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叶老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图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

②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

‘冲啊,向几何进军!

’”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

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作文中还写道:

“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

”“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言过其实,叶老改成“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仅文字简洁,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③把长句断成短句。

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这样把长句断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④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这类修改的地方非常多。

例如:

“简直就看不出他是教几何的,我越看他倒越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

”这句话中的“我越看他越”显得啰唆,叶老都删去了。

再如,“说完走回讲台前就又泰然自若地讲起课来”,叶老把“前就”“泰然自若地”都删去了,句子立马变得简洁、通顺了。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语,句子就干净、简洁多了。

⑤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如,“那站在门口……”这句话,叶老在“门口”前添加了“教室”,同样的“上课了,他挺直了腰板望了望大家”,叶老在“他”后面添加了“走进教室”,这样,意思表达得就比较准确完整了。

⑥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作文中将“像”错写成“象”,叶老加以改正。

标点符号方面的修改也比较多,有的增加句号,有的增加逗号,还有的删去多余的感叹号,这些修改都值得仔细琢磨,都是很有道理的。

还有几处比较明显的标点错误,如,“心就像刚上岸的鱼‘扑腾、扑腾’一个劲儿地跳”中间要用逗号断开,“扑腾扑腾”不必加顿号。

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5.教师小结:

学完这些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习作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修改,这样,原来不完善的地方就会逐渐完善,原来错误的地方就会得到改正。

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年龄的别称。

了解别称的含义。

2.教师:

在我国古代,年龄是有着很多种说法的,并且不同的年龄也都有着不同的称谓,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吧!

3.小组借助工具书交流探讨年龄称谓的含义和来源。

教师参与各小组中,及时指导。

4.派代表汇报。

教师小结并出示。

13岁:

豆蔻年华——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5岁:

及笄之年——古时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束发用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指女子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20岁:

弱冠之年——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

所以用“弱冠”代称二十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30岁:

而立之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现在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40岁:

不惑之年——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纪。

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50岁:

知天命之年——是指年至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

60岁:

花甲之年——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

“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这一名称的来历和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密不可分。

70岁:

古稀之年——该词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他于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时所写的《曲江二首》(其二)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句。

此时的杜甫慨叹人生蹉跎,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80~90岁:

耄耋之年——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100岁:

期颐之年——期颐:

指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

“百年曰期,颐。

”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

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5.你还知道哪些年龄的称谓?

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内容。

2.运用所学的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

成功之处:

在“交流平台”环节的教学中,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在教师点拨、反馈中,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所学的方法。

不足之处:

在“修改作文”的环节中,直接出示了叶圣陶先生是如何修改的,没有让学生提前试着自己修改课本上的作文,学生对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体会不够深刻。

教学建议:

教学“日积月累”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去理解关于年龄的称谓,结合典故、名言等去学习“年龄称谓”的知识。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两种方法。

2、通过对“词句段运用的”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对“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的“语文园地”。

二、学用结合

板块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①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②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乌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③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④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你读了小朋友们的话,你收获了什么?

2.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2)八月,天多热。

鸡热得弃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预诋:

这个句子通过写鸡、狗、蝉的表现,把天气的“热”写得很具体。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下面一种情景,仿照课本上的例句说一说。

忙冷吵静快辣

3.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生动的句子?

4.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ー写。

(1)在风光旑旎的瑞士菜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三、日积月累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

2.注释:

①游子:

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

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②意恐:

担心。

③寸草:

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④)三春晖:

春天的阳光,喻指母爱。

3.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缝衣服。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着,怕孩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天的阳光般的母爱呢?

4.賞析:

开头两句用“线”与“衣”这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地联系在起,写出了母子的骨肉亲情。

三、四句通过对慈母为游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了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退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进行了讴歌。

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的阳光,儿女怎能报答得了母爱呢?

这两句寄托了游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游子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